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出自哪一首诗词?
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出自宋代诗人程公许的作品之一《和钟道士若谷投赠韵》【作者】程公许(?—1251),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嘉定进士。全诗如下:《和钟道士若谷投赠韵》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许流年衮衮拥头浪,萧骚白发三千丈。人生劳禄底须多,何嗟及矣负米养。沧溟不禁尾水汇,养素略窥道家说。庶几真一复保全,可以众言强分裂。瀛洲醉挥碧霞杯,集云峰前偶此来。吏筘凫散铃索静,怪有飞佩锵琼瑰。紫霄洞经曾熟读,归来烟霞光绕冠服。嵯峨千仞狮子峰,寒栖旋营数间屋。飚游为我晷刻停,汲泉引满如海鲸。要学旌阳累功行,不妨天诏迟飞升。岷峨念归可轻工发,枉办青鞋并布袜。禁闼侯藩信所遭,几曾爷空虚咄咄。炉薰浪拟叩玄微,何如赵州东院西。了知此理只麽是,亡羊何必惑多蹊。自心有疑须自断,角用周遮添一重案。炼师炼为我印证之,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
九州共贯是什么意思
“九州共贯”的意思是:名气大得贯穿整个中国,形容很有名。天道酬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jiǔ zhōu gòng guàn【释义】:名气大得贯穿整个中国,形容很有名。九州,是中国古代的称呼,现在就指代中国。贯:贯穿。【出自】:“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出自宋代诗人程公许的诗《和钟道士若谷投赠韵》“九州”指:荆州、兖州、雍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扬州、梁州。
“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出自哪一首诗词
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出自宋代诗人程公许的作品之一《和钟道士若谷投赠韵》【作者】程公许(?—1251),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嘉定进士。全诗如下:《和钟道士若谷投赠韵》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许流年衮衮拥头浪,萧骚白发三千丈。人生劳禄底须多,何嗟及矣负米养。沧溟不禁尾水汇,养素略窥道家说。庶几真一复保全,可以众言强分裂。瀛洲醉挥碧霞杯,集云峰前偶此来。吏筘凫散铃索静,怪有飞佩锵琼瑰。紫霄洞经曾熟读,归来烟霞光绕冠服。嵯峨千仞狮子峰,寒栖旋营数间屋。飚游为我晷刻停,汲泉引满如海鲸。要学旌阳累功行,不妨天诏迟飞升。岷峨念归可轻工发,枉办青鞋并布袜。禁闼侯藩信所遭,几曾爷空虚咄咄。炉薰浪拟叩玄微,何如赵州东院西。了知此理只麽是,亡羊何必惑多蹊。自心有疑须自断,角用周遮添一重案。炼师炼为我印证之,六合同风兮九州共贯。
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
大一统就是说国家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统一的,不容分割的。例如,西汉汉武帝时,国家就是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全国统一,有效抗击匈奴入侵。经济上: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此后在中国思想界二千年的统治地位。扩展资料:大一统的来源和发展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字不是形容词“大”,而是动词“尊大”的“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元始就是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个最高权力为中心来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因此,最初的“大一统”概念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大一统”强调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视重建国家政统和法统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一统”一词最早主要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对王朝由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所做的说明,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中国关于国家统治观念起源于我国的夏商周三代,由氏族血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即在某一王朝内王统是靠父子相继的嫡长子继承制来延续的,“当最高权力是掌握在一个特定的王室成员手中的时候,人们可以、也才会认为这个最高权力是合法的。反之,人们便可以指责它为非法。中原文化夏朝建国后,由它所控制的地域逐渐成了标志国家主体的不可分割的内容,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传统,即建立一个真正的、被承认的国家,就必须占据特定的地域,并有相应的中央权力。这一特定地域便是中原地区即“中国”。占据中原地区便获得一种强烈的自尊意识,就可以向四周发号施令,进行征伐;所以只要中原统治势力稍弱,四周势力强者就会千方百计跻身中原,攫取中原主宰权。商代夏、周替商都是在取得了中原之后才赢得正统地位的。但是,三代时期的“大一统”观念只是人们的一种模糊意识,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大一统的概念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分裂动乱,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孔子针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孟子主张“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认为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则认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管仲说:“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尧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纣之民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一统
大一统和大统一有什么区别
一、定义不同1、大统一:一般指的是疆域的统一,即所有的地方都归于一个政权统治。2、大一统:不仅有疆域的统一,还包含了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比如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还做到了经济上的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二、对应的朝代不同1、秦朝 、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这几个朝代都曾真正实现了大一统。2、新莽、曹魏、民国都短暂的实现了大统一。三、发展结局不同实现了大一统的朝代都使我们的文明发展更进了一步,都是我们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而大统一的政权基本很快就分崩离析了。扩展资料: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这里的“大”字不是形容词“大”,而是动词“尊大”的“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元始就是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个最高权力为中心来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因此,最初的“大一统”概念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