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

时间:2024-05-07 03:22:32编辑:优化君

商纣王的宰相是谁?

比干。
姬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比干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一般人们提起他就会联想到纣王剖人心的恶行。不过我倒觉得有些历史真相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的。所以按大多数人认同的历史去记吧。


商纣王有无后人,他本人是不是叫殷寿?

没有,帝辛本名叫子受,只有一个叫武庚的儿子。殷郊,殷洪是封神演义虚构的人物。纣王也不姓殷,姓子。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谓之纣”,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扩展资料人物生平——身死国灭约帝辛二十九年(约前1047年),周军出师伐商。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一说前1046年1月20日),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竿上示众。后世有学者认为,自焚与斩首存在矛盾,帝辛应是被斩首而死。帝辛死后,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让帝辛之子武庚(禄父)继位,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此后,殷商成为周的属国。[30] 周成王即位后,武庚因与管叔、蔡叔联合叛乱而被杀,周改封微子于宋国,来延续殷的后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帝辛

商纣王叫什么名字

商纣即帝辛。
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关于商纣王的名字

商纣王,姓殷,氏子,名受,又名受德,帝号辛,周朝恶谥为纣。
中国古代秦汉之前,人们的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源于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代表血缘联系;氏源于上古时期的父系社会,代表部落联系,所以从母为姓、从父为氏。
商朝已是中国迈入父系社会之后了,自然以父为贵,所以名只能跟在氏之后。氏的来源是地名,即以地名为氏,所以古代只有得到封地的王公贵族才有氏。商朝盘庚迁殷后,自然就氏殷了,所以纣王在即位之前就称为殷受。而姓只是表示了他的血缘关系,是必须和名字分开的,所以诸如子辛或者子受德是不正确的。
殷受名受,又名受德,在很多典籍中都有提到。但是一个人有两个名就很奇怪了。我个人认为,在商朝时人是没有表字的,很可能这个两字的名字就是后世表字的前身。我大胆的推测,二十岁前他只是叫殷受,二十岁后得到了受德的名字。
有人说殷受名辛,这是不正确的,辛只是他的帝号,是商朝人民对他的称呼。有人说典籍上就有“辛为嗣”说法。但是不要忘了,典籍是在他死后留下来的,自然也在他即位之后。用他即位之后的称呼来说他即位之前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多的。有人说商朝帝王是以天干地支为名的。那我想问一问,谁在殷受一生下来就知道他要当帝王的?一开始他的父亲帝乙是大算立大儿子启的,那启为什么不叫个天干的名呢?所以我说辛是他称帝之后的帝号而不是名。商朝帝王是以天干地支为号的,比如殷受之前的帝仲壬、帝盘庚、帝武丁等等,壬、庚、丁为天干,仲、盘、武是后人对他们的评价,类比周朝之后的谥号,就相当于“纣”。那么如此一来殷受不就该称为帝纣辛了吗?不过商纣王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人。他处在商末周初之际,这是一个历史革新十分彻底的年代。商朝的礼仪制度大部分延续于夏朝,而周朝则完全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其中自然包括对于君王的称呼。一般人们认为,在嬴政之前,中国的帝王都是称王的,这其实不对,因为只有周朝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才称王。在之前,包括夏商两朝,都称帝,所以才叫帝辛。但是殷受死后,周公恶谥其为纣,但是已经不能再称其为帝了,这样不就比自称天子的周王地位还高吗?所以就也称王,是为商纣王。不过这只是周人对他的称呼,商民仍然称其为帝辛。
其实中国古代的称谓是十分繁杂的,越是靠近上古时期越是复杂,比如黄帝轩辕,传说他有30多种名号。其实在中国古代,名号越多意味着你的地位越显赫(注意不是越高)。你收到的敬仰越多,赋予你的称呼自然也就越多了。我们不应该仅凭一知半解就确定一个人的名字如何,而要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这样才能还原更多的历史原貌。
也许我的说法也不尽正确,LZ权当借鉴吧,呵呵。


纣王是什么朝代

  1、纣王是商朝的。
  2、简介
  纣王,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帝辛因其母为正后,故得以立为嗣子。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因此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好发展,国力强盛之余,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3、评价
  姬发:“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尚书》:“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墨子《墨子》:“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楚毒无罪,刳剔孕妇,庶旧鳏寡,号啕无告也。”
  司马迁《史记》:①“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②“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③“帝辛湛湎,诸侯不享。”


商纣王帝辛简介:历史上的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投火自尽

《史记 殷本纪》:“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商纣王真的那么残忍吗,他都做过哪些坏事?

商纣王确实很残忍,他不但残害百姓,而且错杀忠臣,可以说坏事做尽。商纣王是后世给他的称呼,其本名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任君主,也是历代昏君的开山祖师。帝辛这个人年少时就非常聪慧而且力大无穷,可以说资质还是非常不错的。他继位之后一改商朝之前的颓废,东征蛮夷之地,扩张了很多领土,间接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文化、经济交流,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功绩的。但人无完人,后世人谈起他时并没有提及其太多的成绩而是一直以其残忍、昏庸、暴戾为话题,一直流传至今。那么他都有哪些暴行和荒诞的事迹呢,可以从享乐和残忍说起。作为君主,统领子民、坐拥天下应该有一定的享乐权力,但是这个人的享乐可以说是非常奢靡的。最著名的就是兴建了一座酒池和一片肉林,传说他豢养了一大批美女和佣人,最要求这些人整天一丝不挂地在宫里玩耍,饿了就吃树上挂的肉,渴了就喝池子里的酒。并拉上大臣们日夜狂欢。同时,他还命人建了一座名曰鹿台的地方,把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珍奇异宝都藏在里面,让大家都来看,以彰显他的威名。他对自己的臣子和百姓极度地残忍,相传其发明了一种叫做炮烙的刑法,看谁不顺眼就命人将其抓到绑在被火烧得通红的柱子上,然后听肉被烫熟的滋滋声,亦或是为了讨好他的美人妲己,随意将百姓的头砍下来或者将孕妇的肚子划开观看。如果有大臣谏言他不但不会听众,反而将忠臣都抓去折磨致死,神话故事里有一段是说大臣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他,结果被他把心挖了出来就为了证明他不是圣人。总的来说,他的罪行已经彻底掩盖了他微不足道的那点功绩,是典型的昏君,最后被灭国,自焚而死也是罪有应得。

商纣王做过什么坏事

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成语:助纣为虐。“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纣”是“残义损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就是说,他从来不做好事,专作坏事,而且是一辈子都在做坏事。“纣”,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后来人给他起的。一如后来给坏人起的绰号,“南霸天”、“座山雕”、“猫眼司令”种种。情绪上差不多。总而言之,商纣王是一个暴君,是一个由着性子乱来的败家子,是一个王八蛋,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

事实是这样么?谈歌一直怀疑其中的真伪。帝辛朝代的这一段历史,史书上绝少记录。中国至周厉王才有年号。之后,才有文字记载。商纣王的事情,应该都是传说。而传说的东西,我们是不应该相信的。

我们了解商纣王,主要是根据一部名叫《封神演义》的神魔小说。这部明清小说的作者,他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商纣王的时代,他当然是根据传说和想象力虚构的。其中绝大部分情节,都是小说家言。不可当作信史。

再拿出一些证据来。《史记》上讲,商纣王“博闻广见,才思敏捷,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曾经有过只手托梁顶柱,徒手杀虎的事迹。他还具有对复杂事务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足见此人是文武全才。他曾经攻克东夷,把国家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南地区。可以讲,他大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诸位一定要记住,这都是大史学家及大文学家司马迁先生说的,我们得相信吧。我们得相信司马迁先生也是考证过的。如此说,商纣王这个人是有功劳的,有事迹的,有能力的,有贡献的。

如此一个杰出人物,怎么能做出酒池肉林,炮烙臣子,剖腹取胎,种种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罪恶来呢。能信吗?你能够相信一个有着强大的进取心和奋斗精神的人,另一方面则是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吗?应该不会!

记不清楚从哪本书上看到过,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对商纣王做过评论。子贡认为:是有人故意置天下之罪恶于商纣王。子贡讲的是“嫁祸于人”。推论一下,子贡讲的不无道理。周朝取代了商朝,胜者王侯败者贼么,这是历史的规律。历史总是胜利者写下的。胜利者喜欢说前朝什么,前朝就是什么。夸奖你,你就是一朵花;贬损你,你就是豆腐渣。历来如此。周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当然要对前朝进行反面宣传了。否则,这个周王朝建立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历史记载,还有一位倒霉蛋儿皇帝:隋炀帝杨广,此人开拓了运河,做了不少好事,至少在开拓运河这件事情上,他是有贡献的。这么大的工程,如果没有一点远见卓识,是不可能办到的。可是在历史记载上,关于他的记录,也多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罪恶。谈歌一直就不明白,杨广花大力气开通运河,就只是为了自己旅游方便?只是为了自己沿河观景?只是为了到南方寻花问柳嫖娼取乐?恐怕不是吧。如此说,杨广做下了天大的好事,也不行!历史也能挑出他用心不良的另一面来。历史认定,杨广就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一切后来者,到此则无话可说了。

毛主席讲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首先要造成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毛主席的这个论断,是经过无数历史事件检验过的真理。

清代有人考证商纣王的近百条罪证,渐渐发现,纣王的许多罪恶,是经过历史文人的笔墨,逐渐增加的。如果这种考据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商纣王条条款款的大不赦,是商纣王的敌对势力,即周武王进行的政治宣传,使商纣王先失掉民心,然后再取而代之。三人成虎,从来就是政治斗争中的手段。法西斯的代表人物戈培尔曾经讲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切不要认为这是外国人才会做的手法,中国人也使用的熟练精当。分析研究一下,对商纣王的这些罪孽,大多是宣传造成的。当年国民党也不是同样宣传共产党是“匪”么,是红眉毛,绿眼睛么。所以讲,历史上对商纣王的记载多不可信。应该有三个原因:

之一:政治需要。武王伐纣,必须有政治口号,必须丑化商纣王,否则,就师出无名。造谣,中伤,种种。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是政治需要,不把敌人妖魔化,丑恶化,就无可唤起大众的愤怒与信心。中外历史上,这种把敌人妖魔化的事情还少么?

之二:斗争策略。“女人是祸水”也是周武王的政治口号。攻击妲己,就是攻击敌人的首脑,商纣王。指鸡骂狗,这也是中外历史上的斗争手段。谈歌从不相信,一个国家的君王,如何能被一个女人摆布。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宣传,就是极端地丑化商纣王。极大地贬损商纣王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这也是政治需要。

之三:把谣言当武器。以讹传讹,事情被人传得走了样,就必然造成众口铄金的悲剧。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从不鲜见。经过文革的人大都知道,凡是打倒一个人,肯定要将他或者她搞臭。以至于最后,当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果真是那样的人品吗?是那样的历史吗?想起一件旧事,前几年,流行老干部写回忆录,抢救文献么。一个老干部看了许多写他的文章,后来愤怒了,他问一个写文章的记者:“我是被捕过,可是半路就跑掉了。没有被敌人严刑拷打啊?还有,我也没有跟国民党的女特务谈过恋爱啊?”这位记者嘿嘿一笑:“大家都那么讲,错不了的。那是您老人家忘记了,您肯定被敌人严刑拷打过,而且那个如花似玉的女特务肯定爱上过您,不过您没中美人计罢了。”得,这位老干部说不清楚了。

瞧,个人的历史,当事人自己说了都不算,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了。如此说,就算商纣王活到现在,他也说不清楚他自己的历史了。

纸写的历史,有多少是信史呢?

商纣王的历史,怕是不可翻案的历史了。


上一篇:时的拼音

下一篇: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