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记》的作者是谁
《佛国记》作者是东晋法显。写于义熙十二年(416)。
《佛国记》一卷,全文13980字,全部记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本书记叙了法显与同侣发迹长安,度沙河(又称流沙,指敦煌以西至今新疆若羌县之间的沙漠),逾葱岭(指喀喇昆仑山),历经艰辛而至北天竺,尔后周游西天竺、中天竺、东天竺,最后从海上返回的全部行程及其见闻。所记凡三十二国,依次是:乾归、耨檀(上二国在长安至敦煌之间,分别是北方十六国中的西秦和南凉)、鄯善、焉夷、于阗、子合、于麾、竭叉(上六国在敦煌至葱岭之间,在今新疆境内)、陀历、乌苌、宿呵多、犍陀卫、竺刹尸罗、弗楼沙、那竭、罗夷、跋那、毗荼(上十国是北天竺和西天竺诸国,分别位于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和印度北部一带)、摩头罗、僧伽施、沙祗大、拘萨罗、蓝莫、毗舍离、摩揭提、迦尸、拘睒弥、达□、瞻波、多摩梨帝(上十二国是中天竺、东天竺诸国,大部分在今印度境内,个别处于尼泊尔南部)、师子、耶婆提(上二国为归途所经)。其中达□国系作者听闻所见,其余的三十一国均为作者游履所及。此外,还有一些未标国名的城市,如罽饶夷城、迦维罗卫城、拘夷那竭城等。书中不仅简要地记载了法显游历天竺的行进路线、住留时日及主要活动,而且真实地记叙了所经亚洲各国及我国新疆地区在公元五世纪初的历史状况,如里程、方位、山川、气候、人口、语言、风俗、物产、政治、宗教等,特别是佛教的寺庙、遗迹、僧尼数目、所习教说,以及众多的佛教传说。它是汉人从长安经西域至印度的陆路行程,和从印度泛海至中国的海路航线的最早记录。由于书中记叙的西域古国早已灭亡,典册罕存,本书便成了研究这些古国的历史变迁的稀世珍宝,因而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自十九世纪以来,先后被译成法文、英文、日文等,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此书的著作。
法显是中国东晋时代的僧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到达了印度本土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求法僧,最杰出、最有成就的,公推法显、玄奘和义净,其中法显的年代最早。《法显传》是法显唯一的著作,写成于他归国后不久。法显的事迹今天能为人所知,绝大部分亦依赖于此书。但此书的价值,不仅仅限于记述了法显个人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人最早以实地的经历,根据个人的所见所闻,记载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亚,南亚,部分也包括东南亚的历史、地理、宗教的一部杰作。与它同时,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有类似法显的经历,或者写有类似的书,《法显传》因此有它的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这种地位和价值独有而不可取代。
请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的目录是哪些内容?
阿耆尼国/屈支国/跋禄迦国/笯赤建国/赭时国/*捍国/宰堵利瑟那国/飒秣建国/弭秣贺国/劫布*那国/屈霜你伽国/喝捍国/捕喝国/伐地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蜜国/赤鄂衍那国/忽露摩国/愉漫国/鞠和衍那国/镬沙国/珂咄罗国/拘谜陁国/缚伽浪国/纥露悉泯健国/忽懔国/缚喝国/锐秣陁国/胡寔健国/哩刺健国/揭职国/梵衍那国/迦毕试国
卷第二三国
滥波国/那揭罗曷国/健驮逻国
卷第三八国
鸟仗那国/钵露罗国/*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刺尸国/迦湿弥罗国/半笯嗟国/曷逻阑补罗国
卷第四十五国
磔迦国/至那仆底国/阇烂达罗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哩罗国/秣菟罗国/萨他泥湿伐罗国/宰禄勤那国/秣底补罗国/婆罗吸摩补罗国/瞿毗霜那国/垩醯掣哩逻国/毗罗删拿国/劫比他国
卷第五六国
羯若鞠阔国/阿逾陁国/阿耶穆怯国/钵逻耶伽国/幡赏弥国/憍索迦国
卷第六四国
室罗伐悉底国/劫比罗伐窣堵国/蓝摩国/拘尸那揭罗国
卷第七五国
婆罗疙斯国/战主国/吠舍厘国/弗栗恃国/尼波罗国
卷第八一国
摩揭陁国上
卷第九一国
摩揭盹国下
卷第十十七国
伊烂孥钵伐多国/瞻波国/羯朱嗢祗罗国/奔那伐弹那国/迦摩缕波国/三摩*吒国/耽摩栗底国/羯罗孥苏伐剌那国/乌荼国/恭御陁国/羯馒伽国/幡萨罗国/案达罗国/驮那羯磔迦国/珠利耶国/达罗毗荼国/秣罗矩吒国
卷第十一二十三国
僧伽罗国/恭建那补罗国/摩诃剌侘国/跋禄羯咕婆国/摩腊婆国/阿吒厘国/契吒国/伐腊毗国/阿难陁补罗国/苏剌侘国/瞿折罗国/邬闽衍那国/掷枳陁国/摩醯湿伐罗补罗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钵伐多国/阿点婆翅罗国/狼揭罗国/波剌斯国/臂多势罗国/阿軬荼国/伐刺孥国
卷第十二二十二国
:法显大师与《佛国记》一、法显大师生平简介二、《佛国记》的基本内容及法显大师西行的过程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第三部分 天竺记游 第四部分 师子国记游 第五部分 海路归国 法显之同行者 三、《佛国记》之历史文化价值(一)、《佛国记》与中外交通史研究 (二)、《佛国记》与西域史、印度史研究(三)、《佛国记》与佛教史研究 (四)《佛国记》的文学价值 四、法显大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一)、法显大师西行的意义及其影响 (二)、法显大师对中国佛教律学的贡献 (三)、法显大师对中国佛教义学的贡献五、《佛国记》之书名及其研究、释译情况(一)、《佛国记》之书名 (二)、《佛国记》的研究情况 (三)、本译注的特点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题解】 从长安出发 干归国 耨檀国 张掖镇 炖煌度沙河 【说明】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题解】鄯善国 焉夷国 于阗国 观于阗国行像 子合国 于麾国 竭叉国 概述葱岭以东诸国度葱岭 【说明】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题解】陀历国 顺岭西南行 乌苌国 宿呵多国犍陀卫国竺刹尸罗国弗楼沙国佛钵 分手那竭国佛顶骨那竭国城那竭城南佛影【说明】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题解】度小雪山 罗夷国 跋那国 毗荼国 【说明】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题解】摩头罗国中国概述 僧伽施国 罽饶夷城沙祇大国拘萨罗国舍卫城 过去三佛大塔迦维罗卫城 蓝莫国 拘夷那竭城 【说明】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题解】诸梨车欲逐佛处毗舍离国阿难分身处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小孤石山那罗聚落王舍新城 王舍旧城 耆阇崛山南山石室王舍旧城北伽耶城佛成道处四大塔 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缘 鸡足山旷野 迦尸国波罗捺城 拘睒弥国 达嚫国 重归巴连弗邑道整留居天竺瞻波大国 【说明】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题解】多摩梨帝国 【说明】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题解】 师子国概况佛足迹大塔无畏山寺贝多树 佛齿精舍法会盛况佛齿供养 跋提精舍 摩诃毗诃罗精舍王作新精舍 天竺道人诵经求得经律文本【说明】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题解】搭船东归 耶婆提国 搭乘商船趣广州 抵达长广郡 南下向都 总结西行历程 【说明】
第十部分 跋 【题解】 附录一:法显法师传 附录二:法显大师年谱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557696-1.html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2] 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学记》的作者是谁?
《学记》的作者是乐正克。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其中很多东西,不仅是教育史上的首创,而且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即使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
《格列夫游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讽刺作家、政治家、诗人,以讽刺作品名垂青史。他是一名牧师,一位政治撰稿人,一个才子。他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贫困家庭,由叔父抚养成人,六岁上学,在基尔凯尼学校读了八年。1682年进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学习,他除了对历史和诗歌有兴趣外,别的一概不喜欢。还是学校“特别通融”才拿到学位。之后,他在三一学院继续读硕士,一直到一六八六年。1688年,爱尔兰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前往英国寻找出路。
接下来的十年是对斯威夫特一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时期。他通过亲戚的关系,在穆尔庄园当私人秘书。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也是位哲学家,修养极好,这无疑给斯威夫特起了积极的,甚至是导师性质的作用。这从政治或者其他较实际的角度看,对斯威夫特可能是一种失望,但就一个讽刺作家来说,近十年的时间却使他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他早期的两部讽刺杰作《桶的故事》和《世纪战争》正是在这里写成的。
1723年,英国政府委派政治流氓伍德为爱尔兰铸铜币,弄得民不聊生。斯威夫特连续发表几封公开信,鼓励爱尔兰人民起来反对铸币阴谋。他成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的领导者。斗争取得胜利后,他又赴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奋斗。当他返回爱尔兰时,无数农民自发从水陆俩路迎接他。
离开穆尔庄园后,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继续做他的牧师。为了教会,他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他在后半生写了无数的政治小册子,获得了相当的声誉。虽然他一时间名闻遐迩,可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甚至一步步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他经历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于是,他写了《格列佛游记》。
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黑暗和孤苦中告别了人世,终年78岁。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竺可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写作背景
沙漠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1500多年前,我国的法显和上曾从长安出发,前往新疆,印度等地做了一次历时13年的旅行,在他的《佛国记》中,他把沙漠描写的十分神秘恐怖。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为我们揭开了沙漠的神秘面纱:它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它必然是人类的另一块福地。
《佛国记》有怎样的内容?
法显凭借自己15年的旅途见闻和思考,在归国后写成了《佛国记》一书。此书以优美简洁的文字记述了中亚和印度等地的地理、风俗人情、历史、佛教等情况。其中有许多关于当时域外地理的新认识、新记录。如有关于阗、葱岭至北印度一带的地理描述。法显在《佛国记》中,还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地理形势、河流、物产等情况。再如关于锡兰岛的认识和记述,《佛国记》准确描述了锡兰岛与周围的岛屿分布,以及岛上的气候特点、景观状况和农业生产习俗,给人以清晰的热带国家印象。关于印度河流域的地形大势,法显也有认识和记述,他写道:“新头河,两岸皆平地。”又说:“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印度南部,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不过,这里的四五万里显然有些夸大,“无大山川”也不尽符合事实。但无论如何,法显的这次旅行和带回的地理见闻,丰富了当时我国对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地理认识。尤其是保存至今的《佛国记》,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之一。
《佛国记》这本书是描写什么的?
《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法显传》又名《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一卷。东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佛国记》一卷,全文13980字,全部记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也属佛教地志类著作。本书记叙了法显与同侣发迹长安,度沙河(又称流沙,指敦煌以西至今新疆若羌县之间的沙漠),逾葱岭(指喀喇昆仑山),历经艰辛而至北天竺,尔后周游西天竺、中天竺、东天竺,最后从海上返回的全部行程及其见闻。所记凡三十二国,依次是:乾归、耨檀(上二国在长安至敦煌之间,分别是北方十六国中的西秦和南凉)、鄯善、焉夷、于阗、子合、于麾、竭叉(上六国在敦煌至葱岭之间,在今新疆境内)、陀历、乌苌、宿呵多、犍陀卫、竺刹尸罗、弗楼沙、那竭、罗夷、跋那、毗荼(上十国是北天竺和西天竺诸国,分别位于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和印度北部一带)、摩头罗、僧伽施、沙祗大、拘萨罗、蓝莫、毗舍离、摩揭提、迦尸、拘睒弥、达□、瞻波、多摩梨帝(上十二国是中天竺、东天竺诸国,大部分在今印度境内,个别处于尼泊尔南部)、师子、耶婆提(上二国为归途所经)。其中达□国系作者听闻所见,其余的三十一国均为作者游履所及。此外,还有一些未标国名的城市,如罽饶夷城、迦维罗卫城、拘夷那竭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