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宋之问有何不堪过往,为何被称为是“最龌龊”的诗人?
宋之问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人品极差、特别龌龊的人。宋之问这个人是非常有才华的,他在历史上也写出过很多出名的诗词。但是他这个人嫉妒心很强,非常的争强好胜。如果有人的诗写的比他好的话,他就会很难受,他会想方设法的得到这个诗的使用权。而且宋之问也非常的希望通过武则天来上位,但是最后失败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叫刘希夷的诗人,他曾经写过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在文坛上留名。其实刘希夷和宋之问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而且宋之问还是刘希夷的亲舅舅。宋之问看到了刘希夷的这首诗过后,非常的嫉妒刘希夷的才华,他很想花钱将刘希夷的这首诗给买下来,他想对外宣称说这首诗是他自己创作的,但是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了几袋装满泥土的麻袋直接压死了刘希夷。因为自己的文采比不过外甥,竟然狠心将亲外甥给害死,从这里能看出宋之问有多么的龌龊。而害死自己的亲外甥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想借助武则天上位。武则天养男宠的事情我们都是有所了解的,宋之问自己非常的希望和武则天保持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所以多次的写艳诗给武则天,希望武则天能够养他。武则天虽然比较喜欢宋之问的文采,但是宋之问这个人有个毛病,他有口臭,口臭让武则天受不了,因此他就拒绝了宋之问。宋之问即使被拒绝,他自己还是心有不甘,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和武则天手底下非常受宠的张氏兄弟搞好关系,还是希望通过张氏兄弟来让武则天青睐自己。我们看一下宋之问这么多年来的所作所为,虽然他是一个比较有文采的诗人,但是他的人品真的是非常的差。亲手的压死了自己的亲外甥,给武则天手底下的男宠献媚,而且最后还“毛遂自荐”希望得到武则天的青睐,这样的人真的是非常龌龊!
牧童是什么代诗人什么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什么
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话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创作背景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扩展资料《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词句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⑵铺:铺开。⑶横野:辽阔的原野。⑷弄:逗弄,玩弄。⑸饱饭:吃饱了饭。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文学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参考资料:牧童-百度百科
白玉蟾的道情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白玉蟾天才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无所不能,诗词、书法、绘画、散文、论文,无不举世瞩目。白玉蟾在世96年,传世1000多首诗词,有诗入选《千家诗》,他的诗文歌咏山水,记叙故实,宣扬道法,抒发情感,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当时热爱其才情的人很多,有人将其诗文收编成集,如《琼管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流行于世。白玉蟾在道教历史中并非最出名的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并非最出名的诗人;但是,他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道宗仙诗大家。
白玉蟾祖师在成仙得道之前,有哪些不堪的过往?
白玉蟾是金丹派的创始人.他原名葛长庚,出生于宋朝时期,是南宗五祖之一。世称紫清先生,他的父亲是一个秀才,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白家,所以他也改名为白玉蟾。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道人给了他一个白玉蟾蜍,于是就给孩子起了个乳名为玉蟾。白玉蝉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12岁参加童试,不幸落榜,之后就离家云游四海。他平时博览群书,擅长书画,所画的景物人物十分生动逼真,所写的诗句被收录在启蒙经典《千家诗》中。他的文辞玄奇奥妙,独具一格。他在年少之时曾经拜陈南为师,到罗浮山去学习炼丹之法。在他师傅去世之后,他便隐居起来被称紫清真人。他常以光阴不能虚度,来鞭策自己努力读书。他又与其他的道侣有所不同,他的道学蕴含有佛教的禅宗思想,并开创了金丹派南宗。但是他在外人眼中,放浪不羁,蓬着头发光着脚,有时候哭,有时候笑,疯疯癫癫的,有时整日鼾睡或整日日不睡。曾经有。和尚劝他入佛门,他笑着拒绝了,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诗多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虽然身为修道之人,但是他还是忧国忧民的,从他的一首诗中就可以看出:“三分天下七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但是对于他最后的去处,却却没有人知道。有书记载,他不幸掉入江中,享年36岁。但是他的诗中也曾写过自己36岁就是自己丧命之时,也对于这一情况还是有待考证的。他在道学方面就很高的成就,被尊为道教南宗的五世祖,他有许多的诗集流传下来,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悲苦,所以也有人说他生前有抑郁症,毕竟他平时疯疯癫癫的,他掉水里也是为了结自己的生命。
白玉蟾在道教方面有什么样的成就?
白玉蟾一生从事道教活动,其成就主要在道教方面。他既对道教组织发展作过较多工作,又对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作过多方面研究,在道教历史发展中是一个贡献较大、地位较高的道士。首先,在道教组织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出现了一个以修炼内丹为主的道教派别,后世称为“金丹派南宗”,以别于北方的北宗全真道,其开山祖师为北宋的张伯端,依次传石泰,薛道光,陈楠,再传白玉蟾,已是第五代,被称为“南宗五祖”。但在白玉蟾之前的4代,基本上是秘密传授,传播范围很窄,门徒很少;而且无本派祖山、宫观,故未形成群众性的教团。至白玉蟾时,他收了很多弟子,而且努力克服过去无固定修道传教场所的局面,仿照张陵天师道,设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以这些“靖”为修道传教据点,扩大了道教影响,加速了组织发展,从而使道教南宗很快成为一个有较多徒众,有一定传教地域的较有规模的教团,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群众性教派。
丹道的丹经
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产生已来,对道经、丹书的分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丹道、丹经进行分类,则主要是从南宋开始,主要原因是两宋是丹经的高产期。但我们经常看到的,还主要是对丹道即道派的分类,对丹经的条析分类,则很不充分。丹道有五派之说,包括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另外也有钟吕派、全真教等称法。应该说,这些分类方法,对研习丹经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产生很多混淆。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全真南宗这样的提法,但实际上所谓金丹南宗,跟全真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正因为分类方法的不明晰,使许多入门者分不清方向,有苦难言。其实只要不受俗成的分类影响,通过自身认真阅读、体会丹经原文,我们大致可以分源流,辨别宗派。当然,古文这一基本功,多少还是必需的,真正的工夫,是没有偷懒的余地的。 从大的方面看,北宋,特别是宋真宗崇道之后,是内丹经典暴发的时期,也是内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来,产生的丹派非常之多,但我们只要关注那些理法比较系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进行分类,则丹经大致可分为丹道祖经、早期丹经、西山流派、悟真流派、紫清流派和后期丹经。1 、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2 、早期丹经我们可以把南宋之前,包括五代、唐、隋、南北朝、三国和东汉以前,这些年代产生的丹道经典称为早期丹经。比较著名的有《周易参同契》、《清静经》、《内观经》、《心印经》、《上清大洞真经》、《定观经》、《混元阳符经》、《九天生神章》、《吕公泌园春丹词》、《真人高象先金丹诗》、《玄珠歌》、《玄珠心镜注》以及《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西山群仙会真集》诸经等,受早期影响的丹经非常之多,最典型的是《大丹直指》、《悟真篇》。北宋张伯端于1075年最后完成《悟真篇》,这是内丹史上的重大事件,《悟真篇》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受其影响的丹经比比皆是,难以枚举,其注疏更是续出不绝。如《悟真篇注释》、《金丹四百字》、《金液还丹印证图》、《悟真篇三注》、《仙佛同源》、《金丹大要》、《大道论》及《道书十二种》等等,皆重要丹经。3 、金丹南宗。该派系由南宋白玉蟾及其主要弟子所创,白玉蟾与朱熹同时人。白玉蟾有取于西山、悟真二派,而有别之,独标玄关一窍之说及凝神气穴之法,最为丹家所重。紫清派主要经典较多,有《紫清指玄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还源篇》、《丹髓歌》、《金丹四百字》、《先天金大道玄奥口诀》和《翠虚篇》等,本派丹经和受其影响的丹经也很多,如《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金丹大成集》、《中和集》和《周易参同契发挥》等,而后期丹经则大部分宗承其玄关一窍之说。4 、后期丹经陈致虚是丹道集大成者,他完成了丹经创造期的最大综合,也是宋元丹经创造期结束的标志。其后所产生的丹经,特别是明以后产生的丹经,我们统归于后期丹经。这一时期的丹经,大都承前人之说而扩充,基本不出上述三派的范围。全真心性修炼的工夫,自陈致虚大倡其说之后,逐渐在后期丹经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期丹经较重要的经典有《方壶外史》、《金丹正理大全》、《金丹真传》、《性命圭旨》、《张三丰先生全集》、《周易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道书十二种》、《天乐集》、《园峤内篇》、《证道秘书》和《乐育堂语录》等。以上挂一漏,简略勾述了丹经流派的大致情况。但要强调的是,丹经的分派,实际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们将更关注于从丹经本身的特质,包括鼎炉、药物、火候、关窍和理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类研习。5、近代20世纪出现了两位道家大师,一位是大陆的陈撄宁,创立了仙学;一位是海外的肃天石,创立了新道学,均为中华养生学之集大成者。 女性在丹道修炼中不仅占主体地位,而且表明女性在丹道修炼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清代贺龙骧所编的《女丹合编》则汇集了女丹功法的宝贵资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道教中妇女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修行方法。⑧其次,道教女丹在发展历程中同时也形成了众多流派。道教丹诀向来不肯轻易示人,它主要依靠代代的师徒口授相传,女丹更是如此。因而,人们要探究道教女子修炼的派别并非易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丹派别完全无从考察。例如,陈撄宁先生在研究过女子丹法之后,认为根据其源流可将道教女丹分为六派,即中条山老姆派、丹阳谌姆派、南岳魏华存夫人派、谢自然仙姑派、曹文逸真人派、孙不二元君派。④陈撄宁认为:“以上六派,将魏晋以来女功修炼法门,概括已尽。详解如下:(1)南岳魏(华存)夫人派。亦称存思派。奉《黄庭经》为宗,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男女皆可炼。其功法见于陈樱宁《黄庭经讲义》。(2)谌姆派。亦称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以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主经,传天元神丹之烧炼与服食,兼以符咒修炼。(3)中条山老姆派。亦称剑术派。《吕祖全书》记其源流,以剑术风炼钢成道,分“法剑”与“道剑”两般作用。(4)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十余岁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童女未行经。身中元气充满,可免去筑基功夫,以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人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传《太清中黄真经》功法。(5)曹文逸真人派。以《灵源大道歌》为祖经,以清心寡欲、神不驰外、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要诀。此派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纯正,陈樱宁《灵源大道歌白话解》述之甚详。(6)孙不二元君派。亦称清静派,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人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传世。陈樱宁有《孙不二女丹诗注》记其功法。若不是尊崇女性,道教女丹流派难以形成如此规模,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女丹书。从道教的女性崇拜现象和意识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在道教中,女人绝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这一点贯穿在道教发展的始终,成为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色。 数术之学,也即所谓的阴阳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学问,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远超乎当今人们的想象。远至天道运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渗透着数术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数术之学的特点,在于用一个不是太复杂的框架,建立起了一个天地运行的动态模型。那么于丹道而言,数术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要领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数术实际是整个丹道的大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没有数术之学,也就没有丹道之学。而数术之学的精要,则在于《易》。在前面谈丹道祖经时,我们没有提到《周易》,并非轻视《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们认为,《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础。《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过十翼特别是系辞传(其它九翼同样重要)的发挥,是人们较为容易看到和参研的。而易象的精妙之处,则除部分专门学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体见。对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过于《复》卦。《复》之初九,象征一阳初起,其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说得实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体现天地之心的,并非《复》卦本身,而是《坤》《复》之间!看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圆图中,下方标有天根,上方标有月窟的字样。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与《复》卦之间的地方。为什么前贤以《坤》《复》之间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于,易卦的阳爻,象征阳气,阳气主生。而《复》卦则是阳气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万物待发之象,所谓生意盎然就是指的这个景象。然而造化的奥秘,并非在此初生之阳气,而在于从阳气消隐,到阳气滋起的这段过程,这一段过程是人们无法观察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但睿智的圣人,却认识到此过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易象将之生动的表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复》卦之间的意象。[1] 《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道”,《道德经》所说的“天地根”、“归根”、“复命”,《列子》所说的“机”,都是讲的这个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纯阳。《周易》先天之学,起创于北宋邵雍,尧夫先生在《伊川击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观物吟》,其中段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此诗虽非指示丹道修习,然而如能常诵此诗,体其精义妙动之处,绝胜于兀坐十年之功!数术的内容,有的精深,有的则刻板乃至迷信,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视其应有的价值。特别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古代《日书》这样非常初级,且有些死板的数术应用,也反映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范围天地”、“把握阴阳”的数术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现。先人们这种质朴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如果朋友们确实有志于丹道,那就绝不能避难畏艰,因离坎阴阳、四象五行、龙虎铅汞这此术语而止步不前! 理论上,我们应该阅读尽可能多的丹经,但广泛阅读必须与重点阅读相结合。广泛阅读就是以解析的方法,快速了解丹经的关键内容,了知其大略,可以增长见识,提高鉴别能力,也是修性之一途。解析丹经的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大家可以参考。而重点阅读,则是要精研某些丹经,反复诵读,最好能烂熟于胸,以供修习之用。所以,所谓应该阅读哪些丹经的问题,实际是指应该重点阅读哪些丹经。选择丹经阅读,是个相对来说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因为个人喜好不同,又或传授不同,也有其它原因,都可能导至大家选择的结果不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方案,同时也会给出我们的理由。大体而论,除《周易参同契》外,丹经当以宋元为正(包括五代时期),明清为辅。宋元丹经大都宗承古意,含蓄积淳,读来饶有意味,是我们最为推荐的,当然明清丹经也不应忽略。宋元丹经大都存于《道藏》之中,也有个别失收的,如赵友钦《仙佛同源》。有的朋友认为宋元丹经晦涩,我们的理解则不同。上一节我们提到说,丹道的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框架- 应用”模式。在一个框架下,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实际应用。这一点,丹道与中医是类似的。实际上,二者同受数术之学的影响,“框架- 模型”的特点,正是禀承其质。既然是框架,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包容性。因此越重要的丹经,往往越不会直说其事,最明显的莫过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了。“参同”一词,不是很有些“框架- 应用”的味道吗?这些丹经的重点,在于传道,即丹道之框架。在这里,我们给研习丹道的朋友们一个建议,不要急于追求什么下手法,应该多参详丹理,领悟丹道之博大精深处(甚至不少丹经诗词,其本身的文采,也是甚为可观的),之后再寻法诀,自然得心应手。宋元以前的道书丹经,《道德经》和《周易参同契》是必须重要研读的。宋元丹经,我们推荐一些主要的如下:《悟真篇》《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金丹大要》(上药、妙用、须知诸章要用心看)《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还源篇》《丹髓歌》《紫清指玄集》(玄关显示密论、修仙辨惑论、谢陈仙师寄书词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点) 《翠虚篇》(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着眼)《崔公入药镜》(三字本,共二百四十六字) 《规中指南》《中和集》《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以上宜熟研,另外《吕公泌圆春丹词》、《破迷正道歌》、《周易参同契发挥》、《悟真篇注释》、《悟真篇注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参。明清丹经,可以先看如下几篇:大道论(《张三丰先生全集》)玄肤论(《方壶外史》)修真辨难(《道书十二种》)悟真直指(《道书十二种》) 三车秘旨(《圆峤内篇》)《天乐集》这些都是丹经主流,历代都很重视,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还有很多丹经,各有其价值存在,可作为下一步研习的内容,以领略丹经的变化万端,于中寻见其宗,也是一大乐事。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备两本《道藏精华》、《中华道教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以便随时检索。 早期丹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李耳著。《冲虚真经》,又名《列子》,列御寇著。《通玄真经》,又名《文子》,计然著。《南华真经》,又名《庄子》,庄周著。《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著名的炼丹学著作。该书本来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却已隐言于文中《黄庭经》: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景经》两种。另有《黄庭中景经》《胎息经》即《高上玉皇胎息经》,收录于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该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查考《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龙虎经》即《古文龙虎上经》,又名《古文龙虎经》或《金丹金碧潜通诀》,简称《龙虎经》或《金碧经》,收入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玄珠歌》《玄珠心镜注》《入药镜》《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钟吕派主要著作)《悟真篇》,道教内丹学著名典籍,成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张伯端,后人奉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白玉蟾的代表作有谁知道?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释 文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白玉蟾,是什么代的诗人?
宋代诗人。白玉蟾(1134~1229), 原名葛长庚,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蟾、云外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6岁丧父,母改嫁澄迈县白家,改名白玉蟾(白出生时,母梦有白色蟾蜍入怀)。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落第,渐厌恶科举仕途。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最后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并遵师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诀”,创立道教南宗宗派。嘉定年间(1208~1225年),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后往来名山,行踪莫测。绍定二年(1229年),卒于盱江(今江西省境内,一说卒于今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