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历史上是不是有英布其人,其生平简历以及他的贡献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称黥布。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别人听到后,一起戏笑他。后英布被送往郦山服刑,郦山刑徒有数十万人,英布结交刑徒中豪杰之士,率领一伙人逃人江泽中做了强盗。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英布投靠了番君吴芮,并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数千人,举起了反秦大旗。秦将章邯灭掉陈胜,打败吕臣军后,英布率军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大获全胜,于是引兵向东。这时听说项梁已平定江东、会稽,正渡江向西,队伍不断壮大,众多将领归附项梁,英布便投靠了他。
在项梁帐下,英布作战最为勇敢。后陈王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诸将都聚保彭城。这时秦国围攻赵,赵数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归宋义指挥,北进救赵。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立项羽为上将军,诸将皆归项羽指挥。项羽命英布先渡河击秦。英布屡击章邯之军,切断秦军粮道,项羽遂与英布会合,大破秦军,收降章邯等人。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之军都原隶归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胜多,震服侯军。项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间坑杀章邯降兵二十余万人。到函谷关后,因刘邦派兵驻守,不能入关。项羽又派英布等人从闲道破关而入,攻到咸阳。英布在作战中,常为先锋,深得项羽器重,后项羽分封,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项羽楚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暗中则派英布在路上偷袭。八月,英布追到郴县把楚怀王杀死。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也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项羽数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担心北边齐、赵,和西边刘邦的军队,又因为爱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没有发兵攻打他。
汉三年,刘邦攻楚,大战于彭城,汉败,退却。刘邦对左右说:“像你们这班人,实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问其故,汉王说:“有谁能替我出使九江,让九江王发兵背叛楚国,牵制在齐地的项王数月,我便可稳获天下了。”隋何请求前往。
到九江后,隋何通过九江王太宰以通关节。可三天也没有见到英布。隋何于是游说太宰说:“英布不见我,定是因为楚国的强大而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让我见他,假如我说得对,那是大王所想听的;假如我说得不对,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贵国背汉而亲楚的决心!”太宰把这话转告了英布,英布召见隋何。隋何说:“汉王派我送信给大王,我十分诧异您为何与楚那么亲近?”英布说:“我一向以臣礼服事项王。”隋何说:“您同项王都是同列的诸侯,而您却以臣礼服事他,您定认为楚国强盛,可以依靠。但是项王伐齐,他可以亲负墙板筑杵,为士卒先锋,您就该来率九江军队,去做楚国的先锋。而现今您却只发兵四千去帮助楚王,一个向北臣事别人的人,难道应当这样做吗?汉王攻打楚国彭城,您就该悉发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与汉王日夜做战,决一雌雄。而您虽拥有万人之军,却袖手旁观,不肯派一兵一卒。这是一个依赖他人立国者应当做的吗?您以空名归向楚国,却完全依赖自己,我认为这样做没好处。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可是楚兵力虽强,但因项羽违背盟约,杀害义帝,天下人都以不义之名责备他,他还自恃百战百胜,兵强国盛呢。至于汉王,在收降诸侯之后,回守成皋,荥阳,从蜀汉运来粟谷,辟深沟建营垒,守边地。楚人调回部队,中间隔着梁国,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这时欲战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残兵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楚军到达荥阳、成皋时,汉军只要坚守不出,这样,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靠不住的。假若楚胜汉,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见一旦楚国强盛起来,定会招致天下兵力的对抗。所以楚不如汉,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却要自托于岌岌可危的楚国,我对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并不认为九江的军队就足以灭楚,大王若发兵背叛楚国,楚项王必会滞留在齐国数月,这样汉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稳的事了。我恳请大王您归附汉王,汉王定会划地分封您为王,何只现在区区的九江之地!所以汉王遣臣向您献计,愿大王考虑考虑。”英布说:“我听从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救楚,住在传舍中,隋何直手传舍,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愕然。楚使者大吃一惊,起身走了。隋何趁势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应当立即杀掉楚使者,不让他回楚。同时尽快与汉联结。”英布听从了隋何的话,杀死了楚使者,起兵攻楚。楚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数月,龙且攻九江,大破英布军,英布怕诛,从小路逃往了汉地。
英布拜见汉王,汉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脚,召英布人,英布见状大怒,后悔归汉,想自杀。但当他进了自己的官舍时,见陈设、饮食、随从同汉王的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复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项伯收编九江部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旧宠臣,率领几千人投奔汉王。汉王又增拨军队给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都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
汉五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数城。六年,同刘贾一道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反楚,同周殷兵联合攻楚,在垓下大破项羽军,项羽自杀,楚汉战争结束。
汉王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怀疑她跟贲赫淫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刘邦召集诸侯讨论如何应变,诸将都说:“出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汝阳侯滕公夏侯婴请教前楚国令尹薛公。令尹却认为这很自然。滕公不解说:“皇上割地封王与他,赐爵位给他,让他做万乘之主,厩富且贵,为何还要造反?”令尹道:“去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这三个人为国家建树的功劳相同,可谓三位一体。而前两个相继被杀,英布自知杀身之祸随时会降到自己头上,所以造反。”滕公于是向刘邦举荐令尹,刘邦召见令尹,
令尹分析英布军虽有上、中、下三计可施,但英布出身郦山刑徒,经过奋斗终成了万乘之主,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自身,而不为百姓谋福,不为后代子孙考虑。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无忧。”刘邦封薛公为千户,自己亲率大军讨伐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曾对他的将士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史记·黥布列传》)这才率军反叛。
英布的计划果不出薛公之谋,出下计:东击荆,荆王刘贾战死于富陵。英布尽收其兵,渡淮水击楚。楚发兵与英布在徐、僮大战,楚军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把军队分为三支。有人警告楚将: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军在本地作战,容易败散,而把军队分为三军,若一军战败,其余二军定散败,不可能相救。但楚将不听,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一军,其余二军也互解逃散了。
英布率兵向西,与汉军相遇于蕲西(蕲县在今安徽宿县南),会战于甄,英布军队精锐,刘邦只得固守庸城,看见英布军的列阵如项羽的军队,汉皇非常厌恶,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而反?”英布说:“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大骂英布,与其大战,英布败走,渡过淮河,屡次停下来与汉军交战皆不利。英布率百余人逃到长江以南。
英布原同番君吴芮通婚,所以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让人欺骗英布,假装同他逃跑,诱使英布逃向南越,英布相信了,同使者去番阳。番阳人在兹乡一农户家将英布杀死,英布终于被灭掉。
英布是个怎么样的人?厉害不?怎么老谋反诶
英布又名黥布,是我国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投靠项羽,为西楚名将,被封为“九江王”,后来归附刘邦,封为“淮南王”。最后因谋反罪被杀。
司马迁在《史记·黥布列传第三十一》中说道:“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身被刑法,何其拔兴之暴也!项氏之所阬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首虐。功冠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为世大僇。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生患,竟以灭国!”
意思是
英布,他的祖先难道是《春秋》所载被楚国灭亡的英国、六国皋陶的后代吗?他自身遭受黥刑,为什么他能兴起发迹的那么疾速啊!项氏击杀活埋的人千千万万,英布常常是罪魁祸首。他的功劳列于诸侯之冠,因此得以称王,也免不掉自身遭受当世最大的耻辱。祸根是由爱妾繁衍出来的,因妒嫉而酿成祸患,竟使国家灭亡。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城市做过国都???
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了: 西安, 洛阳, 开封, 安阳, 南京, 北京, 杭州 其他的所谓被用做国都的其实都是乱世时候各军阀割据势力, 随便找个城市就做自己的首都, 但都算不得是什么朝代. 只有上述七个才算是.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1 先秦至秦汉 2 两晋至隋唐五代 3 辽朝 4 金朝 5 元朝 6 明朝 7 清朝 8 近代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个地方曾经是国都?
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了: 西安, 洛阳, 开封, 安阳, 南京, 北京, 杭州
其他的所谓被用做国都的其实都是乱世时候各军阀割据势力, 随便找个城市就做自己的首都, 但都算不得是什么朝代. 只有上述七个才算是.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1 先秦至秦汉
2 两晋至隋唐五代
3 辽朝
4 金朝
5 元朝
6 明朝
7 清朝
8 近代
解密: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称英布为“黥布”
英布是较早反秦起义的豪杰之一,后跟随项羽,在与秦军作战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破秦后被封为九江王。楚汉相争时,英布叛楚归汉,被立为淮南王,共同攻击项羽。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英布正式到封地上任,并持有皇帝颁发的印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的老婆吕后杀了韩信,刘邦亲自出征诛杀了梁王彭越,英布害怕下一个被杀的就是自己,因而起兵造反,次年兵败被杀。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他放在列传当中,且单独立传,可见这个人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这样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却不用他的本姓,而把他称之为黥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英布出身低贱,因为受黥刑而被称之为黥布。
英布是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人,出生于平民之家。到了壮年,因为犯法被判处黥刑,押送到骊山服劳役。骊山的刑徒有几十万,英布专门和这些人当中的头目、豪杰往来,终于带着这些人逃到了长江之中做了强盗。如果说在此之前,英布一介平民百姓、一个脸上带着黑色刑印记号的罪犯,叫个黑布白布或者阿狗阿猫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成为强盗头子,那么就不一样了。这时候,不用说秦朝的法律严苛,就是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要对他进行通缉的。如果要进行通缉,布这个名、黥这个显著标志一定都会写在通缉令上,通缉令贴的越多越广,黥布的知名度也就越高。布是常见生活用品,吃得饱穿得暖是一般人的生活追求,名字叫布的人不少,像英布同时代的人在项羽手下的就有一个季布,彭越手下有个大臣叫栾布,三国时期有一个吕布等等。古代人的名字绝大多数都是单字,重名的情况很严重,尤其是古人称呼他人或者自称都只称名字不带着姓,这就加重了区别的困难。为了便于区别,让听的人知道究竟是谁并牢牢记住,人们用了很多方法来进行界定,如表字、别号、外号、加地域名称等等。像关羽字云长,“云长”是表字;苏轼又称苏东坡,“东坡居士”就是号;《水浒传》中的人物各个都有一个外号,虽说这些外号大部分都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但也反映了一种现实;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一出场就自报家门,他是燕人张翼德,赵云是常山赵子龙,也是说明叫飞叫云的人很多。英布有这么一个现成的响亮名号,又岂能不用!英布曾经让人看过相,说是他会在受刑之后称王。等到他真的受了刑,他反而很高兴,别人笑话他也不在乎。这表明,人们叫他黥布,他不但不会恼怒,反而会乐意接受。时人形成了习惯,延续到司马迁时期,有可能仍然是这种叫法。既然这个别名响亮,人们已经习惯,司马迁也就乐意这样用了。
英布不能忠君事主,称之为黥布,有形象上贬损的意思。
陈胜起义的时候,英布就去见番县令吴芮并跟他的部下一起反叛秦朝。陈胜兵败后,英布带兵北上,在清波打败了秦军,然后带兵东进。听说项梁在会稽起事,待他渡过长江后,英布带着军队归属了项梁。在项梁军中,英布骁勇善战,总是列入众军之首。项梁拥立楚怀王,英布被封为当阳君。项梁死后,英布归属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派英布率先渡河,英布初战告捷,再战再胜,为项羽大军打开了胜利之门。打败秦军的主将章邯后,又是英布攻破函谷关,项羽才能够顺利进入咸阳。正是因为英布战功卓著,分封时被封为九江王。
然而,当了王的英布却和项羽离心离德,最终背叛了楚国。
汉二年(前205),也就是项羽分封的第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征讨齐国,向英布征调军队,英布托病不出,只派出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应付项羽。刘邦打败楚军,攻进彭城,英布见死不救,等待观望。这惹恼了项羽,派人责备,并召他前往,英布恐慌,不敢面见项羽。项羽考虑到和英布毕竟是老交情,又面临着齐国、汉王刘邦这两大强敌,不但没有征讨他,反而想亲近任用他。
汉三年,刘邦攻打彭城失利,退回到梁地。刘邦派随何来到淮南劝英布背楚归汉,正赶上项羽也派人来到这儿,催促英布出兵。这时候的英布脚踩两只船,表面上答应归汉,却仍然留下楚国使者,事情被随何揭穿,并在随何的逼迫下这才杀了楚使归汉。
项羽死后,刘邦做了皇帝,继续册封英布为淮南王。到了汉十一年(前196),吕后杀了已经被降格为淮阴侯的韩信,英布内心产生了恐惧。这年夏天,刘邦诛杀了梁王彭越,并把彭越剁成了肉酱分给诸侯。肉酱送到淮南,英布更加害怕,于是暗中集结军队,侦察周边军事情况。英布猜忌多疑,气量狭小。他的一个爱妾病了,请医治疗,医师的家和中大夫贲赫的家住对门,那个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以为自己是英布的属下,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并随爱妾在医家饮酒。在闲话当中,爱妾说了贲赫是老实人,英布就非常生气。当爱妾把自己求医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英布更是怀疑这个爱妾和贲赫有淫乱关系,就打算逮捕贲赫。贲赫逃走,准备到长安把英布整军备战的事情报告朝廷。英布害怕贲赫到朝廷告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贲赫的全家都杀了,起兵造反。
英布成名封王都是依靠的项羽,却最终背叛了项羽。楚汉相争时又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刘邦又不能善始善终,这种政治上变化多端,谁势力强、谁给我好处多就投靠谁的处世为人不是王者之道。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司马迁的意思是:英布不配英雄之名,说到底只能是个面刺刑印的徒役,就该叫黥布。
英布不知羞耻,杀降作孽,弑君忤逆,为人所不齿。
英布小时候有人给他看相,说,当在受刑之后为王。后来真的犯了法,被判处黥刑。英布愉快地笑了,还将这种事情说给别人听。
面上刺字,这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它表明,这个人从此永远是个“罪犯”,活着不能与人平等,死后也有可能难入祖坟。英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见其做人的标准是如此低下!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还会把犯罪当回事吗?改朝换代,罪犯可以成为英雄,但那只是针对政治犯而言,这种面刺金印的刑事犯,不是人们效法的对象。在《水浒传》里,宋江一心想让朝廷招安,每次提出来,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唯有找到一个安道全,给大家整容取消了脸上的金印,没有一个人反对。这是为什么?当官进入一个腐败的官场不是每一个人的心愿,做一个正常人却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标准。
司马迁有理由鄙视这样的人。
秦二世三年(前207),章邯兵败,由于担心赵高陷害被杀,带着二十万士卒投降了项羽。项羽带着这二十万人西行入关,不但得不到军力的提升,反而要分兵提防着他们。诸侯的军队不能善待这些投降的士兵,使他们产生了怨言。二十万心生怨恨的士兵是可怕的,项羽决定坑杀这些降卒,执行这个决定的就是英布。二十万人就这么一夜之间消失了,这是作了多大的孽呀!白起之后,项羽、英布就是最大的刽子手。
刽子手英布,就该是黥布。
项羽进入咸阳,杀了秦朝已经投降了的王子婴,分封诸侯,英布被立为九江王,尊原来的那个楚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义帝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势力和政治作为,但毕竟是项羽名义上的上级,留着他多有不便,于是就决定杀了他。执行这个命令的,就是英布。虽然命令是项羽下达的,但执行者也脱不了弑君的干系。自古以来,弑君者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称之为黥布,也是一种讨伐。所以,英布的这个“字”不但刺在脸上,还会永远的刺在他不光彩的人生历史上。
在《史记》中,司马迁很明确地写明了英布姓英,也就是说,不管时人怎么样称呼他,或者是他为了名头的响亮乐意接受黥布这个称谓,在当时正式行文当中,还是会称他英布的。但是,司马迁在书中用黥布这个名字,绝对不是怎么方便怎么来,而应该理解为有意为之,黥是一种刑罚,他是想告诉人们,英布是个有罪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国都在哪?
1、齐国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前11世纪—前221年)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2、楚国国都比较多,分别在丹阳、郢、鄀、鄢、陈、矩阳、寿春。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3、燕国国都在蓟(今北京市房山)。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4、韩国国都一开始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到了新郑。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5、赵国国都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6、魏国国都一开始在安邑,后来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7、秦国国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西)。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春秋战国,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1.秦国——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2.齐国——都城临淄(山东淄博),疆域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3.韩国——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后迁至新郑(河南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4.赵国——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5.魏国——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6.楚国——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7.燕国——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扩展资料七国,指战国七雄。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进而瓜分晋国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三晋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七个国家亦称战国七雄,持续时间是前403年—前221年。齐(前11世纪—前221年)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齐桓公死后,人亡霸灭。春秋末年,齐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吕氏绝祀。楚(前11世纪—前223年)姓:芈 氏:熊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颛顼之子称的玄孙季连。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燕 (前11世纪—前222年)姓:姬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韩(前403年—前230年)姓:姬 || 氏:韩韩国先祖为晋国公族。(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曲沃桓叔生子万,姬万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晋武公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赵(前403年—前227年)姓:嬴 || 氏:赵赵国先祖造父(与秦国人同宗,为伯益、蜚廉、季胜之后)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魏(前403年—前225年)姓:姬 || 氏:魏(毕)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其后代魏犨助晋文公登基并成就霸业。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秦(前770年—前206年)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其先人为伯益、蜚廉、恶来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封在秦,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参考资料:七国 (历史)-百度百科
水浒中擒方腊的到底是武松还是鲁智深
原著是鲁智深。
《水浒》原著记载:当时宋江等众将,监看烧毁了帮源洞中宫殿器皿屋宇楼阁,引军都来洞口屯驻,下了寨栅。计点生擒人数,只有贼首方腊,未曾获得。传下将令,教军将沿山搜捉。告示乡民:但有人拿得方腊者,奏闻朝廷,高官任做;知而首者,随即给赏。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宋江见拿得方腊,大喜。便问道:“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鲁智深道:“洒家自从在乌龙岭上万松林里厮杀,追赶夏侯成入深山里去。被洒家杀了。贪战贼兵,直赶入乱山深处,迷踪失迳,迤随路寻去。正到旷野琳琅山内,忽遇一个老僧,引领洒家到此处茅庵中。嘱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夜来望见山前火起,小僧看了一夜。又不知此间山径路数是何处。今早正见这贼爬过山来。因此,俺一禅杖打翻,就捉来绑了。不想正是方腊。”根据《水浒》原著可知活捉方腊的是鲁智深,所以在《水浒》中,“武松独臂擒方腊”一说是不存在的。
关于武松擒方腊的说法:
明崇祯甲申年春丁卯月初版的《通臂拳谱》记载有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武术套路:
第二套
饿虎爬山六把歌:
饿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压肘;
武松独手擒方腊,还把银鱼钓金钩;
这说明,明代末年,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故事流传很盛。
至于武松的断臂,根据《水浒》原著,是被方腊手下的灵应天师包道乙用玄天混元剑砍断的。
由此可知,“武松独臂擒方腊”并不是出自《水浒》。而现如今关于方腊的下场,老百姓们大多认为是被武松所擒。而各种版本的电视剧《水浒传》中活捉方腊的人也皆为行者武松,这些是错误的,关于《水浒》中方腊的结局,我们应该尊重《水浒》原著,切不可把电视剧情节完全当真。
但如果不单单考虑《水浒》,那么方腊的各版本结局究竟是哪个先出现,真的是有待考究了。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要减少靖难之役对他的负面影响,且考虑到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南侵的问题,所以决定迁都北京。在当时看来,这个决定是没有错误的。判断任何一件事情或决策的正确与否,都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情况,否则就是“耍流氓”。对于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身为朱元璋的庶生子,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远超太子朱标,朱元璋该立他为太子,而不是“弱不禁风”的太子朱标。更何况这老朱家的天下,还有他不可磨灭的一份功劳。但朱元璋头脑清醒,他意识到连年征战后的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千万不能是好战的太子继位,否则天下将迎来几十年的战争。连年战争很可能会导致刚建立的明朝崩溃,就像秦朝二世而亡一样。基于此点考虑,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继位,但朱标福薄,还没继位就死了。看到太子朱标去世,朱棣非常开心,觉得轮上轮下总该轮到他当太子了。结果朱元璋一手“骚操作”---直接隔代传位,把皇位给了他的大侄子朱允文。这下朱棣可不干了,朱标赢我,那是有嫡长子的身份,又有老头的心意,现在你朱允文凭什么当太子?愤怒的朱棣决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最后还真的让他夺到了皇位。登基之后的朱棣明白,他毕竟得位不正,急需一些事情来分散天下人的注意力,让天下人别死盯着他谋反篡位的事情。这时候,迁都北京城的计划就应运而生了。在朱棣看来,迁都北京不仅对他个人有好处,对明朝的江山社稷也有好处。有明一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瓦剌、蒙古等游牧民族。迁都北京,可以震慑宵小;有天子坐镇,可以巩固北方的军事防线,让他们投鼠忌器,不再肆意南侵。
明朝迁都北京是为什么?还都南京又是为什么?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临死把皇位传给皇孙朱允文。后来,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儿子北平(现在的北京)的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文烧死,朱棣以不光彩的手段登上皇位。朱棣住在南京的皇宫里,觉得朱元璋和朱允文的魂魄以及众多怨魂似乎一直在皇宫内环绕,让他寝食不安,使他考虑迁都北平。当时残元势力盘踞在漠北,屡屡骚扰明朝边境,为抗击蒙古余部,加强北部边防,朱棣更想迁都北方。但当时朝中大臣多为南方人,不愿迁都北方。朱棣刚刚杀掉许多拥护朱允炆的大臣,他和大臣们的关系很紧张,但他不想和大臣们把关系搞得很僵。于是,朱棣与心腹大臣商量,如何才能平安迁都北方最好是北平呢。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皇帝,这场大事变惹起了建文帝下面一些臣子的反抗,于是朱棣即位后,就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杀戮、清洗建文的遗臣,又用了二十一年时间搜寻建文帝的踪迹,其中包括被我们至今引以为自豪的三保太监下西洋这种国际大搜捕。仅仅他第一批榜示的“奸臣”就有四十四人,这些“奸臣”不少都要灭族,其中方孝孺一案即杀死八百七十三人,胡闰一案弃市二百一十七人,坐累死者数千人,被籍没者数百家。在这场大清洗中被杀者数以万计,受牵连而入狱服刑者更是不计其数。朱棣的清洗工程有几项发明创造。一是主要对知识分子开刀,在他第一批榜示的四十四名“奸臣”中文臣即占了四十一名。二是创立了特务机关——东厂。三是把罪人家属化为贱民,让他们世世代代为奴为娼,永不翻身。这最后一手的卑鄙无耻把人性的丑恶发挥到极致,使人明白有了帝王之尊的流氓真是什么空前绝后的事也能做得出来。
朱棣把建文诸臣的家属收为官奴,或赏给自己的功臣为奴,让他们的男子永远受自己和自己爪牙的奴役,女子永远受自己和自己爪牙的凌辱,这正是宋太宗把南唐李后主“你老婆的”进一步扩大化〔1〕。建文的忠臣铁铉被杀时是“骂不绝口”的,铁铉之骂是否也有“他妈的”或“你老婆的”之类,事关皇帝,用后世发明的一种语言来表达,那所骂的言辞是“有口不能说,有眼不能看”的。但从朱棣愤怒到把铁铉一寸一寸地凌迟,然后再投入油锅中煎炸来看,铁铉的骂也是够狠毒的了。根据朱棣的德性,他肯定要回骂的,那骂辞也同样事关皇帝的体面,不会被史臣们写进实录中。但铁铉之骂究竟是小民之骂,而朱棣之骂则是要付诸实行的。于是铁铉的家族未被全部屠灭,要留下他的三十五岁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到“教坊”里当婊子,让一群大兵们代表自己“你老婆的”。“那时的教坊是怎样的处所?罪人的妻女在那里是并非静候嫖客的,据永乐定法,还要他们‘转营’,这就是每座兵营里都去几天,目的是在使她们为多数男性所凌辱,生出‘小龟子’和‘淫贱材儿’来。”(鲁迅《病后杂谈》)用朱棣他老子的心理推测,永乐皇帝的圣衷应该是:你们越是想在青史中留下清正之名,我偏要让你们污浊下贱!
当时建文诸臣的妻女们有多少落到这个下场,其数不得而知。建文朝力主削藩和对燕王朱棣用兵的齐澄、黄子泰,因为他们的名气和铁铉一样大,所以他们妻女的下落才被史官们保留下来。鲁迅引过《南京法司所记》中的一段史料,此处不得不再引一遍: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口奏:齐泰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馀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贱材儿!
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病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建文忠臣的妇和女们一部分直接被发入教坊司,一部分“给配”自己的功臣为奴婢。胡闰有个四岁的女儿,给配于功臣家,渐渐长大,很明大义,每天用灶灰涂脏自己的脸,居然以此维持了清白之身。这事作为特例载之于史,可见大批的女子在功臣家中是没有那么幸运的。以士人之女、名门之后而沦为下贱,那下场可能要比一般家庭的女子更悲惨,她们成为各类男人的性奴隶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朱棣死后,他儿子仁宗即位,当年立即下诏:“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这仁政行得太晚,建文诸臣的妻女已经受了二十年的非人凌辱,死的死,老的老,活着的利用价值也不大了,而这时生下的“小龟子”和“淫贱材儿”都已不知多少了,正好去接她们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