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强调的“清虚自守 卑弱自持”是什么意思
具体到修身之说,则是讲究“清虚”、“卑弱”。 何为“清”,即气要清,身要清,德要清; 何为“虚”,即“海纳之量”,有容而无不容; 何为“卑”,即以下示人; 何为“弱”,即以“不足”视人。 综合论之,就是要有容人容事容物之量,清静无为,谦虚待人,譬之若水,上善之德矣! 君子修为——要尚“清虚”,君子待人处事——要讲“卑弱”。生活中与人摩擦,主动道歉,就是一种良好的修为之举。能够让人而退步,说明你的道德境界比对手显然高了数量级。古人讲,天下之主,首尚为“德”。你的道德修为高,代表你的外扬力强,你的圈子也必然大,你的未来事业也必然大。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意思
意思:1、无为,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尔后自己每做的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2、无我,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3、无欲,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不要总想着与人争锋。好胜心可以催人奋进,过强则会适得其反。二是不要把不快的事放在心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能让自己总是沉寂在苦海之中。4、居下,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平静谦和。特别是有钱有势的人,把自己放得太高,孤傲自大,会让人厌弃,把自己放低,才能让人觉得友善,觉得平静谦和。5、清虚,即清静,虚心。遇到挫折时,会因不快而躁动;有所收获时,会因激动而躁动;无所事事时,会因过于平静而躁动——这些都难免会让人失去理智,要让自己变得清静。6、自然,就是顺其自然。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好自己的本性。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尔后自己每做的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不要总想着与人争锋。好胜心可以催人奋进,过强则会适得其反。不卑躬屈膝,平静谦和。人要像水一样,柔中带刚。出处: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扩展资料: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语文是什么 让人怎么样
1、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2、 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3、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4、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5、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扩展资料“语文”的发展: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语文有什么作用
语文的作用有三个: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扩展资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语文
那位能给解释一下“宽心缓性”、“清虚静泰”分别出自哪儿?什么意思?
"清虚静泰"出自稽康的《养生论》
他在《养生论》中主张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他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宽心缓性 " 不知道哦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什么意思、
意思是为人要清心寡欲、虚怀若谷、宁静淡泊,处事泰然自若。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清心寡欲。乐观处事,凡事不要想太多。出自:三国嵇康撰《养生论》,原文: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译文:善于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是思想上淡泊虚无,行为上安静泰然,不断地减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贪欲。名利地位等外在东西因为会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于淳朴淡泊就能特别饱满。胸襟坦荡而没有忧患,心性宁静而没有思虑。扩展资料玄学激进派人物嵇康的《养生论》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对后世养生思想影响深远。《养生论》开篇亦指出,所谓“上古之人”是存在的,长寿也是可以通过养生方法而达到的。嵇康主张形神兼养,尤重养神。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魏晋,古人尚且能够保持节制的习惯,那么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代,人们更应该反思、借鉴、学习嵇康的“节制”养生法。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上,嵇康赞同神农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之说,认为本草药饵在养生中占据重要位置。
清虚什么意思
qīng xū
清虚
《ZDIC.NET 汉 典 网》
(1).清净虚无。《文子·自然》:“ 老子 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且清虚以守神兮,岂慷慨而言之。”《南史·王固传》:“[ 王固 ]清虚寡欲,居丧以孝闻。”
(2).清洁虚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次夜,果出刀圭药啖生。顷刻,洞下三两行,觉脏腑清虚,精神顿爽。”
(3).太空;天空。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令抱翼之凤,奋翮於清虚;项领之骏,聘迹於千里。” 唐 杜甫 《听杨氏歌》诗:“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若使清虚无障碍,天孙不合阻银河。”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离骚》:“让超迈的精神在清虚中驰骋。”
(4).指月宫。 五代 谭用之 《江边秋夕》诗:“七色花虬一声鹤,几时乘兴上清虚。”
(5).指风露。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
老子强调的“清虚自守 ,卑弱自持”是什么意思?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清虚自守:除去主观成见,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叫清虚自守。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清虚自守的具体体现。
卑弱自持:以柔克刚的方法称为卑弱自持,如“上善若水”、“柔弱者生之徒”。并提出要按阴阳法来处事,如“知其雄,守其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是说一个人知识应尽量广,技能应尽量精,但不要以为有了知识技能,就处处高人一等,还应虚怀若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