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师德唾面自干的典故 娄师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娄师德,生于公元前630年,卒于公元前699年,是郑州原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原阳人,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将军,曾经官至宰相,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大臣。因为他为唐朝所作出的突出事迹和贡献,而被唐德宗列入三十七个宰臣上等之一,与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名臣齐名。
娄师德在二十岁的年纪便考取了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都(即现今江苏扬州)县尉,因为政绩突出随后便升任监察御史职位。娄师德是文臣出身,但是他也曾经随军征战过。那是在678年,唐高宗命令当时的宰相李敬玄为统领,率军讨伐吐蕃,并在河南、河北一带招募兵士。娄师德挺身而出,前去应募。高宗十分高兴,便任命他为散朝大夫,跟随宰相出征。没想到宰相李敬玄对战事一窍不通,结果导致大败,手下的大将刘审礼也被俘。娄师德在这种危急关头,整备残存兵力,他陈说利害关系,以自己的雄辩之才说服了吐蕃将领论赞婆,解救了这次危机。他随后便被任命为中侍御史和河源君司马职位,主持屯田工作。后来在吐蕃侵犯河源军时率军迎战,八次作战无一败绩,完全展示了他作为将领的雄才大略的一面。
因为他突出的功绩,他曾经先后两次担任宰相的职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足以看出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他在699年九月病逝于现在的甘肃靖远,享年七十岁,也算是寿终正寝。
纵观娄师德的一生,不管是担任文臣还是武将,他都勤勉奋进,有所作为,而且他生性宽厚仁爱,对人亲切友好,始终保持一颗谦卑谨慎的心。他的这种高贵品质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娄师德唾面自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叫“唾面自干”,意思是如果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还击,也不能把唾沫擦掉,而是应该让唾沫被自然吹干。这个成语形容的是那种受了巨大的侮辱却仍然能够忍耐,不会反抗的人。这个成语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的来历跟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大臣有关,这个人就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和将军之位的娄师德。
娄师德,是生活在唐代初期的一位具有过人谋略和智慧的大臣。他字宗仁,出生在郑州原武即现在的河南原阳。他二十岁的时候便考取了进士,起先担任江都县尉的官职,随后因为政绩突出而升迁至监察御史。此后又以文官的身份应征从军,跟随军队远征吐蕃,建立了一番战功,之后便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和河源军司马等职位。之后便是两次拜相,直到公元699年病逝,此后皇帝为了表彰他做出的卓越功绩,追赠他为凉州都督,谥号为贞。
娄师德能够在官场上一路高升除了他自己确实是有才能之外,跟他的容忍和宽厚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有一次,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做代州刺史,在临别之际,娄师的说道:“我现在是宰相,你也做了高官,我们这一家的身份现在是很高贵了,但是如此一来肯定斛招来有心之人的嫉恨,那么我们一个怎么办呢?”他的弟弟回答:“如果今后有人朝我吐口水,我也决不会反抗,把口水擦去就行了。”但是娄师德却不以为然:“这还不够,人家朝你吐口水是生气的表现,你把口水擦掉,会使别人更加愤怒。你应该欣然接受,让口水慢慢变干。”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娄师德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忍耐力,这也正是帮助他在朝堂之上与人和平相处的重要品质~
娄师德的人物生平
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命李敬玄征讨吐蕃,并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 娄师德虽是文臣,却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 同年九月,李敬玄兵败,大将刘审礼被俘。娄师德在洮河收集散亡将士,后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他宣扬唐朝威信,陈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悦诚服,被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主持屯田事务。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迎战,八战八捷。唐高宗认为他文武全才,便任命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690年(天授元年),娄师德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主持屯田事务。 他身穿皮袴,亲自率士卒开垦荒田,储积粮食数百万,使得边军军粮充足,不再受粮草转运之苦,受到武则天的嘉奖。 692年(长寿元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担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又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694年(延载元年),武则天对娄师德道:“军队在边疆,必须开垦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劳而畏难。”便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后来,娄师德又改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娄师德被任命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与夏官尚书王孝杰一同征讨吐蕃。三月,唐军在素罗汗山被吐蕃大将论钦陵击败,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娄师德则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697年(神功元年),娄师德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次担任宰相。 不久,娄师德被任命为清边道副大总管,攻打契丹,后与河内王武懿宗、狄仁杰一同安抚河北各州。 九月,娄师德改任纳言,进封谯县子。 698年(圣历元年),娄师德充任陇右诸军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务。 699年(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出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同年九月,娄师德在会州(今甘肃靖远)病逝,终年七十岁,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娄公盛德》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1.翻译: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辞,他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说:“有人把痰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2.原文: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3.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4.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娄师德传 翻译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