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蒙古族)曾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1698年,以阿拉布珠尔为首的一支土尔扈特人历经艰辛,携众从伏尔加流域归国礼佛,来时被准噶尔部绑架,归路又被阻截,后求清政府赐牧地于党河、色尔腾流域,1731年安居于额济纳草原,成为1771年渥巴锡率众万里东归的先驱。后发展为额济纳土尔扈特谱系。事迹阿拉布珠尔系阿玉奇汗之兄纳扎尔玛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陪同母亲、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礼佛为名离俄进藏。在藏住了5年之久,其间他们前往北京拜见清朝皇帝,后来借故留下,向朝廷索要栖居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诏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草原。在这期间,噶尔丹侵扰,清朝征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拉布珠尔积极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并亲自率500精兵,前往准噶尔,配合清军平息骚乱。同年,阿拉布珠尔去世,他的儿子丹忠袭位,雍正一年(1723年),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领下,又一次到准噶尔参加了平息噶尔丹的战争。两次参战,建立战功。后因故请求内迁,雍正九年(1731年),定牧额济纳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为独立旗,授给扎萨克印,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直属理藩院。阿拉布珠尔的回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形成的奠基人和先祖。而且,从一系列事情来看,这一回归行动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试探,对于留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不能不产生影响。阿玉奇汗苦心经营,静观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内阁侍读图理琛为首的使团抵达阿玉奇的驻地,说想要将阿拉布珠尔遣回,阿玉奇和纳扎玛穆特说:“阿拉布珠尔已受重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内蒙古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东门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标题为“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先驱———额济纳旗的由来”,这是近年自治区报纸上首次公开宣传额济纳土尔扈特的历史。文章史料详尽明朗,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清代内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尔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额济纳旗。它的形成,有着一段特殊的历程……。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族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所在”。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人一面与清政府保持着联系,一面与俄罗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孙渥巴锡在计划东归的前3年,要求整个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养幼畜,家家户户制作奶酪、干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农历),数十万部众突然撤离。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战胜瘟疫,冲破沙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越过“无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尽管人畜损失过半,仍于同年六月六日(农历)到达伊犁。这就是渥巴锡(阿拉布珠尔的侄孙)经过周密准备的东归。电影《东归英雄传》就表现了这一历史壮举的英雄豪气和爱国主义精神。阿拉布珠尔做为一个探路者和东归的先驱,不断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畔,那里的土尔扈特人对“太阳升起的东方”向往之情与日俱增。4代人筹划,73年的准备,180天的跋涉,万里的征战,使得第二批即土尔扈特部全部回归,在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