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itation是什么意思
sanitation
卫生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sanitation
[英][ˌsænɪˈteɪʃn][美][ˌsænɪˈteʃən]
n.卫生系统或设备;
以上结果来自金山词霸
例句:
1.
A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sanitation should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ment.
一项新的关于卫生机构管理的框架将鼓励私人投资。
-----------------------------------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sanitation是什么意思
sanitation
sanitation
卫生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sanitation
[英][ˌsænɪˈteɪʃn][美][ˌsænɪˈteʃən]
n.卫生系统或设备;
以上结果来自金山词霸
例句:
1.
A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sanitation should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ment.
一项新的关于卫生机构管理的框架将鼓励私人投资。
-----------------------------------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sanitation是什么意思
sanitation
[英][ˌsænɪˈteɪʃn][美][ˌsænɪˈteʃən]
n.卫生系统或设备;
双语例句
1
The hazards of contaminated water and poor sanitation
水污染和恶劣卫生环境的危害
2
It even has a pump to make getting the water out for drinking, bathing, and sanitation very simple.
这款产品甚至配有一个水泵,可以轻松从中抽水用于饮用、洗澡和洗漱。
sanitary与hygienic,sanitation与hygiene 的区别?
sanitation与hygiene及其派生词之间的确是不易区分的,这一点从词源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前者源自拉丁语sanitas/sanus,后者源自希腊语hygies,它们都是非常精确的"healthy"的意思,词汇的多样性由此可见一般。一般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它们的惯用搭配上了,毕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使用习惯上通行搭配方式。sanitation: 区别于hygiene的是它常用作定语,~ man, ~ truck; 此外常用在设备,环境,条件等上。hygiene:常用于人自身及人身边范围的东西上,oral ~, dental ~。
为了大家,请注意卫生用英语怎么说?
类似这种标语性的话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英语里没有可供对照的例子,直接翻译成英语会让人觉得怪怪的,因为那绝对是中国式英语。所以这种情况需要对“卫生”做适度的意译,“卫生”这个概念太笼统,像你在超市看到的那个,hygiene在英语里更多的是指个人卫生,比如刷牙洗脸啊比如勤洗澡勤换衣服啊什么的,老外看到我们宣传这个,会觉得很好笑,好像我们中国人平时都很邋遢还需要政府来提倡个人卫生一样,很滑稽。其实我们在公众场合说的“卫生”主要是指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这两种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这是中外都能理解的公众场合的“卫生”的定义。因此可以把这个标语拆分为“禁止随地吐痰”和“禁止乱扔东西”这两条。No Spitting! No Littering!就可以了。至于“为了大家”这种说法,英语里也没这样的说法,硬加上去同样很滑稽,而省略掉也不影响什么。
'卫生'一词的来历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卫生”
●“卫生”,从构成上说,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卫”为动词,即“卫护”。“卫”、“生”组合成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当把“卫生”看做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
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在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形容词,意思是“干净、清洁”,而这正是维护健康的措施之一。
●学术界对“卫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把它当做近代新名词来研究,以近代术语“卫生”的生成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作为考察的重点,而没有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卫生”的涵义进行全面的考察。而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近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产生的基础。
●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卫生”大致有“养生”、“医药(医疗)”、“卫生保命”、“济世救民”等四种涵义。
关于术语“卫生”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成果。民国时期的著作有彭文祖的《盲人瞎马新名词》、陈方之的《卫生学与卫生行政》等;近年来的著作有沈国威的《近代中日语汇交流史:新汉语の生成と受容》、冯天瑜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语术语的生成》等;也有一些关于“卫生”的专题论文,如台湾学者刘士永的《“清洁”到“卫生”——殖民政府对台湾社会在清洁观念上的改造》、雷祥麟的《卫生为何不是保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等;国外也有学者对“卫生”进行过研究,如Lee Jong-Chan:Modernity of Hygiene in the Meiji Era,1868-1905、Ruth Rogaski:Hygi 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藤浪刚一的《日本卫生史》、川原泛的《卫生学纲目》等;最近,刚从日本流学归来的余新忠博士在阅读大量日文著作之后所撰写的论文《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也是有关“卫生”的重要研究成果。综观上述成果,大多以近代术语“卫生”的生成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为重点,而没有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卫生”的涵义进行较全面的考察。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近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产生的基础。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概念作较深入的考察,对研究“卫生”概念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高级汉语大词典》,“卫”,动词,会意字,繁体作“卫”,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故其本义为“保卫、防护”。“生”,动词,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故其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当“生”的词性转变为名词时,其意义则为“生”之表象“生命”,或“生”之载体“身体”。显然,作为词组的“卫生”是一个动宾结构,其中的“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因此,“卫生”的字面义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然而,当把“卫生”看做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在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形容词,意思是“干净、清洁”,而这正是维护健康的措施之一。这是“卫生”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语境中,“卫生”的涵义有很大差别。这里只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卫生”的涵义作简略分析。
“卫生”一词典出《庄子·庚桑楚》。《庄子·庚桑楚》有“卫生之经”的记述:
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晋代郭象、唐代陆德明等均沿引李颐之义。宋代的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庚桑楚篇》中指出:“卫生者,卫全其生也,能卫全其生则生所以常存,故曰卫生之经也。……与物齐谐而同其流,此所谓全生之道也,故曰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无论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还是理解为“卫全其生”、“生所以常存”,都道出了“卫生”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保卫生命,维护身体健康”之本义。初版于上世纪20年代、被誉为“中医辞海”的《中国医学大辞典》把“卫生”解释为“防卫其生命也”,也再一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卫生”的涵义历千年未有明显变化。
具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卫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涵义:
1、“养生”。即“葆真抱元”,通过食物、药物、服饰、锻炼、节欲、静心、养性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如“此药清而不凉,温而不壅……春常服免瘟疫之疾,夏常服不中暑暍,秋服无疟痢之疾,冬服不感寒毒,眞神仙卫生之妙药也,功効不可尽述。”“人生行乐尔,行乐则心闲,心既无所用,和气滋容颜,卫生有此妙,余事皆可删。”“古之详于殇服,何也?先王之制,丧礼,一以哀死,一以卫生也。”“卫生防后患,伐性释前疑,展转那成梦,呻吟且当诗,因心念民瘼,出位叹身卑,欲巳七年病,当从百世师,保身将保德,未可废箴规。”
当“卫生”作“养生”时,常出现在以下几种语境中:(1)与“伤生”相对,即卫生是保卫生命,而不是伤害生命。如“所以卫生而不至于伤生也”;(2)与“医”相对,即“卫生”常指预防疾病,而“医”则指治疗疾病。如“前辈名士往往能医非惟卫生矣”,即前辈名士往往掌握医药技术,能治疗疾病,而不只是能预防疾病;(3)在部分情况下专指生理上的保养,常与“养性”或“养心”相对。如:“晋宋间,高士晚得官,无仕进意,筑庵西溪,名曰云茅,以卫生养性为事,诗文雄深雅健。”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不但非所以卫生,亦非所以养心。”
2、“医药”、“医疗”。即“已人之疾,起人之死”,通过药石等手段“治病活人”。如“禹之垂训,如良医之著书,既示之以卫生之术,又戒之以致疾之由”,“治风先治脾,治疾先治气,皆卫生之要也”。“富贵者,昧养生之理,不问卫生有方,贫穷者,急养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
当“卫生”作“医药”、“医疗”时,常出现于以下几种语境中:(1)与“养生”相对。如“菽粟之类同归于养生,药石之类同归于卫生”。(2)常用作药名、书名。如在《卫生易简方》、《卫生宝集》、《卫生家宝方》等书中是书名;在卫生汤、九钥卫生固气丸、龙虎卫生膏等说法中是药名。(3)有时还用作医疗场所的名称,如“大父中厚,精于医,开卫生堂,施药以济病者”。
3、“卫生保命”。当“卫生”作“保卫其生”时,其概念抽象而且涵义宽泛,几乎包括“养生”、“防病”、“免害”、“保命”、“长生”、“延龄”、“治病活人”等各个方面。这种用法在传统中国应用最为广泛。现举几例:“大抵味以养精者也,谷以养形者也,药石以治疾者也,养精为本,养形次之,治疾为下……盖尝讲卫生之经矣。”“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人之所甚重者,生也,卫生之资所甚急者,药也,药之考订使无以乙乱丙误用妄投之失者,神农家书也。”“父母妻子之念,或从中来,欲见而不可得,忧增愤结,殆有不能堪于怀者,安得不致疾易而卫生难也。”
4、“济世救民”、“保卫生灵”。所谓“医道行,则活人,儒道行,则活天下”,故“不为良相则愿为良医”便成为自范仲淹之后历代儒、医的追求。历来医者有“治病救人”、“悬壶济世”之使命,王者有“济世救民”、“保卫生灵”之王道,故王者常以“医”济世,医者常以“技”救民。所以,“卫生”也常表现为“济世救民”。现举几例:“告而还,子孙怡愉,蜂房合户,哺雀群乌,混迹市尘,悬我药壶,卫生之仁施于州闾。”“我祖宗内设太医院,外设府州县医学,医而以学为名,盖欲聚其人以斆学,既成功而试之,然后授以一方卫生之任,由是进之以为国医,其嘉惠天下臣民也至矣……则天下之人皆无夭阏之患,而跻仁寿之域矣,是亦王者仁政之一端也。”“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幼良贱,各饮一盏,则时气百病不生,真济世卫生之宝也。”“而卫生恤患,切于时用,以施惠爱于人者,莫医氏若也,故古之魁伟之士,不试用于时,则愿为良医,以行其志。”
(本文所引资料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主)
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概念和内涵有了许多发展。
现代公共卫生最简单的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Protection(健康保护)。许多国家仍认同Acheson(1988)对公共卫生的定义,即公共卫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通过社会有组织的努力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
新的医学模式和国家卫生方针都明确提出,卫生工作要求社会广泛参与,要搞大卫生,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参与,即将相关部门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当中,如计划生育、药品食品检验、环境保护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狭义的公共卫生体系定义认为,体系中各机构的人力、设备、预算都是为实现其卫生职能和和卫生目标进行规划和配置的。具体地说,公共卫生系统包括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公共卫生研究机构。
公共卫生的功能是增强人群的健康,预防疾病,控制感染,延长寿命,提供安全的生活方式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人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无不在公共卫生的应对范围之中。
最早提出卫生这个词的是谁
“卫生”最早出现于《灵枢》中,原词为“营卫生会”,出自《黄帝内经》,即《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篇。营卫,指营气和卫气。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本篇主要通过对营、卫气生成与运行的论述,阐明营气和卫气的生理作用。
但在这里,“卫”和“生”不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
“卫生”作为一个词出现,最早典出《庄子·庚桑楚》。
《庄子·庚桑楚》有“卫生之经”的记述:
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晋代郭象、唐代陆德明等均沿引李颐之义。宋代的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庚桑楚篇》中指出:“卫生者,卫全其生也,能卫全其生则生所以常存,故曰卫生之经也。……与物齐谐而同其流,此所谓全生之道也,故曰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
由此可见,无论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还是理解为“卫全其生”、“生所以常存”,都道出了“卫生”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保卫生命,维护身体健康”之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