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嫂

时间:2024-05-03 06:51:43编辑:优化君

红楼梦之人物李纨

李纨的原型,是曹顒的遗孀马氏;贾兰的原型,则是曹的遗腹子。   康熙朝,曹寅是康熙的亲信。他死后,康熙让他的儿子曹顒接替他当江宁织造,但是,没过几年,曹顒又病死了。他一死,曹家这一支就成了两代孤孀:第一代,就是曹寅的夫人李氏——康熙另一个亲信,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第二代,就是曹顒的夫人马氏。这婆媳两个寡妇,可怎么办呢?李氏再没有亲儿子了,马氏尽管怀了孕,一时还生不下来,临盆能否顺利,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未知数。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康熙发话了,康熙让李煦从曹寅的侄子里挑出一个好的过继到李氏这边,作为曹寅的继子,并且接着当江宁织造。最后挑选的就是曹頫。曹頫来当李氏的继子时,已经比较大了,有家室了,他和他的夫人过来以后,马氏的地位就非常地尴尬了。当然,她是李氏的媳妇,她对李氏必须继续尽媳妇的孝道,但是,她再也不是织造夫人了,在那个家庭里,她的第一夫人的地位就自动丧失了,她不能再主持家政。曹頫过继来了以后,当然就和他自己的夫人住进了本来是曹顒和马氏住的那个正院正房里面,马氏当然只得搬到另外的屋子去住,而曹頫的夫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那大宅门里的管家奶奶。马氏呢,当然也就只好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她如果生下了曹顒的遗腹子,那么当然也就把全部的人生意义都锁定在把儿子培养出来,让他长大后能中举当官,自己再通过儿子去封个诰命夫人。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样一种微妙的家庭人际关系里,如果曹頫在某年灯节举办家庭聚会,因为李氏在座,马氏作为李氏的媳妇必须到场,但她的儿子却可以认为,我是曹顒的后代,不是你曹頫的后代,叔叔家的私宴,你没请我去,我为什么要主动去?于是他就没去。而他的不去,你可以说他“牛心古怪”,也就是死心眼,却不能说他违反了封建礼教;马氏解释他为什么不到场,也可以面带微笑,不用自责。当然,可能曹頫对这个侄子还是喜欢的,发觉他没到,就马上派自己一个儿子去找请他,在那种情况下,他也就来了。第二十二回透露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关于马氏的考证   关于康熙朝曹寅、曹顒、曹頫的档案资料很丰富,到雍正和乾隆时期,对康熙朝的这些资料也都没销毁,一直保存了下来。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曹寅得了疟疾,李煦及时向康熙汇报,康熙立即批复,那朱批现在还在,一口气写了很多话:“你奏得很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用补济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补剂”的“剂”康熙写错了,但是皇帝是可以写错别字,也可以文句不通顺的,他可以不受规范限制。类似的地方还有,我不都加说明了)下面,康熙还写了满文,是金鸡纳霜的满文译音,然后非常仔细地加以说明:“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需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但是曹寅没有好运气,药送到时,他已经死掉了。要知道这时候康熙跟二立的太子胤之间的矛盾白热化,康熙面临许多重大的政治问题,但是他对曹寅这么个江宁织造却关怀备致到了如此程度,可见他们绝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这年九月,康熙二废太子。   康熙五十四年,继承父亲职位的曹顒病死,死时才二十六岁。在现存的内务府奏折里,引用了康熙对曹顒的评价:“曹顒自幼朕看其成长,此子甚可惜!朕在差使内务府包衣之子内,无一人及得他,查其可以办事,亦能执笔编撰,是有文武才的人,在织造上极细心紧慎,朕甚期望。其祖其父,亦曾诚勤。今其业设迁移,则立致分毁。现李煦在此,著内务府大臣等询问李煦,以曹荃之子内必须能养曹之母如生母者,才好。”康熙对曹顒的这个评价,到了雍正、乾隆朝当然还有效。虽然后来曹顒的未亡人马氏还跟着李氏,跟曹頫夫妇在一起生活,但曹頫后来获罪,却也不能去株连她,她和她的儿子,也就是曹顒的儿子,当然应予善待,也就逃脱了被打、被杀、被卖的厄运。这情况反映到小说里,就是不但“钟鸣栊翠寺”,而且“鸡唱稻香村”,当贾府“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时候,李纨和贾兰却可以没事儿,别的水都冻成冰了,他们还是水,可以自由流动,最后还能爵禄高登。   康熙朝曹家的事,可以查到不少这样过硬的正史材料,请注意,我在这个地方所引的,都是官方正式档案,绝非野史,其中有的还是康熙本人所写的奏折朱批或官方正式记录的他的话语。   关于马氏在曹顒死前已怀孕,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曹頫在奏折里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根据这个奏折,如果马氏生下一个男孩,那实际年龄,就可能比曹雪芹还大。   说到这里,当然,你立刻也就明白了,曹雪芹他把马氏和曹顒的遗腹子这两个生活原型在艺术升华的过程里,各自矮了一辈来写。马氏化为李纨,年龄大体没变,但曹的遗腹子化为贾兰后,年龄就降到了宝玉之下,与贾环差不多了。而贾珠,全书故事一开始就说他死掉了,徒然只是一个空名,是写小说的一种变通设计,不能胶柱鼓瑟,把他的原型说成是曹。   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觉得,从创作心理上说,他不愿意照生活真实情况来写,那样写,书里就得说明贾政是过继给贾母的,宝玉也就不是贾母嫡亲的孙子,他不想把自己家族那层微妙甚至尴尬的人际关系如实挪移到小说里去;从小说文本的需要来说,合并某些同类项,避免某些真实生活里过分特殊的个案,可以使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优化,避免许多烦琐而又派生不出意蕴的交代,有利于情节的自然流动,也有利于集中精力刻画好人物性格。   曹雪芹对李纨从原型到艺术形象的升华,基本上是成功的,他在绝大多数情节和细节里,都按照书里所设定的人物关系,来吻合李纨的场景反映,比如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王夫人先抱着宝玉哭,“苦命的儿吓!”后来想起贾珠来,又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接着他就写,听见王夫人哭叫贾珠,别人犹可,惟有李纨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这就写得非常准确。原型人物升华为艺术形象以后,就要按艺术想像所设定的身份来表现。   但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里,还是留下了不止一处的痕迹,漏出李纨身上的马氏影子。第四十五回中,李纨带着小姐们找王熙凤去,让她出任诗社监察,王熙凤是个聪明人,立即道破她们的意图:“那里是请我作监察御使,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李纨说她一句“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她就不依不饶,且听听她是怎么说的:“亏你是个大嫂子呢!……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王熙凤的话还没完,咱们先分析这几句。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里,总账房给每个人发放的月银,是严格按照其在家族中的地位来规定数额的。按书里李纨的地位,无非是荣国府里的一个大儿媳妇,就算她守寡,优待一点,怎么就会到头来跟贾母、王夫人一个等级,月银竟比同辈的王熙凤多出了四倍呢!显然,写到这里时,曹雪芹他是按真实生活里的马氏的待遇来写的,马氏本是家庭第一夫人,后来情况变化,让位于王夫人原型,她的月银数量当然不能降低。好,再听王熙凤接下来怎么说:“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这种在封建大家族里,经济上占据“上上分儿”的分配位置,一个儿媳妇再怎么说也是说不通的,但是,如果这写的是马氏在曹家,她守寡后享受上上分儿待遇,那就顺理成章。 马氏的结局   马氏一生的悲惨处,还不仅是守寡,因为李氏还在,她得对李氏尽媳妇孝道,留在李氏身边,但是自己失去了夫人地位,眼睁睁看着曹顒的妻子过继来后取代了她女主人的位置,那该是多么难受的滋味!雍正六年曹頫被治罪,抄家时也许能将她除外,没抄走她的私房银子,但是李氏还没死,她也还是不能离开。雍正没有对曹家斩尽杀绝,很可能是顾忌到他父亲对曹寅、曹顒都有非常明确的赞语,对二位的遗孀也就不便因曹頫而不略予善待。康熙对曹頫没留下什么赞语,惩治曹頫雍正不必手软,但鉴于曹頫的家属中有李氏和马氏,他在将曹頫抄家逮京问罪后,还指示在北京少留房屋,以资养赡。后来有人考证出,位于北京蒜市口附近的一所十九间半的小院,就是容纳曹頫一家,包括李氏和马氏在内一度居住的地方。到了乾隆元年,曹頫得到宽免重回内务府任职,他家境况又有好转,应该是又从那里搬到了比较高级的住宅中。   那么真实生活里的马氏,一定积谷防饥,也就是拼命地积攒银钱,以防将来自己老了没有收入。而既然曹有赡养她这个寡嫂的义务,她的待遇不变,那么她就尽量不动自己的积蓄,一起过日子时,是只进不出。   关于曹家的史料,康熙朝相当丰富,雍正朝随时间递减,但也还有。到乾隆朝,特别是“弘皙逆案”以后,竟几乎化为了零。有人说,根本查不到档案记载,你说曹家被这个政治事件株连有什么依据?那么,我也要问,他家如果没有那个时候的一次灾难性巨变,怎么连族谱家谱都没有了?哪一个家族会好端端地自己毁掉家族的记载呢?从曹寅到曹雪芹,不过三代而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真实生活里的马氏和她的儿子,对曹頫夫妇及其子女,以及所连带的那些亲戚,比如曹頫妻子的内侄女,内侄女的女儿什么的,肯定没有什么真感情可言。曹頫一再地惹事,虽说雍、乾两朝皇帝对马氏母子还能区别对待,没让他们落到一起被打、被杀、被卖的地步,事过之后,他们对那些曹家的人避之不及,又哪里有心去救助?   马氏如果想救助曹家的人,她的救助能力,就体现在她还有私房银子这一点上。假若曹夫人的内侄女的女儿家破后被其狠毒的亲戚卖到娼门,其他救助的人虽可出力,却缺少银钱去将其赎出,于是求到被赦免的马氏母子跟前,他们母子二人呢,就可能非常地冷漠,一毛不拔。马氏会推脱说自己并没什么积蓄,爱莫能助,而她的儿子呢,就很可能是使奸耍猾,用谎言骗局将求助人摆脱。


红楼梦中的李氏是谁

李氏是李纨。他是贾珠的媳妇,生有一子,贾兰。是宝玉的寡嫂。后来因为贾兰高中,成为诰命夫人。正册上所画一盆茂兰,旁边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他的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她的曲是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注释]
1.“镜里”二句——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谁料到儿子的功名、自己的荣华,也像梦境一样虚幻。
2.韶华——这里喻青春年华,与曲名中喻荣华富贵有别。
3.绣账鸳衾——指代夫妻生活。
4.“只这戴珠冠”三句——是说待李纨可享荣华时,死期也就临近了,这是得不偿失。只,即使,即便是。珠冠、凤袄,是受到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这里指李纨因贾兰长大后做了官而得到封诰。
5.阴骘——即前曲所谓“阴功”,指暗中有德于人。积儿孙,为儿孙积德。
6.簪缨——古时贵人的冠饰。簪是首饰,缨是帽带。
7.金印——亦贵人所悬带。《晋书·皇后纪论》:“唯皇后贵人,金印紫绶。”
8.“问古来”二句——说李纨本来大可不必“望子成龙”。

[鉴赏]
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中,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这也许正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的——荣国府的大嫂子,一个恪守封建礼法、与世无争的寡妇,从来安分顺时,不肯卷入矛盾斗争的旋涡。
作者在第四回的开头就对她作了一番介绍,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结局外,已可作为她的一篇小传:“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然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人称为贤女节妇的典型,“三从四德”的妇道的化身。清代的卫道者们鼓吹程朱理学,宣扬妇女贞烈气节特别起劲,妇女所受的封建主义“四大绳索”压迫的痛苦也更为深重。像李纨这样的人,在统治者看来是完全有资格受表旌、立牌坊、编入“烈女传”的。虽则“无常性命”没有使她有更多享受晚福的机会(李纨年龄不比诸姊妹大多少,她的死原稿中或另有具体情节,但已难考出),但她毕竟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这正可以用来作为天道无私、终身茹苦含辛贞节自守者必有善报的明证。然而,曹雪芹偏将她入了“薄命司”册子,说这一切只不过是“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后四十回续书以贾兰考中一百三十名,“李纨心下自然喜欢”为结束,这样,李纨似乎就不该在“薄命司”之列了),这实在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是从封建王国的黑暗中透射出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李元吉死后,李世民真的纳他的妻子入后宫了吗?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是他自己奋斗而来的,并不是他的老爸唐高祖的意思。通过一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太子建成以及齐王元吉,逼迫李渊册立自己为太子,从而独揽大权。当然,玄武门之变并不单单是在玄武门所发生的那些事情。此后,李世民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比如他杀害了自己十个侄子,建成和元吉的儿子,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全部被李世民杀死。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把齐王李元吉的王妃杨氏也一并纳入了自己的后宫。李世民为什么会这么做呢?首先自然是杨妃的美色,吸引了他。李世民从来不掩饰自己对美女的喜爱。杨妃长得非常的漂亮,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李世民这个英雄也不例外。其次,李世民纳杨氏为妃另一方面是要将弘农杨氏绑上自己的战车。李世民得位不正,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比谁都清楚。所以他想方设法团结拉拢一切可以团结拉拢的力量。杨妃的家族是弘农杨氏,是他们靠着项羽的一条腿才发达起来的,他们的先祖就是抢到了项羽一条腿的杨喜,并因此成为了赤泉侯,踏入了贵族的行列。后来又有了隋文帝杨坚,可以说这几百年来,弘农杨家一直就是中华大地上最顶尖的大家族。能够把他们架在自己的战车上,对于李世民来说,绝对是事半功倍。而作为杨氏,她从小就在这种大家族中生活,政治敏感度丝毫不亚于朝堂上的官员。原本嫁给李元吉就是一种政治联姻,是他们家族对于李唐王室的一种政治投资。如今,李元吉身败名裂,意味着家族的投资失败,如果不接受李世民,不嫁给李世民,那么他们整个家族毫无疑问将要面对李世民的怒火。天子之怒,是无论哪个显赫家族都无法承受的。能够嫁给李世民,非但把她这个不良资产重新盘活,她的家族还能一跃成为新的外戚,获得极大的利益。更何况,她还有李元吉留下的好几个女儿,需要抚养。她的身份是齐王妃,是这些女儿的嫡母,她有义务抚养这些小姑娘。如果自己不顺从李世民的话,很有可能等来李世民的屠刀。毕竟自己的弟弟都能杀死,更何况是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媳妇呢?还有一点那就是女性都对英雄或多或少的有一种迷恋自古美女爱英雄,李世民就是当代最大的英雄,杨妃对于这个二哥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崇拜的。所以能够嫁给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杨妃内心的抵触情绪并不太大?而且李世民对她非常宠爱,甚至在长孙皇后死后打算立她为皇后,由于魏征的阻止,才作罢。正因为以上几点原因杨妃才自愿地嫁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将堂嫂纳入后宫,大臣讲了个什么故事,搞得他十分尴尬?

大臣给李世民讲了一个关于齐恒公的故事:齐恒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灭亡的原因,父老告诉他说,郭国君主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这本来是贤君的表现,但是郭国君主喜欢好人却不任用他,不喜欢坏人却没有摒弃坏人当臣子,因此郭国就灭亡了。这个故事是大臣王珪告诉李世民的。李世民纳了堂兄的姬妾进后宫。李世民的后宫其实十分的混乱,比如说,将自己弟弟李元吉的王菲纳入后宫之中,还有自己堂兄的姬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以父皇李渊的名义,召庐江王李瑗进京。当时李瑗惊慌失措对此,扣留了朝廷的使者,并且在大将王君廓的鼓动下,想要起兵反抗李世民。但是王君廓趁机杀了李瑗助李世民一臂之力,李世民随后纳了李瑗的姬妾。李世民在一次与王珪的聊天中认为“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是暴行。李瑗的家室中有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子,王珪告诉李世民,那是庐江王杀了女子的丈夫之后,将她纳为己有。李世民认为这是个暴虐之行。随后王珪提起齐衡王的故事,委婉的告诉李世民,他后宫的嫔妃中,有一个是他的嫂子,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王珪的暗示起了作用,李世民会意。王桂在说完齐衡王的故事之后,李世民并没有不开心,但是内心应该是有些许尴尬的,并且在这一次的面谈之后,李世民将那个魅力的女子送还给她的亲族。

上一篇:挂念

下一篇:晚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