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镇历史文化沉淀深厚,革命传统悠久。早在汉代,堂琅府治所便建置于此。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永琨支队下属游击队更是活跃于坪地营、尹武、铅厂一带,开辟了巧家最大的游击区。1988年12月撤区设乡,从包谷垴区划出尹武、阿泥卡和坪地营三个村,从铅厂区划出老店、治乐和法土南三个村,组建老店乡;2006年2月老店乡、铅厂乡撤并为老店镇。
老店镇
老店地处东经102°53′-103°27′,北纬26°32′-27°25′。东南面与曲靖市会泽县接壤,北面和鲁甸县龙头山镇隔江(牛栏江)相望;东北接包谷垴乡,南连马树镇,西与中寨两相连,西南与崇溪相接,西北与药山、新店两乡镇毗邻。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高坡陡、沟深谷峡,地势呈西高东低之势,最低海拔930米,位于田坝村清水河,最高海拔3130米,位于大岩洞梁子,海拔相对高差2200米。辖区内包含二半山区、高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三种类型,各类地区气候悬殊大,小区气候突出,形成立体气候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15.1℃,年均日照时数1823.3小时,年均降水量880.4毫米,无霜期280天。
老店镇辖区内有通县油路48.5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巧家县城120公里,离昭通市政府驻地94公里,正在修建的巧威公路将穿境而过,现有村级公路145公里,基本保障晴天村村可以通行轻型农用车;据森林分类区划调查,全镇有国土面积65.16万亩,耕地面积86865亩,人均有地1.61亩;林业用地面积33.0792万亩,其中国有林地面积5.2974万亩,集体林地27.7818万亩,重点公益林地面积19.2385万亩,商品林地13.8407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3.7426万亩,灌木林地面积7.1189万亩,疏林地0.500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1726万亩,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545万亩。森林覆盖率47.36%(含灌木林)。是全县重要的华山松种子生产基地之一;经济林果以核桃、青椒、木漆、板栗、油桐为主;主要矿产资源有煤(25平方公里)、稀土(50平方公里)、铅锌、铁、铜、石灰石等;民族工艺有羊毛褂褂、细褶子披毡、红毡,民间文艺有唢呐、唱孝、山歌等。
2007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9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814万元,第二产业完成22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663万元,其它收入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4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590万公斤。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荞子、燕麦、水稻等,主要经济来源于畜禽养殖、烤烟、经济林果和劳务收入。总收入中,农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非常单一。老店虽然整体解决温饱,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呈现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的特点,农业产业亟待注入活力,各项社会事业急需投资建设。
文教卫生现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48所(完小17所)。在校中学生2205名、小学生472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12%,中学入学率95.86%,中学教师114名、小学教师279名。全镇中心卫生院1个,铅厂村有一卫生所,乡级医生17人,15个村有卫生室,村级医务人员41名。
总体规划老店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老店实际,提出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巧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三个基础”,即夯实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事业;实施“四大工程”,”即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交通水利建设工程、集镇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培育“四大产业”,即培育烤烟、畜牧业、特色经济林果、劳务输出产业。依靠发展凝人心,统筹兼顾谋协调,调整结构创特色,突出科技增效益,齐心协力建和谐,实现老店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定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1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12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