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宽容他人不报私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这是人生快乐之根本。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每天早上发现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两国的人民快快乐乐地过着日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快乐”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又能体现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其实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导致大家都不快乐。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得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易人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由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得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哪还有快乐可言。
秦惠文王作为一个政治高手一代明君,不可不知商鞅的贡献与能力,为什么会为了一己私仇而杀害商鞅?
这其实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手段来除掉朝廷中间的对手。商君作为执政官,而且是新法的缔造者,任何的功绩,哪怕是惠文王自己的,也会在这样的一个权臣的光芒给掩盖。只要商君不死,自己就不死真正可以使世人认同贤君。除掉商君是为了自己的权谋。那么同样,之所以借助公子虔等世族,好让自己找的借口为自己杀商君给脱身,同时,惠文王认识到了世族对新法的危害,必须要除掉世族,新法才会长久。所谓的为了私仇杀商君,只是一种表象。
可以参考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