十冬腊月

时间:2024-04-28 20:14:12编辑:优化君

对联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有哪些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影响及作用:
(1)、开始是与书法艺术结合,丰富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后来用到书院、私塾(学校文化教育),便于孩子们学习、对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等。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6)因其言简意赅,不像八股文那样冗长,读起来朗朗上口,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推宠。


十冬腊月种什么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一年打俩春,黄土变成金。
一芽知春、一叶知秋。
一二三皮搭连,四五六一锭肉,
七八九赛油篓,立了冬钻窟窿。(獾四季生活规律)
一龙治水好年景,四龙治水没保证,
三龙治水还凑合,九龙治水没年景。
九天的风,伏天的雨,吃了麦子存了米。
九里种高粱,伏里吃白米。
七月立秋收晚茬,六月立秋收早茬。
七打核桃八打栗,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七上、八下、九不动。(鱼)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打个了。
二八月乱穿衣。
二八月打雷,遍地出贼。
二月栽松满山青,三月栽松满山黄。
二月清明花开败,三月清明花不开。
二月二,龙抬头。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三月三的风、四月四的雨,麦子黄疸谷子秕。
三月三,种了瓜豆结几千。
三月茵陈四月嵩,五月过来当柴烧。
三伏不受旱,一亩打两石。
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三月三,种上葫芦结一千。
小满见三新。(蚕、大麦、菜子)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不收菜,必定要受害。
小雪棚羊圈,大雪堵窟窿。
小满不种花,种花不回家。
小满三天遍地锄。
小满谷,打满屋。
小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
大麦上了场,小麦着了忙。
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
天河调角,横吃瓜豆角。
天河调正,该吃蔓菁
天射秋分前,有雨种不完;
天射秋分后,没雨要种透。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六月立秋样样丢,七月立秋样样收。
六月六,见谷秀。
六月葱,不敢捅。
六月韭,臭死狗。
六月六,压石榴。
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五黄六月站一站,十冬腊月少一饭。
打了春,冻断筋。
正月施肥长花,七月施肥长果。
正月雨水好,二月雨水宝,三月雨水不得了。
四月芒种前,五月芒种后。(割麦子)
四月芒种到不了,五月忙种割不了。(麦子)
四月大五月小,瓜豆角子吃不了;四月小,五月大,
瓜豆角子剩不下。 瓜见瓜,四十八。
立夏高粱小满谷。
立夏三天遍地锄。
立了夏,把底纳。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立秋十八日,寸草也结籽。
立秋谷苗靠住钱,秋后还能收一半。
立了秋,大小花尖一起揪。
立了秋,挂锄钩。
立春断霜,插柳正当。
头伏打尖,二伏打叉。(花)
头年不分针,不如土里闷。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来种荞麦。
白露不出头,砍倒喂了牛。(高粱)
白露早,寒霜迟,秋分种麦正应时。(冀南一带)
白露种山,秋分种川,寒霜种沙滩。(麦子)
白露遍地金,处处要留心。
冰凌响,蔓菁长。
冬耕地顶水浇,明春无雨也得苗。
冬无雪,麦不结。
冬至天晴日光多,来年定唱太平歌。
冬至十天阳历年。
冬天不喂牛,春耕要发愁。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吃了夏至饭,一天短一线。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处署开花不见果。
出芽椿,落叶槐。(木质好)
争秋夺麦。
伏里有雨多种麦,伏里无雨多种菜。
伏草赛如虎。
伏天不愿晒脊梁,明年春天打饥荒。
伏里沤荒草,种麦地里宝。 伏里深耕田,赛似水浇园。
过了八月会种田。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过罢秋,打罢场,老百姓成了自在王。
过伏不种秋,种了也不收。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五月旱蹲苗)
有福没福,豆茬种谷。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
岁首夜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芒种见麦茬,夏至麦青干。
芒种不开镰,不过三五天。
早麦年年好,晚麦碰年头了。
谷雨前应种棉,谷雨后应种豆。
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
谷三麻二菜一宿。(出苗)
谷锄寸,豆锄荚,高粱玉米锄喇叭。
谷雨前后,撒花点豆。
麦生一包面,谷生一包糠。
麦子不倒,不离棉袄。
麦收三月雨,不收二月雪。
麦在种,秋在管。
麦收八十三月雨,谷收六月连阴天。
麦秀一个月,谷秀四十天。
麦秀火,谷秀风。
麦熟一响,谷熟一夜。
麦收在根,冬灌要紧。
麦季造林成活多,大好时机莫错过。
花见花,四十八。
旱了锄三分雨,涝了锄三分火。
收花不收花,单看正月二十八。
(二十八天色不好花不收)
收麦如救火,争秋为早播。
冷驴热马。(驴马配种节令)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地,
杏花开,狼羔乖。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春寒麦不收。
春种三合,夏种半升。
春种窖,夏种耢。
春天打个嘴儿,秋天少顿米儿。
春种早三天,秋收早十天。
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春天刨一镢,秋后吃个窝。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春天坐一阵,秋后少一顿。
春天六九头,惊蛰地土开。
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
春雨贵如油,下点就不愁。
春困,秋乏,夏打盹。
春到寒食六十天。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秋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
秋后有一伏。
秋后划层皮,春天顶一犁。
秋分前后没生田。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应时。(太行山区)
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
秋耕早一天,囤里冒个尖。
要知来年荒不荒,八月十五看月亮。
要得暖,椿树骨朵打成伞。
蚕老一时,麦熟一响。
桐树落叶迟,丰衣又足食。
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栽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不开地,不过三五日。
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夏至七十七。
黄花开,快种麦。(野菊花)
寒露霜降,日落就暗。
寒食麦子苫老鸹儿。
蛤蟆打呱呱,一百天头上吃疙瘩。(麦子熟)
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儿。
枣芽发,种棉花。
喝了白露水,蚊子肿了嘴。
喝了寒露水,蚊子挺了腿。
棉花入了伏,三天两头锄。
暑伏不种瓜,种瓜不回家。
暑伏不种豆,种豆没落头。
端阳有雨是丰年,忙种有雨好秋天。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
霜降摘柿子,小雪砍白菜。
霜降不刨葱,到时半截空。
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刘太品:对联的文学性与文学类对联

如同三原色可以组合成五光十色的七彩世界一样,我们若用还原法来解构表象纷繁的对联文化现象,可以得出文学性、实用性与谐巧性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也即对联的三种本质属性。只有从这种三元论的视角,才有可能全面把握对联文化的整体面貌与内部结构,若仅从其中一元或者二元的角度分析问题,必会得出偏颇的结论。如“对联本身是一种游,以此娱乐而已”的观点,是仅从谐巧性出发的结果,“联语,小道也,然社会应酬,文人雅士都用之,其声价亦高于一般礼品百倍”的观点,是仅从实用性出发的结果,“对联是诗中之诗”的观点,则是仅从文学性出发的结果。梁章钜《楹联丛话》的基本观点是立足于对联的文学性兼及实用性,而一些现代学者视对联为“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观点,则是主要针对了对联的实用性与谐巧性。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对联的三种特性之间似乎应是等价的,但联系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的价值取向,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特性,对联文学性的地位便马上被凸现了出来:文学性强的对联无疑占据了对联文化的高端、体现了对联艺术的精粹。这里所谓的文学,主要指狭义的纯文学概念,这种文学性的对联,是用“音乐性、形象性、含蓄性与情感性”的语言,通过“题材的选炼、主题的开掘、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等过程,达到了一定“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承了中华诗歌的风雅传统,是真正的语言艺术。
。。。。。。


上一篇:张策

下一篇: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