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州有哪些著名景点
中文名称玉树藏族自治州外文名称Yushu Autonomous Prefecture别 名玉树行政区类别自治州所属地区中国青海省下辖地区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 政府驻地玉树市结古镇电话区号+86 (0)976邮政区码815000地理位置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面 积26.7万平方公里人 口403656(2016年)方 言藏语康方言气候条件大陆性高原气候著名景点文成公主庙,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勒巴沟
文成公主庙的历史传说
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之后,一路上翻过雄伟崇宏的巴颜喀拉山,跨过了激流滚滚的通天河之后,来到玉树境内的白纳沟。文成公主为自己的一行人马能够平安地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和亘古天堑通天河而高兴,她以为这是神仙帮助的结果,自小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神仙的虔诚,亲自率领工匠,在白纳沟的岩壁上刻下了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文成公主的这一行动,大大感动了巴颜喀拉山的山神和通天河中的龙王。第二天,当文成公主登上白纳沟山顶时,突然受到山神和龙王极不寻常的欢迎。当时,山神砍来桦柏,编织成道道虹霓彩门,飞架在白纳沟之上,清理山路,采来鲜花,铺成绿荫大道直通山下,路上摆满金盆银鼎,燃起堆堆桑烟,山神率领千禽百兽夹道欢迎;山下,龙王搭篷设帐,杀牛宰羊,备酒供饮,迎候公主。席间,百名龙女轻歌曼舞,为她助兴;沟口,诸首领、众僧侣和无数群众跪立拜迎,就像迎接神仙下凡一般。至今在当地藏族群众中流传着文成公主路过这里的动人情景。据说,白纳沟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见藏族人民如此好客热情,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和报答当地藏族人民,文成公主决定在此多住些日子,向藏族群众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文化。文成公主在白纳沟住下以后,曾亲率工匠、世人在沟内的悬崖峭壁上浮雕凿刻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庙宇内的九尊佛像据说就是当时遗留下的古迹。当时,文成公主还亲笔在佛像右侧的岩石壁上,用汉字楷写了16行颂词,古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在左侧写了18行“尕恰”(即说明),可惜这些珍贵的手迹,大都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文成公主走后,远近的僧侣和善男信女,纷纷来白纳沟观看,膜拜,很多人还信照公主的做法,在岩崖上凿刻佛像和经文,久而久之,使白纳沟的大部分岩石和石头都被人们刻上佛像和经文。以后,人们传说,由于文成公主的神奇造化和功德,白纳沟所有的岩石峭壁和大小石头神州般地出现了释迦牟尼的如意化身和各种佛像、经文,有些佛像、经文肉眼凡胎无法辨认, 所以,当地群众不敢轻易动用这里的石头。有一年,从拉萨来的几位传经布道的高僧路过白纳沟,他们想在此烧水做饭,分头去找几块石块搭锅。可是,几个人跑遍了整个山沟,找遍了每一块石头,都发现上面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和经文,最后只好作罢。这几个僧人回藏后即宣扬说,白纳沟是一个真正圣洁的地方,谁要朝圣膜拜,应当到白纳沟去。所以,后来不少西藏人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到白纳沟来朝拜。在白纳沟,文成公主通过自己的身传言教,帮助当地藏族人民学会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学会了垒石砌墙,伐木盖房,学会了纺纱织毯,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白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因此,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萨娘娘,公主遗留下来的物件是珍贵的圣物,想尽办法加以保护。
文成公主庙的简介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成公主庙别名“沙萨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供奉着大日如来佛像,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下,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在主佛与侍佛之间,排列对称协调,整齐有序,尊卑分明,生动地表现了古代那种主仆之间、师徒之间鲜明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关系,但也不过分降低佛门弟子的身份。据庙里僧人所说,很多人误会文成公主庙所供奉的就是文成公主,其实是自小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神仙的虔诚,亲自率领工匠,在莱沟的岩壁上刻下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此柏沟便成了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文成公主"庙是什么时候建的?在哪里?有什么典故。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此柏沟便成了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之后,一路上翻过雄伟崇宏的巴颜喀拉山,跨过了激流滚滚的通天河之后,来到玉树境内的菜沟。文成公主为自己的一行人马能够平安地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和亘古天堑通天河而高兴,她以为这是神仙帮助的结果,自小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神仙的虔诚,亲自率领工匠,在菜沟的岩壁上刻下了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文成公主的这一行动,大大感动了巴颜喀拉山的山神和通天河中的龙王。第二天,当文成公主登上菜沟山顶时,突然受到山神和龙王极不寻常的欢迎。当时,山神砍来桦柏,编织成道道虹霓彩门,飞架在白纳沟之上,清理山路,采来鲜花,铺成绿荫大道直通山下,路上摆满金盆银鼎,燃起堆堆桑烟,山神率领千禽百兽夹道欢迎;山下,龙王搭篷设帐,杀牛宰羊,备酒供饮,迎候公主。席间,百名龙女轻歌曼舞,为她助兴;沟口,诸首领、众僧侣和无数群众跪立拜迎,就像迎接神仙下凡一般。 至今在当地藏族群众中流传着文成公主路过这里的动人情景。据说,白纳沟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见藏族人民如此好客热情,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和报答当地藏族人民,文成公主决定在此多住些日子,向藏族群众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文化。 文成公主在白纳沟住下以后,曾亲率工匠、世人在沟内的悬崖峭壁上浮雕凿刻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庙宇内的九尊佛像据说就是当时遗留下的古迹。当时,文成公主还亲笔在佛像右侧的岩石壁上,用汉字楷写了16行颂词,古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在左侧写了18行“尕恰”(即说明),可惜这些珍贵的手迹,大都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 文成公主走后,远近的僧侣和善男信女,纷纷来白纳沟观看,膜拜,很多人还信照公主的做法,在岩崖上凿刻佛像和经文,久而久之,使白纳沟的大部分岩石和石头都被人们刻上佛像和经文。以后,人们传说,由于文成公主的神奇造化和功德,白纳沟所有的岩石峭壁和大小石头神州般地出现了释迦牟尼的如意化身和各种佛像、经文,有些佛像、经文肉眼凡胎无法辨认, 所以,当地群众不敢轻易动用这里的石头。有一年,从拉萨来的几位传经布道的高僧路过白纳沟,他们想在此烧水做饭,分头去找几块石块搭锅。可是,几个人跑遍了整个山沟,找遍了每一块石头,都发现上面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和经文,最后只好作罢。这几个僧人回藏后到处大肆宣扬说,白纳沟是一个真正圣洁的地方,谁要朝圣膜拜,应当到白纳沟去。所以,后来不少西藏人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到白纳沟来朝拜。 在白纳沟,文成公主通过自己的身传言教,帮助当地藏族人民学会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学会了垒石砌墙,伐木盖房,学会了纺纱织毯,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白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因此,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萨娘娘,公主遗留下来的物件是珍贵的圣物,想尽办法加以保护。
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而建的吗?
布达拉宫不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在现时代由于被赋予了象征着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的美好意义而广为传诵,其中“松赞干布亲赴‘柏海’迎接送亲使团并且‘执子婿礼甚恭’”和“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两件事更是常为内地人所津津乐道,甚至从初中开始的学校历史教科书中就反复提及这两起颇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但历史的真实情况果然如此吗?
“柏海亲迎”和“专修布达拉宫”两事的根据来源于汉地史料的记载,而对于远离吐蕃万里之外的长安城中的唐人来说,上至皇帝下至群臣,他们对文成公主入藏途中和入藏之后所发生各种情况的了解,不过来源于个别唐朝送亲使节和后来入藏使者的一面之词,只能是回来的使臣们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并且作为确实发生过的事记载在史籍当中。如此看来,与汉文史料的记载相比,对文成公主入藏途中及之后经历的记录,藏文史料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那么众多的西藏史籍中是如何记载这件事的呢?
《西藏的观世音》(另译《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作为松赞干布亲手写下的史籍文献,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对吐蕃王朝初创时期各类史实、事件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向来被作为古代西藏史研究的“木之本、水之源”,而《西藏王统记》、《红史》、《西藏王臣记》、《新红史》等藏文史籍虽然成书时间较吐蕃王朝时期为晚(于公元12世纪至15世纪之间相继成书),但也向来被学界公认为研究西藏历史的权威书籍。遍阅这些西藏史料,其中均无松赞干布离开逻些去吐蕃、吐谷浑边界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且专门为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建布达拉宫的记载。相反,藏文史籍中均记录:文成公主一行到达逻些附近后,遭到先于文成入藏的尼妃赤尊公主的百般刁难和轻慢,一个多月见不到赞普松赞干布,后来经过吐蕃几位重臣的反复努力,才总算得以和赞普相见;而在《西藏王统记》中记载,文成公主一行甚至还遭到了由于一度被唐朝扣押为人质而心怀怨恨的禄东赞设计轻侮,一个多月不提供衣食供应,无人服侍款待,文成公主悲愤之中要求随从收拾行李物品,要返回唐朝。由此可见,文成公主一行入藏之初就遭遇了下马威,吐蕃赞普根本没有所谓“往‘柏海’亲迎”,更别说什么“执子婿礼甚恭”了!而玛波日山(红山)上的红宫(布达拉宫的前身),则是由松赞干布高祖父的父亲(爷爷的爷爷的父亲)赞普拉脱脱日年赞首建,尼妃赤尊公主入藏的时候,松赞干布就是在这里接见的她,而后在尼妃赤尊的主持下进行了扩建,形成了更为盛大的规模,这段红宫修造过程的史实不仅记载在藏文史料中,而且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壁画中也有细致生动的描绘和记录,直到今天都可以看见。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吐蕃赞普和他的后妃们早已在布达拉宫中居住多时了,所谓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专为文成公主而建,根本就是个弥天大谎!
完全不存在的事情,在唐朝使臣的口中却演化成了“柏海亲迎”、“执子婿礼甚恭”、“专建布达拉宫”。这等怪事的发生想来只有一个原因:不过是出使归来的大臣们为了逢迎皇帝,满足“天朝上邦”统治者“声威远播四海”“威服四方”的虚荣心而编出动听的瞎话,使皇帝在满意之余大力封赏自己罢了!
如果说古代封建君主的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了些自娱自乐的瞎话尚且有情可原,那么在今天汉、藏双方史料一应俱全、明确的历史事实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仍然由教育机构和主流媒体一遍遍的重复这些荒唐的故事就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了!在有些情况下,谎言再怎么重复也成不了真理,更何况汉藏民族团结和中国对西藏主权的巩固,也绝不是靠这类拙劣的谎言就能取得的!
古代描写禅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李雪雁的文成公主庙
青海玉树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学习经历:1994-1998年,中山大学生物化学系本科;1999-2002年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现在职攻读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工作经历:1998-1999年,顺德生物药厂工作;2002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主要课程:主讲《生物化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课程;教授过《酶工程》、《生物技术概论》、《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工艺》、《微生物实验》、《鱼类遗传育种》、《动物学》等多门课程。科学研究情况:在校期间主持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番茄红素的提取”; 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先后发表科研论文十几篇。教研情况:主持院教改项目“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初探”;参与 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1项;参与院《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发表教学论文2篇。近年获得奖励:2009年中山市优秀教师,2009年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2008年获院首届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获中山市吴桂显教育基金奖;2007年获院第二届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指导的“中山市三乡家口红心鸡蛋色素物质的提取”获广东省挑战杯三等奖;2007年《分子生物学》教案获院第二届优秀教案优秀奖;2006年《生物化学Ⅱ》获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李雪雁 ,女,汉族,1965年2月生,甘肃通渭人,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1981.09-1985.07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系、工业发酵专业本科学习1985.10-2000.05 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任教2000.06-2010.04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2010.04- 民勤县政府副县长(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