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时间:2024-05-02 16:20:36编辑:优化君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什么意思

  一提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惯常地会想起王羲之的书法,是因为《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中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已成为了一种思维的定势,似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飘若”句最初是形容王氏的容止,即仪表风度的,最早出于《世说新语·容止》,原句为:“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那么,对于这一条本是形容王氏书法的定论,如何会出现在《容止》篇备感无所适从,令笔者深感为文的必要。

  张万起、刘尚慈的《世说新语译注》对此条注为:“《晋书》本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此称容止异。”柳士镇、刘开骅的《世说新语全译》对此条注为:“‘飘如’二句:据《晋书·王羲之传》,这是称赞王羲之书法笔势的话。”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笺疏作:“程炎震云:《晋书·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也,今乃列于《容止》篇。”

  徐震堮的《世说新语校笺》注为:“‘时人’二句——案《晋书》本传云:‘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乃称其笔势,与此状其容止者不同。我目前所能接触到的《世说》的注本,对这条的注释都不免囿于《晋书》本传中的那句描述,而解释不清这本是形容王羲之书法的语言何以会出现在《世说·容止》中。

  我觉得要搞清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

  第一个,我们要弄清“飘如”句最开始,原初的用处是说容止,还是说书法?第二个,若开始确为形容容止的,那为什么转而成为品评王氏书法的定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所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容止一说,肇始于《世说新语》;书法一说,源自《晋书》本传。我们先来看一下二书的成书年代,以便弄清二者诞生的先后。游国恩等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说:“《世说》的编撰人刘义庆(403年 — 444年),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其成书的确年虽已不可考,可《晋书》乃是唐初房玄龄(578年 — 648年)等人编修,二者前后相差二百年左右。况且《晋书》多有根据《世说》而论述。据李修生,赵义山二先生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世说》与《语林》……等书都以汉魏以来,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实名人物——亦即“名士”的逸闻佚事为记述内容。这一特点使得志人志怪小说与历史著述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前者常被后代文学史家作为素材而纳入断代史或通史的整体框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世说》等志人志怪小说都属于历史叙事文的范畴,或者称为“准历史”。刘师培先生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一书中之《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中说得更是直白,他说:“《晋书》、《南、北史》多采自《世说》,固非后世史官之以意为之。”

  由是观之,相信《晋书》中关于王氏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说法是源于《世说·容止》中的“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飘如”句原本是形容王氏的仪表风度的,已是无疑。其实,类似形容人仪表风度的句子,早在曹植的《洛神赋》中即出现过。曹植在描写洛神的绰约风姿时,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谓洛神身姿若惊鸿般轻快敏捷,又如游龙般婉转。这句精彩的描述,使之成为后世历代流传不衰的名句,笔者认为“飘如”句,很可能即是由此衍化来的。

  那么,“飘如”句究竟道出了王羲之怎样的神采呢!又和书法有怎样的联系呢?

  从字面上讲当是其神采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健。“飘若浮云”应是一种外在的形态,洒脱、旷达、超凡脱俗,一副仙风道骨;衣袂飘飘,神采飞扬,有临风飘举之态,富逐月凌云之姿。在我的潜意识里,王氏的影像与李白是一致的,只是李白更多了一副“举杯邀明月”的率真与道趣。李白“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纵酒畅达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明月情结,为王氏所不及。“矫若惊龙”,应是一种内化的神质。正如书法中的“气”、“韵”、“势”、“力”等。我们推究,当是王氏“素无庙堂志”的不卑不亢,不随波逐流,信仰坚定,思想充实,自信自强,骨子里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质。联系今天,我们见到的陌生人,以对其第一印象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的目测推想他的性格、气质如出一辙。

  至于后来为什么被引作对王氏书法的评语,我想很是顺理成章的,二者表面上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仔细推究,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字如其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人写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很合常理。这种用评人的话语,转而用以评书、评画、评文,或由评书、评画、评文转而评人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屡见不鲜的。自古便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如文论、画论中的“风骨”。王运熙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中说:我们现在提起“风骨”多以文论用语称之,精要刚健的语言好像人的骨骼,故谓之“骨”,绮丽华美的语言则像人的血肉,故谓之“风”。然而,“风骨”这一概念,原来却是用以品评人物的风度、神气、形貌。

  行文至此,我想顺便说一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宽泛地讲,恐亦为“风骨”之论,前者为“风”,后者为“骨”。理由之一是王羲之的形清峻爽,风度脱俗。《世说·赏誉》注引《文章志》说:“王羲之高爽有风气。”又引《晋帝安纪》说:“王羲之风骨清举。”这说得何其清楚,让人自然而然地要联系“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第二,王羲之在当时的“骨气”是天下第一的。《世说·品藻》载:“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韵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众人之美。”又,《世说·赏誉》:大将军(指王敦,羲之是敦从父兄子)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阮主簿,阮思旷,即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晋书·卷四十九》中说:“……以德业知名……论难甚精。”他曾作王敦主簿。在重视人物品藻的魏晋六朝闻名已久,其综合实力很好,即形貌给人的总体感觉兼众人之美,所以,时人品评人物多以阮裕作为参照。然而若论单项,则是王羲之骨气天下第一的,由是观之,王氏的骨气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或可谓之“矫若惊龙”。

  综上所述我们自然就清楚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后世对王羲之书法的定评,何以出现在《世说新语·容止》中。又是如何由评人而转评其书法的。由是笔者以为《世说·容止》中的这一条应该注释为:“飘如”二句,初为状王羲之形貌语,与曹植《洛神赋》中状洛神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相类,后《晋书》引述,转而论其笔势,得以大行于世,成为后世人们品评王羲之书法之定论。


“飘若浮云”和“矫若惊龙”是什么意思?

1.飘若浮云拼音:piao ruo fu yun解释:形容书法非常好,飘起来像云一样。例子:王羲之的书法真是飘若浮云。2.矫若惊龙[jiǎo ruò jīng lóng]出处:《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释义 :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这是评价王羲之书法的句子是形容笔势轻快敏捷而有力。出处:《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

《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如下: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于说话谈吐,人们看不出来他有什么超过常人的地方。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闻名。他非常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极大的声誉,而阮裕也很看重王羲之,将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羲之很喜欢服药保护调养自己的性情,不喜欢呆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在这生活一辈子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没有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出名,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很合得来。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买不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给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的时候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答应执笔开始抄写,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非常高兴。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干净明亮,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说:“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可以说像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了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会比他差。”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仙鹤,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很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水扫地等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没有来,王述深以此为遗憾。扩展资料:《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龄等二十一人编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的史事,王羲之传属于其中一篇列传。《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赏析: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常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白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赏析:王羲之传中记叙了东晋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四件小事,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关于爱鹅,表现他的任率性格;一类关于书法,反映他的书法为当世所重的情形。文中所表现的王羲之行为怪诞可笑,不合常理:因为“性爱鹅”,可以兴师动众携亲友乘车马往而观之,可以委屈自己为道士抄写《黄庭经》易换;见几案滑净,就挥毫书写,见老妪卖扇,就擅自题字,当老妪要求题时又笑而不答。种种举动,让人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令人费解的行为,却为当时所推崇。文中的两类内容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表现了王羲之不加雕饰、率直自然、情随性至、任性而为的性格特点,反应了魏晋南北朝崇尚个性,弘扬自我的时代精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传

晋书王羲之传翻译,(王义之尝诣门生家那段)

【整篇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为司徒王导之侄。祖父王正,曾做过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太守。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初,王旷有拥戴之功。王羲之年幼时说话有点口吃,人们并不觉得他有什么超出常人之处。十三岁时,曾去拜访周岂页,周岂页仔细打量他,深感他非同寻常。当时,酒席上烤牛心这道菜最为珍贵,客人们还未品尝,周岂页先割下一块递给王羲之,从此开始显名于世。成年后,能言善辩,以耿直刚正著称,尤其擅长隶书,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人们评价其笔势,认为飘逸若浮云,矫健若惊龙。伯父王敦、王导十分器重他。当时陈留人阮裕负有盛名,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有出息的子弟,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把王羲之与王承、王悦视为王氏三少。当时太尉郗鉴派侍从去王导家挑选女婿,王导让侍从去东房遍观王家子弟。侍从返回,对郗鉴说:“王家众子弟看上去都不错,但听说选女婿,一个个显得拘谨不大方,只有一个子弟坐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饭,置若罔闻。”郗鉴说:“这正是要选的好女婿。”一访问,正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将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开始出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又请做参军,后升为长史。庾亮临死前,上书朝廷,称道王羲之清高尊贵有见识。于是朝廷提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少负美名,朝廷公卿无不喜欢其才气,多次召他做侍中、吏部尚书,都推辞不就。又授予护军将军之职,又拖延推辞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来敬重王羲之,劝他应召。给他写信说:“许多人认为足下的做官和隐退足以显示国家政治的兴衰,我等也有同样的看法。既然足下的做官与退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那么足下岂能置国家存亡于不顾,而去做逍遥自在的世外人士呢?希望足下考虑众望所归。足下不应运出山,怎可以求得清明完美的朝政?足下应当明白此情此理。”王羲之回信说:“我素来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兴趣,王导丞相执政时,坚决要召我为官,我誓死不答应,回绝的书信手迹仍在,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并非足下执政我才怀出世之心。自从儿女成人后,我便打算学尚子平退隐山林,多次与亲朋好友们谈论过此事,绝非一时之念。倘若足下允许我做位使臣出使四方,前往关西、陇右、巴蜀之地,也在所不辞。我虽无交涉应对之能,但会严守朝廷命令,宣扬朝廷的威德,应不同于一般使者,一定要让远近地区都知道朝廷志在天下,这样所得裨益同做护军将军是大不相同的。汉朝末年曾派太傅马日石单抚慰关东各地,如果不因为我地位轻微,对我有所疑虑,请让我在初冬履行此职,我恭候朝廷的命令。”

  王羲之被封为护军将军后,又极力请求宣城郡太守之职,朝廷不许,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其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因而写信告诫殷浩,殷浩不听。殷浩兴兵北伐,王羲之认为必败无疑,写信阻止殷浩,言语十分恳切。后来殷浩率兵北伐,果然被姚襄打败。殷浩企图再次北伐,王羲之送信给殷浩,说:

  “知足下北伐失败,朝野为之叹惜悲伤,不能须臾忘怀。区区江东之地,遭此不幸,天下人久已心灰意冷,而又遭丧师辱国,这难道不值得深思?过去的事无法挽回,希望足下考虑怎样光大未来,宏扬朝廷中兴大业,使天下百姓有所依归。朝政以道取胜,以宽和为本,力争武功,绝非妥当。发挥长处,使国家巩固安定,这才是目前治国的根本大计。

  “自从敌寇侵扰以来,担负内外重任的当权者,无深谋远虑,收罗安邦定国的上策,而使国力疲竭,一味随心所欲,无一功可论,无一事可记,忠言良策摒弃不用,以致天下大有土崩瓦解之势,怎能不使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悲哀感慨呢!当权者又岂能推却天下人的指责!追究往事,已无法挽回损失,应当虚心求贤,与有识之士共商治国大计,不能再让忠言良策进献无门。如今外面大军败绩,内部财资匮乏,据守淮水恐已来不及,不如退保长江,统辖长江以东以南各郡县,长江以外地区只需保持联络而已。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过失,自贬职位向天下百姓谢罪,再召集贤达之士共谋治国兴邦,减免苛捐杂税,与天下百姓同甘共苦,一切从头开始,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的怨恨,摆脱困苦危急的处境。

  “足下起于布衣,担任朝廷显要官职,崇尚德政之举,未能事事如意,肩负统兵作战之重任,而结果惨遭失败,只怕满朝文武没有人愿意为足下分担罪责的。眼下及早施行德政弥补过失,延请贤能官员,共负朝廷重任,尚且不知是否有补救的希望。倘若仍旧以为北伐未取得功效,因而又刻意寻求侥幸重建战功,那么天地虽大,恐怕也无足下立足之所!我知道我的劝告不会被足下轻易接受,甚至会使足下不高兴,然而我不能不把心中的感慨向足下直言相告啊。倘若足下一意孤行,一定要举行天下人所不理解的北伐,我也无可奈何,只希望足下与朝廷百官共谋此事。

  “各州郡接到符命,增运军粮千石,又征集百姓服兵设,都要按期完成,面对符命我不知所措,丧气失望。近年以来,剥削百姓,刑徒满路,与秦朝暴政实无两样,只是没有诛灭三族之酷刑而已。这样下去,只怕类似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忧患也将不远了。”

  又向会稽王写信陈述殷浩不宜北伐的理由,并评论时事(原文略)。

  其时,东晋东部地区遭到饥荒,王羲之每每开仓,拯济灾民。但朝廷赋税徭役繁重,吴越之地尤甚,王羲之常常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役,多被朝廷接受。又给尚书仆射谢安写信说:

  “不久前我向朝廷陈述意见,多蒙采纳,因而使下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否则的话,会稽郡的百姓恐怕早已不为晋民了。

  “现在还未办妥的大事便是水道运输,我希望朝廷规定期限,交托给主管官吏,不必再催督下方,只要到年终对他们的优劣进行考核。主管官吏表现特别差的,可用囚车押送到台省治罪。有三个县不合格的郡守,应免官或降职,将他们下放到边远艰苦荒芜之地。

  “自从我到此地,从事常常有四五个,加上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的如雨点似的批文命令,颠倒错乱互相抵触的,不知有多少。我又闭起眼来照例往下推,选取重要的交给主簿处理,次要一般的交付给各吏曹处理。主管官吏处理事务,一月内难得有十天,而下方的吏民奔走劳碌,无益耗费许多精力。足下正担任要职,慢慢就会了解我所说的情况。平时,江左之地有扬州一个好刺史就足以管辖了,而一大帮贤才挤在一起,反而会使官府衙门混乱不堪,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由于各自的法规不一致,大家互相牵制,如果为政简要,官民易行,便可保守大业。

  “管粮仓的督监私吞国家粮米,动辄以万计,我以为诛杀首犯,便可杜绝此类现象的再发生,而众人的意见与我不同。近来检查各县情况,无不如此。余姚一带奸官猾吏贪污粮食近十万斛,使国库空虚乏竭,真是可悲可叹啊。

  “连年的战争,使百姓数量锐减,被征作战和充当运夫的死亡逃散不返者不计其数,人口消耗巨大,可上方照常大规模征集百姓补充兵员和役夫,各地人丁稀少,真不知从何而出。那些去服役的百姓在路上纷纷逃亡,押送的官吏也畏罪逃走。接常规,要让逃亡者的家人及同伍人予以捕捉。一旦逃亡者捕捉不回,家人及同伍乡邻也席卷而逃。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根源正在此。还有那些工匠医师僧人,死绝门户,无从补充,可上方仍不断下令补充工匠医士以应付官差,这种积弊十多年来一直未消除,虽弹劾治罪接连不断,可毫无益处,长期下去,怎么得了!我以为那些定死罪而被赦免以及五年徒刑的囚犯,可补充到这些行业里。赦免死罪的囚犯,可让他们长期服兵役;五年徒刑的囚犯,可充当工匠医士,并将他们的家庭迁到都市里。都市的充实,是治政的根本,同时又可以杜绝逃亡现象。不迁其家庭,逃亡之患一如当初。现在免去罪犯的罪行使他们充任杂工,将其家庭尽数搬迁,这些人愚昧,往往以为这种做法比杀头还可怕,因此自然会变得规矩本分。刑罚虽轻,管制实重,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吗?”

  王羲之酷好服食丹药保养身性,不乐意住在京城,初到浙江,便打算长住以终老死。会稽山青水秀,名士多居此地,谢安未做官时也隐居在此。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都以文章著称于世,他们一同在会稽山水间筑屋安居,与王羲之志趣相投。王羲之曾与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王羲之作《兰亭集序》以阐述自己的志趣:

  永和九年(353),岁逢癸丑,暮春之初,相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祭祀消灾活动。群贤毕至,少长皆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长竹,又有清溪急流辉映在兰亭左右。大家引来曲水,漂浮酒杯,列坐水边,取杯畅饮。虽无丝竹管弦之妙,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心中情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宜人,和风习习,温暖舒适,翘首仰望宇宙的宏阔,低头俯视物种的繁盛,纵情观赏,心旷神怡,确有无穷的乐趣。

  人们彼此结交,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家里与朋友倾心畅谈,有的人把志趣寄托于他物,纵情于山水之间。虽然进退不一,静躁有异,但当他们遇上高兴之事,心里就感到快慰,感到满足,竟不知暮年即将来临。等到他们对所追寻的事物开始厌倦,心情便因此改变,哀叹感慨也因此发生。先前所感到快慰的,转眼之间成为往事旧梦,对此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生命有长短,随着情况不同而不同,但终归有穷尽的一天啊!古人说,生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难道不可悲吗?

  常常看到古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今人像符契一样相吻合,未尝不面对这些文章而嗟叹悲伤,内心却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我知道把人的生与死视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与短命视为同等也是荒谬的,后代人看今天人,正像今天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可叹啊!因此我一一列举兰亭聚会的人名,抄录其作品,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了,世事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情致,是一样的。将来的读者,也许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一番感慨。

  有人将潘岳的《金谷诗序》与这篇序相比,将王羲之与石崇相比,王羲之听说后十分高兴。

  王羲之喜欢鹅,会稽有一独居老妇饲养了一只鹅,善于鸣叫,王羲之请求买下这只鹅而未能如愿,只好带着亲朋好友坐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将要来家,便烹鹅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哀伤了好多天。山阴有个道士,养有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往观赏,十分满意,坚决请求买下。道士说:“你为我书写《道德经》,我将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认为做了一件大快事。他就是如此任性而为。曾经有一次到侍从家,看见侍从家的榧树桌子表面十分光洁,便在上面挥笔书写,字体真、草各半。后来字迹被侍从的父亲刮掉了,侍从懊恼痛惜了好多天。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扇叫卖。王羲之在每把扇上写了五个字。老妇起初有些不快。王羲之便对老妇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所写,就可以每把卖得百钱。”老妇照此话去做,果然人们争相购买。过了一些时候,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求写,王羲之笑着不作回答。其书法被世人看重,由此可见。王羲之常说:“我的书法与钟繇相比,不相上下;与张芝的草书比,也可追随其后。”曾给友人写信说:“张芝临池学书法,池水为之变黑,别人像他这样刻苦用功,书法决不会比他差。”王羲之的书法开始不及庾翼、郗忄音的书法,直到晚年才达到妙境。曾用章草写信答复庾亮,庾翼见信大为赞叹钦佩。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早年有十张伯英的章草真迹,过江时颠沛流离,丢失干净,常叹绝妙真迹再也不见于人世。忽然看见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光彩夺目,先前的奇观顿时呈现在眼前。”

  骠骑将军王述少负盛名,与王羲之齐名,而王羲之十分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在会稽做官,因母丧离职守孝,留居会稽,王羲之取代王述在会稽做官,只上王述家吊问过一次,从此不往。王述每当听到角声,以为王羲之来问候自己,便洒扫干净接待王羲之,多年来一直如此,而王羲之竟从不探望王述,王述为此十分怨恨。服孝期满,王述升任扬州刺史,就职前,走遍会稽郡,独不拜访王羲之,临出发前才辞别王羲之。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对佳宾好友说:“王怀祖只能做个尚书而已,到晚年可做个仆射。再想谋求会稽这块宝地,恐怕就难了。”及至王述拥有显赫官位,王羲之耻做王述的下属,派人上朝廷,请求把会稽郡改为越州,以脱离扬州管辖。派去的人说漏嘴了,道出真情,于是王羲之大为名士们所讥笑。过后王羲之怀着惭愧的心情对儿子们说:“我的才干决不比王怀祖差,而职位竟如此悬殊,肯定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的缘故!”后来王述到会稽郡检查刑罚与政令的情况,主管官长疲于回答上司的询问。王羲之深感羞耻,便称病辞去郡职,在父母坟前立下誓言道:“永和十一年(355)三月,初一是癸卯日,今天是初九辛亥日,小子羲之敬告二位大人之灵:羲之不为上天所佑,父母早逝,使羲之未能接受父母的教诲。在兄长的养育下渐渐长大成人,因朝中乏人,错蒙朝廷宠爱,然而小子对上无忠孝之名节,对下未尽推贤之职责,每每想起老子、庄周的训诫,就会担心死亡随时降临,我担忧的是家族命运,岂只是我个人而已!因此日夜长叹,如坠深谷。知止知足,断绝名利之念,从今日开始。乘此吉日良辰陈设筵席,叩头布诚,立誓于先人灵前。从今以后,敢于改变此心,贪图财利谋求官禄,就是目无尊长而不配做父母之子,身为儿子而不尽为子之道,天地所不容,名教所难恕!坚定的誓言,有如天日!”

  王羲之辞去官职后,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士一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又和道士许迈一同服食丹药,修炼身心,为采选药石,不辞千里路遥,遍游东南各郡县,访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道:“我最终会快乐而死。”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人到中年以后,为哀乐情绪所伤,辞别亲友,心里往往要难受好几天。”王羲之说:“人到老年,自然容易伤情。近来我正想用音乐来陶冶性情,排遣忧闷,常担心儿孙们发觉,破坏了欢乐的情趣。”朝廷因为王羲之的誓言如此坚决,便不再征召他做官。

  其时,刘忄炎做丹杨尹,名士许询曾到刘忄炎家住宿,床被帷帐豪华秀丽,饮食丰盛滋味甘美。许询说:“如果长久保持这种享乐,远胜过隐居东山。”刘忄炎笑道:“足下如果明白吉凶由人定,我怎能保得住这般富贵而不拱手让给足下呢!”王羲之在座,冷眼相对,说:“假使巢父、许由遇到稷和契,肯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刘忄炎、许询二人都面露愧色。当初,王羲之畅游山水,闲暇无事,给吏部郎谢万写信说:“古时候不愿做官的高人,有的披头散发,佯装疯癫;有的让浑身污秽不堪,佯装痴呆,真可谓艰难啦。而今我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隐退的自由,实现了我的宿愿,实在是值得庆幸,这岂不是上天赐予!违抗天意不吉祥。

  “不久前从东山游赏归来,种植桑果,现在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我带着儿子们,怀抱年幼的孙子,游赏果树林中,有甜美的果子,就割开分吃,以求眼前欢娱。虽不能立德以流芳后世,仍想教育子孙们为人厚道诚实,谦恭退让。有人认为我这样做是轻薄,令我像汉代万石一样,举起鞭子数马,恭谨侍君,足下以为这怎样?

  “近来我与谢安石游历名山,泛舟沧海,并巡视庄园,察看庄稼的长势和收成的情况,悠闲自在,甚为惬意。除去生活所需,将剩余的收成拿来宴请亲朋佳宾,虽然不能吟咏高雅,但斟酒衔杯,谈田里见闻,作为抚掌谈笑的资料,自得自乐之趣,岂可胜说!常常仰慕陆贾、班嗣、杨王孙的为人处世,追寻他们无为清静超然物外的风范,乃是老夫毕生的心愿。”

  谢万后来做了豫州都督,王羲之又写信告诫谢万说:“以足下高迈不群的风韵,去俯就于那些平庸官吏之中,确实不能如意。然而,通达博识之士,自当能行能藏,随机应变,这才是有长远的眼光。望足下常与卑贱之士往来,则可尽善尽美。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这种简朴的生活为古人传为美谈。足下不要以为这样做毫无用处,要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积微小以成高人,请足下记住老夫的话。”谢万未能接受王羲之的告诫,后来果然失败。

  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儿子们遵照王羲之生前的旨意,坚决不接受封号。


各位天才帮帮忙翻译一下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译文】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哀吗!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人看现代人,正如现代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晋书 王羲之传节选翻译

过半个小时写给你,放心。
王羲之开始当官时,是做秘书郞。后来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做了护军将军后,他又恳求宣城郡(),但没被批准,只授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个独居的老妇人,她养了一只鹅,善于鸣叫,羲之想她出售,但她不肯,于是羲之就带着他的亲朋好友乘车去观。老妇人听说他来,就将鹅煮了来接待他,羲之为此叹气惋惜了整天。又有一次,山阴(地名)有个道士,养的鹅很好,羲之去看了,觉得很愉快,恳求他出售。道士说:“只要你为我抄写《道德经》,我就整群送给你。”羲之很高兴地写完,把鹅按在笼里回家去,觉得很高兴。他的随性直率就是这样。他曾去门生家里,见到几案光滑干净,就在上面写字,一半是楷书一半是草书。后来,这个作品被他的门生的父亲不觉意刮掉了,门生大惊、懊恼了几天。又曾经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太太,拿着一把六角竹扇叫卖。羲之为他写扇,每把都写五个字。老太太开始时面有不高兴的神色。于是他对老太太说:“只要说王羲之(右军是他的官衔)写的,就可以买到百钱了。”老太太据他说的,杳然有很多人争着买。过几天,老太太又拿扇来,羲之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就像这样。常常自称:“我的书法跟钏繇相比,能与他分庭抗礼;跟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能超过他呢!”曾经写信给友人说:“张芝在池边学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如果他人能这么入迷,成就也不会比他低。”羲之开始时,书法不如庚翼、郗愔,到他晚年时才变得好了。曾经用章草回信给庾亮,而庾翼深深叹服,于是写信给羲之说:“我以前有伯英的章草十张,南渡过江后流离颠沛,于是丢失了,常常感叹好的书法作品永远消失了。忽然见到先生回给我哥的信,我的精神才又充沛了,回复到以前的状态。”
羲之不做官后,和东土的人游山玩水,以打猎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修炼服食丹药,采药石不怕千里之远,游遍了东方的郡,走遍了名山,泛游大海,感叹说:“我最终当在欢乐中死去。”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后,以悲伤与高兴都看得很重,与亲朋好友分别,则会连续几天不舒服。”羲之说:“晚年的人,自然是这样的。现在正需要音乐来陶写性情了。常常怕孩子们知道我们这种情绪,减少了他们的欢乐呢。”朝廷见到不做官的誓言很坚定,也不再请他出山做官了。

不好意思,刚才保存错了,耽误了时间。


上一篇:test drive

下一篇:灭茶苦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