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  

时间:2024-04-30 04:35:08编辑:优化君

谁知道东汉末年 伏波将军马援的生平?

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县)人,是当时的名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长得身材魁伟,肤色黧黑,须发明朗,举止潇洒,很懂礼节。马援十二岁时父死,他不依兄长过优裕安乐的生活,独自去北疆养马驭马,发展畜牧,开发农业。当时很多宾客从四方去归附他,在陇汉间(今甘宁陕一带)有好几百户人家帮他游牧、耕作。由于他团结少数民族,因地制宜,管理有方,很快成为一个有牛羊数千头,谷菽万斛的富户。他并不养尊处优,仍过着简朴的生活,而将大部分的财产和粮食送给贫困的牧民。别人不理解他的作法,他却说:"凡集聚起来的财产,贵在救贫济困,不然,就成了守财奴!"后来,由于群雄四起,战火不断,他毅然参军,成为绥德将军。
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他投奔识人用贤的光武帝,并协助刘秀西平隗嚣,挥师出战,使隗嚣闻风溃散而败。在破羌安陇的战斗中,他身先士率,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征战直到获胜,帝赐他三千只羊,三百头牛,他将这些犒品分发部下,深得将士的敬重和拥戴。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他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
马援南征时准备载回一车为民治病的薏米,打算在内地推广试种,却被奸臣诬说他搜刮民间的珍珠玛瑙。马援闻知,将薏米当众倾入水中,因此桂林出了个伏波潭、还珠洞。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冬,南方陵(今湖南常德)五溪蛮再次暴动,朝廷多次派官兵镇压不能取胜,朝野为之震惊。这时马援年已六十二岁,在外征战数十年,饱经风霜,有病在身,但他仍然请求出战,光武帝怜他年老体衰,马援却说:"老当益壮,我还能披甲上马!"他飞身上军,率军奔波在疆场上,屡战屡胜,但终因病重不治逝于征战的军旅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马援死后,奸臣们群起诬陷,皇帝偏听谗言,收回他的伏波将军封号,还不准正式安葬。其妻和家族不敢冒犯皇威,只好在扶风郡伏波村南将其草埋。
马援死后,我国南方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惟恐奸臣掘坟碎尸,便在广西、云南等地广为建坟筑墓,留下"马援冢处处多"之言。直到汉明帝时诬陷者的阴谋败露,马援的天大冤枉才得以昭雪。汉章帝刘火旦 又恢复了他的"伏波将军"称号,追谥为忠诚侯。
马援出生将门,其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赵奢原是一个征收田税的小官,善于养马驭马,功勋卓著,赵惠文赐号?quot;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自此,赵奢的后代子孙便以马为姓。其父马仲,只作过玄武司马,管理军政和军赋。到了汉武帝时,其家从河北邯郸迁至陕西关中扶风郡,世代作官为将。这家族就称扶风马氏。其中一支辗转到福建定居,繁衍生息。有一支脉所聚居的连城四堡乡(现划归长汀县),宋明时期曾成为全国印刷中心之一。在长乐市也有聚居的马氏家族,宋代永乐十年出了个状元马乐(铎),据传他文章写的很好,宋成祖曾题一联送他:圣朝礼乐同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
于是我写了一联送长乐的马氏祠堂:伏波功德,状元文彩。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05522.html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典故如下: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扩展资料马援十二岁时,父亲马仲去世。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泥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结合选文说说,马援身上有哪些品质

宽以待人(宽待下属),不居功自傲(居安思危、谨慎谦虚)(每点1分)

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岁时丧父,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马援)曾经对宾客说:“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光武帝刘秀即位,马援仍然留在西川,隗嚣非常敬重他,任用马援为绥德将军,参与筹划大计。建武四年冬天,隗嚣让马援送书信到洛阳。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勇气。九年,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季,任用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致力于广施恩惠和树立威信,对待下属宽容,任用下级官吏时,让他们有职有权,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罢了。客人和旧友,每天都挤满了他的家。

建武二十年秋季,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现在您也这样恭维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吗?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实为九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救助)我(一把)呢?”孟冀说:“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孟冀说:“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呵!”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典故: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扩展资料1、“马革裹尸”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2、“马革裹尸”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3、近义词: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4、反义词: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里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汉光武帝时,马援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上一篇:怠慢的意思

下一篇: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