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益

时间:2024-05-01 01:39:29编辑:优化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是什么意思

果然你读的经被人“现代化”过了(读经尽量要拿到第一手资料,让魔民不得其便)!,正确的断句是节奏是: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上面一串要一口气读(除了断句节奏不对,你节选结束的位置也不对)。节奏错误,意思走样,就见不到法义了。按正确的节奏重读一遍,应该不难理解意思。。


能还可以组什么词

才能、
能力、
能够、
能手、
能干、
可能、
不能、
本能、
功能、
能耐、
性能、
逞能、
显能、
水能、
贤能、
能源、
势能、
万能、
能事、
电能、
热能、
权能、
动能、
全能、
技能、
职能、
能耗、
光能、
低能、
体能、
机能、
无能、
能动、
核能、
能量、
节能、
潜能、
效能、
智能、
献能
懋能、
能名、
一能、
能能、
能品、
兴能、
能吏、
积能、
德能、
凉能、
主能、
能迩、
能仕、
极能、
九能、
校能、
哪能、
骋能、
遂能、
弃能、
能绩、
量能、
能个、
诬能、
乍能、
能否、
杂能、
公能、
能奈、
声能、
能官、
鼎能、
行能、
个能、
登能、
克能、
较能、
诚能、
达能、
仲能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什么意思

次两句出自《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中韦刺史问六祖慧能在家如何修行,慧能随口教授。被后世称为无相颂用于修身。原文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作为禅宗六祖在说完这段后补充道要以此行事,认识自己的本来自信,成佛是迟早的事情。当让要理解这些简单语句,还要放在坛经前段,六祖举的自己和梁武帝的列子上。禅宗讲究自省自悟,言行发自内心,人人皆可通过见性成佛,不讲究外在的形式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什么?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通戒与别戒;声闻戒和菩萨戒;止持戒和作持戒;性戒和遮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扩展资料: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心戒是佛教中是指什么戒律?

心戒属于菩萨戒的范畴。菩萨戒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譬如,杀盗淫妄是‘行为’戒的话,贪嗔痴慢疑见,就属于‘心戒’。再者,没有杀盗淫妄之行为,而思想中生此(杀盗淫妄)之邪念,也已经触戒了。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于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为心戒。又作一心戒、达磨一心戒。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心上而观之戒法观。扩展资料: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即:1、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2、摄善法戒:总摄一切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3、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说明:“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三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戒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

上一篇:雷鼓

下一篇:桐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