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宓

时间:2024-05-07 07:29:34编辑:优化君

三国中甄宓是什么人物?

甄洛,曹操的大儿媳,魏文帝曹丕的夫人,册封“文昭甄皇后”。她的事迹,《三国志·魏书五》有载。
《三国演义》里的女性,人们数三数四都数不到她。排第一的肯定是貂蝉。
甄氏在演义中的出场,远不及貂蝉那般风光。建安八年春二月,曹军破邺城,曹丕直入袁绍府第。见二妇人啼哭,其中一人是袁绍妻子刘氏,另一个是袁绍儿媳即二子袁熙之妻甄氏。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遂按剑坐于堂上。此事《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注引《魏略》《世语》均有陈述。
演义这段描写很是耐人寻味。曹丕当年十八岁,正值青春期。为什么邺城一破,他不忙着打扫战场,肃清残敌,却急匆匆“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他要寻找的是什么,很值得推敲一番的。至少,让人觉得他形迹可疑吧。读者若细心,亦必不会忽略前后两处交代:一是当他要进入绍府时,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进绍府。”丕斥退,提剑入后堂。二是曹操赶到绍府门下,即问:“谁曾入此门来?”守将对曰:“世子在内。”曹唤出责之。
不能排除,曹操他是来迟了,被他的大儿子抢先了一步。在这样情况下,他只好说:“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殊不知此事另有一个版本,曹操亦早闻甄氏美名,以为拼死打下邺城,甄氏必成囊中之物。做梦他也未曾料到,煮熟的鸭子会飞,悻悻然说,老子辛辛苦苦打下邺城,难道就是为了那小子么?心中醋海翻腾,他是很难受的。
一个已婚女子,迷倒曹家父子二人也就罢了。谁知还有一个——曹家三公子曹植。事实上,最先发现甄洛之美的是他。甄洛出身大户人家,父亲名逸,官上蔡令,膝下有三男五女,甄洛最小。据说曹植曾托人向甄家求过婚,甄逸没有眼光,把女儿许配给了袁绍的二儿子袁熙。袁家四世三公,堪称头号望族。然而,名牌家族中,也有名牌草包。袁熙既无勇,又无智,在三兄弟中最没出息,连袁绍对这个儿子的评价都不高,四个字:柔懦难成。
甄氏落入曹丕之手,应是幸事。曹丕对他宠爱有加,一次宴席之上,曹丕乘着酒兴,把甄洛向文友们隆重推出,众人出于尊卑礼数,伏下头去,只敢用眼角余光来感受她的万方仪态。座中一位叫刘祯的,说他爱美也好,好色也罢,竟然直勾勾地望着她,脖子也酸了,神情也痴了。刘祯是个大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倒不是曹丕计较,而是曹操认为坏了规矩,罚为苦力。
甄洛为曹丕生下一子一女,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睿和东乡公主。有道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甄氏后来受谗失宠,竟被曹丕赐死。
甄洛死了不打紧,可害苦了曹植。黄初四年,曹植入京朝见已称帝的哥哥,回程路过洛川,神情恍惚起来,一时人神交会,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其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大段倾心描绘,若非爱之彻骨,焉能作此乎。


三国里秦宓是什么人物?

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时期蜀汉时大臣、学者。

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

建兴四年(226年),秦宓病逝。
人物生平
避不出仕
秦宓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州郡征召他,他总是称有病而不去。曾经上书益州牧刘焉,举荐儒士任安。[1]
兴平元年(194年)刘璋任益州牧时,与秦宓同郡的王商为益州治中从事,他写信给秦宓说:“贫贱困苦,何时可以度完这样的人生!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你应该来一趟,与州牧见见面。”秦宓则回信拒绝。后来,王商为严君平、李弘建立祠庙,秦宓写信对他说:“我因疾病隐避世外,得悉你为严、李二君立祠,可谓是对同道之人的厚爱和勉励。看严君的文章,冠绝天下,许由、伯夷的超俗操行,有如高山一样不可动摇,即使扬雄不加赞叹,同样名扬人间。如果李仲元不遇上《法言》,他的名声必然湮没无闻,这是因为他的文章缺乏斑斓的文采,可以说他是一个攀龙附凤靠他人而得名的人。而扬子云潜心著书立说,有益于世,出污泥而不染,行动以圣人为师,今日天下之人,仍在诵读他的文章。国家有这样的人,足以向四方夸耀,奇怪的是您颠倒本末,反不为他建造祠堂。蜀地本来就缺少学士文人,文翁遣派司马相如前往东方学习七经,回蜀地教化官民,于是蜀的文化学术才比肩齐、鲁。故此《地理志》说:‘文翁倡行教化,司马相如为其师。’汉室得才士,那时最为繁盛;董仲舒之类,不明封禅之礼,司马相如制定了封禅的礼仪。能制礼作乐,移风易俗,难道不是以礼仪节度人们行为规范而补益社会吗?虽说他有卓王孙一事拖累,但就像孔子推崇齐桓公的霸业,公羊高赞美叔术的谦让,我也为司马相如的教化叫好,认为应当为他建祠,并赶快撰定铭文。”[2]当初,李权曾向秦宓借《战国策》看,秦宓说:“战国合纵连横攻战不已,读它有何用?”李权说:“孔子、严君平,汇聚众书,写成《春秋》、《老子指归》,所以海以汇合百川为阔大,君子以广博闻见为宏大。”秦宓答复说:“书籍除正史和周朝文献外,仲尼一概不采收;道法除崇尚虚无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演。大海因接受泥沙而淤积,每年都要荡涤清除;君子固然要广博见闻,但不符礼仪则不以观看。这《战国策》反复记载阐明张仪、苏秦的谋略权术,杀人而让自己生存,害人来保护自己,这是圣贤经典所憎恶的东西。故此孔子发愤作《春秋》,以堂堂正正地阐述圣贤大道,又制定《孝经》,广泛地宣扬仁义道德。防微杜渐,抑恶于萌,所以老子主张要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把它消除于萌动状态之中,的确如此啊!商汤是位大圣人,因为看到郊野之鱼就发生了沉溺打猎的过失;鲁定公本是一位贤君,因观看美女歌舞就荒废了朝政,诸如此类的人和事,数不胜数。道家道法有言:‘不可见那你想得到的东西,免得你的思想受到惑乱。’因此天地纯正守一,日月正而光明,其光正直有如箭矢,这正是君子所应效仿的。《洪范》记载灾异,往往由人的言行声貌引发,与《战国策》中奸诈权谋有何相干之处?”[3]有人对秦宓说:“你想自比巢父、许由、商山四皓,为什么又有意地宣扬自己的辞藻文采、表露自己的奇瑰才能呢?”秦宓回答说:“我的文章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有什么文采辞藻可宣扬呢?当年孔子三次拜谒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这是由于对有些事他不能保持沉默。接舆边走边唱歌,评论家认为这是文采光灿的诗篇;渔父咏叹奔流的汉水,贤士们认为这是文字闪光的辞章。老虎生来就有斑斓的花纹,凤凰天生就有五彩的羽毛,难道是它们以色彩来粉饰装扮自己?都是自然天生的啊!《河图》、《洛书》因其文采而盛传于世,圣贤六经因其文采而传诵历代,君子以礼乐教化为美德,辞藻文采又有什么妨害!以我的愚笨,尚且以革子成反对文采的过失为耻,何况那些比我贤能的人呢!”[4]


秦宓是谁?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是指通过对一个人进行打破沙锅问到底似的提问,既可以考察他的知识和机敏,也可以从中发现他的破绽。在《三国演义》中,对秦宓逞天辩难吴国使者张温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三国时,东吴派遣张温出使蜀国。蜀国的官员都汇集一堂欢迎张温,只有别驾呻郎秦宓一个人后到。张温问孔明;“他是什么人?”孔明答:“他是学士秦宓。”于是张温就问秦宓;“你念过书吗?”秦宓说:“我们蜀国中,五尺童子都在念书,何况是我呢?”张温就问他:“天有头吗?”秦宓答:“有头啊。”张温问题:“头在哪里?”秦宓回答:“在西方。《涛经》中不是说:‘乃眷西顾’。”张温又问题:“天有耳朵吗?”秦宓回答:“有啊,天居于高处而能听到低处的声音。《诗经》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张温再问题:“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中写道:‘天步艰难’,没有脚哪来的步呢?”张温又问题:“天有姓吗?”秦宓回答:“有姓。”张温问题:“姓什么?”秦宓答道:“姓刘。”张温问题:“怎么知道的呢?”秦宓说:“从天子姓刘而得知。”张温问题:“太阳升起在东方吗?”秦宓说,“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但实际上降落在西方。”当时秦宓对答如流,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叹服。面对张温的步步追问,秦宓却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对答如流且言词绝妙,其超人的才智使满座皆惊。秦宓不只是会耍嘴皮,其才识也有过人之处,当刘备伐吴时,秦宓就指出其必将不利。诸葛亮欣赏他的才干,便将他从益州别驾升任大司农。

上一篇:腹的组词

下一篇:鹰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