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诗中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这句话的意思为: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这句话出自《赠梁任父同年》,诗人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原文如下:寸寸山河寸寸金,𠇗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白话译文: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像精卫填海一般奋斗。扩展资料:文学赏析:首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作者起笔便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会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几多痛楚,这么好的河山却被列强瓜分殆尽,此种局面又怎不让人扼腕叹息,痛恨。次句“侉离分裂力谁任”侉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意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一片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丛帝也因此受到感动,变成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这里是作者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诵读此诗,觉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鉴。
地藏经里面有些不明白的地方烦请大家帮我解释下,谢谢!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在说第七品《利益存亡品》的时候。地藏王菩萨这位大菩萨对佛就说了。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我观察南阎浮提所有的众生,“举”是举起来,举起来这个心,摇动他的念头,也就是你心里所起的念头,所打的妄想。无非是罪:阎浮众生举心就想什么呢?就想邪念,想淫欲念,想种种的贪念,一动念就是自私,就是妒嫉,就是障碍。
人家比我好的,就生一种妒嫉心。不如我呢?又生一种看不起的心,以为人不如自己,是很愚痴的,所以看不起别人。但对比你聪明的人,又生一种嫉妒心,你说这怎么办?对愚痴的,你也不提拔他。对于有智慧的,却嫉妒他。我们对于愚痴的,应该教化他,令他有智慧,令他生聪明,这样才对。但人却不肯这样做,所以这举心动念,无非是罪,都是造罪业,没有发菩萨心肠。菩萨心肠是谁若比我好,我越高兴,我越要尊重恭敬这个人,不能嫉妒这个人。若谁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让他和我一样,这才是菩萨的发心。可是,我们众生没有发菩萨心,所以都是罪。
脱获善利:“脱获”,就把所有善的利益都丢掉,或者你做了一点善事,想要种善根,但是不久远。或者学佛法学了一年,不学了。或者学了两年,不学了。或者遇到一个什么境界,退道心了。所以说多退初心:最初发心要学佛法,或者最初发心想要出家。但出家一年、两年、三年,唉!出家也没什么,修道修了三年还没开悟,也没有证果,大概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就退心还俗,不出家了,这是出家方面。而在家学佛法的人呢?学了一年,佛在眼前,离我很近。学到两年,佛就远了,离我有十万八千里。学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边去了,这就是多退初心。所谓“学道不负初心,成佛有余”,你修行,若是最初想要学佛法的这个念头,或者要出家的那个念头,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我们出家人,要自己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出家人要和在家人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呢?例如:在家人一天到晚好讲话,出家人就应该少讲话。用得着的,可以讲有用的话。没有用的话,不要讲那么多话。所谓“口开神气散”,你这口一开呀,神气就散了。“舌动是非生”,话讲多了,就有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一有是非,就与道不相应。神气散了,与道也不相应。我们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要把自己管得好好的,这叫不退初心。若多退初心,那即使当初发很坚固的誓愿,但时间一久了,就忘了,这就是多退初心。
若遇恶缘:要是遇到恶的因缘,你说怎么样呢?他可不退了,就念念增长,一念一念往上增加,增加这个恶缘。我遇到很多人修道修得很诚心,以后遇到魔境,就随着魔转了,这就是恶缘。总而言之,对修道不相应,使得你不能修道,这都叫恶缘。念念增益:增益也就是增长,增长也就是增益,增益就是一天比一天多。我们修道要聚菩提心,聚集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多一点,这就叫增益。你一天比一天少,这就叫失去了,丧失了。但我们对菩提心,往往不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而遇到恶缘了,就一天比一天增长。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就是这一类人。这有个比喻,譬如走路,走到泥涂中了,走到泥涂中还不要紧,又负于重石:这个石也可以讲是石(音:但),在中国十斗为一石。重石也就是身上背负着很重的东西,或者一百斤,或者两百磅,这已经很重了,而他又走在泥泞的地方,一只脚到里面去,那只脚拔出来,但这只脚又陷进去了,走也走不动,在里边非常的困难。在这个泥泞的地方呀!这个脚拔出,那个脚又陷进去。那个脚拔出,这个脚又陷进去,这就叫泥涂。你没有拿重的东西,勉强还可以在这个地方走路,现在你又有重的东西。什么是你重的东西?就是你的恶业。什么叫泥涂呢?就是三恶道,三恶道就是泥涂。
渐困渐重:所以在这个泥涂里头,一步比一步的困难,一步比一步重量增加。足步深邃:足步是一步比一步陷得深。啊!这你看怎么办?若得遇知识:要是得遇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或者菩萨,或者有大智慧的善知识。替与减负:替他负担这个重担,因为他自己负担就不能走了,唯有遇到善知识,才能帮他减负,替他负担。或全与负:或者完全帮他负担,或者负担一半。是知识有大力故:这个善知识有大的力量,复相扶助:又扶助他,教他怎么样走。劝令牢脚:就劝他说你小心一点,走稳当一点。若达平地:要是从泥涂里,走到平地。须省恶路:省就是你要知道,要觉悟,以前走的那个恶路。无再经历:不要再跑到泥涂里面去,不要再走到那个险路上去了。
赠梁任父同年读后感怎么写
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一 题解:
“父”,通“甫”,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梁任父即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1896年黄遵宪盛邀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于时以这首七言绝句赠梁启超,表达为国献身、变法图强的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
诗人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再加上1894年甲午海战输给东瀛小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再次割地等等国家屈辱,诗人心痛无比、悲愤无比,满腹忧国,却无力回天。但他依然相信中华民族拥有巨大的力量,精卫填海的恒心古今传承,收复国土的一天终将到来。
二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晚清诗人、外交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任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等职。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等著作存世。
三 译文
祖国每一寸山河皆美好贵重,
列强瓜分之时谁能力任担当。
我如杜鹃敬拜祖国空洒忧天之泪,
复兴中国自有精卫填海的恒心。
四 赏析
诗只有四句,却饱含爱国深情。
“寸寸河山寸寸金”起笔盛赞祖国河山,深含珍爱之情。联系晚清背景,国土一再割让,几乎被西方列强瓜分,诗人心中唯有悲愤之情。
“侉(kuǎ)离”即分裂之意。次句联系时代背景,祖国风雨飘摇、山河破碎,谁能担当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
第三句写到“杜鹃”,是一个典故。相传古蜀国望帝传位丛帝,丛帝却不思治国,陷百姓于水火。望帝 和民众百劝,丛帝也不回头,还紧闭城门,不让望帝进城。望帝终于化为杜鹃飞入城中,对着丛帝苦苦哀鸣,直到啼血而死。此处杜鹃是诗人自比,呼喊心中悲愤,呼唤治国栋梁。“再拜”,即拜两次,在古代礼节中,两拜表示隆重。
第四句化用“精卫填海”的故事,表达自己同时也勉力梁任公,为挽救祖国于危难要不惜献出生命的决心,还表达对民族力量的坚信。
后世评价此诗“字字含情,句句含泪,报国之情,跃然纸上”,诗歌后两句“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成为勉力后世的名句
赠粱任父同年拼音版
zèng liáng rèn fù tóng nián
赠梁任父同年
huáng zūn xiàn
黄遵宪
cùn cùn hé shān cùn cùn jīn ,
寸寸河山寸寸金,
kuǎ lí fèn liè lì shuí rèn 。
侉离分裂力谁任。
dù juān zài bài yōu tiān lèi ,
杜鹃再拜忧天泪,
jīng wèi wú qióng tián hǎi xīn 。
精卫无穷填海心。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扩展资料: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