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刘邦最恨雍齿了,将他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个头脑十分精明的人,他有着一般明君对待下属的宽厚仁慈,又能够在关键时刻痛下杀手,铲除异己,这是刘邦最令人称道的性格。其实,高祖刘邦做事,无非是根据两个原则,一是尽可能把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刘邦用人的技巧不可谓不高明,他能够把下属的潜在能力给发掘出来,也能够在乱世中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的成功途径;另一条则是尽量的规避风险,刘邦所处的时代自然是不安定的,而刘邦作为一介布衣能够最后一统中原,知人善用是一项有效的利器,但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到把利益最大化,还能兼顾风险规避,实属不易。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刘邦反秦初期,身边有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雍齿。当年雍齿虽然跟随刘邦起兵反秦,但其实雍齿从来都没有看得起刘邦,毕竟刘邦出身低微,因此雍齿在第二年刘邦所率起义军收到围困,处于最艰难的时期的时候,雍齿不仅没有出手帮助刘邦,反而把自己的封邑献出,保全自己。从雍齿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刘邦必然是十分痛恨雍齿,这不仅仅是一种懦夫行为,还是无羞耻的背叛,再加上雍齿之前一直轻视刘邦,刘邦对于雍齿必然是恨之入骨。可根据史料记载,刘邦在荡平各个地方势力之后,实现中原再次统一,而当时雍齿所在的赵国也覆灭了,雍齿也就沦为了刘邦的阶下囚。按理来说,刘邦与雍齿有着如此的深仇大恨,当雍齿落入刘邦手里,自然是要讨苦头吃的,甚至性命都可能不保。但事实上,刘邦并没有如何处置雍齿,反而对雍齿大加封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从刘邦封赏雍齿所能够获得的实际利益来看,必然是大于杀掉雍齿来得划算。刘邦其人先前已经介绍过了,虽然出身低微,在乡里曾经是个无所事事的痞子,但刘邦能够最终成为千古帝王,他的胸襟必然是开阔的。雍齿向刘备投降,而汉朝鼎立的局势在当时已成定局,如果雍齿真心实意地为刘邦卖命,其实刘邦根本没必要杀他,留着他反而对自己有利。单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就比与他争霸天下的项羽强出不少。项羽这个人性格刚烈,更是名门之后,性情向来高傲,曾经为了一句笑话就把为他立过功的臣子给杀了,这样的人,如果说做个元帅、将军尚还可以,要是做一国之主就有些捉襟见肘,因为他没有刘邦的那股子忍劲。换句话来说,如果当时雍齿跟的是项羽,而雍齿同样不尊项羽,甚至背叛项羽,今后再次相对,雍齿的性命定然是留不长久。但刘邦就不同,雍齿归降了刘邦,并且能够再次被刘邦所用,刘邦就会容忍他,正是因为刘邦能够清晰的分清利弊,雍齿最后才能够在刘邦手下不仅不死,还获封侯爵位。那么,刘邦留下雍齿为他所用,有没有旁人在一边提提意见呢?答案是肯定的。张良是刘邦手下的谋士,也是当时不世出的智者。当初刘邦在群雄逐鹿之中站到了最后,本来正是一统天下,歌功颂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邦碰见了一群将领与军士在秘密会谈,刘邦对此感到不解,于是便向身边的张良询问原因。张良说:"这些军士、将领们正在策划的是谋反的大事,是要将陛下你推翻。"刘邦听后大惊,自己带领众军将士们奋战使得天下刚刚安定,为何要将自己赶下台?张良为刘邦解开了疑惑,他说:"陛下现今已经一统天下,真是给有功之臣封赏之时,但陛下至今所封赏的都是亲近的老臣,他们与陛下的私交都不错,但陛下对于与自己有过过节的人大多都是杀戮殆尽。这些议论纷纷的将士们,主要是因为封赏可能轮不到他们,甚至还可能因为自身与陛下您发生过矛盾,反而丢了性命,如此还不如再造反一次。"张良的一番话点醒了刘邦,他便开始向张良寻求解决之法,张良反问刘邦谁与他积怨最深,刘邦自然就想到了雍齿。于是张良告诉刘邦一定要留下雍齿,试想如果能够封赏雍齿,其他人必然会想到,连雍齿这样的都能够被皇帝饶恕,就让自己更加坚定了能够获得封赏的信念。
雍齿两次背叛刘邦,为什么还被封侯呢?
刘邦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民皇帝,以一介布衣之身,加入了反秦大军,一路逆袭,最后坐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除了“汉初三杰”外,还有一帮跟随他在沛县起兵的人,有一个人比较特殊,虽然是同乡,却两次背叛刘邦,他叫雍齿。雍齿也是沛县人,与刘邦同乡,是沛县起义时刘邦的老班底。可是雍齿却瞧不起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只是乡里的混混头子,雍齿却是县里的混混头子,不论是从资产、人脉等方面,雍齿要强得多,可是沛县起事之后,沛公却是刘邦,这就导致雍齿后来的两次反叛。占得沛县后,刘邦要打出去,就让雍齿驻守丰邑。没想到魏国人一来诱降,雍齿就献出了城池,投降了魏国。这可是刘邦的第一桶金,是事业的开始,可以想象刘邦受到的打击。刘邦听闻消息后大怒,不顾兵力多寡,带兵强攻了两次都没效果,不得已归降了项梁,再从项梁借兵,才拿下丰邑。没想到雍齿也归降了项梁,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雍齿再次回到刘邦阵营。楚汉战争时期,雍齿再一次反叛刘邦,跟随了项羽,眼看楚军势弱,雍齿第二次回到刘邦阵营。对于这么一个人,刘邦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没想到最后却大封雍齿,这里面又发生了什么呢?楚汉之战结束后,刘邦无意间发现一群武将坐在地上议论着什么,身旁的张良说:天下已平,这些将领认为封地不够分,担心您找他们平日的过失,借口将他们杀死,所以聚在一起谋反。刘邦反问“为之奈何”?张良又说:文武百官中,您最恨谁,就大封谁,这样其他人就会安心了。于是刘邦大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位次居五十七。武将们听说此事后,都放心了,连雍齿都得封,我们就更没什么问题。这就是刘邦最恨雍齿,却还要封侯的原因。参考文献:《史记·高祖本纪》
雍齿曾经两次背叛刘邦,为什么最后还是能封侯呢?
刘邦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民皇帝,以一介布衣之身,加入了反秦大军,一路逆袭,最后坐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除了“汉初三杰”外,还有一帮跟随他在沛县起兵的人,有一个人比较特殊,虽然是同乡,却两次背叛刘邦,他叫雍齿。雍齿也是沛县人,与刘邦同乡,是沛县起义时刘邦的老班底。可是雍齿却瞧不起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只是乡里的混混头子,雍齿却是县里的混混头子,不论是从资产、人脉等方面,雍齿要强得多,可是沛县起事之后,沛公却是刘邦,这就导致雍齿后来的两次反叛。占得沛县后,刘邦要打出去,就让雍齿驻守丰邑。没想到魏国人一来诱降,雍齿就献出了城池,投降了魏国。这可是刘邦的第一桶金,是事业的开始,可以想象刘邦受到的打击。刘邦听闻消息后大怒,不顾兵力多寡,带兵强攻了两次都没效果,不得已归降了项梁,再从项梁借兵,才拿下丰邑。没想到雍齿也归降了项梁,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雍齿再次回到刘邦阵营。楚汉战争时期,雍齿再一次反叛刘邦,跟随了项羽,眼看楚军势弱,雍齿第二次回到刘邦阵营。对于这么一个人,刘邦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没想到最后却大封雍齿,这里面又发生了什么呢?楚汉之战结束后,刘邦无意间发现一群武将坐在地上议论着什么,身旁的张良说:天下已平,这些将领认为封地不够分,担心您找他们平日的过失,借口将他们杀死,所以聚在一起谋反。刘邦反问“为之奈何”?张良又说:文武百官中,您最恨谁,就大封谁,这样其他人就会安心了。于是刘邦大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位次居五十七。武将们听说此事后,都放心了,连雍齿都得封,我们就更没什么问题。这就是刘邦最恨雍齿,却还要封侯的原因。
雍齿两次背叛汉军,刘邦都恨得牙痒痒,为什么却让他得以善终?
这不是因为刘邦大度,而是因为他要给所有人做个样子,连他如此痛恨的雍齿他都能善待,其他那些将领什么的就不用担心我会报复你们了,安心为西汉效力就行。刘邦从一开始就是带着自己的老乡们开始打天下的,而雍齿不只是他的老乡,据说两个人的家离的还挺近,就这样一个近邻,却第一个背叛了刘邦。雍齿是如何背叛的呢?这得从刘邦的老家丰邑说起。刘邦起义之后,秦朝的官员就开始带兵来打他,他很放心的把丰邑交给雍齿,然后带着人出兵了。后来刘邦打到了薛地,但在他正因为胜利高兴的时候,却听到了雍齿背叛的消息。雍齿的背叛和一个叫周福的人有关,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周市。周市是个魏国人,地盘也在魏国的地界上,后来他想把地盘交给魏王的后人,立那人做新的魏王,还想游说其他人也把属于魏国的地盘还回来。丰邑和魏国也有些关系,那个周福就让人过来告诉雍齿,想要活命的话,就把丰邑交出来,如果你配合的好,还能封你个侯爷当一当,雍齿选择了献出丰邑。刘邦心里很气愤,为了夺回丰邑,刘邦和雍齿打了起来,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点小地方就是打不下来,后来刘邦还专门去借了兵。在西汉建立之后,因为人很杂乱,也有不少跳过槽的,他们心里有点七上八下。还是刘邦的谋臣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办法就是善待自己最痛恨的人。只要对他好,别人就会安心,刘邦随即就把雍齿当试验品了。
刘邦尽杀功臣,为什么对叛乱的雍齿,却反而封侯
雍齿数次背叛刘邦不假,但刘邦厚待他是有原因的。实际上雍齿早早随赵王再次投降刘邦之后,只是个很小的小角色,刘邦根本都没拿他当盘菜,懒得跟他计较。到了刘邦立国大封群臣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刘邦对自己不公平,感觉没希望了,张良献计“你最恨的人是谁,你就好好封赏他,连他都有厚赏,别人又怎么会感觉没希望?”于是刘邦封雍齿为侯,列所有功臣的第五十七位。也就是说,刘邦是为了稳住其他功臣而封其为候,是从政治角度出发的缓和君臣关系的策略。和他雍齿没什么关系。刘邦杀功臣,为的是给后人铺路,免得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情况出现。雍齿这小子能活下来,正是证明了他就一废物,对皇权没任何威胁,皇帝巴不得所有封下的公候都是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杀他。
刘邦尽杀功臣,为什么对叛乱的雍齿,却反而封侯?
刘邦当上了皇帝,一口气封赏了自己喜欢的人和同姓的人为侯。高兴之余忘记了还有一帮兄弟跟着自己打天下的,所以这帮人就在窝里不服气,整天抱怨,不久怨气就被刘邦瞅见了。刘邦抢了别人的天下,所以自己也心虚别人抢自己的。于是情急下听从了张良的意见,封赏了自己平时最为讨厌,最为痛恨的人为侯。这就是老乡雍齿,他莫名其妙的得了个什方侯,还是两千五百户的。这么一来那些抱怨的人也平息下去了,看着雍齿都封侯了,自己也不愁没有了。
雍齿屡次背叛刘邦,还是他最恨的人,为何最后能善终?
刘邦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将开国功臣几乎都杀尽了,但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也都惨遭清算。然而在早期跟随刘邦的一群人中,雍齿才是最该被清算的人。因为他屡次背叛刘邦,还是刘邦最恨的人,可为何雍齿最后能善终呢?雍齿是刘邦的同乡,不过出身比刘邦高一些。起初的雍齿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当地不少豪强都和他称兄道弟。其中有个人叫王陵,刘邦当时是他的手下喽啰,通过他的介绍,刘邦和雍齿才正式结识。不过雍齿根本看不上刘邦,觉得他就是个市井无赖。后来刘邦起兵,王陵不肯屈居在自己的“小弟”之下,于是毅然离开沛县,打算单干。雍齿很想跟王陵一起走,但他舍不得自己在沛县的家业,所以不得已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刘邦知道雍齿一向看不起自己,但他不仅不介意,还愿意重用雍齿。可雍齿根本不信,凭刘邦这个“无赖”就能做成什么大事。于是他趁刘邦不在的时候,就和魏将暗中联系,私自将丰邑献给魏王。正在外面作战的刘邦,听到这个消息气得火冒三丈,随即带兵回来攻打丰邑,没想到雍齿却出面阻挡。刘邦苦攻无果,只好带着众人去投靠了项梁,后者帮助他才拿回丰邑。刘邦拿回丰邑后,魏王已经被杀,叛变的雍齿无路可去,便投靠了赵王。楚汉战争爆发后,赵国响应项羽对付刘邦,雍齿也从中出了不少力。加上之前丰邑一事,刘邦对雍齿是恨之入骨。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军攻打赵国,雍齿再次走投无路,只好重新归附于刘邦之下。而这时候刘邦当年的“大哥”王陵,也已经投靠他。刘邦本想杀了雍齿泄恨,可是王陵极力劝解,刘邦才给了他面子,收留了雍齿。雍齿这次不得不寄人篱下,所以做事也卖力起来。不过他这个人虽然反复无常,但还是有些本事的。刘邦见他表现不俗,也就不好再找借口去杀他。雍齿知道刘邦对自己恨之入骨,所以每次都积极立功,但事后却不邀功。两个人就这样,一个心里不服对方,却碍于形势不得不替对方效力。一个心里恨极了对方,却因为他人的劝说,以及对方的功劳不好说什么。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开始对众人进行封赏。于是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庶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大将韩信被封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九江王等等。另外,萧何、曹参、张良、樊哙等人,也因功依次被封为侯爵。可想而知,里面并没有雍齿。雍齿没有被封赏,是在意料之中,而这些被封王封侯的功臣,心里也很不好受。因为他们不知道,刘邦这样大肆封赏,是出于对他们功劳的肯定,还是想让他们功高盖主,好找借口除掉。因此众将常常聚在一起议论,结果有一天恰好被刘邦看见了。随即刘邦询问张良来龙去脉,张良告诉他,他是以平民身份成为了皇帝,但是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样的亲近之人,诛杀的都是仇恨之人。如今大家害怕论功劳,天下的土地会不够分,又怕会因为平生的过失而被诛杀,所以就聚集着讨论谋反。刘邦听后很惊讶,于是询问张良计策,张良就问他平生最恨谁,刘邦回答:“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张良听后说:“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刘邦就将雍齿封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众将看到连雍齿都被封了侯,便从此消除了顾虑。没多久,大家就按照爵位的高低,陆续获得了土地封赏。雍齿从没想过,刘邦会厚待自己,所以被封为什邡侯的他很是兴奋,马上就带着家人去就封。就这样,雍齿在什邡享受了9年时间,最后安然去世。他去世后,子孙还承袭了爵位。直到其曾孙雍桓承袭爵位时,因为不肯从军征讨南越,以及所筹酎金不符合朝廷标准,从而被削除爵位,这时候已经是汉武帝时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