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出自哪里?
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评价: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但是,朱熹在这句诗后面紧接着说的一句话:“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唐子西名为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唐子西作为该诗句目击者证人,尚不知何人所作,所以一般认为是宋朝佚名诗人所做。有人说此语是夸大个人作用,因此就把它列入到“弊病”之中了,然而,果然是弊病吗? 首先,一个人要有灵魂,一支军队要有统帅,一个国家要有领袖,一种民族文化要有代表人物,孔子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我们都说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他可以普渡众生,我们说过这是夸大释迦牟尼的作用吗?我们都说基督教中的上帝是耶和华,天地万物都是他创造的,我们说过这是夸大耶和华的作用吗?阿拉伯国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穆罕默德(穆圣),他同样是被认为是创造一切的真主,我们说过这是夸大穆圣的作用吗?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非要否定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可呢?当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头上的神圣光彩去掉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具有自尊、自信吗?华夏文化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个代表人物,就好比是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支军队没有了统帅,一个国家没有了领袖!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天又生我们 长夜才复旦出自哪里
应该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
仲尼就是孔子。
全句意思是:上天不造就像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但是上苍又造就了我们(指包括复旦学生在内的中国新一代年青人),那么万古才会重新恢复光明,焕发光彩。
2005年台湾狂生李敖访问复旦大学,并为之题词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题词并无大的问题,但他解释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乃诗圣杜甫的诗句,由此引发诸多网友质疑,原因是检索杜甫诗作不见该句。但以其为杜甫诗作的还不止李敖一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在《孔子读本》一书以及清华大学礼学家彭林教授在《守望中华礼仪之邦》一文中皆作如是观。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研究员还曾提到该赞词乃韩愈的诗作。
以上诸家或各有所本,但到目前为止尚不曾有人提供明确的文献资料给予有力的支持。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该赞词即使不是首先出现《朱子语类》中,也是因朱子(西历1130-1200)曾经加以引用才得到后人的注意。《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张子》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又,朱子于《性理大全书》一书中也曾引用过该句,表明朱子对该赞词是十分重视和认可的。朱子的记载同样为较早的胡仔(西历1110-1170)《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四《宋朝杂记上》所印证:“唐子西《语录》云: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知何人诗也。”
唐庚(西历1071-1121),名子西,四川眉州人,北宋绍圣年间进士,官宗学博士,后谪外官,遇赦归蜀,道卒,著有《唐子西集》、《唐眉山诗集》等,极力推崇杜甫诗作,曾有“作文尝学司马迁,学诗当学杜子美”之语。据前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只是唐庚于蜀中驿馆墙壁上看到的一副对联,唐本人已明言不知何人所作。由此,尽管杜甫诗句中也曾提到过孔子,比如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的“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和《饮酒》的“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纯”的诗句,但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赞词即是杜甫的诗句,至少没有原始的文献以为佐证。而若以唐庚推崇和熟悉杜甫诗作且不知该赞词为何人诗而言,则大体可断定其非杜甫诗作。后人多以之为杜甫的诗句,或因唐庚推崇杜甫诗作所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该赞词至晚在唐庚卒年亦即西历1121年之前已经出现。
与此同时,该赞词出现在北宋之前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它盛赞孔子无以复加,后人不可能不加留意和记载。更为主要的是,汉唐学问以经学著述为主。刘汉虽然崇儒尊孔,但对孔子的褒奖至多是“圣人”或“素王”而止。李唐则儒释道三教并行,且佛教鼎盛而道教为李氏故意抬举,同样对孔子的褒奖不够,所以终唐之世,尽管有韩愈站出来“复道统,尊孔孟”,但类似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的狂捐心迹并不少见。赵宋则不然,太祖佑文,儒学复兴,学者对孔子于中国文化之崇高地位的认识普遍提升,所以“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极有可能出现在北宋前期,而且是一个未留名或不知名的人士所作。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什么意思?
“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意为:上天不造就像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但是上苍又造就了我们,那么万古才会重新恢复光明,焕发光彩。这句话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对孔子及其思想学说无限崇拜、无限敬仰的表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但是,朱熹在这句话后面紧接着说了一句话:“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唐子西名为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唐子西作为该语的目击证人,尚不知何人所作。所以,一般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是宋朝佚名诗人所作。扩展资料:就“万古长如夜”而言,《诗》中写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子贡则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正是他把孔子比作日月:“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道互补的,包涵诸子百家的华夏文明。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谦下,知白守黑,顺其自然,后发制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中庸,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先礼后兵。从汉朝董仲舒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到宋朝时就有人说出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赞誉之词。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为什么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意思是: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引申意思:孔子是一位大圣人,说出了人世间的许多真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向道德和素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扩展资料:《朱子语类》的社会价值1、朱子讲学语录的内容涉及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质文明、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不仅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反映了中华文明所倡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而且对时下抵御外物诱惑、重振道德良知仍能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2、朱子语录为中心探讨朱子集理学之大成的思想演变线索以及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夯实朱熹讲学语录的坚实文献和语言基础,阐发朱子语录所蕴含朱子学伦理价值体系的丰厚思想文化内涵,阐发朱子学中与时俱进且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人文精神。3、今天的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成中华文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认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形成世界上多元文明多向度雅俗交融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这对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和不同文明的共存互补、平等发展也有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