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斜轸

时间:2024-05-03 13:26:46编辑:优化君

辽景宗耶律贤有几个儿子 耶律贤儿子都是谁

一共五个儿子第一子,辽圣宗耶律隆绪耶律隆绪简介:辽朝第六代皇帝。字文殊奴﹐辽景宗长子。干亨四年(982)﹐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时年十二岁﹐母承天皇太后奉遗诏摄政﹐任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太平十一年六月﹐辽圣宗死﹐年六十一岁﹐在位四十九年﹐庙号圣宗。第二子,梁王耶律隆庆。耶律隆庆简介:秦晋国王耶律隆庆(973——1016),字燕隐,小字普贤奴,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生而歧嶷,幼与群儿戏,为战阵法,指挥无敢违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马驹也“.八岁封恒王.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进封梁王,为南京留守.次年,领兵攻宋,为先锋,败宋军于瀛州.十九年(1001年)再统先锋军,败宋军于行唐.承天皇太后死后,圣宗阇弱,且不能睦族.而隆庆奸诈,又缮甲兵,故国人多附之.第三子,楚王耶律隆佑耶律隆佑简介:耶律隆祐(?-1012年),又作隆裕,契丹名高七、胡都堇。为契丹(辽朝)皇族,辽景宗耶律贤第三子,母亲萧绰。耶律隆祐少年性格沉毅,非常喜欢道士。乾亨年间,封为郑王。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十二月,改封吴国王。十九年(1001年)十月,改封楚国王。二十一年(1003年)十月,任西南面招讨使。二十八年(1010年)十月,辽圣宗亲征王氏高丽,他留守京城。次年(1011年)正月,辽圣宗回师,他到来远城迎接。三月,权知北院枢密使。开泰元年(1012年)三月,改封齐国王,留守东京辽阳府。修建了数百间道观。八月,耶律隆祐去世。赠守太师,谥号仁孝。辽兴宗重熙年间,改谥号孝靖。子三人:耶律胡都古、耶律合禄、耶律贴不。第四子,耶律郑哥。耶律郑哥简介:耶律郑哥,为辽朝宗室,辽景宗的第四子。《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景宗有四子:长子为耶律隆绪;次子梁王耶律赞,当时三十一岁(咸平六年,1003年);三子耶律高七,当时二十五岁;四子耶律郑哥,八个月的时候夭折。一说他就是辽朝方面史料记载的耶律药师奴。第五子,耶律药师奴。耶律药师奴简介:耶律药师奴(?-981年),又名耶律韩八,为辽朝宗室,辽景宗的第四子。《辽史》景宗本纪记载,乾亨三年(981年)三月乙卯,皇子耶律韩八夭折,葬在王子院。统和元年(983年)五月,祭王子药师奴墓。一说他就是宋朝方面史料记载的耶律郑哥。


杨家将们的真名是什么?(男女都需要)

杨继业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耶律斜轸

耶律斜轸(?-999) 辽朝大将。字韩隐。契丹族。保宁元年(969),北院枢密使萧思温以其有经国才,荐于景宗耶律贤,深得器重,命节制西南面诸军,为南院大王,后任西南面招讨使。乾亨元年(979),从南府宰相耶律沙援北汉抗宋。前军进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大涧,半渡中遭宋军袭击,大败。斜轸军至,击退宋军。宋灭北汉后,乘胜攻辽南京(今北京)。辽耶律奚底军初战失利,退至南京城北清河。斜轸布援军于得胜口(今北京昌平北),并取奚底军青色旗引诱宋军追击,然后出其后一战而胜。继而又与惕隐耶律休哥分进合击,大败宋军。景宗卒,与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同受顾命,参决大政,深得摄政皇太后萧绰倚重,任北院枢密使。统和四年(986),宋军三路攻契丹。斜轸任山西路兵马都统,与西路宋军展开激战。首战定安(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宋军,进抵蔚州(今蔚县)。闻宋军来援,乃伏兵要隘,命守军出迎,前后夹击,将宋军击溃,克蔚州及飞狐(今涞源)。后闻宋西路副都部署杨业率部至,遣副部署萧挞凛伏兵于朔州(今属山西)南,自率军佯退,诱宋军中伏,大败杨业部,于陈家谷口(今宁武北)俘杨业。以功加守太保。十七年卒。


耶律斜轸的介绍

耶律斜轸(?-999年),字韩隐,契丹族,于越(最高荣誉衔,授有殊功者)耶律曷鲁之孙1,辽代中期著名将领、军事家。2969年,耶律斜轸被萧思温推荐给辽景宗耶律贤,成为南院大王,处理草原民族事务。曾经在周世宗、宋太祖攻打北汉时与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同赴太原救援北汉。979年,宋太宗率兵北伐,一路大捷,乘胜进攻幽州,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等将领率军与宋军大战,宋太宗乘驴车逃亡,宋军溃散。986年,耶律斜轸俘获杨业。辽国萧绰太后时,耶律斜轸在此受到重用,为北院枢密使,与汉大臣韩德让一起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抵挡宋朝北伐。耶律斜轸则在辽国的北疆攻打高丽,讨伐女真,高丽国在耶律斜轸的军事压力下数次迁都江华岛,几近亡国。

中国古代军事兵器是如何演变的?

近日去参观了博物馆,发现其中收藏的有很多古时候的兵器,每个时代的兵器必然与当时时代的发展水平等相关,从侧面反映出了每个朝代的历史,那么中国古代军事兵器是如何演变的呢?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氏族等群体之间打仗时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石兵器。士兵器主要是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说是胚胎形的兵器。它们以石制的为多,所以称作石兵器。这类制品出土的不少,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铲、石镞、石匕首、骨制标枪头等,有的还把石刀嵌入骨制的长柄中。这些石兵器,大致经过选材、打制、磨琢、钻孔、穿槽等工序制作而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逐渐的从原始社会过度到了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开始发展,人民掌握了冶铜技术。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卫体兵器短柄刀、剑,射远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条,还记录了杀失、剑、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选择、尺寸大小、形制构造和规范等内容,表明当时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迈出了最初的一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三晋地区,已经使用剑、矛、戟等钢铁兵器和用于防护的铁片兜繁。到了西汉,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例不断上升。考古界在西安市汉都长安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汉高祖时的兵器库,内藏铁制的刀、剑、矛、戟和大量箭镞,数量远远超过了青铜兵器,生动地反映了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的消长情况。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坚韧锋利的各种钢铁兵器层出不穷。步兵使用刀、盾作战,具有攻防兼备的作用。骑兵使用双刃马?,可直透敌兵的铠甲。射远兵器弩,继西汉出现带刻度的望山后,又在东汉出现了腰开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181-234)创制了连弩,使蜀军的射远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唐代,射远的强弩已经发展成为重型的床弩,杀伤力大大增强。晋代创制的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骑兵的骑术和战斗力。北宋时期,中国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同时,在宋朝时期,随着火药的进步发展,中国开始出现了火器。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北宋初年,火药武器开始用于战争。从此,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火器的爆炸声响,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火器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初级火器的创制,火铳的发明和发展,火绳枪炮和传统火器同时发展。其代表兵器主要有:火铳、佛朗机、鸟铳等。而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门户开放,近代兵器开始传入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相应结束。

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谁厉害

应该是耶律休哥更厉害些。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是萧太后非常倚重的两员大将,一位被封为“大于越”,是大辽战神级的将军;一位被封为南院大王,生擒大宋“不败将军”杨业,不过,两位大将的后代却着实令大辽头疼。耶律休哥:字逊宁,契丹族。辽朝宗室、名将、军事家,隋王耶律释鲁之孙,南院夷离菫耶律绾思之子。耶律休哥多智谋,善料敌。初任惕隐,辽乾亨元年(979年),宋军围攻南京(今北京)时,精选五部院军精骑3万人,联合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分进合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今北京市西直门外),解除南京之围。同年,随从都统韩匡嗣攻打满城,击退宋军,授北院枢密使。乾亨二年(980年),跟从辽景宗攻破瓦桥关,杀死宋军将领张师,迁为于越。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后,耶律休哥在统和元年(983年),任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务,劝课农桑,精修武备,边境大治。统和四年(986年),抵御北宋曹彬进攻,在承天太后萧绰增援下,发动岐沟关之战,大败宋军。后在君子馆之战,再破宋军。封为宋国王。 统和七年(989年),大战宋朝名将李继隆于徐河,负伤败还。耶律休哥一生战功卓著,晚年休兵息民,维持宋辽和平。统和十六年(998年),因病去世。耶律斜轸:耶律斜轸,字韩隐,契丹族,于越(最高荣誉衔,授有殊功者)耶律曷鲁之孙 ,辽代中期著名将领、军事家。 保宁元年(969年),北院枢密使萧思温以其有经国才,荐于景宗耶律贤,深得器重,命节制西南面诸军,为南院大王,后任西南面招讨使。乾亨元年(979年),从南府宰相耶律沙援北汉抗宋。前军进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大涧,半渡中遭宋军袭击,大败。耶律斜轸军至,击退宋军。宋灭北汉后,乘胜攻辽南京(今北京)。辽耶律奚底军初战失利,退至南京城北清河。耶律斜轸布援军于得胜口(今北京昌平北),并取耶律奚底军青色旗引诱宋军追击,然后出其后一战而胜。继而又与惕隐耶律休哥分进合击,大败宋军。辽景宗卒,耶律斜轸与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同受顾命,参决大政,深得摄政皇太后萧绰倚重,任北院枢密使。统和四年(986年),宋军三路攻辽。耶律斜轸任山西路兵马都统,与西路宋军展开激战。首战定安(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宋军,进抵蔚州(今蔚县)。耶律斜轸到蔚州后,闻宋军来援,乃伏兵要隘,命守军出迎,前后夹击,将宋军击溃,克蔚州及飞狐(今涞源)。后闻宋西路副都部署杨业率部至,遣副部署萧挞凛伏兵于朔州(今属山西)南,诱宋军中伏,大败杨业部,于陈家谷口(今宁武北)俘杨业。以功加守太保。统和十七年(999年)卒。

杨延昭是杨业大儿子为何被称杨六郎?

历史上的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但杨延昭是大儿子。说起杨延昭,知道的人或许并不是很多,但说起杨六郎,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因为《杨家将》太深入人心了。在《杨家将》中,杨令公即杨业(在《杨家将》中也叫杨继业)共有七个儿子(另有八个儿子之说),个个都本领高强,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的长城。在《杨家将》中,杨业战死,大郎、二郎、三郎皆战死,四郎被辽军俘虏成为驸马,十五年之后,终过关探母,助北宋破辽。五郎兵败受伤后到五台山当和尚,后大破天门阵而出山,七郎奸臣潘仁美害死。只有杨六郎即杨延昭成就最大,成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在关外,后来儿子杨宗保、孙子杨文广都成为有名的将军,可以说是满门忠烈。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与文学作品中的《杨家将》还是很大的差异,历史上确实有杨业这样一位将军,确实也是北宋名将,而且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在雁门关大败辽军,在公元986年的北伐过程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二儿子杨延玉战死,自己受重伤被俘,最后绝食三天而死。杨业确实也有七个儿子,但大儿子却是杨延昭,而且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杨六郎。杨延昭继承父业,在抗敌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越了自己的父亲杨业,一直也深受父亲杨业的喜欢,从小就随父亲杨业征战。在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6年的北伐过程中,当时杨延昭29岁,任北伐先锋官,在重点朔州的过程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越战越勇,终于攻下了朔州。也正是这次北伐,父亲被俘,二哥战死,杨延昭幸存,从此代替父亲镇守边关,威震边关,但并未做到三关兵马大元帅,而最高职务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确实被人们称为杨六郎。杨延昭实为杨业的大儿子,可为什么在历史上被称为杨六郎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在杨延昭镇守边关的过程中,辽军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而杨延昭当时正好镇守在幽燕一带,而且在对付辽军的战役中,从无败绩,让辽军听到杨延昭的大名就哆嗦,认为他是六郎星宿下凡,于是,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在对付辽军方面到底有多厉害,在真实的历史中几乎无败绩,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999年冬天,辽军骚扰边疆遂城,当时杨延昭正好镇守于此,可遂城是个小城,城小兵少,杨延昭手下只有三千兵,辽军是几万人马。当时城中老百姓和军队都是人心皇皇,杨延昭镇定自若,一方面征集所有青壮年守卫,并发给他们武器,另一方面,利用冬天天冷这个有利条件,叫人取水泼城墙,第二天,所有城墙都变成了冰墙,既坚硬又光滑,敌人既打不垮,也爬不上,最后杨延昭趁机反攻,敌军大败而去,宋军收获许多兵器。所以,辽军称杨延昭为杨六郎的这种说法应该有一定根据。历史上真实的杨文广是杨延昭即杨六郎的儿子,并非《杨家将》中杨六郎的孙子。第二种说法:杨延昭虽然为杨业的大儿子,但过去很重视家族的排行,杨业有几弟兄,等杨延昭出生时,但在同一祖父的兄弟包括堂兄弟的排行中按年龄大小排第六,故以六郎相称。这种排序的称呼,即使在现在也还有一些家族中流行。所以,杨延昭虽为杨业大儿子,被称为杨六郎那也很正常。另外,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延昭共有三个儿子,即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所以,在《杨家将》中关于杨宗保是他的儿子那是文学作品虚构,杨文广是他的孙子更是戏说,真实的历史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并非孙子,也是北宋名将。

杨业号称无敌,为何兵败陈家谷口?

宋朝有两个人的死让民间耿耿于怀,一个是抗辽名将杨业,一个是抗金名将岳飞。岳飞死于自己效忠国家的监狱,杨业死于两军拼杀的战场。但杨业之死在宋史中却留下一个疑点,为什么跟随他的将士,包括他的儿子杨延玉都全部战死沙场,无一生还,而杨业自己反而生擒被俘,最终绝食而死。话本小说《杨家将》也许觉得这种死法不够悲壮,所以才特意做了改造,让杨业头撞李陵碑,死得大义凛然。其实这种改造并无必要,即便生擒被俘,也依然壮烈。那么,杨业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被俘的呢?要了解这个情况,我们还是先作一番全景式的扫描,先从杨业的身世说起。 杨业原为北汉将领,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便豪爽不拘,行侠仗义,善骑射,好畋猎,每次收获的猎物都比别人多上一倍。他曾经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用鹰犬追逐野鸡兔子一样。”他二十来岁时做指挥使,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每战必胜,号称“无敌”。后累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大军区司令)。 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太原,北汉皇帝刘继元举国投降,宋太宗对杨业早有耳闻,非常欣赏,特派中使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因杨业熟悉辽国情况,又调任他驻军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今山西太原)驻泊兵马都部署。临行,宋太宗密封珠宝财物,赏赐甚厚。适逢辽军入侵雁门,杨业率领数千骑兵自西陉而出,经小陉至雁门北口,从辽军背后发起攻击,辽军猝不及防,全线溃败,杨业以军功升迁云州观察使。从此,辽军望见杨业军中旗帜的番号就自动撤离。当时担任戍边的宋朝主将却大多嫉妒他,甚至有将领暗中写诽谤信告发他的过失,幸亏宋太宗还算头脑清醒,接到这些奏疏后只是看看,对其诬告一概不问,但也不予处置,将奏疏照原样封好送交杨业。宋太宗这样做,一则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让其安心为大宋帝国效命,二来对同样担负守卫边关重任的将领,也避免了追究他们的责任而激化矛盾。俗话说,兔子逼急了咬人,这些家伙一旦倒戈投降辽国,麻烦就大了去了。这也是皇上驾驭将领们的手腕。 到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朝大举出兵攻打辽国,潘美是这次作战的总指挥,杨业担任副手,王侁、刘文裕为监军。起初,西路大军进展顺利,接连攻占云、应、寰、朔四州(今山西大同、应县、朔县一带)。但随即因东路军曹彬在河北战败,各路人马奉命撤离,杨业与潘美等人便率军返回代州。不久,宋太宗诏令将收复四州的百姓迁移内地,令潘美等部派兵护送。此时辽国十多万大军已经重新攻占寰州,杨业见形势发生逆转,硬打显然不利,便对潘美等人说:“眼下辽兵气势正盛,不能与它正面交锋。既然朝廷只命令我们护送四州的百姓,最好的办法就是领兵出大石路,先派人密告云、朔二州守将,等大军离开代州的时候,让云州的百姓先行撤出。待我军进驻应州的时候,将辽军吸引过来,再让朔州的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我军派遣能开硬弓的射手一千人排列于谷口,以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都能安全转移了。” 应该说,杨业的建议完全符合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他久经沙场所磨练出来的指挥艺术。可惜主帅不是他。更糟糕的是,他的意见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我们可别小看监军,古代将领带兵打仗,皇上是不放心的,总要派监军随行,这就相当于军队中给你安插了一个政委,他可以随时干扰你,监督你,制约你,弄不好就打小报告治你。王侁讥讽说:“没想到你杨业统领数万精兵,却居然畏懦如此。其实我军根本无须惧怕辽军,只管走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同王侁的主张。 这种无视敌情,胡乱指挥的要命战术让杨业深感吃惊,他说:“这样打不行,这样打必然失败。”没想到王侁反过来挖苦说:“君侯一向号称无敌,如今却临阵怯敌,回避辽军主力,不敢交锋,莫非有别的志向吗?”这话由监军之口说出,可谓异常歹毒,潜台词是你杨业是不是又想要叛国投敌。你过去曾经叛汉归宋,如今会不会故伎重演背宋投辽?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杨业表态说:“我不是逃避怕死,问题是眼下时机对我军不利,硬拼只能使士兵白白送死,毫无意义。既然你责备我杨业不能以死报国,我理当身先士卒,替诸公先行一步。” 出发时,杨业流泪对潘美说:“此行必然不利。我杨业原是太原降将,国亡当死。但皇上没有杀我,反而宠以连帅(地方高级长官),授以兵权。我并非纵敌不击,只是想寻找适当时机,建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现在监军指责我回避辽军,我杨业理当以行动证明,我绝非贪生怕死之人。”于是指着陈家谷口对潘美说:“你们在此地布置步兵强弩,作为左右两翼援兵,等我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援,不然,就只有全军覆没了。” 杨业走后,潘美与王侁率领部队在谷口布阵。从夜里三点到第二天上午九点,监军王侁多次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不见任何动静,王侁以为辽军已经败走,想要争功,竟擅自领兵撤离陈家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也率兵沿着交河往西南走了二十里。此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杨业战败,身为主帅的潘美,此前违背约定已经铸成大错,作为补救,本当召集部属驱兵救援,但他竟然不顾杨业死活,掉头就逃。杨业带领手下士兵奋力作战,从上午一直打到黄昏,最终退到陈家谷口,一望四面无人,立刻捶胸大哭,反身率领残存的士兵再次杀入敌阵。此时杨业已身负数十处创伤,手下士兵也伤亡殆尽,但他仍然砍杀了数十百人,直到战马重伤不能驱驰,才被辽军俘虏。儿子杨延玉阵亡。杨业被俘后叹息说:“皇上待我恩遇甚厚,希望我抵御辽国捍卫边境,结果反为奸臣所迫,导致王师战败,我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呢!”最终绝食三日而死。 但杨业只说对了一半。真正导致宋军大败的根源,在于宋太宗用人上的失误。主帅潘美表面上看确系开国功臣,灭南唐时也曾建立大功,然而究其实此人却是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与辽军作战,非杨业不能胜任,而宋太宗让潘美担任主帅,杨业充任副手,其实已经埋下失败祸根。监军是宋朝特有体制,说到底皇帝对所有率兵的将领都不信任。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作为主帅的潘美敢于承担责任,有胆有识,在监军王侁横加责难杨业的时候,主动承担责任,坚定采纳杨业的战术,宋军应该可以顺利完成撤退民众的任务,全身而还。退一步说,即便要让杨业孤军冒险,也理当按照事前约定,在陈家谷口严阵以待。但终于是一错再错,甚至于临阵惊惶,闻风而逃,致使杨业置身死地全军覆没。按此而言,杨业之死,潘美难逃其责!杀他千次也不足以解其恨。 史书说,杨业没有文化,但忠烈武勇,有智谋。平常练习攻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地处北方,气候苦寒,人多穿兽毛缝制的衣服,杨业却只穿丝绵衣服露坐处理军务,旁边不设火盆,左右随从几乎冻僵跌倒,而杨业却怡然自若似乎感觉不到寒冷。他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所以士兵都乐意为他效力。朔州之败,身边尚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一道战死,没有必要,大家逃生回到京城,将来还可以报效国家。”众人都感动泪流不肯离开。淄州刺史王贵杀敌数十人,直到箭射完了才死;跟随杨业的士兵也全部战死,无一生还。宋史没有叙述杨业被俘的情况,但《辽史》却有两处记载。 据称杨业战败时,“匿深林中。辽将耶律奚低望袍影而射,杨业堕马。先是,军令须生擒杨业,耶律奚低以故不能为功”。(辽史·耶律奚低传) 另一处在《辽史·耶律斜轸传》中。地点不是在陈家谷口,而是所谓狼牙村。耶律斜轸听说杨业出兵,令辽将萧挞凛伏兵于路。第二天,杨业兵至,耶律斜轸摆出一副交战的姿态,等到杨业指挥部队冲杀,耶律斜轸佯装撤退。此时伏兵四出,耶律斜轸掉头进攻,杨业败走,至狼牙村,宋军皆溃。杨业为流矢所中,被擒。耶律斜轸斥责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杨业但称死罪而已。杨业在宋朝以骁勇闻名,人号杨无敌。“至狼牙村,心恶之,欲避不可得。既擒,三日死。” 杨业在辽史中称杨继业,为行文方便,我们一律改称杨业。从辽史记载看,杨业是受箭伤落马被擒的,但说法却有差异。一说为辽将耶律奚低射落马下,一说则是“为流矢所中”。怎么会有这种不同?按说这两处记载,都在同一篇合传中,不该出现如此疏漏。那么原因只能是“先是,军令须生擒杨业”,而辽将耶律奚低违反军令,射伤了杨业,所以不能给他记功。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理由。真实的原因涉及到两位辽将争抢功劳。耶律斜轸是主帅,官居北院枢密使(军委主席);耶律奚低只是他手下的部将(右皮室详稳),这种官职在辽代多得成百上千,大约就相当于今天的团长。杨业在对辽作战中让辽国尝尽苦头,好不容易瞅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将他生擒活捉,那是如何一种功劳?耶律奚低在杨业伤痕累累,几乎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拣了个便宜,作为主帅的耶律斜轸当然心有不甘,于是谎称杨业是被“流矢所中”。既然是“流矢”,那就是无端飞来的箭,找不着主人的箭,这样一来,生擒杨业的功劳,自然就顺理成章记在了主帅头上。所谓功劳都是上级领导的,大家就不要争了。至于耶律奚低,一个小小的团长,你要敢叫板说是你射倒的,那我就抬出战前必须生擒杨业的军令,治你一个违反军令的罪状,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耶律奚低不是傻瓜,两相权衡,最聪明的态度就是保持沉默。倒是写史书的人觉得应该还他一个公道,所以采用了皮里阳秋的笔法,将看似自相矛盾的叙述,故意放在了同一篇人物合传中。 千百年来,杨业之死总是难以让人释怀。尽管宋太宗后来追究战败的责任,对于“群帅败约”深感痛心,将大将军潘美官降三级;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将二人发配地方服役,但民间仍然愤愤不平。特别是后来宋太宗又颁布赦免令,调王侁担任均州团练副使(军分区副司令),潘美也基本官复原职,死后更追赠中书令(宰相),配飨太宗庙庭,两人均是自然死亡,这就让民间更加大感不平。于是说书人代表民意,据史演义,在戏曲﹑小说中逐渐丰富其形象,塑造出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等祖孙数代男女的英雄群像,讴歌杨家一门忠勇,美称为“杨家将”。


上一篇:臣的成语

下一篇: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