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宣大院君

时间:2024-05-04 16:58:13编辑:优化君

朝鲜1863年为何不直接选李昰应继承王位而选了十二岁的李载晃?

朝鲜遵循的制度和中国差不多,往往是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1863年癸亥(清 同治二年)哲宗薨,无子,那么就必须从宗室中找个有资格继承王位的继承人。奉翼宗(编者注:李熙称帝后追尊翼宗为文祖翼皇帝)神贞大妃赵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行冠礼。十二月十三日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请注意:选择继承人的人不是哲宗而是神贞大妃赵氏。作为神贞大妃赵氏是不允许一个不能或无法控制的大院君做国王的。相反,年幼的大院君之子李载晃相对容易控制,并且更有资格做朝鲜国王。可神贞大妃赵氏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大院君厉行改革,大院君从神贞大妃赵氏手中夺取了大权。使得神贞大妃赵氏功亏一篑。


清光绪八年清朝为何将李昰应逮捕并囚禁于保定?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亚洲地区成为其扩张宰割的重要目标。时美、日侵略朝鲜、琉球和中国的台湾;英、法侵略缅甸、越南和中国的西南;沙俄则侵吞中亚的布哈拉和浩罕,进而侵入中国的西北,中国边疆危机四伏。 就在晚清王朝四面楚歌之际,日本借机加快了侵略中国、朝鲜和琉球的步伐。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亚洲地区成为其扩张宰割的重要目标。时美、日侵略朝鲜、琉球和中国的台湾;英、法侵略缅甸、越南和中国的西南;沙俄则侵吞中亚的布哈拉和浩罕,进而侵入中国的西北,中国边疆危机四伏。
就在晚清王朝四面楚歌之际,日本借机加快了侵略中国、朝鲜和琉球的步伐。1874年5月,日本借琉球难民事件,派军进犯台湾。1875年9月,日本军舰炮击朝鲜江华岛。迫使朝鲜与之签订《朝日修好条约》。1879年3月, 日本公然入侵琉球国都,废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正当东北亚政局急剧变化,中日冲突日趋尖锐之时,1882年7月23日, 朝鲜京城发生兵变,乱军占王宫,伤王妃闵氏,杀兴寅君李最应等人,并袭击日本使馆,日人死伤多名,日使花房义质逃归。此称朝鲜“壬午兵变”。一向守旧排外的朝鲜大院君,乘机重掌政局。
大院君,名李昰应(1820—1898),是朝鲜李氏第二十一代国王英祖的后代,因国王哲宗卒后无嗣,其次子李载晃(李熙)以旁支继承大统,是为高宗(1864—1907)。李昰应作为国王生父被尊称为大院君,封爵兴宣君,亦称兴宣大院君。高宗即位时年仅十二岁,李昰应便以辅佐为名,实掌朝鲜大权。大院君对外采取强硬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处死在朝的法国传教士,迫害其国内的天主教徒,而且在汉城等地树立“斥和碑”,上书“洋夷侵犯,非和则战,主和者卖国之贼,戒我万年子孙”。① 1873年11月,因高宗柔弱,其妻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 联合族人推翻了大院君的统治。
朝鲜兵变的内幕朝鲜兵变后,日本很快决定派遣兵船, 往朝鲜兴师问罪。1882年8月2日,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命驻朝日使花房义质,向朝鲜要求谢罪、惩凶、赔款、通商,并不许中国干预日韩交涉。继任的外务卿吉田清成在与清朝驻日公使黎庶昌的函件中称:“惟于此事本处已有成见,妥慎筹办,想不至烦贵政府及他国为费神也。”②
朝鲜兵变后的第6天(7月29日),清廷即发布上谕,“朝鲜乱党突起滋事,日本现在派兵前往,其情尚难测度……着张树声酌派水陆两军,迅赴事机。”明确指出,在保护朝鲜属国的同时,严防日本“隐谋”。寻命丁忧在籍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即行回津。时代理直督张树声一面布置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预备船只;一面派津海关道周馥向在天津的朝鲜使臣金允植、鱼允中细问兵变情由,并着手商议对策。③
周馥与金、鱼二人先后笔谈多次。这两位使臣的态度前后变化极大。8月1日当天,金允植对此事尚一无所知,猜测可能是该国一些“不逞喜乱之徒,藉斥和以启肇祸,但乱党为谁,在此无缘知得”,并对周馥的出兵试探反应平淡。④ 翌日再谈时,金允植的态度则大变,其不仅声明事态严重,“非系一时乱党之所为”,而且请求清廷派兵定乱,“烦乞中国饬派兵船几只,陆军千名,戒严以待,更乞快轮一只,派行中人先往探回。如事机不至张大则幸矣,如或不幸而如所料,则伐叛讨逆、扶危定乱,并自中国主之”。同时暗示朝鲜国内,“必有难言之危机,今请上国之调停者,不特制日人而已”。⑤ 从金允植前后态度的变化可知,其必是得到国内的确切消息和授意之后,才会提出如上请求。结果8月5日,在周馥等人的深究之下,所谓“难言之危机”方水落石出。即“其国向日乱党,实李昰应为首,即该国王本生之父,患在萧墙,酿祸已久,煽党亦众,办理较为费手”。⑥
清廷闻讯后,诏命张树声“即选派将弁,酌派兵船,迅赴机宜”。同时,再谕李鸿章“即赴天津办理一切”。已在返津途中的李鸿章,获悉兵变缘由后亦认为,“若李昰应复为戎首,该国王及世子存亡莫卜,此事殊大棘手”,主张“如乱未有已,自应速派陆军继进”。⑦
同年8月9日,丁汝昌与马建忠率兵船三艘自烟台赴朝鲜,朝鲜使臣金允植、鱼允中随行向导。次日,该舰队抵达朝鲜仁川港,“而日本巨舰名金刚者,已先在矣”。⑧ 在调查朝鲜兵变的过程中,随行的鱼允中进一步指出:“闻今者乱党, 先杀国王素信任之大臣,继入王宫,国王及妃嫔皆奔避;而彼大院君,乃劫杀王妃,逼返太王妃,国王则虽不见废,然幽闭不能与外朝相接。朝臣涉外交者,搜杀无遗,人民皆奔避山谷,国中一变。今日若不亟亟调处,日人必大发报复,生民涂炭,宗神将覆;彼大院君又必广招炮兵,决计扼守,而国内生灵不保,政何以存?乱何以熄乎?”⑨
为此,马建忠、丁汝昌认为:朝鲜局势紧急,“设中国稍从观望,不为急图戡定,则其害将有不可言者”,一旦变乱蔓延开来,非一时所能平定。同时,若清军不动,日本必将以重兵自行查办,并以定乱有功,任意索取。于是,丁汝昌乘舰急返中国,请求派兵增援,并强调,“初九日之事,系国王生父兴宣君李昰应率号倡乱”,所以拟“乘迅雷之势,直取王京,掩执逆首”。⑩
捕拿大院君政策出台 最早提出对大院君处理方法的是朝鲜官员金允植。他在8月5日与周馥的笔谈时即提出,请清廷派军平乱,将李昰应处死,方法是“既入京城,便可围住其第,以康穆王妃命数其罪,而赐之死,则名正言顺,为国除害,此一机会也。”(11)
这一建议被张树声采纳,8月8日,他在致总署的函件中指出:“李昰应如果显为悖逆,势焰方张,谅非该国遽能自定。如(其)犹在暗中主持布置,则朝鲜不去此人后患终无底止,亦非该国王所能自了。”(12) 第二天,张即与来津的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密商派兵东征,并研究措理李昰应及对付日本之方案”。(13)
时任直隶宣化府知府的薛福成,亦于8月12日致书张树声,主张速援朝鲜,先于日本处理一切,并就捕拿大院君一事提出四种预案:即若其“未敢显拒王师”,则召赴兵船问状,“不动声色暂予羁留,先以威远一船载送来华,致之京师听候”;若其“伏匿不出,亦不显然抗拒”,则遣人开导,“谕以出则贷其重戾,不出则罪及亲族,彼慑于兵威不敢不出,出则选精卒卫送兵船运赴中国”;若彼畏罪出奔,则可擒诛余党,“檄数昰应罪状,布告远近,俾所在郡县持之以献”,“亦许昰应束身归罪,待以不死”;若彼肆然罔忌,力与我抗,则严兵城外,“罪人既得,或未及致之中国,而乱党有劫夺之虑,不能不便宜从事,则临以天朝之威重,以康穆太妃之命赐之死,可也”。(14)
同年8月23日,清廷发布上谕,“即着该督(张树声)饬令吴长庆酌度情形,稳慎进扎,务将李昰应获致,庶该国之乱自平。”(15) 正式同意将大院君拘捕。
清军诱捕大院君 8月17日,提督吴长庆率所部淮军六营自登州拔队, 丁汝昌随行,8月20日抵达朝鲜。因仁川港内时已停泊日本兵船七艘,驻扎陆军一营,故吴部改于距仁川七十里之南阳海口登陆。
先是,丁汝昌回国请援之际,留在仁川的马建忠拟先诱捕大院君,以防局势恶化,于是他提出“藉调停日本之说”,(16) 请大院君“亲来浦口与花房计议”(17)。欲以此为由,诱骗大院君至仁川的中国军舰上,然后将其拘捕。然大院君疑心颇重,借口“汉城人心未定,弗克硅步离”,予以推辞。
其后,马建忠仍与大院君保持书信往来。就在中国军队到达南阳的当天,已率兵进入朝鲜京城的花房义质,向朝方提出七款要求,并限三日答复。马建忠即赴王京进行排解。并告知大院君,此次其领兵前来,目的是“专为牵制日人,别无他意”,(18) 以打消大院君的疑虑。其后花房义质因要求不遂,离开朝鲜京城,示将决裂。8月23日,马建忠于赶赴仁川会晤日使之前,再晤大院君, “(李)昰应叠以荷囊折叠扇为赠”,并“以其乘舆来馆(马所居之处)备用”。(19) 至此, 马建忠已初步得到大院君的信任。
8月25日,吴长庆率清军进至朝鲜王京城外驻扎, 丁汝昌则率水师百人进驻王京城内,马建忠因至仁川挽留日使花房,直到“晚七点钟,(方)驰回王京”。当晚,大院君听说马已返回汉城,“即来相访”,马建忠“因留之晚膳,笔谈十二纸而别。复偕禹廷(丁汝昌)出城谒莜帅(吴长庆),议机密,四鼓,归馆宿”。三人为拘捕大院君,详细策划,几乎一夜未眠。(20)
8月26日,吴长庆等人拜访大院君,并约好其下午进行礼节性回访。 据马建忠记载,“是日微雨,时止四点钟,昰应率数十骑至。入帐,诱与笔谈,自申至酉,累纸二十四幅。环视侍者无一朝人,知已均为帐下所收,度其时可行,遂疾书以示曰:‘君知朝鲜国王为皇帝册封乎?’曰:‘知之。’曰:‘王为皇帝册封’则一切政令当自王出;君六月九日之变擅窃大柄,诛杀异己,引用私人,使皇帝册封之王,退而守府,欺王实轻皇帝也,罪当勿赦。徙(徒)以于王有父子之亲,姑从宽假,请速登舆至马山浦,乘兵轮赴天津,听朝廷处置。昰应惧,四顾,吴丁二军门皆起出帐,余亦掖昰应出,令登舆;于时军士两行,剑戟森列,长夫舁舆俟;昰应以非己舆,不肯入,余纳而进之,健卒百人蜂拥而去,丁军门策马以从。”(21)
翌日,朝鲜国王派左承使严世荣来见吴长庆,吴就拘捕大院君一事作出解释:“弟等奉命而来,一为贵国讨乱,非仅为和约已也。名不正,则祸靡有已;乱不讨,则日人藉复仇为要挟之计,呶呶不休;此弟等禀承于枢廷之大旨。方贵国乱作之始,朝廷未得其魁,又闻国太公为众心所附,皇帝欲进而问其事状,冀望特切,臣子之义,惟有奉行。我朝素行宽大,笃伦尽恩,必能两全而无敝,请国王万万放心。”(22) 8月29日,清军依朝鲜国王意,前往乱军集中处剿捕,共擒获百余人,处置十人,并发布告示,以安朝鲜民心。为防止大院君一派起事,马建忠等人又采取相似办法,囚禁握有兵权的大院君长子李载冕,(23) 流放或关押其党羽数人。与此同时,清方即着手调解日、韩矛盾,请朝王照会日使,愿修旧好。
8月30日,朝鲜大臣李裕元、金宏集与日使花房义质订立朝日《济物浦条约》,朝鲜赔款、谢罪,日军可驻朝保卫使馆,大局稍安。
大院君解至天津 1882年8月26日晚,清军捕到大院君后, 丁汝昌即率水师数十名押送大院君往南阳海口,上登瀛洲兵船,准备来华。“是夜阴雨泥滓,沿途不准停息,军士等冒雨忍饥,约百七十里,于次午抵马山浦,将昰应送至登瀛洲兵舶安置。”(24) 时大院君“孑身就道”,直到第二天即27日才由“国王遣送行装、仆从登舟”,其幼子李载元“亦从往省视”。(25)
押送大院君来华的路线为,自朝鲜南阳海口经烟台至天津,旋赴京师,后被软禁于保定府旧清河道署。登瀛洲船驶至烟台时,仅靠岸略加燃料、食物等,便急忙离港。据《申报》载,光绪八年七月“十八日(1882年8月31日)午后三点半钟,登瀛洲兵轮船自高丽驶回。闻守旧党之首大院君已为中国所获,亦乘该轮船由津赴京。吴小轩军门(吴长庆)派巡捕数名护送该轮船。仅泊烟港三十分时之久,即辗轮赴京矣”。(26) 其间,大院君既悲且恨,对清方颇有抵触,“在船颇切危惧, 食物概不入口”。(27) 9月2日船抵天津后,“直督张制军(张树声)欲见之,而大院君不肯出见”。(28) 这使得地方及随行官员深感不安,“当道亦闻其饮食不进,或有意外之虞,致失怀柔政体,即遣人慰劳”,“适有天津需次某员,往年曾到高丽国都,与大院君有握手之雅。迨兵船停泊口岸,即班荆话旧,款待殷拳”。得到安抚的大院君这才安定下来,“始饮食如恒”,(29) 但仍以身体不适为由,请缓入京,“鲰生年近七十,才经乱离,心神靡定,今已七八日并不安睡,又沮食多日,势将婴病也,收神调病乃可”。(30)
稍缓,清军即按原计划将大院君送往京师,中途接上谕,“着将李昰应暂行妥为安置,俟李鸿章到津后,会同张树声向李昰应究出该国变乱缘由及着名乱党,详细具奏,候旨遵行”。(31) 故9月5日至津的李鸿章又将李昰应追回,暂时安置天津,“饬属僚为之择馆,令备供张色色精详,不使有离乡去国之感”。据《申报》载:“闻大院君初上船时,一身之外别无长物。刻下,扈从诸官陆续赶到,衣冠杂物均已带来,故得运用不穷。一日,偕其卿二三人乘舆拜客,津人多有见之者。”(32) 尽管李鸿章对大院君安排得十分周到,但他对拘捕大院君来华,还是非常赞同的,认为此“办法深合机宜”。(33)
囚禁大院君决定及看守章程 李鸿章等人通过对大院君的质询和多方查问,认为“李昰应积威震主,党羽繁多,业与国王王妃及在朝诸臣等久成嫌衅,倘再释回本国,奸党构煽,怨毒相寻,重植乱萌,必为后患。届时频频天讨,宽典转不可屡邀。况兹贫弱小邦,变故亦岂堪再遇?是昰应一归,则父子终伤,必至害于家、凶于国而后已也。”(34) 因此,“李昰应断无释回之理”。(35) 9月23日,清廷发布上谕,命将大院君李昰应“安置直隶保定府地方,永远不准回国。仍着直隶总督优给廪饩,严其防闲,以弭该国祸乱之端。即以维该国王伦纪之变。”(36) 而对朝鲜国王:“所请将李昰应释回之处着毋庸议。仍准其岁时派员省问以慰该国王思慕之情。嗣后不得再行渎请。”(37)
囚禁朝鲜大院君的上谕下发后,周馥、袁世凯、马建中等人拟议了《派员看守朝鲜大院君李昰应章程八条》,内容如下:
1、凡有李昰应与人信札往来,俱应露封,由看守委员查阅后始准送交。 其不露封与书朝鲜俗字者,由委员驳回,不准擅送。
2、凡看守之人,俱宜分居在外不可与之亲密。在省及外来文武官员, 非奉宪谕,不准任其私自入见。
3、李昰应每日需买食物,由委员派人代买,价值由彼自付; 或彼自派人出买,则由委员派妥实兵弁跟同上街。不准其托故私自送信,亦不准其私买违禁之物。
4、李昰应倘欲自行赴市买物,只准随带奴子一二名。由委员先请宪示, 并须举行。但一月不得过一二次,不准出城,不得隔宿。
5、李昰应随从人役,由委员查明给予腰牌。每月由练饷局查照人数, 酌送米煤外,另给送银五十两以为杂用。倘以后朝鲜国王再添派官役,按人只加送来煤,不另添银两。
6、送银两米煤等物,俱由看守委员开单送人,取李昰应亲笔收条存查。
7、看守之员请于在省司道大员中专派一人督察。再由司道会商, 拣派精细勤干之委员二人,由中军派武弁二人,常川住守。逾年准分次另换员弁兵接替,而惟不得同时全换。
8、所有练饷局支发各款,随时报明,请准附案汇销。(38)
大院君在华生活管窥 因朝鲜大院君是被清军秘密解往直隶保定看押,在禁期间,不能私与他人交接,信件、出入均被监视,故至今大院君在保定的起居资料问世极少。据目前所发现的史料分析,大院君及其眷属约在1882年10月上旬抵达保定清河道旧署,被囚居两月之后,已渐能适应。同年11月,清廷在复朝鲜国王的咨文中,曾略述其起居:“两月以来,据报,李昰应在彼起居顺适,供给无缺,虽年已六十有三,无甚疾病,尚属调护得宜,亦可稍慰贵国王之孝思。”(39) 同年12月19日,《申报》载文,“高丽大院君之眷属将前赴保定府,有高丽太监多名一同护送也”。(40) 可知,后来又有家眷与太监多名前往保定,照料大院君。
朝鲜大院君在保定居住达三年之久,其间与清朝官员时相往来。因大院君善画兰花,故清朝士绅多往索之。时人张一麐因其父为直隶即用知县,“奉委监守朝鲜大院君差”,故得出入大院君拘禁之所,并曾向其“以扇乞画”,大院君题画后落款称“某某雅士”。据张一麐记录,清廷看守大院君颇为严密,“派文职两员、武职两员监守之,每半月文武各一员轮流交替,出入之(朝)鲜员必登于簿,入市则饬役随之,虑其通消息谋脱逃也”。“鲜语钩辀不能辨,其文号称汉而大半俚野不可读,凡彼国信至,委员拆阅乃达,去信亦如之。”
大院君所囚居之保定旧清河道署,“衙门自大堂内有厅堂五大间,文武两员各住两间,又进则五大间上房,右二间为大院君住室,左二间朝鲜文武随员居之”。“入其(大院君)室,所阅皆范文正、王阳明等集”。其随员“多使酒任气,委员时时裁抑,然以其琐尾流离不能峻也。其食时置肴于地,众蹲踞作环形饮啖,与岛人不甚殊”。
大院君接见朝鲜国内所遣之探望使节时,礼仪威严。“一日,彼国王(朝鲜国王)遣使来聘”,张一麏“阅其名刺则新科状元南廷哲,刺长六寸,与华之翰林院庶吉士同。南为彼国壬午举人……入内堂,大院君高坐胡床,南北面跪奏,如臣工召见,礼隆重拟于上皇”。(41) 大院君囚居保定时的生活概况,由此略见一斑。
清廷囚禁大院君原因及其国际反响 清廷囚禁大院君的原因,首先,是防范日本。在日本吞并琉球,于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朝控制之际,朝鲜“壬午兵变”的发生,无疑给日本造成了入侵朝鲜的借口。因此清廷此举,正如郭嵩焘所言:“以振厉中外人心,而求所以奠安朝鲜,镇服日本,所保全实大。”(42)
其次,是大院君所为,与清廷的朝鲜政策相悖。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局面,清朝统治者采取“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内政外交方略;同时,鉴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不断深入,清廷亦实行“以夷制夷”的牵制之策,即劝朝鲜对外开关,通过允许列强通商以制日本。此名“为朝鲜计,实为中国计”。但兵变上台的大院君颇为守旧,一向以“卫正斥邪”为宗旨,拒绝对外交往,尤恨日人。这与清廷开放朝鲜、引列强共同保护,以维系晚清大局的思想相悖。另囿于大院君系朝鲜国王生父,地位特殊,“设竟按罪行法,该国王将无以自处,亦无以止该国悠悠之口,而尽喻其心”,“莫如永远羁禁中国,由该国王岁致奉养之需,以恩义两尽”。(43)
其三是清廷的军事实力。在朝鲜“壬午兵变”之前,由于日本侵台的刺激,清廷开始筹办海军,先后从英德等国购进多艘船只,并积极发展船政事业,派出留学生,掀起海防近代化的一个浪潮,水陆军事实力均有所增长,故能够左右局势,暂时压制住日本。
对清廷派兵平乱及抓捕大院君一事,日本反响最大。先是,朝鲜兵变之初,日本国内即“议论纷纷,举国汹汹,大有借题发挥之势”。但清朝抢先出兵干预,打乱了日人的部署,使其无从下手,“一切狡谋,不觉自戢”(44)。故日人对清朝出兵平乱一直持反感与抗拒的态度。日本外务卿吉田清成在答复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的信函中,就明确声称:“本国据约与朝鲜议办,本与贵国并无相关,违言相当,徒属多事矣。”(45)
清军诱捕大院君后,日方更为不满。其时《申报》记载:“目下,东洋人因大院君之事颇不满意于中国,谓如此作为,有轻视伊国之意也。”(46)
但清廷此举却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德、英、美等国,各出于其自身的考虑,不愿意日本在朝势力膨胀,以至影响其在朝鲜的权益。故纷纷表示对清廷拘捕大院君、平定朝鲜内乱的支持。
1882年9月,德国驻清使节函告总理衙门,“惟望师船到时,早为弹压底定,未非该国之大幸耳。”(47)
英国在事变平息后,曾照会清廷以示“恭贺”,认为清廷对此事处理及时,朝日所定之约亦“极妥”。(48)
清廷定乱之后,同年12月,美国驻日公使就此发表见解,认为“朝鲜之属于中国已数百年,众所周知。此次,中国发兵往定内乱,具有担当,所为实合公法。”(49)
朝人救援与大院君请归 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实力的彼此消长,朝鲜内部的各派政治势力亦望风摇摆,迅速分化聚合,其中不仅有保守、开化之分,而且亦有亲华、亲日、亲俄各派。为争权夺利,上述各种政治势力对清军抓捕大院君一事,亦反映不一。当大院君抵达天津之际,其子李载冕曾拟派护行官赵宇熙、李建昌二人前至中国,初已得吴长庆允准,寻接朝鲜官员金允植密告,李载冕“欲送此二人,将往天津采探吾辈踪迹,转向北京交结朝士,到处鸣冤,期于翻案”。“若此计得行,前功尽弃,不可不慎”。(50) 于是,吴长庆借故阻止。而大院君在离开朝鲜之前,为阻止心腹之人轻举妄动,还曾通过家书暗示党人道:“此间咸曰,今太公入于天朝大幸云。忽忽艰书秘置。待便付上之计耳。勿动勿动,安静安静。”(51)
大院君一行抵达天津后,9月7日,马建忠、丁汝昌等人返抵天津,朝鲜大臣赵宁夏、金宏集等同来,并呈上朝鲜国王咨文二件。一是感谢清廷调兵援护,二是为大院君乞恩释回。表面上看,咨文中恳请释放的心情十分迫切,“沥血祈吁,恳乞天恩,准令李昰应归国”。(52) 但私下赵宁夏却言:“寡君情私,当以释回为是。若论公义,则不能顾情私。”与此同时,在朝的吴长庆从金允植处得知,朝王请求释回大院君,系“太公夫人即国王生母,并国王胞兄李载冕,日夜在旁,苦要国王代太公乞恩,敢不勉从,但国家大计则不然”。(53) 可见,朝鲜统治集团内部的态度极不一致。
大院君禁于保定之后,尽管有“永远不准回国”和“嗣后不得再行渎请”的煌煌上谕,但1882年11月13日和1883年3月4日,朝鲜国王又两次咨文清朝礼部,要以风土异宜,大院君于“衰老疾病之中,何以堪遣”,朝王“尽宵忧念,寸心千折”为由,恳请清廷释还,结果均遭驳回。而大院君本人也先后三次遣人上书都察院或礼部,为己鸣冤,恳请归国,亦遭到清廷的拒绝。
清廷囚禁朝鲜大院君事件,是明清以来传统宗藩关系中从未发生过的大事,它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台后清廷对朝“以夷制夷”政策的改变,而且亦突破了宗主国从不干涉属国内政、外交的传统方针。其后,清廷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干涉朝鲜国政的举措,对中日两国在朝实力的对比以及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昪的人物生平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朝鲜纯祖三十一年)六月十七日(阳历7月25日),朝鲜哲宗李昪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庆幸坊私第。他的父亲是李㼅(哲宗即位后追尊为全溪大院君),母亲是龙潭廉氏(哲宗即位后追尊为龙城府大夫人)。当时哲宗的名字叫李元范。哲宗的祖父恩彦君李䄄是庄献世子(朝鲜庄祖,朝鲜英祖的世子)之子,是朝鲜正祖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家族向来命运坎坷,庄献世子被英祖关入米柜中活活饿死,恩彦君则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向商人借债被英祖得知,而被流放到济州岛,后虽被赦回,但其后又在正祖年间因其子李湛(常溪君)卷入洪国荣的逆谋,恩彦君一家又被发配到江华岛。嘉庆六年(1801年),恩彦君受到“辛酉邪狱”的牵连而被赐死,包括李㼅在内的他的家属遭连坐而被监禁于江华岛。道光十年(1830年),恩彦君的家族从江华岛放还,次年哲宗出生。哲宗是李㼅的第三子,他还有两个哥哥——李元庆(哲宗即位后追封怀平君)和李元羲(哲宗即位后封为永平君,改名李昱,后又改为李景应)。朝鲜宪宗在位时,闵晋镛企图推戴哲宗嫡兄李元庆为王,事泄后闵晋镛等人被凌迟处死,李元庆亦被赐死。他的家属被株连,流放到乔桐岛,后又改配到江华岛。此时哲宗年仅14岁,就这样遭到流放。哲宗少年时代正值势道政治时期,王室宗亲在外戚势道的专横下处境非常艰难。哲宗本人又是庶出,其母廉氏出身卑微,且很早离世,甚至连本贯在哪里都不清楚(以至于后来哲宗即位后一度弄错母亲本贯,直到1861年才更正 )。再加上哲宗的家族又屡出“逆贼”,因此他从小就生活困难,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在4岁时念过《千字文》。 被流放到江华岛后,哲宗的生活更加落魄,终日以砍柴伐木为生,时人称为“江华道令”。今天江华岛上的龙兴宫就是当年哲宗流落时的居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朝鲜宪宗病危,没有子嗣,一场围绕王位继承的斗争随即在宫廷展开。当时朝鲜两大外戚集团——丰壤赵氏和安东金氏各有打算,丰壤赵氏主张立德兴大院君的宗孙李夏铨为新王,继承宪宗大统;安东金氏则物色到流落江华岛的李元范,要求立他为王。安东金氏的理由是由英祖的血脉中,正祖、纯祖、翼宗一系单传下来的男性后代已经断绝,只能上溯到庄献世子的其他各子中去寻找继位者,庄献世子长子懿昭世孙早死,次子正祖一支已经绝嗣,所以依据长幼顺序,选定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䄄的孙子,且根据宗法制“长子不为人后”的规定,只能选定幼子李元范为王位继承人。最终安东金氏取得胜利。这年六月六日,宪宗去世,纯宗妃纯元王后金氏匆忙下教旨,指定李元范为王位继承人。 并派判中枢府事郑元容前往江华岛奉迎李元范入宫。史载当时的李元范“总角居村野,贫甚,躬耕织屦。元容等奉旨来迎,举家惊惧,不敢登途,元容恳告(纯元)王后之意,遂偕归”。 六月八日,李元范入宫,改名李昪,封“德完君”。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九日,行冠礼,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同年十二月,宗主国清朝派使臣瑞常、和色本赴朝鲜主持册封仪式,哲宗正式登上了王位。 哲宗即位后,追尊其父李㼅为大院君,称“全溪大院君”;他的祖父恩彦君李䄄、伯父常溪君李湛、兄长李元庆等政治牺牲品也即刻得到平反昭雪。此外,哲宗被过继给朝鲜纯宗,继承纯宗之大统,到咸丰七年(1857年)哲宗又将“纯宗”的庙号升格为“纯祖”。而与他竞争王位的李夏铨却被安东金氏放逐到济州岛,最后被赐死。朝鲜哲宗原本生活落魄,个性软弱,一夕之间被安东金氏扶上王位,注定了他将一直被安东金氏玩弄于股掌之上。他即位后,拜纯元王后为大王大妃,虽然哲宗已19岁,但因学识不足而每日前往经筵学习,朝政则交给纯元王后垂帘听政,长达两年半之久。而扶植哲宗的安东金氏众臣如金左根、金洙根、金汶根等人则垄断朝政,压制丰壤赵氏,将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推向顶峰。咸丰元年(1851年)九月,金汶根的女儿嫁给哲宗,被册封为朝鲜王妃,是为哲仁王后,安东金氏借此进一步加紧了对王室的控制。随着安东金氏势力的膨胀,不仅王室的势力十分衰弱,而且国家也日益崩坏。“锦绣江山春似海,莺花巷陌日中天”,这是哲宗初年的一句赞颂太平盛世的诗,然而现实却与其完全相反。哲宗在位时,朝政更加腐败,文恬武嬉,贿赂公行,地方年年告灾,民不聊生。“三政紊乱”现象开始蔓延,最终导致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民乱”的爆发,此时朝鲜南部到处农民起义,政局日益动荡不安。哲宗在派兵镇压起义的同时,不得不下令设立“三政厘整厅”,承诺改革三政。 同时,瘟疫也在哲宗时不断爆发,最大的一次是咸丰十年(1860年)流行霍乱,全国死亡人数达数十万,可见此时朝鲜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哲宗时民间流传禁书《郑鉴录》,宣扬郑氏将取代李氏,民心骚动可见一斑。 哲宗年间的危机不仅来自朝鲜国内,更有外部欧美资本主义的威胁。哲宗时,欧美列强已经相继打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国门,对朝鲜构成巨大威胁,朝鲜国内人人自危,对西洋侵犯充满恐惧。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败清朝、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这一系列消息传到朝鲜时,引起了举国巨大的震动,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自由传教的规定也引起了朝鲜的注意。太平天国起义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促使加剧了朝鲜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哲宗对此非常忧虑,说:“夫以天下之大,犹不能抵敌,则其锋锐之剽悍,推可知也。第念燕京之于我国,即唇齿之比也,燕京若危,则我国岂晏然乎?且闻彼之所讲和云者,不徒交易之计而已,以其蔑伦悖常之术,欲为传染于四海者也。然则我国亦难免其害,况舟楫之利,一瞬千里者乎?苟其然者,将如之何可乎?预备之策,不可不讲究。”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哲宗派出了以赵徽林、朴珪寿为正、副使的慰安使团,前往热河慰问咸丰皇帝,同时探听消息。临行前哲宗对他们说:“今番使行,即皇城有事之故也。此时异于他时,送卿等之予心,亦甚系变,必须善为往还也。皇城贼匪未知近复何如,而先来便详细探知,从速出送,则可以知中国之信息,可以知卿等之安否矣。” 可见哲宗对中国局势的关心。随着这些消息的传入,朝鲜国内一片恐慌,各种流言盛行,京城贵族纷纷落乡,逃往山中避难,甚至朝中大臣也有私自离职外逃者,这从哲宗与左议政朴晦寿的的对话中便可看出。 史书记载:“英法陷北京之报至,上下大惊,移老稚妇女及重器于外,大征兵士,以备阴雨,而市民往往胸挂十字架,示其为天主教徒,欲以媚西人而免祸”。 崔济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下,为了对抗西方文化侵略,而创建了新的宗教——东学道。但朝鲜鉴于清朝太平天国的影响,对东学道这种民间宗教严加禁止,这使朝鲜的官民对立更加尖锐。不过,哲宗时代虽然依旧严禁天主教,但已经是流于形式,安东金氏一直对天主教持宽容态度,因而朝鲜政府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天主教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信徒达到数十万之众。西方国家侵犯的恐慌不仅来自中国传来的坏消息,也有实际的行动。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艘国籍不明的外国船炮击朝鲜江原道蔚珍、竹边,咸丰元年(1851年),法国和美国的商船分别出现在济州岛的大静县和东莱府的龙塘浦,咸丰四年(1854年),沙皇俄国军舰驶入元山到图们江口一带。咸丰五年(1855年),法国军舰对釜山到图们江口沿海进行测量。咸丰六年(1856年),数百名法国士兵搭乘军舰在忠清道洪州长古岛登陆,鸣枪放炮,烧杀抢掠,随后又窜到黄海道丰川一带。这些小骚扰使朝鲜的警惕和恐慌不断扩大。 哲宗在位时期,完全被安东金氏控制,他本人一下子从江华岛的樵夫升为统治朝鲜的国王,使他终日沉湎酒色,导致身体日益虚弱,“数年来频有违豫”。 哲宗先后有5个儿子,6个女儿,却只有一个女儿永惠翁主活下来(后来嫁给朴泳孝),其他全部夭折。在哲宗病危的情况下,王位必须又一次从旁支中寻找。哲宗属意兴宣君李昰应之子李命福,,而神贞王后赵氏也支持李命福,安东金氏却表示反对。在这次王位继承斗争中,兴宣君联合丰壤赵氏取得了胜利,他的儿子就是继承哲宗王位的朝鲜高宗李熙。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八日(阳历1864年1月16日),哲宗得肝病在昌德宫大造殿猝然离世,在位14年,享年33岁。他的庙号是“哲宗”,同治二年(1863年)上尊号“熙伦正极粹德纯圣”,死后谥号为“文显武成献仁英孝大王”(清朝赐谥“忠敬”),葬于睿陵。大韩帝国建立后,哲宗于隆熙二年(1908年)被追封为“哲宗章皇帝”(取谥法“法度大明曰章”)。

李坧的人物生平

朝鲜王朝的亡国之君——李坧于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二月初八日出生于李氏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昌德宫观物轩,他的父亲是朝鲜高宗李熙,母亲是明成皇后闵氏(闵妃)。李坧是他们二人之间仅存的儿子。李坧之父高宗15岁时大婚,其王妃即是长其一岁的闵妃。但高宗对闵妃敬而远之,而迷恋另一个女人尚宫李氏(李顺娥),李尚宫于同治七年(1868年)首先生子。王室素有母以子贵的传统,闵妃深感不安。后来高宗又宠幸闵妃,闵妃先后怀孕三次,流产一次,夭折两次,因此摄政的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坧的祖父)对闵妃的生育能力产生怀疑,主张立永保堂李氏(李尚宫)之子完和君李墡为王世子。这使闵妃和大院君的矛盾逐渐激化。李坧还在闵妃娘胎中时,闵妃联合自己家族的闵升镐、闵谦镐及其他反大院君势力,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发动宫廷政变,将她的公公大院君赶下台。由于高宗生性懦弱,反被闵妃所制,所以开始了名义上由高宗亲政,实际上闵妃集团掌握实权的时代。 扳倒大院君后不久,李坧就出生了。闵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要求立刻将刚出生的李坧封为世子。此时,联合闵妃击垮大院君的大王大妃赵氏(神贞王后)不满闵妃单独掌权,站出来反对,并和先前大院君一样主张立高宗庶长子李墡为世子。朝鲜国内闵妃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高宗已经完全倒向闵妃一边,而对外闵妃亦费尽心机。原来朝鲜国王即位、册妃、立世子、世孙等等活动都要经过宗主国中国的允许,而神贞王后作为宫中大长辈,主张立李墡为世子,她的意见自然得到中国的首先尊重。所以当闵妃向中国清朝政府提出立李坧为世子时,清廷面有难色,主张以长幼顺序立嗣。闵妃以族人闵奎镐为礼曹判书,负责对华外交,又急忙派人赴中国巴结李鸿章等清廷重臣,甚至与东莱倭馆接洽,透过倭馆贿赂日本驻华公使,使其从中斡旋让清廷回心转意。 用时一年多,糜费百万金,终于达到目的。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一,高宗决定册封不满周岁的李坧为王世子,李坧成为朝鲜王朝五百年来受封年龄最小的世子。正月初七,派李裕元为世子册封使,前往中国讨封。二月十九日,在昌德宫仁政殿举行世子册封仪式。八月,李裕元启程前往中国。由于已经打过招呼,所以清廷很快拍板同意。光绪二年(1876年)正月,清政府派前盛京户部侍郎吉和、内阁学士乌拉喜崇阿为正副敕使前往朝鲜,正式册封李坧为王世子。 随着还是婴儿的李坧被立为王储,闵妃在朝鲜的统治地位完全巩固。李坧的“竞争对手”李墡,则在世子册封后被封为完和君,搬出宫廷居住。光绪六年(1880年),李墡死去,年仅十三岁。坊间盛传为闵妃所害。 李坧出生时,朝鲜已进入多事之秋。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发生了日本军舰“云扬号”攻击朝鲜江华岛的“云扬号事件”,朝鲜举国震惊。到了次年正月清朝敕使册封李坧为世子时,日本已经派了黑田清隆、井上馨率7艘军舰兵临江华岛,以追究“云扬号事件”的责任为由强逼朝鲜签订条约。清朝敕使为此警告李坧的父亲高宗李熙:“倭情本多难测,海防戒严不可疏忽矣!” 随后,朝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江华条约》,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朝鲜的国门从此被日本轰开,并为后来沦为日本殖民地作了铺垫。这对刚出生的李坧来说似乎是一种凶兆。李坧出生后,备受高宗和闵妃的疼爱。在李坧出生后不久,高宗就特地下令以“增广庆科”的名义举行科举考试,以示庆祝。但李坧出生后身体并不好,经常生病。高宗和闵妃对此十分着急,除了召集御医进行医治以外,闵妃还遍祭金刚山一万二千峰,各峰施以米一石、布一匹、清钱千两,希望世子平安。 高宗和闵妃又招来大批僧道、巫祝为世子作法祈福,弄得宫廷乌烟瘴气。 李坧出生后四年间,闵妃又生下二子,却都夭折了。李坧作为闵妃的独子,更是视若珍宝。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王世子李坧入学,行冠礼,闵妃命自己的亲戚闵台镐为博士,担任世子的首席老师。 紧接着,开始进行王世子嫔拣择式。闵妃又内定闵台镐之女为世子嫔,并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决定。二月二十一日,九岁的李坧与闵氏行嘉礼于安国洞新宫(闵氏就是纯明孝皇后)。闵妃之所以将闵氏家族与世子安排成如此亲近的关系,正是为了巩固和延续骊兴闵氏的权势。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爆发了反对闵妃集团的壬午兵变,闵妃急忙将世子李坧转移到景祐宫后,化装成宫女逃跑。 利用兵变再次执政的兴宣大院君宣布闵妃已死,世子听说噩耗后“至恸无穷”。 后来兵变被清军平定,大院君被抓到中国,躲在外地的闵妃回到宫廷。闵妃还宫时,世子又亲赴宫门迎接。 闵妃和世子的感情经过这次变乱后也就更深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认为高宗昏庸无能,已经没有希望,劝高宗禅让于世子李坧,由大院君辅政,希望如此能振兴朝鲜。高宗听说后非常害怕,急忙命世子南面正位,接受百官朝贺,效仿肃宗、英祖、纯祖故事,命储君代理听政。后来经过李容元力劝而罢,但李容元也遭到流配。 亦有一说是这次代理风波是因为世子的庶弟义和君李堈远比世子优秀,且大院君威望甚重,闵氏一族感到威胁,遂企图以世子代理听政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权势。 甲午战争以后,朝鲜脱离清朝独立,王世子李坧于开国五百三年十二月十七日(1895年1月10日)被进封为王太子,而高宗的称号也由国王升为大君主,闵妃由王妃升为王后。 此时李坧已经21岁了。 李坧被加封王太子九个月以后,就发生了日本浪人入侵景福宫的“乙未事变”,李坧当时在父亲高宗李熙所居的长安堂,而母亲闵妃在乾清宫坤宁阁,而闵妃正是日本的暗杀目标。李坧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的暴行,他本人在变乱中遭日本人虐待,更可怕的是母亲在宫女群中被日本人杀死。后来李坧从当时在现场的一个宫女那儿听到了她目睹的一些事实,于是向美国公使馆寄去了披露真相的材料:“……受了惊吓的王妃说:‘我是来串门的。’宫女们也异口同声的这样说。但凶手们仍把她们扔到院子里,在王妃的胸口连踹3下,又用刀乱刺乱砍。同时,还有3名宫女一同被害,据说这3名宫女长得像王妃,凶手为了不漏掉目标,所以将她们一起杀害。” 另外,李坧还目睹了朝鲜人禹范善参与刺杀闵妃,据说八年后在日本暗杀禹范善的高永根就是他委派的。乙未事变发生两日后(八月二十二日),高宗在日本人的强迫下下诏废闵妃为庶人。王太子听说后更加悲愤,便于废后诏下当天上疏要求辞去太子之位。高宗于次日下诏说:“顾念朕王太子诚孝与情理,废庶人闵氏,特赐嫔号。” 算是为闵妃稍稍挽回了些名誉。此后一连数月,李坧都难以从这一惨变中清醒过来,他的眼前总是重复那一血腥画面,以至于经常毫无缘由地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并不停地呼喊着妈妈。每逢此时,身边的宫女侍从无不泪流满面。从此他性情大变,由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 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李坧随其父高宗乘坐妇女轿子逃出了被日本人控制的宫廷,来到俄国驻朝公使馆避难,史称“俄馆播迁”。高宗下令逮捕亲日大臣金弘集等人,至此亲日内阁垮台,李范晋、李完用为首的亲俄派掌握政权。高宗和太子李坧在俄国人及亲俄派的压力下被迫居住在俄国公使馆中一年之久,其间大量国家主权被亲俄派出卖。建阳二年(1897年)2月20日,高宗终于搬出俄国公使馆,偕太子李坧来到庆运宫(今德寿宫)。8月,改是年为光武元年,光武元年(1897年)10月12日,李熙自称皇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王太子李坧被封为皇太子。 高宗为了培养这个软弱的儿子,遂于光武二年(1898年)6月29日开大元帅府,高宗亲自任大元帅,统辖陆海各军,皇太子李坧为陆海军元帅。 此时的李坧虽然寡言少语,对政务鲜有介入,但他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他难以摆脱政治阴谋和伤害。光武二年(1898年)9月13日,发生了所谓的“茶毒事件”,亲俄派官员金鸿陆指使御膳厨师孔洪植和金钟浩在进呈给高宗和太子的咖啡中下毒,高宗感觉咖啡味道怪异而没喝,太子接过杯子喝下少许,竟然昏厥在地,高宗大惊,急命御医抢救。后来金鸿陆等三人都被逮捕并判处死刑。但李坧在中毒倒地时摔断了两颗门牙,并且毒药永久地损害了他的脑神经和身体,以致他的身体更加虚弱。 此后,太子又负责接待德国亨利亲王,操办高宗五十大寿,这都是高宗对他寄予厚望而命他进行的活动,以此来锻炼太子。当时严淳妃(纯献皇贵妃)专擅,于光武五年(1901年)指使群臣伏阙上疏,要求册立严妃为皇后,掀起一场立后风波。高宗虽然非常宠爱严妃,但考虑到如果立严妃为皇后,将会伤害太子的心灵,所以最终没有同意。光武八年(1904年)11月5日,太子妃闵氏去世。两年后又娶尹泽荣之女为妻,是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唯一一位生前做皇后的纯贞孝皇后。此时已经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再次控制韩国。日本打败俄国以后,于光武九年(1905年)11月17日强迫大韩帝国政府签订《日韩保护协约》(乙巳条约),剥夺了韩国的外交权,使韩国沦为日本事实上的殖民地。高宗在被日本人监视的情况派密使李相卨、李儁、李玮钟前往荷兰海牙参加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不料其亲笔信和委任状被日本发现后,日本驻韩统监伊藤博文指使李完用(此时由亲俄转向亲日)、宋秉畯等奸臣进行逼宫,以违背《乙巳条约》为由,强迫高宗退位。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高宗宣布“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仍不罢休,载来6门大炮对准庆运宫,强迫高宗退位。7月20日,在日本人和亲日派的操纵下,代理听政仪式转变为禅让仪式,并以“权停例”的形式举行,即皇帝、太子都不出席,而由宦官做替身代行,并匆忙结束了仪式。8月2日,李完用上“隆熙”、“太始”两个年号,李坧决定以“隆熙”为新年号。 在这样迫近亡国的危急时刻,做了三十年储君的李坧继承了大韩帝国皇帝宝座。 李坧受禅后4日,日本又强迫韩国政府签订新的日韩协约,史称《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根据这个协约,韩国的司法权被剥夺,军队也与8月1日以纯宗诏敕的形式宣布解散。这个条约引发了反日义兵运动的高潮,但大韩帝国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被日本吞并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高宗本来就是以“代理”的名义让纯宗接管政务,从来没有传位于纯宗,而是在日本人和亲日派的操纵下才变成“让位”,因此纯宗的皇位可以说是非法的。另一方面,纯宗时期所颁布的重要诏敕和法令,都不是纯宗自己的签名,而是日本的韩国统监府伪造的,伪造纯宗签名的人叫前间恭作,这个事实已由韩国首尔大学李泰镇教授详细考证。 因此,纯宗做了三年皇帝,既是不合法的,又是完全任人摆布的傀儡,没有丝毫的实权。隆熙元年(1907年)8月16日,纯宗下诏说:“朕之将施政改善、图一世维新,必始自朕躬。当于即位日断发戎装,臣民知悉,克遵朕意。” 8月27日,纯宗身穿西式制服,在庆运宫中的一座西洋式宫殿——惇德殿举行即位式,正式登基为帝。这种西式即位仪式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一次。前太子妃闵氏(闵台镐之女)被追尊为纯明孝皇后,太子妃尹氏被封为皇后。此时纯宗已经34岁了,可一直没有子女。从长幼排序来说,理应由义亲王李堈继承皇位,可是高宗的严贵妃趁机结纳日本人,仗日本之势要求立其子英亲王李垠为纯宗后嗣。于是李垠便于隆熙元年(1907年)9月7日被册封为纯宗的皇太子。同年11月13日,纯宗、皇后和太子在日本的压力下移居昌德宫,庆运宫(德寿宫)则留给高宗单独居住。日本之所以如此,为的就是割裂韩国皇室的关系。而瓦解韩国皇室的举动,并非只有这一个。隆熙元年(1907年)10月16日,日本皇太子嘉仁(后来的大正天皇)访问韩国,韩国皇太子李垠亲自去泥岘御旅迎接,纯宗下诏热烈欢迎。 这份事实上是韩国皇室被吸收进日本皇室的先兆。嘉仁走后,日本的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就一直对纯宗和高宗软硬兼施,强迫他们将十岁的皇太子李垠送到日本留学,并说日本太子既然来了,韩国太子也该到日本去。11月19日,纯宗下诏将太子李垠送到日本留学,并封伊藤博文为太子太师,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为太子少师。此后伊藤博文在韩国的称呼又变为了“伊藤太师”。李垠被送走时,太皇帝高宗只能挥泪告别,而纯宗皇帝对此自然也是无可奈何。至此,韩国皇室被日本弄得七零八落,已经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了。隆熙二年(1908年)是义兵运动最炽盛的一年,这年2月,各地义兵一度包围汉城,但被日本击溃。此后日本调集大量兵力,镇压义兵运动。在这一年中,各地义兵斗争被日军次第削平,已经很难形成气候了。在这种情况下,伊藤博文建议纯宗皇帝南巡,安抚民心,而伊藤的真实目的则是“欲使南北韩民知道,除了信赖我之外别无他途”。 隆熙三年(1909年)1月7日,纯宗乘坐汽车自汉城南大门出发,南巡大邱、釜山、马山浦,宫内府大臣闵丙奭以下大批韩国大臣及伊藤博文等多名日本人陪从。到釜山时,一度谣传日本人要把纯宗绑架到日本去,于是数万釜山市民围堵在港口,呈抵死护驾之形,很快辟谣后就解散了。 纯宗到达釜山海港时,一些渔民一齐驾驶五六艘船包围成一圈,大呼道:“陛下若东渡,臣等一齐赴水死,不忍见吾君被俘也!”岸上陪驾众臣急忙辟谣,说得唇干舌燥,那些渔民才离开。据说伊藤博文在陪纯宗巡游釜山时趾高气扬,下车仗剑向群众问道:“吾伊藤博文也,有欲杀之者乎?”群众不敢回答,有一人高声回答:“没有!”伊藤因此更加得意。 他还在途中作了首诗:“日照金銮瑞色新,庆南草木始逢春。悲歌亡国腐儒事,不许乱民轻帝钧。”陪驾诸臣纷纷相和。 伊藤又到马山浦,对群众演讲日韩两国的友谊,群众听了怒不可遏,伊藤后悔了,还没说完就走了。 南巡6天后,纯宗一行又乘坐汽车返回汉城。南巡刚结束,纯宗又开始西巡,隆熙三年(1909年)1月27日,纯宗一行乘汽车西巡平安道,伊藤博文亦陪同。这次西巡的规模比南巡更大,纯宗一行途径开城、平壤,一直开到中韩边境的义州。2月3日返回汉城。在这次巡幸中,不时传出暗杀伊藤博文的传言,甚至还在开城发生爆炸事件。 这个月,韩国统监府强迫成均馆儒生剃发。 隆熙三年(1909年)6月14日,伊藤博文归国,复任枢密院议长,曾祢荒助继任韩国统监,仍然对纯宗为首的皇室进行严密监控。此时韩国政府已经完全被日本架空,在韩国各级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日本人就有2480人。是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被韩国青年安重根击毙。以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为契机,日本朝野大力鼓吹立即吞并韩国,韩国亲日组织“一进会”也掀起了“合邦请愿运动”,延续五百多年的朝鲜王朝终于走到尽头。隆熙四年(1910年),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吞并韩国,并以寺内正毅为新任统监,专门负责此事。7月23日,寺内正毅来到汉城。8月16日,寺内正毅向韩国总理李完用摊开了日韩合并的要求,李完用没有拒绝,只是提出不要更改韩国国号以及合并后封纯宗和高宗为贵族这两项意见。8月21日夜晚,李完用偕纯宗尹皇后之伯父尹德荣谒见纯宗,要求他同意合并。这一切早在纯宗的预料之中,但纯宗仍然唏嘘着不允许他的要求,在一旁的皇后也大哭,尹德荣恳请皇后停止哭泣,并威胁道:“若是,则有赤族之祸!”纯宗不得已应允了李完用等的要求。李完用走后,纯宗夫妇再度掩面痛哭流涕。 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13时,纯宗皇帝在昌德宫之兴福轩举行大韩帝国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会议上众臣一致同意日韩合并,纯宗只好允许,并授给李完用以全权委任状,由他代表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同日16时,李完用在统监府与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0年8月29日,纯宗皇帝下诏退位。据说退位诏书颁布时还有一段小插曲,纯宗尹皇后在屏风后面听到李完用、尹德荣与纯宗商讨退位事宜,便出来阻止并把玉玺藏起来,后来玉玺还是被她的伯父尹德荣强行夺走。不过,虽然在《让与诏书》中加盖了“敕命之宝”的玉玺,却并没有纯宗的签名。日本在这天公布了《日韩合并条约》,并将纯宗皇帝的《让与诏书》、明治天皇的《合并诏书》及寺内正毅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一齐粘贴在汉城的大街小巷。纯宗下诏说:“朕以否德,承艰大之业,临御以后至于今日,关于维新政令,亟图备试,用力未尝不至。由来积弱成痼,疲弊到于极处,无望时日间挽回之施措,中夜忧虑,善后之策茫然。任此而支离益甚,自抵不得收拾于终局,则无宁托大任于人,不如奏完全之方法,革新功效。故朕于是瞿然内省,廓然自断,兹以韩国之统治权,让与于从前亲信依仰之邻国——大日本皇帝陛下,外以巩固东洋之平和,内以保全八域之民生。惟以尔大小臣民,深察国势与时宜,勿为烦扰,各安其业,服从日本帝国文明之政,共受幸福。朕之今日此举,非忘尔有众,亶出于救活尔有众之至意。尔臣民等克体朕之此意。隆熙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至此,延续519年的朝鲜王朝暨14年的大韩帝国宣告灭亡,纯宗李坧也成为了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李坧退位后,被日本降为“昌德宫李王”,软禁在昌德宫这座四百多年历史的悠久宫苑中,成了自己国家土地上的异国囚徒。而李坧的父亲太皇帝高宗李熙被降为德寿宫李太王,均被列入日本皇族。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10月1日,日本正式成立了朝鲜总督府,开始进行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韩国的国号恢复为“朝鲜”,汉城改名“京城府”。亡国之后,李坧和他的家族,以及在这次空前的卖国行为中出过力的李完用等勋贵重臣,总数达76名,都得到了日本的奖赏,获得了爵位、奖金和岁费。李坧每年从日本人那里支取一笔尚算可观的生活费用,在表面上继续维持着其帝王生活。但是,他已没有任何权力,甚至于连他的寝宫家具布置他说了也不算数。按照日本人的规定,那是新设的朝鲜王室事务管理机构“李王职”的权力,而“李王职”的负责人是日本人任命的。 这时的李坧虽然仍居住在昌德宫,但他像笼中鸟一样被严格限制了活动范围。除去他的寝宫大造殿以外,别处都是禁区。日本禁止他和他旧臣们到过去上朝议事的外殿去,因为此时“议”有关朝鲜的事时根本无须他们参加了。 李坧可以彻底休息了。他无国可治、无政可理,躲在深宫秘苑里默默背诵着“小楼昨夜又东风”。大正六年(1917年)昌德宫一场大火,把他的“小楼”大部分烧毁,而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则借修复昌德宫需要木料为由大肆拆毁景福宫,先后拆毁多达4000余间。原来,日本人听信了某些风水先生的主意,有意毁弃朝鲜王宫,断其“龙脉”,破其“王气”,以期永久统治朝鲜。对此,李坧明知日本的险恶用心,但他无力保护祖上留下的宫殿,惟有叹息而已。 大正六年(1917年)5月,李坧前往咸镜南道咸兴,瞻仰朝鲜太祖李成桂故居并祭扫李子春等祖先的坟墓;同年6月,李坧在尹德荣的策划下东渡日本,朝觐大正天皇。 大正八年(1919年)1月,高宗去世,李坧想起母亲被日本人凶杀、父亲又被日本人毒死,他与日本人有着算不清的血海深仇。但他无力也无法去报仇雪恨,只把它作为永久的痛苦压在心底。这时,他变得异常迷信。他开始深信人死后是有魂灵的,人们是可以向死去的亲人倾诉心声的。他经常到高宗生前的寝宫和高宗、闵妃死后归葬的洪陵,面对空明长诵不已。后来王宫里有了电话,他便命人架设了通往高宗昔日居所和陵区的专线电话,每逢他因身体不适不能前往时,他便令侍从接通电话,令对方接听者把话筒对着被认为是高宗魂灵寄居之所,然后着素衣,正襟危坐对着话筒轻声诉说起来。凡看到这种场景的侍者无不动容。他这一习惯坚持数年,直到他病重不起。 李坧本性是个善良而懦弱的人。他的身心皆受到难以治愈的创伤。大正十五年(1926年)3月,李坧病重。当时已被王室立为储君的其弟李垠闻讯从日本东京赶回京城。见李坧病到如此程度,仍是医疗不周,李垠曾指令有关部门调配专职护士照料,广请良医,而且要中西医兼用。但李垠走后一条也未能落实。 大正十五年(1926年)4月25日拂晓,李坧逝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享年五十三岁。李王职为其上庙号“纯宗”,谥号“文温武宁敦仁诚敬孝皇帝”。纯宗去世以后,曾秘密将遗诏口述给自己的姑父赵鼎九(兴宣大院君之女婿),由赵鼎九听写,并于1926年7月28日将其公开到在美国发行的《新韩民报》上。纯宗遗诏这样写道:一命仅存之予,为破弃并合认准事,诏曰:曩者并合之认准乃强邻与逆臣辈自为之、自宣布之,皆非予之所为也。惟幽闭我、胁制我,使不得明白言非予所为也。呜呼!古今宁有是理耶?予苟活不死,于今十七年矣,为宗社之罪人,为二千万生民之罪人。一息未泯,不能暂忘,困于幽囚,无出言之自由,至于今日。今一病沉重,曾不得一言而死,予将死不瞑目矣。故今予托卿,卿其以此诏宣布中外,使吾最爱最敬之吾民晓然知并合之非予所为也。前所谓认准与让国诏敕自归破弃。咨尔有众,努力光复,予魂魄当佑启汝焉。 纯宗遗诏明确否认了自己承认《日韩合并条约》,也可印证《让与诏书》中没有纯宗签名的事实。这份遗诏既是纯宗对历史的交代,又表达亡国阴影下内心的悲凉。朝鲜总督府为了收买人心,便下令为纯宗举行朝鲜传统的盛大国葬。大正十五年(1926年)6月10日,纯宗李坧的葬礼正式举行。陵墓被选定在其父皇高宗皇帝与母后明成皇后的南扬州市金谷洞洪陵旁,命名为“裕陵”。早上8时,大舆驶出敦化门,由宗室、贵族臣下和各地赶来“望哭”的民众共计数十万人组成的送葬队伍长达20余里。亡国后的李王此时成了国家独立的象征,市民百姓用对已故君王的悼念来表达亡国的悲痛。激动的人流渐渐失控,他们再次拿出秘藏的太极旗,高呼起“独立万岁”的口号。早在4月28日,一位名叫宋学先的青年见日本人乘着汽车从昌德宫驶出,他认定此人必是日本总督斋藤实,便冲上去把短刀刺进了他的胸膛,附近的一人挡住而被刺死。可惜的是,被刺者不是日本总督,而只是一个日本商会头目、京城府协议员佐藤虎次郎,他受到重伤;而挡住他而被刺死的则是京城府协议员、日本人高山孝行。宋学先当场被巡查击伤并逮捕,后来遭严刑拷打,终于被杀害。但他的壮举激励了全国青年人,到了6月10日纯宗葬礼那天,他们散发反日檄文,展开罢课斗争。日本军警到处抓人,进一步激起民众反抗,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六·十万岁运动”。

叶圣陶生平简介

叶圣陶生平简介叶圣陶(1894.10.28-1988.2.16日)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叶圣陶小时候,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创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专家。


明成皇后的具体资料?

明成皇后1851年10月19日出生于朝鲜京畿道骊州郡的闵氏贵族。明成皇后八岁时父母双亡。高宗15岁时,其父兴宣大院君决定为其订婚。由于明成皇后出身贵族又是孤儿,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正合兴宣大院君的心意,而被选入宫中。明成皇后为人严谨很少奢华。和其他皇后很不同,她入宫之后极少娱乐消遣。高宗与明成皇后起初很合不来,终日花天酒地。而明成皇后则终日在书房内读书学习。虽然明成皇后没有父母做靠山,但她却能发展自己的势力。20岁时,明成皇后就开始经常出宫,积极参加政治。兴宣大院君对她很不满。当明成皇后为高宗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时,兴宣大院君与明成皇后的矛盾公开化,指责明成皇后不能给高宗生育健康的继承人。他要求高宗与另一个皇妃生子,并得一健康男婴。兴宣大院君定其为高宗继承人。对此,明成皇后利用自己的势力奋力反击,逼兴宣大院君将大权交给22岁的高宗。明成皇后随后将高宗的妃子和儿子驱出宫外,贬为庶民。不久后,那孩子就死了。一些人自指责是明成皇后策划。明成皇后后为高宗生有第二个儿子纯宗。但纯宗生下来也一直是体弱多病。高宗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因此接管大权后,经常需要明成皇后帮忙打理国内外事务。高宗开始仰慕明成皇后的聪明与智慧。两人感情也有了长足发展。渐渐地,明成皇后成为了高宗的靠山。在朝鲜王朝内忧外患时期,两人感情发展甚深,同甘苦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明成皇后被害之后,高宗非常伤心,将自己锁在屋内,拒绝处理与日本人的事情。兴宣大院君提议将明成皇后贬为庶民。高宗反驳说自己宁愿去死也不会玷污这个拯救了朝鲜的女人。出于反抗,高宗一直拒绝签署其父和日本人提出一系列条令和条约。


大院君是怎么死的?他是朝鲜的民族罪人么?试分析。

兴宣大院君(1820年—1898年2月),朝鲜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本贯全州李氏,讳昰应(�6�9�3�8)、字时伯(�2�7�0�0)、号石坡(�1�0�5�1),谥号献懿(�6�5�3�5)。南延君忠正公李球第四子。南延君是仁祖第三子麟坪大君的六世孙,被过继给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为后。封大院位大监。是李氏朝鲜末年的亲清派首领,也是朝鲜高宗的生父,史称兴宣大院君。他是南延君忠正公李球第四子,而南延君是朝鲜仁祖第三子麟坪大君的六世孙,被过继给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为后。早年在安东金氏昏暗的势道政治下,很不得志,与并称为“千河张安”的千喜然、河靖一、张淳奎、安弼周等破落户为伍。后来做过一些小官,封兴宣君。 1863年,朝鲜哲宗去世后,李昰应之嫡第二子李载晃被选入宫中继承王位,是为高宗。高宗即位时年仅十二岁,不能亲理政务,由李昰应赞襄政务,号兴宣大院君,自此开始长达十年的新政改革,并两次打退欧美列强的侵略。依据当时的朝鲜国情,大院君的“十年政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反对外国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73年被迫下台,开始了十年的隐居生涯。“壬午军乱”时利用时局再次上台,后被清军抓去中国天津,软禁于保定府。三年后回国。1894年依靠日本的力量第三次上台。因为不肯与日本完全合作,又被日本赶下台。在大韩帝国建立后不久就孤寂而亡。谥号“献懿”,追谥为“兴宣献懿大院君”。 
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反映的是历史上与我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朝鲜半岛100多年前的往事,剧中几个主要角色——闵妃、大院君和高宗国王,都是朝鲜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闵妃是高宗的王妃,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闵妃(即明成皇后)的生存年代、弄权经历及历史地位酷似我国清末的慈禧太后。而大院君与中国清末恭亲王奕欣 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当多的近似处,但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面,大院君与奕欣二人却大相径庭。奕欣是以经办洋务著称,而大院君却以闭关锁国而闻名。闵妃和大院君的经历,是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称李朝)未期一段动荡历史的写照。
大院君一生波澜起伏,令人掩卷深思者良多。他一生在政治上三次上台执政,三次被迫下野,在上上下下中演绎着其性格特征,也编写着朝鲜政治动荡史。为了权力,他利用别人,别人也利用他。他事后把被利用者像抛弃废可乐瓶一样抛弃,最后他自己也成了废可乐瓶。
  他小处精明,大处迷茫,最后成为历史的落伍者。他虽然精于密室政治,善长人事公关,但对世界大势却茫茫然。他认为,只要关闭国门,再在城门上加把锁,就可以把“洋扰”关在另一个世界;只要在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卫正斥邪”思想净化运动,就可以消除污染,永保王国的平静与稳定。但是,他在小处小有收获,但在整体上却失败了。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钳制思想、拒绝变革、拒绝开放,虽然维持了一时的平静,但其结果是使朝鲜越来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孤立于国际社会的主流,最后导致国家生存危机。1910年朝鲜亡国于日本,固然是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夺人邦国的严重罪恶,但朝鲜之所以一步步走到亡国的深渊,大院君的锁国政策也负有一定历史责任。


历史答案1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战斗在3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中炮牺牲。玄武门被日军攻陷。其三为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日军退回驻地。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天里,清军狂奔250千米,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李氏朝鲜王朝的历代君主有哪些?

朝鲜王朝(后来李熙建立的大韩帝国亦在朝鲜王朝范畴)由朝鲜太祖李成桂于1392年建立,历时518年,共27位国王,朝鲜国王是朝鲜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1、朝鲜太祖李成桂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2、朝鲜定宗李芳果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太祖嫡次子。3、朝鲜太宗李芳远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太祖嫡五子。4、朝鲜世宗李祹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5、朝鲜文宗李珦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世宗嫡长子。6、朝鲜端宗李弘暐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文宗嫡子。7、朝鲜世祖李瑈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8、朝鲜睿宗李晄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世祖嫡次子。9、朝鲜成宗李娎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世祖嫡长子德暲嫡次子,睿宗侄子。10、燕山君李隆,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成宗长子。11、朝鲜中宗李怿,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12、朝鲜仁宗李峼,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中宗嫡长子。13、朝鲜明宗李峘,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中宗嫡次子。14、朝鲜宣祖李昖,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三子,明宗庶侄。15、光海君李珲,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宣祖庶次子。16、朝鲜仁祖李倧,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17、朝鲜孝宗李淏,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仁祖嫡次子。18、朝鲜显宗李棩,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孝宗嫡子。19、朝鲜肃宗李焞,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显宗嫡子。20、朝鲜景宗李昀,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肃宗庶长子。21、朝鲜英祖李昑,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肃宗庶四子。22、朝鲜正祖李祘,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23、朝鲜纯祖李玜,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正祖庶长子。24、朝鲜宪宗李奂,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25、朝鲜哲宗李升,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26、朝鲜高宗李熙,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27、朝鲜纯宗李坧,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高宗嫡长子。扩展资料:朝鲜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朝鲜世宗。李祹(1397年—1450年),字元正,朝鲜族,朝鲜王朝第4位国王,22岁即位,在位31年(1418年—1450年),朝鲜半岛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朝鲜文(谚文)的发明者之一。朝鲜乃至东亚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国王之一,庙号”世宗“,谥号”庄宪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葬于京畿道骊州城山英陵。后人认为他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通常都尊称他为”世宗大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出生于汉城的太宗潜邸,明永乐六年(1408年)封忠宁君,迎娶沈氏(后来的昭宪王后),四年后进封忠宁大君。当时朝鲜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长子李禔,李祹似乎与王位无缘,然而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鲜宫中发生政变,世子被废为让宁大君,而忠宁大君李祹则被太宗册封为世子。公元1418年,太宗李芳远将王位传给世子李祹,李祹于景福宫勤政殿登基,朝鲜世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上,朝鲜世宗加强了中央集权,将儒学价值观念作为治国之策的根本,建立了集贤殿,以促进体制和政治方面的研究,并且让世子协助处理政务,朝鲜王朝初期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在世宗年间得到完善。经济上,世宗进行了土地税改革、限制佛教势力、注意赈济灾民、编纂多部农书,促进了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军事上,发明了小火炮和火炮箭,设立了火炮铸造所;派兵东征对马岛,清除对马海峡倭寇的侵扰,并于1443年签订《癸亥条约》,确立了在对马岛的宗主地位,对日本开放贸易。在北方,侵占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明朝女真人的领地,并在新占的土地上建城、移民,拓展了领土。文化上,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朝鲜字母,使朝鲜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此之前,朝鲜民族有自己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官方文书一律用汉文书写;文、言分离。古代唯士大夫可习汉文,因此平民多为文盲,因而世宗出于实用和民族自尊的使命感决心创制朝鲜文解决这一问题,初时,朝鲜世宗的苦心却不能被当时的儒臣所广泛认同、接受。儒家学者们担心有了朝鲜文后会影响儒学学习和自身利益,世宗不顾反对、力排众议设立谚文局,召集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人一同创制“谚文”(朝鲜文字母),于公元1446年,正式颁布了《训民正音》。朝鲜世宗主持创制的朝鲜文字母由11个元音和28个辅音组成,具有简单和精确的特点,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在几小时内学会。《训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谁、具体在什么时间创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韩国指定为国宝第70号,1997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国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王朝

朝鲜国王有那些呢

  朝鲜王朝又称李氏朝鲜,正式国号朝鲜国,(谚文:조선왕조,汉字: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封建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 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1395年定都于建都于汉阳(即今日首尔汉江以北地区)。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今首尔)。
  朝鲜王朝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韩国和朝鲜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朝鲜王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与清帝国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韩国,朝鲜王朝灭亡。


  朝鲜太祖李成桂
  朝鲜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朝鲜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朝鲜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鲜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朝鲜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鲜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朝鲜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历史上真的有明成皇后这个人吗

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1851—1895)即韩国历史上的闵妃,本名闵紫英,骊兴人。她是朝鲜王朝高宗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韩国历史上女性掌权的延续。1851年(辛亥年,哲宗二年)阴历九月廿五生于骊州近东面蟾乐里,是佥正赠领议政骊城府院君纯简公闵致禄的女儿。1866年(丙寅年)十六岁入宫,并册封为王妃,是为闵妃,行家礼于汉阳的云岘宫(兴宣大院君之府第)。本图片据称为明成皇后照片,真实性待考。(注:据韩国的历史学家研究:明成皇后生前酷爱摄影,曾有一定数量的照片留下,但被日本暗杀后却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她的照片。现在所能看到的所谓“玉照”,可能都是日据时有意伪造的。)闵妃为朝鲜王朝高宗之王妃,纯宗之母。高宗幼时即位,其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摄政,一味采取闭关锁国路线。而后闵妃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引入日本势力,在朝野扶植亲信,推举亲族出任要职,排斥大院君势力,两派互斗不断,导致党争激烈,政权更迭动荡。过程之中闵妃与亲日之改革开化派势力渐行渐远,偏向亲华,多次利用清朝势力扫除政敌以求掌权。 至甲午战争(韩国称:清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之后,遭亲日开化派夺权而失势之闵妃欲转与俄罗斯合作对抗日本,因而引发1895年乙未年(高宗三十二年,光绪二十一年)10月8日的“乙未事变”,日本公使三浦梧楼领日本浪人及乱军入侵景福宫,于玉壶楼弑杀闵妃,并焚毁其遗体,并胁令高宗废她为庶人,直至两年后1897年,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才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明成太皇后,并厚葬于南杨州市金谷洞的洪陵。由于闵妃(即:明成皇后)初期主张开放政策,后期力抗日本并身死殉难,所以深受韩国后世人民欢迎。韩国的后世史家称她为“伟大的铁女子”。明成皇后(闵妃)相关年表1863 朝鲜哲宗去世,无子,十二岁李载晃继位,是为高宗,由生父李是应襄政,称兴宣大院君。大院君政权由此成立。1866 高宗大婚。闵致禄十六岁女儿闵慈英,册封为王妃,是为闵妃(后追谥为明成皇后)。1868 获高宗宠爱的李尚宫诞下一子。1871 朝鲜王朝饱受空前的内忧外患。闵妃得子,却年幼夭折。闵妃说服高宗亲政,朝野掀起倒大院君风潮。1873 高宗年满廿一岁宣告亲政,大院君被迫隐退。1874 闵妃又得一子(即后来朝鲜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纯宗)1875 日本开始武力威胁朝鲜国。1876 日本威逼朝鲜王朝缔结《江华岛条约》,朝鲜国门打开。后再签订《日朝修好条约》。1882 朝鲜大旱,人心浮动,军人起事,是为“壬午军乱”。大院君利用局势袭击闵妃,闵妃扮成宫女避难忠州。高宗请大院君主政,大院君第二次上台。 清朝政府为防日本借机入侵朝鲜,决依制出兵朝鲜。大院君复出执政33天被囚。9月政局明朗,闵妃在清军护卫下回汉城(首尔)。朝鲜政府再次改组,戚族执政。1883 法国夺取中国藩属国越南,清政府从朝鲜撤出部分军队应战,仅留袁世凯驻守朝鲜。1884 日本支援开化党发动政变,惨杀朝鲜重臣多人,是为“甲申政变”。驻朝的袁世凯镇压,开化党执政三天垮台。中日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天津条约》,中日共管朝鲜。为牵制日俄,李鸿章促朝鲜开放门户,以夷制夷。1885 朝鲜请清政府派遣外务顾问主理洋务,李鸿章派其幕中德国人穆麟德往朝鲜国。不意穆为沙俄收买,向闵妃集团鼓吹朝鲜“引俄拒清”。李鸿章发觉后,立即罢斥穆麟德。为牵制闵妃,李鸿章下令放还大院君。大院君在袁世凯护送下乘北洋水师军舰返朝鲜。1894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依惯例请清军平乱,日本不请自至。后起义军议和,日本拒绝撤军,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利,日本对朝鲜加大压迫,要求朝鲜政府按日本方案改革,逐华兵、废华约,朝鲜政府拒绝。日军包围朝鲜王宫。朝鲜亲日派密谋推翻闵妃政权,由大院君重新执政。日军攻入朝鲜王宫,将高宗和闵妃软禁,随后成立亲日派政著手改革。史称“甲午更张”。1895年1月 在井上馨的压力下,高宗率世子、宗亲大臣赴太庙向列宗列祖誓告“独立”。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式宣布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权。中国退出朝鲜,闵妃失去靠山后,谋求接近俄国抗日。日本开始对闵妃动杀机。1895年10月8日,日本用极其残忍手段杀害闵妃,史称“乙未事变”。1896 日本逐渐侵夺朝鲜独立和主权。2月高宗逃进俄国驻朝公使馆,一年后才返王宫。1897年1月 高宗改朝鲜国号为“大韩帝国”,改年号光武,追谥闵妃为“明成皇后”。1898 大院君去世。1906 日本设置朝鲜统监府,任命伊藤博文为第一任韩国统监。1907 日本迫韩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朝鲜半岛变为日本的保护国。高宗被迫退位,纯宗登位,改元隆熙。1909 伊藤博文被韩国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10月1日,统监府改为朝鲜总督府,开始对朝鲜半岛长达35年的全面殖民统治。日本封纯宗为昌德宫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为德寿宫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


历史上怎样评价明成皇后的?

比较高

明成皇后
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 1851年 — 1895年 )本名闵慈英, 骊兴 人。她是 李氏朝鲜 朝鲜高宗 的王妃, 骊兴闵氏 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亲华派领袖、栝鲜历史中女性掌权的延续。 1851年 (辛亥年, 朝鲜哲宗 二年)阴历 九月廿五 生于 骊州 近东面 蟾乐里 ,是 佥正 赠领议政骊城府院君纯简公 闵致禄 的女儿。 1866年 (丙寅年)十六岁入宫,并册封为王妃@是为闵妃,行嘉礼于 首尔 的 云岘宫 (兴宣大院君第)。

历史上的明成皇后
自高宗即位后, 兴宣大院君 李昰应摄政,采取亲 日本 的路线。熟读中国诗书的闵妃册封后?鼓励高宗采取锁国政策及亲华路线,堶在朝野扶植亲信,及推举亲人出任要蠌,与大院君势成水火。但是高宗懦弱栠能,导致朝鲜政权内部党争激烈,政栻日益腐朽。 1895年 乙未(高宗三十二年,光绪二十一年? 10月8日 “ 乙未事变 ”,日本公使 三浦梧楼 领 日本浪人 及多位军人入宫,明目张胆地把闵妃堷奸及刺杀,残忍地将其裸体焚尸,并蠁令高宗废她为庶人,直至两年后 1897年 , 大韩帝国 成立,才复其皇后称号,谥明成太皇堎,并厚葬于 南杨州市 金谷洞 的 洪裕陵 。 由于明成皇后的政策路线普遍对亠民有利,所以深受人民欢迎。韩国后丠的史家称她为“伟大的铁娘子”(??? ???)。

电视剧《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是韩国KBS2台在2002年收视最 的电视剧之一,全片长达140集,讲述 妃在历史上与兴宣大院君一系人马角 的故事。由 文根英 饰演少女时期的闵慈英, 李美妍 饰演成年后的闵妃。 崔明吉 饰演中年时的明成皇后。该剧在韩国栶视率颇高,但中日两国却认为该剧与?日两国所记载的历史事实有所出入,堶中中国大陆更几乎禁播该剧。 《明戠皇后》於 2006年 2月27日 开始在 香港 无线收费电视 的无线剧集台开始播映,并邀请 汪明荃 主唱主题曲,但该剧最终未有在香港頠成回响。


上一篇:换组词语

下一篇:诗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