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

时间:2024-05-04 08:53:46编辑:优化君

纲鉴易知录是什么书?是史记吗?

《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
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
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吴乘权编辑的另外一部古文精选—
——《古文观止》,也版本众多,经久不衰,传播甚广,影响
巨大。
《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
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
栋;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
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
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


有木有介绍中国从三皇五帝到现在的历史书?史记是文言文看的不太懂

中国通史很多种。
清朝人写的《纲鉴易知录》就是从上古到清朝的。虽然也是文言,但是相对来说内容不难懂。
到现在的历史书,著名的不太多了。现在治学风气大不如前了,清末和民国还是很有一批认真钻研的史学家的。你可以看看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如果能借到最好,借不到的话买有点贵。
另外最近新出了一套《讲谈社》,日本引入的中国通史,内容比较浅显,好处是角度新颖,比较适合入门。


纲鉴易知录 的翻译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儿子,叫赵元杰。曾经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属饮酒,众人都夸赞假山,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扩展资料:《纲鉴易知录》不是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共107卷,180多万字。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纲鉴易知录》由于通俗易懂,从前流传较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可是,此书只写到明末,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之续编,仍用纲鉴的体裁,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叫做《清鉴易知录》,上接《纲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独立别行,又可以成为一本简明的清代编年体史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纲鉴易知录

哪一篇文言文出现了“岂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这一句诗句?求原文及翻译,有原文也会给分哦!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宋纪》)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召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翻译:
王安石,临川(今江四抚州)人,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此处应没有“巩”字)带着自己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对这些文章很是称赞。提拔他到考中进士的前列,任命他为淮南判官。按照旧例,在地方任期已满的官员允许献上自己的文章申请在朝廷任职,只有王安石没有这样做。调到鄞县作知县,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彦博担任丞相,因为王安石的恬淡甘于作低等官职推荐他,王安石请求不要越级提拔自己,以免激起争相追求提拔的风气,欧阳修推荐他做谏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为借口推辞了。欧阳修因为觉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禄,又向朝廷请求,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

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于是上奏了一万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为:“如今天下的财力越来越穷困,风俗越来越衰败,根源在执政者不懂得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发点(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发点,那么我的改革变更,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长国家的财力,取国家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治理天下从古代开始,没有因为财力不足而担心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

起初,朝廷的任命多次下发,王安石都推辞不接受,大臣们都认为他是无心做官,都遗憾自己不认识他;朝廷每次要任命名声好的官员,都担心他不接受任用。等到王安石上升的时候,听说的人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上一篇:惊弓之鸟的意思

下一篇:结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