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螈

时间:2024-05-04 21:35:40编辑:优化君

曾经的地球霸主是谁?

6500万年前,火山活动开始了,频繁爆发的火山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恐龙和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再健康。更糟糕的是,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环境,地球本身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创。由于陨石突然撞击地球,短时间内毁灭了所有的森林,恐龙全部灭绝,很多小型哺乳动物也都不复存在,整个世界似乎就此了无生机。多亏被称之为我们祖先的小型哺乳动物的身材足够小,才得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劫后余生。当时的哺乳动物相当于现在的鼠类那么大。经过漫长的修复期,到49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地球渐渐恢复了元气,森林重新繁茂,森林里已经繁衍出许多珍禽异兽,有鳞爬行类的统治一去不复返。哺乳类适应新世界的速度很快,种类也迅速增多,但体形依然较小。戈氏鸟是恐鸟的后代,高度和成年男子一样,体重达到甚至超过半吨,其庞大的体形取代了恐龙,统治着陨石撞击后的地球。这是史上惟一一次鸟类统治地球。那是一个鸟吃马的奇妙世界。现代马的祖先名为远古马,体态娇小,比猫略大,还没有发展出蹄,脚上只有四个像蹄的趾头。由于身体玲珑,防御能力较弱,远古马的胆子非常小,稍有动静就向密林深处逃跑。它们一旦被戈氏鸟强壮有力的喙噙住,就会被悬在半空中,在无数次大幅度左右甩动中晕倒或者死去,最后成为鸟食。远古马非常喜欢吃发酵的野葡萄,饱食后感官变得迟钝,更增加了送命的几率。霸主戈氏鸟并非处处得意,由于身材的限制,它们只能在树下做窝、孵蛋。在其外出捕猎的时候,如果小戈氏鸟破壳而出,那势必不能活着跟它的父母见面。戈氏鸟幼鸟的天敌是蚂蚁,确切地说是蚂蚁的一种——食肉蚁,史上最大的蚂蚁之一。食肉蚁成群围攻小戈氏鸟无毛的身体,喝干它的鲜血。始新世始新世常被划分成早期(距今5780~5200万年)、中期(距今5200万~4360万年)和晚期(距今4360万~3660万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

昔日的地球霸主有哪些?

地球已经是个存在几亿年星系了,在人类还没进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许多生物,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他们都无比的凶猛。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神兽,这些怪兽都是真是存在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地球上的远古十大怪兽。地球上的远古十大怪兽:泰坦巨蟒、远古蜈蚣、恐鸟、巨猿、碳龟、梅尔维尔鲸、完齿兽、神龙翼龙、帝王鳄、巨型蜻蜓


有关昆虫的资料

昆虫的种类
  已知约100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的3/4,在陆生动物中占优势。昆虫学家估计现存种类实际在200万�6�5500万种之间。种类最多的目为鞘翅目(Coleoptera,甲虫)、鳞翅目(Lepidoptera,蝶、蛾)、膜翅目(Hymenoptera,蜂、蚁)和双翅目(Diptera,蝇、蚊)。大多数昆虫小型,长一般不到6公釐,但大小相差悬殊。有些极小,如寄生蜂;而某些热带昆虫则相当大,长可达16公分。许多种类的两性结构不同。如捻翅目(Strepsiptera)的雌虫仅成一个充满了卵的不活动的袋状构造,而雄虫有翅,非常活跃。生殖方式不同,生殖力强。某些昆虫(如蜉蝣)只在幼虫期取食,而成体不取食。社会昆虫中,蚁后和螱后(白蚁后)可以活50年以上。而有的蜉蝣成虫的寿命不到两小时。生活习性不一。分布密度差异极大,在一湿土中昆虫可多达400万只,但在同一范围内也许只能偶尔见到一只蝴蝶、熊蜂或甲虫等大昆虫。从沙漠到丛林、从冰原到寒冷的山溪到低地的死水塘和温泉,每一个淡水或陆地栖所,只要有食物,都有昆虫生活。有许多生活在盐度高达海水的1/10的咸淡水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中。有的双翅目幼虫能生活於原油池中,取食落入池中的昆虫。昆虫卵壳上通常有呼吸孔,并在壳内形成一个通气的网络。有些昆虫的卵黏在一起形成卵鞘。有的昆虫以卵期度过不良环境。如某些蚱蜢以卵度过乾旱的夏季,待潮湿时再行发育。在干燥条件下伊蚊的卵在发育完成後进入一个休眠期,如放入水中,迅速孵化。
昆虫的发育和繁殖
  幼虫的孵出通过不同途径。如蛾、蝶类动物咬破卵壳而出;蚤有孵化刺,用刺在壳上切一缝;有的推掉卵壳上的卵盖而出卵。幼虫孵化时能吞入空气,以便用力挣出卵壳;在孵出後到表皮硬化前,继续吞气,扩张自身。表皮一旦硬化,便不能再长,只有通过一系列蜕皮,在蜕去旧皮,长出较大的新皮之际才能长大。蜕皮时,体形可能骤变。多数原始的无翅昆虫,如衣鱼,在长大为成虫的过程中身体结构几乎没有变化,称为无变态昆虫。而蚱蜢(直翅目〔Orthoptera〕)、蝽(异翅目〔Heteroptera〕)和蚜虫(同翅目〔Homoptera〕),起初体形不变,直到最後才变成有翅的成虫,生殖器也发育成熟,称不完全变态。高等的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属於全变态,幼虫完全不像成虫;幼虫经一系列蜕皮,变化较小,然後变蛹,再变为成虫。幼虫的形状多种多样,可分为5型︰蠋型(蛾、蝶类动物)、蛴螬型、衣鱼型(蛃型)、叩头虫幼虫型和蛆型。蛹分为被蛹(附肢不同程度地紧贴在体上)、离蛹(附肢不紧贴在体上)和围蛹(本质上是离蛹,但被幼虫皮所形成的囊包围)。蜕皮和变态都受激素的控制。蜕皮是由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发动的。这种激素作用於前胸的一个内分泌腺——前胸腺,前胸腺产生蜕皮激素,作用於真皮层,刺激生长和形成表皮。变态同样受激素控制︰在整个幼虫阶段,脑後有一个小腺体叫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只要血液中有保幼激素,正在蜕皮的真皮细胞产生幼虫表皮。至最後一龄幼虫时不再产生保幼激素,於是昆虫变态成为成虫。在全变态昆虫中,蛹在有极少量保幼激素的情况下发育。滞育虽然在任何虫期都能发生,但在蛹期最为常见。在温带,许多昆虫以蛹期越冬。
  除了发育时形态的变化外,许多昆虫成虫有多态现象。例如︰工蚁和后蚁,工蜂和后蜂均不同;白蚁有兵蚁、繁殖蚁和持续的幼虫;蚜虫成虫则有无翅和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引人注目的季节两态性。这些差别可解释为︰每一种的每个成员的基因中都有发育成不同型的能力,由於环境刺激引起特定的发育途径。激素或许是控制这些变化的环节。多数昆虫营有性生殖。蝴蝶的视力很重要,雌蝶的色泽在飞行中能吸引同种的雄蝶。蜉蝣和有些蠓的雄虫成群飞舞吸引雌虫。某些雌甲虫的部分脂肪体形成一个发光的器官吸引雄虫。雄蟋蟀和蚱蜢发声吸引雌虫,雄蚊则被雌蚊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所吸引。但最重要的是气味。大多数雌虫分泌信息素引诱雄虫,雄虫同样地也能产生吸引雌虫的气味。
  交配和产卵需要适当的温度和营养。对蛋白质尤其需要,鳞翅目的成虫只吃糖和水,幼虫时贮备下必需的蛋白质。温度和营养常影响激素的分泌。产卵时通常需要保幼激素或来自神经分泌细胞的激素。没有这些激素,则生殖中断。这些现象在冬季见於马铃薯甲虫。少数昆虫雄虫罕见,由雌虫进行孤雌生殖。温带的蚜虫在夏季只产生营孤雌生殖的雌蚜,胚胎在母蚜内发育(胎生)。某些瘿蚊幼虫的卵巢中卵母细胞能在孤雌情况下开始发育,幼体破坏母虫体壁逸出,这叫幼体生殖。
  昆虫的习性
  陆生昆虫在环境太热时寻找一个阴凉潮湿的处所。如暴露在阳光下,它使自己处於体表受热面积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虫留在阳光下取暖。许多蝴蝶在飞行前需展翅收集热量。蛾在飞行前震动翅或抖动身体,并藉毛或鳞片在身体周围形成一层空气绝缘层保住体热。最适於飞行的肌肉温度是38�6�540℃(100�6�5104℉)。在严寒时,身体结冻是对昆虫最大的危险。在寒冷地区能越冬种类称为耐寒昆虫。少数昆虫能忍受体液中出现冰晶,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内含物可能并未冻结。但大多数昆虫的耐寒意味著阻止冰冻。抗冻作用部分是由於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为抗冻剂;部分是由於血液中的物理变化,温度远在冰点之下而仍不冻。防乾旱包括坚硬的防水蜡以及扩大贮水的机制。水生昆虫除了步足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适於游泳外,主要适应性变化在於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後一对腹气孔吸气。龙蝨在鞘翅与腹部之间有一贮气室。呼吸空气的昆虫在体表的毛间形成空气层,作用如鳃,使它能从水中取得气,延长潜水的时间。水中的昆虫幼虫直接从水中得气。摇蚊幼虫整个表皮层有丰富的气管。毛翅目(Trichoptera)和蜉蝣目(Ephemeroptera)幼虫有气管鳃。大型的蜻蜓幼虫鳃在直肠内,水从肛门进出提供氧气。
  昆虫的利与害
  昆虫在自然生态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帮助细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机质,有助於生成土壤。昆虫和花一起进化,因为许多花靠虫传粉。某些昆虫提供重要产品,如蜜、丝、蜡、染料、色素,因而对人有益,但由於取食各类有机物,对农业造成巨大危害。害虫毁坏自然界或贮存的谷物或木材,在谷物、家畜和人之间传播微生物


中国有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这个名录包括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共分濒危、渐危、稀有三个类型(濒危是指临近灭绝;渐危是指脆弱的类型,有濒危趋向;稀有是指稀少而珍贵的物种),共有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2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桫椤、银杉、水杉、秃杉、人参、望天树、珙桐、金花茶、苏铁、银杏、冬虫夏草。
如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野马、豚鹿、叶猴、冠麻鸭等10多种珍贵动物已经灭绝或基本绝迹。另外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海南坡鹿、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野骆驼、白鳍豚、朱缳、黑颈鹤、黄腹角雉、扬子鳄、蓝鲸、鲨鱼、虎鲸、座头鲸等二十多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常见的虫子其种类和特征分别是什么?

常见的虫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广翅目、蜻蜓目等。1、双翅目特征:双翅目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目。由于成虫前翅为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双翅目分为长角、短角和环裂三个亚目。长角亚目的触角在6节以上,是比较低等的类群。2、膜翅目特征:膜翅目昆虫特征明显,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等。估计至少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3、鞘翅目特征:它们的前翅呈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因此能够保护内脏器官。体型的变化甚大。此类昆虫的适应性很强。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粪食性等。4、半翅目特征:一些类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为“半鞘翅状”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动物的体内汁液为食。属不完全变态昆虫。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敌害会喷射出挥发性臭液。5、直翅目特征:成虫前翅稍硬化,称为“覆翅”,后翅膜质。本类群为不完全变态,若虫和成虫多以植物为食,对农、林、经济作物都有为害。少数种类为杂食性或肉食性。6、广翅目的特征:广翅目是一个较小的类群,仅有泥蛉科和齿蛉科两科。世界范围分布,记载约300种。有些学者把它列为脉翅目的1个亚目。广翅目昆虫的成虫中至大型,体长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后翅相似,翅脉呈网状,翅成屋脊状置背上,前缘部脉不分叉。后翅臀区宽广,可以折叠。7、蜻蜓目特征:蜻蜓身体粗壮,休息时翅膀平展于身体两侧。蟌身体细长,休息时翅膀束置于背上。间翅亚目则拥有粗壮的身体和 束置于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水虿”在水中营捕食性生活。成虫也为肉食性种类,捕食小型昆虫,飞行迅速,性情凶猛。一、昆虫的定义: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学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80多万种,比所有别种动物加起来都多。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但昆虫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有一些昆虫能够借由毒液或是叮咬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虎头蜂在有人入侵地盘时会以螫针注入毒液等。二、昆虫的构造: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撑,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三、昆虫的器官:(1)呼吸器官昆虫没有鼻子,它们怎么呼吸呢?原来昆虫是用气管呼吸的,它们有特殊的呼吸系统,即由气门和气管组成的器官系统,气门相当于它们的“鼻孔”。在昆虫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行排列整齐的圆形小孔,就是气门。气门与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专管过滤的毛刷和筛板,就像门栅一样能防止其他物体的入侵。气门内还有可开闭的小瓣,掌握着气门的关闭。气门与气管相连,气管又分支成许多微气管,通到昆虫身体的各个地方。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通过气门、气管进行呼吸。昆虫能高度适应陆生环境,原因之一就是具备了该种特殊的呼吸系统。蚂蚁、蝗虫、螳螂、蝴蝶、蜜蜂、蚊子、苍蝇等各类陆生昆虫都是以该种方式进行呼吸的。生活在水中的昆虫也是用气门进行呼吸的。像蜻蜓、蜉蝣的幼虫长期适应水生环境,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呼吸器官--气管腮,能像鱼一样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1、气管呼吸气管呼吸是绝大部分陆生昆虫的呼吸方式。营气管呼吸的昆虫,体内有完整的、逐级分支的气管系统,并以气门开口于体壁。呼吸时,通过开启气门使气管与大气直接连通,经气体扩散和通风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因而也称为气门气管呼吸。2、体壁呼吸体壁呼吸是指跨体壁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弹尾纲昆虫的绝大部分种类和一些寄生性昆虫的幼虫,没有气管系统或无完整的气管系统,就通过体壁扩散直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大多数水生昆虫也能利用体壁进行呼吸。实际上,具有完整气管系统,进行气管呼吸的陆生昆虫,也能经由体壁薄膜部分排除一些二氧化碳,但不足以维持正常生理。3、气管鳃呼吸气管鳃是某些昆虫体壁向外突出的丝状或薄片状的结构,其中密布气管的分支,气管内的气体需要跨体壁与周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以气管鳃这种特殊结构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气管鳃呼吸。最常见的具有气管鳃的昆虫有蜉蝣目、蜻蜓目和毛翅目的幼虫。它们除用气管鳃呼吸外,还用体壁呼吸。在冬季,水中含氧较高,虫体代谢水平较低,体壁呼吸即可维持生活,而在夏季,则需两者并用。4、气泡和气膜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实际上是水生昆虫利用物理性鳃进行气门气管呼吸的特殊呼吸方式。例如,龙虱潜入水中时,可在鞘翅下面储藏相当量的空气或是在腹部顶端携带一个气泡,当虫体从气泡吸收氧时,气泡中氧的分压降低,周围水中的氧即扩散进气泡进行补充,这种呼吸方式即称为气泡呼吸。有些水栖昆虫如负子蝽,其腹面有一层排列紧密的疏水性细毛,形成气盾,它可以保存一薄层永不崩解的空气膜,并与气管内的空气连通。气盾同样具有物理性鳃的作用,它的容积保持不变,这种呼吸方式称为气膜呼吸或气盾呼吸。(2)运动器官:昆虫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昆虫会游泳,有的昆虫会跳跃,大多数昆虫的成虫都会飞。足帮助昆虫行走、跳跃或游泳,翅膀则帮助昆虫飞行。它们是昆虫运动必需的身体构造。伪足一般昆虫的胸部生有3对足,有些昆虫则要多长出一些足来,如:毛毛虫主要以蠕动的方式移动,它的胸腔上就多长出5对腹足,这种腹足被称为伪足,可以帮助毛毛虫固定在某个位置。足的类型昆虫的种类、生活习性不同,因此它们的足的类型也不同:如瓢虫、天牛的步行足,蝗虫、蟋蟀的跳跃足,螳螂、猎蝽的捕捉足,蜜蜂的携粉足,龙虱、仰游蝽的游泳足等。(3)视觉器官:昆虫的视觉器官包括复眼和单眼。复眼位于昆虫头部上方两侧,有数目不等的小眼聚合而成。单眼的组成与小眼相似,一般依据其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

昆虫分类是什么?

(insect taxonomy)(侯陶谦)认识昆虫的一种方法。其内容包括:用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与归纳,并逐个加以描述和命名;对鉴定出来的物种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以种群的观点研究昆虫的物种渊源、分布中心、进化过程和趋向,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和演替,使人们能更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和利用有益昆虫。昆虫的分类单元昆虫是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昆虫纲(In-secta)。纲以下的分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采用目、科、属、种等一系列单元。其中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基本的分类单元。种以上的分类等级则是代表在形态、生理、生物、生态特性等方面相近的若干种的集合单位。由于昆虫种类繁多,类群复杂,常在种以上的分类等级间添加新的分类单元。即:设亚级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在目、科上添加总级,如总科;在亚科和属间添加族级等。种以下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所产生的变异而形成地理亚种。以中国的马尾松毛虫为例说明昆虫分类的系统如下:界 动物界Animalia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亚门 有气管亚门Tracheata纲 昆虫纲Insecta亚纲 有翅亚纲Pterygota目 鳞翅目Lepidoptera亚目 缰翅亚目Frenatae总科 蚕蛾总科Bombyciodea科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属 松毛虫属Dendrolimus种 马尾松毛虫punctatus亚种 文山松毛虫wenshanensis昆虫的名称和模式昆虫在科学上的名称采用林奈(C.Linn'e)所创立的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均为拉丁或拉丁化了的词,在种名之后附命名人的姓。如为亚种则采用三名法,亚种名排在种名之后。如一个种已从原来的属移到另一个属,应将原命名人的姓加以括号。属以上各单元的名称和命名人的姓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一种昆虫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若没有特殊的理由,名称不能随意更改。如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而不予承认。同一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用作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则视为异物同名,也不能予以承认。后人有权对同名和异名进行订正。描述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称模式标本。在属于新种的同一批标本中应选出一个典型的作为正模(Holotype),另选一个与正模性别不同的作配模(Allotype),其余用作参考的标本称副模(paratype)。模式标本是科学上的宝贵财富,是建立一个新种的主要依据。在鉴定种类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因此,模式标本要妥善保存,以备长期核对之用。各级分类单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新属、新科等时均需指明所根据的模式种和模式属名。昆虫的分类方法世界各国的昆虫学工作者自开展昆虫分类以来,一直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进行分类。这一方法使用比较简便,且所鉴定的种类绝大多数正确无误。但近缘种,特别是种下分类单元,由于差别微小,有时难以根据形态特征进行明确区分。为此,人们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将昆虫近缘种类的主要特征编制程序,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出相关数值绘制图表,依其相关位置而决定它们的关系亲疏;利用电镜区分近似种类精子或某部分的细微差别;利用血清反应研究昆虫的亲疏关系;通过层析测定近缘种的游离氨基酸,了解种间差异;查定染色体横纹次序的差异,区分近缘种类。这些新方法对研究昆虫亲缘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能在新的水平上探索进化途径,及时解决形态特征不易区别的近缘种和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问题。但这些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每次鉴定的标本用量也大,使用不如形态分类简便,而且只能得出一些数字或生化指标。因此,它们在昆虫分类中只是形态分类的辅助办法。在鉴定昆虫种类和类群时常使用检索表。其编制方法是,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种类或分类单元的特征中挑选出比较重要和稳定的特征作成简短的条文,然后将条文按一定格式进行编排。检索表的格式有双项式(对列式)、单项式(系列式)、分叉式、锯齿式(退格式)等,其中前二类较常用。昆虫的分目昆虫纲根据翅的有无、翅的类型、变态的类型、跗节的数目等进行分目。分目的数目变化较大,林奈(1758)分为7目,勃劳尔(F.Brauer,1885)分为17目,波尔纳(Q.J.Borner,1904)分为22目,布鲁斯和梅兰德(C.T.Brues & A.L.Melander,1933)分为34目;中国昆虫学者陈世骧(1958)、周尧(1964)分为33目,蔡邦华(1955)分为34目。蔡的昆虫各目如下:无翅亚纲Apterygota增节变态类Anametabola1.原尾目Protura表变态类Epimetabola2.弹尾目Collembola3.双尾目Diplura4.缨尾目Thysanura有翅亚纲Pterygota原变态类Prometabola5.蜉蝣目Ephemerida不全变态类Hemimetabola6.蜻蜓目Odonata7.蠊目Blattaria8.螳螂目Mantodea9.等翅目Isoptera10.缺翅目Zoraptera11.翅目Plecoptera12.竹节虫目Phasmida1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14.直翅目Orthoptera15.纺足目Embioptera16.重舌目Diploglossata17.革翅目Dermaptera18.同翅目Homoptera19.半翅目Hemiptera20.啮虫目Psocoptera21.食毛目Mallohaga22.虱目Anoplura23.缨翅目Thysanoptera全变态类Holometabola24.鞘翅目Coleoptera25.捻翅目Strepsiptera26.广翅目Megaloptera27.脉翅目Neuroptera28.蛇蛉目Raphidiodea29.长翅目Mecoptera30.毛翅目Trichoptera31.鳞翅目Lepidoptera32.双翅目Diptera33.蚤目Siphonaptera34.膜翅目Hymenoptera森林昆虫分目概述不同种类的昆虫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繁衍环境。常见的森林昆虫主要隶属于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翅目俗称白蚁。全世界已知2000余种,中国已记录250种。体小而柔软,暗色或灰白色。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有或无翅,有翅者前后翅大小、形状、脉相和质地均相似。跗节4或5节。尾须短,1~3节。营群体生活,每个蚁巢内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生殖蚁和非生殖蚁。生殖蚁有原始生殖蚁和补充生殖蚁两类。原始生殖蚁由若蚁变为成虫后,两对翅充分发达,称长翅型,在春末夏初的闷热天气离巢分飞,找到配偶后落地交配,翅沿基缝脱落,入土建立新群。每个蚁巢中一般仅有原始生殖蚁一对,称蚁后和蚁王。蚁后专司产卵,繁殖后代,可生活6~15年。补充生殖蚁的翅短或无翅,在蚁后夭折或生殖力减退时,可发育成为生殖个体。非生殖蚁包括工蚁和兵蚁,均为无翅个体,各有大小不同的类型。工蚁在群体内数量最多,司觅食、筑巢、抚育幼蚁、培养菌圃等劳务活动。兵蚁头部发达,上颚强大,司保卫群体的职责。白蚁生活隐蔽,怕光,除原始生殖蚁在分群时离巢婚飞外,其他时间不暴露于外。按其筑巢习性可分为木栖性、地栖性和地木两栖性三类。取食木材或含纤维的加工品,如纸张、书籍等。有些种类可取食苗木根茎及活立木。直翅目包括蝗虫、蟋蟀、螽蟖、蝼蛄等常见昆虫。全世界已知22500余种,中国记录约2000种。体中到大型。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前胸发达。前翅狭长,皮质;后翅膜质,臀区大,不飞行时作扇状褶叠于前翅下。有无翅或短翅种类。后足大多为跳跃足,少数前足为开掘足。雌虫除蝼蛄外,产卵器均较发达。尾须1对。渐变态。若虫一般5龄,其形态、食性和生活环境均与成虫相似。多数种类生活于地下或树上。大多善跳跃,能迁飞,如飞蝗可以成群迁飞几百至几千里。一年1~2代。多数为植食性,竹蝗、非洲蝼蛄和大蟋蟀等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螽蟖科的一些种类为肉食性,取食鳞翅目幼虫,是害虫的天敌。半翅目俗称蝽象。全世界已记载约28000种,中国已知约1300种。体扁平。触角丝状。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前翅基半部皮质,端半部膜质,不飞行时平覆于体背面,两翅端部互相重叠;后翅膜质。少数种类翅退化或无翅。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后足基节附近有臭腺开口,受惊扰时可放出似臭椿的气味。渐变态。一年1代,以成虫越冬。多数陆生。成虫和若虫一般以植物汁液为食,不少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部分种类猎食其他昆虫,是害虫的天敌。有些种类吸食人畜血液,传播疾病。水生种类许多为捕食性,除捕食其他昆虫和蝌蚪外,还捕食鱼卵和鱼苗,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同翅目全世界已记载约3万种,中国已知1200余种。体小至中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复眼发达。口器刺吸式,从头部后端生出。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稍加厚,不用时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上。有的种类无翅。介壳虫雄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除雄介壳虫及粉虱为全变态外,其余为渐变态。植食性,吸食叶或幼嫩枝、干汁液。除直接为害外,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伤害。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白蜡虫、紫胶虫和五倍子蚜等是重要的资源昆虫。鞘翅目俗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全世界已知33万余种,中国记录6000余种。体坚硬。头部发达,有的种类头部延长成喙状。口器咀嚼式。触角一般11节,形状不一。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外露。前翅角质或皮质,无翅脉,称鞘翅,置于体背面覆盖于中后胸、后翅及腹部背面上,起保护作用。腹部一般10节;有的愈合或消失,只可见5~8节。多数全变态,少数复变态。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随虫种而异,一至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幼虫的食性和生活环境一般和成虫不同。植食性的种类许多是林业上的重要害虫,如金龟子、叩头虫、象甲、叶甲、天牛、吉丁虫、小蠹虫等。捕食性的种类如瓢虫、步甲、郭公虫等,是害虫的天敌。鳞翅目俗称蝶、蛾。是昆虫纲第二个大目,全世界已知25万种,中国记录8000余种。体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羽毛状、球杆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翅两对,膜质。翅面、身体和附肢密被鳞片。少数种类雌虫无翅。翅不用时呈屋脊状置于体两侧或竖立于体背面上(蝶类)。跗节5节,有的种类前足退化。幼虫除3对胸足外,还有2~5对腹足,腹足的端部有趾钩。全变态。多数成虫取食花蜜或不取食,少数吸食果汁而造成危害。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一般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多数为植食性,食叶、蠹茎、蛀果或取食种子,许多种类是林业上的严重害虫。桑蚕、柞蚕、蓖麻蚕等幼虫吐丝结的茧是纺织丝绸的原料,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脉翅目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体小至中型。触角细长。丝状或栉齿状、念珠状等。口器咀嚼式。前胸一般短。翅2对,膜质,形状大小和脉序相似,翅脉多,脉序网状,各纵脉到翅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简单,体、翅被覆有白粉。足细而短,跗节5节。腹部细长。全变态。幼虫衣鱼型或蠕虫型,头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左右各合成尖锐的长管,适于吸食其他昆虫的体液。幼虫大部分陆生。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及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卵,是害虫的天敌。膜翅目包括蜂类和蚁类。全世界已知12万种。体微小至中型。复眼发达,单眼3个(少数无单眼)。触角丝状或膝状。口器除蜜蜂为嚼吸式外,其余为咀嚼式。翅膜质,两对,有些类群的翅脉显著退化;前翅大于后翅,后翅前缘有一列翅钩和前翅相联接。腹部第一节常合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产卵器一般较发达,锯状或刺状。全变态。幼虫食叶性的为蠋式,有腹足6~8对,无趾钩,头的每侧只有一个单眼;蛀茎的种类足常退化;其他种类的幼虫无足。蛹为离蛹,多包于丝质茧中。本目昆虫食性复杂,捕食性和寄生性种类捕食或寄生农、林业害虫,对人类有益。叶蜂、树蜂和茎蜂等植食性种类,食叶或钻蛀茎干造成危害。大多进行两性生殖,有些种类则进行孤雌生殖或多胚生殖。蜜蜂、蚁及胡蜂有群栖的习性,称社会性昆虫,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在形态及生理上有所分化。后蜂(蚁)和雄蜂(蚁)专司交配繁殖。工蜂(蚁)专司筹食、营巢及抚育幼蜂(蚁)。蚁类还有兵蚁,负责保卫群体,防止敌害侵扰。双翅目包括蚊、蝇、虻等类。全世界已知9万余种。体小到中型。触角丝状、环毛状、具芒状等。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腹部仅可见4或5节,末端数节内缩为伪产卵器。全变态。幼虫蛆形。蛹为被蛹或围蛹。生活习性复杂,幼虫和成虫的食性、生活场所往往不同,约有半数种类的幼虫生活于水中。植食性的幼虫蛀果、潜叶、蛀干及造成虫瘿等,如瘿蚊科、实蝇科、潜蝇科等多属农林害虫;腐食性或粪食性幼虫取食腐败的动、植物残体或粪便;捕食性幼虫生活于水中、土中、树木中、作物上等,有些是害虫的天敌;寄生性幼虫寄生于害虫体内,是影响害虫发生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但有的是养蚕业的害虫和家畜的寄生虫。许多成虫取食植物汁液、花蜜作为补充营养,有些种类则吸食人、畜血液。

近一个世纪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和大型鸟类都有哪些啊?著名点的

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灭绝; 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灭绝; 纹兔袋鼠(澳洲大陆)于1906年灭绝; 亚洲狮于1908年灭绝; 西袋狸于1910年灭绝; 东袋狸于1940年灭绝; 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 基奈山狼于1915年灭绝; 佛罗里达黑狼于1917年灭绝; 马里恩象龟于1918年灭绝; 堪查加棕熊于1920年灭绝; 新墨西哥狼于1920年灭绝; 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 澳豚足袋狸于1926年灭绝; 澳花袋鼠于1927年灭绝; 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灭绝; 北美旅鸽于1930年灭绝(数十亿只不到一个世纪时间绝种);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灭绝; 澳洲塔斯马尼亚狼于1933年灭绝; 澳洲袋狼于1934年灭绝; 塔斯曼尼亚虎于1936年灭绝; 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 巴基斯坦沙猫于1940年灭绝; 大海雀于1944年灭绝; 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 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灭绝; 中国豚鹿于1960年灭绝; 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 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灭绝; 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 西亚虎于1980年灭绝; 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 危地马拉䴙䴘于1987年灭绝; 加拿大黑足雪貂于90年代灭绝; 亚欧水貂于20世纪末灭绝;


昆虫有哪些

昆虫有哪些常见昆虫有蝴蝶、蜜蜂、蚱蜢、飞蛾、毛虫、甲虫、苍蝇、蚊子、知了、螳螂、七星瓢虫、萤火虫等等。资料拓展螳螂是一种食肉性的昆虫,体大,头呈三角形。前胸特别延长,前足呈镰刀状,并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是著名的益虫。七星瓢虫是瓢虫的一种,因背部像葫芦瓢而得名。根据食性,瓢虫可分为植食性与肉食性两大类群。前者以植物为食,对人类有害,但数量较产;后者占绝大多数,以捕食蚜虫、粉虱等农业害虫为主。甲虫,鞘翅目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通称“甲虫”。种类有33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在中国记载7000余种。它们的前翅呈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因此能够保护内脏器官。体型的变化甚大。此类昆虫的适应性很强,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粪食性等。蝴蝶,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主要分蛾类和蝶类,共同识别特征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颚的外颚叶特化形成,上颚退化或消失。完全变态。体和翅密被鳞片和毛。翅二对,膜质,各有一个封闭的中室,翅上被有鳞毛,组成特殊的斑纹,在分类上常用到。少数无翅或短翅型。跗节6节。无尾须。全变态。

《昆虫记》中20种动物的简介

《昆虫记》中20种动物如下: 1、石蚕 2、蜣螂 3、蝉 4、泥水匠蜂 5、螳螂 6、蜜蜂、猫和红蚂蚁 7、矿蜂 8、萤 9、被管虫   10、樵叶蜂11、采棉蜂和采脂蜂 12、西班牙犀头13、蚱蜢 14、黄蜂15、蛴螬 16、蟋蟀17、赤条蜂 18、捕蝇蜂 19、寄生虫20、松毛虫。一、石蚕:属石蚕蛾科。外形特点: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色,翅膀褐色,停栖时呈屋脊状,各脚细长。生活习性:幼虫为水栖性,会吐丝将溪流水中的石块 、细砂、枯枝等黏结成巢,每一个种类都有特定的巢型,成虫生活于溪流附近,栖息量很多。二、蜣螂俗称屎壳郎,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外形特点: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生活习性: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三、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外形特点: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须状。生活习性: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四、舍腰蜂也称为金腰蜂(泥水匠蜂)外形特点:头部有两只触角,触角末端向外弯曲,胸部圆柱状,尾部细长末端有膨胀,后四脚偏长。生活习性:屋子旁边,主要会选择一个能够暴露在夏日里的炎热之下的地点。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有一只大一点儿的火炉,还要有一些能够燃烧使用的柴火。已经变得乌黑的天花板、木缝、烟筒等。比如说,在养花房里,在厨房里等。五、螳螂外形特点: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生活习性: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扩展资料:《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昆虫记

上一篇: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下一篇:翠竹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