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是什么的简称?
“拉丁美洲”的意思。
美洲就不用解释了吧?关于拉丁是这样的。
哥伦布(意大利热那亚人,但是是以西班牙王国的名义)发现新大陆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洲都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进行殖民统治的,直到18世纪美洲独立的浪潮之后,才新成立了许多国家——美国、海地等国暂且不谈。目前美洲国家中,在16、17世纪时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大块:
1、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南部,由英国控制。
2、加拿大东部由法国控制。
3、美国西部、南部,一直往南直到南美洲阿根廷的广大领域都由西班牙控制。
4、巴西由葡萄牙控制。
5、南美洲一角的圭亚那地区由英国、法国和荷兰控制。
上面只是大致的概括,没有包含少数岛屿。所以不难看出,今天美国以南的几乎所有国家,历史上都曾经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过。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语言都来源自古罗马帝国时的拉丁语(这种语言现在已经没有人拿来当日常用语了,只存在于学术层面),两国的文化业有一些共通之处。因此不难想象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这些国家,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文化层面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绝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西班牙语。因此我们通常就将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统称为“拉丁美洲”。
什么是“拉美化”现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丁美洲国家采取的是引进经济,GDP持续增长。欧美国家把他们的加工业纷纷转移到拉美国家,特别是以巴西、阿根廷等为代表,进一步控制他们的经济,控制他们的能源、汽车、电力等等。由于拉美国家缺少利润转移法和资产转移法这样的相关法规,最后拉丁美洲国家政府被欧美国家操纵,出现了增长不发展的怪现象.
中国会"拉美化"吗?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讨论是否拉美化还为时尚早。拉美化,至少要达到拉美的水平才谈得上化与不化,而现今中国的多数地区还远远达不到拉美的水平。阿根廷在金融危机前人均GDP逼近10000美元,中国若达到此数则中国的经济规模就超过美国了。拉美的政治也并非一团漆黑,尽管有的学者说像巴西这样的拉美大国贫富悬殊与百年前奴隶制时期相差无几,可是,巴西现在选出了一个无论个人出身还是政治主张都是标准的穷人总统卢拉,他一上台就发誓要让所有的巴西人都吃饱饭,要说巴西还是奴隶制社会那样黑暗,是说不通的。就是阿根廷和智利的加尔铁里和皮诺切特军人专制政权,也是由本国人用政治手段结束的,并非由美国人出兵帮忙。相反,美国是这些政权的朋友。可见,拉美的政治也有别于亚洲非洲许多国家政变不断或宫廷斗争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总体而言,拉美现在的发展水平远高于中国,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赶上拉美,而不是忧虑拉美化,我们必须先实现在全世界不前不后的位置,然后才谈得上别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先要拉美化,然后再来避免拉美化。这就是应有的逻辑。
中国人具有世界一流的智力,现在,这种智力已经获得历史性的机会,由生理层面向社会层面发展。这种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由这种社会智力形成的优良人文环境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而持续地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强化和完善这种人文环境。回顾20多年的历史,明显可以看到,强大的社会智力能够冲破不良的社会体制的许多障碍,又可以弥补许多不良的社会体制的不足,因此,可以判断:中国不会刚刚初步发展就陷入停滞不前,只要不发生停滞不前,拉美化就可以避免。
中国经济,至少是其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已经走上以人文因素为基础而不再完全以政治为基础的道路。近年每年新出现几十万个民营企业,亦即每天出现千余新民营企业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经济已获得内在的强大动力,而不必再借助外力的
什么是“拉美化”陷阱?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国改革时偶尔提到“拉美化”或“拉美病”。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地界定“拉美化”或“拉美病”的概念,只是笼统谈论拉美国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贫富悬殊扩大、腐败严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社会治安恶化、城市人口过多、地下经济泛滥、对外资依赖性强、金融危机频繁和政局不稳定,等等。由于当时提及“拉美化”或“拉美病”的学者很少,因此他们的呼吁在国内学术界没有引起多大回应。
2002年,由于阿根廷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一位学者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反思拉美金融动荡:中国会拉美化吗?”的文章。2003年末和2004年初,“拉美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也找不到确切的概念,我理解是国家遇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状态。
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有几处
美国驻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
位于九州岛西北角,占地405公顷。该基地系美海军第11两栖舰艇中队和6艘舰船的母港,是美国在日第二大海军基地,美在海外唯一可常年部署两栖舰艇部队的基地,攻击型两栖舰艇的出击基地,也是美军前沿部署部队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
美国驻日本厚木海军航空基地:
位于东京西南35公里,占地486公顷,是美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军航空设施,驻有美第5航母战斗机联队,装备有 F-14战斗机和 F/A-18战斗攻击机。
美国驻日本冲绳基地群:
冲绳地处东亚海上交通要冲,驻有2.5万美军,占驻日美军数量的大半。 冲绳群岛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基地有普天间机场和巴特勒兵营。
美国驻日本空日本横田空军基地:
该基地系驻日美军司令部驻地,现有3600名空军人员,驻有空军第5航空队司令部、第374客运联队,装备了C-130型运输机,机场跑道长3355米。
美国驻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
该基地位于冲绳岛西南部,是美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面积近20平方公里,驻扎该基地部队主要是美空军老资格的第5航空队第18航空联队,部署有3个F15战斗机中队、1个预警机中队和8架KC-135空中加油机,现有军事人员9000多人。该基地强化了美军的全球快速反应能力。
美国驻日本三泽基地:
位于东京东北644公里,有3600名空军现役人员,驻有美空军第35战斗机联队、海军海上巡逻机中队和美军情报分队。主要装备F16战斗机、P3型反潜巡逻机,机场跑道长3050米。三泽基地的F16战斗机部队是一支以“打击对方防空体系”为主要任务的部队。它的任务是在世界所有发生纠纷的地区首先攻击敌人的防空体系。
美国为什么允许日本发展军事?
美国允许日本发展军力是有引号的吧
日本自己能自产什么? 他只是买美国的武器只卖防御武器宙斯盾他们制造个壳子和棒子一样 塔克 就发动机是自己的 还有美国的参与 飞机战斗机基本都是进口美国的 F1F2你去查查资料都会看到美国的大量的存在 白头鹰在日本列岛上存在不是只为了防御中俄的 他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在看住日本 日本好不容易在混合材料上比美国 欧洲强了 最后让美国给连蒙带骗给拿走了 日本自卫队在福岛的时候展现的让人大跌眼镜 日本军国主义化中俄不怕 怕的是美国 日本每年都祭拜广岛 长崎 被丢蛋蛋纪念日 他的目的就是让国人知道这段历史 美国人不是傻子 他会想办法控制或者掐灭 你去看看二战中美国人怎么对待日本人 日本人怎么对待美国人的
中国会产生拉美现象吗?
拉美现象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 国家的财富和利益的特权由政府控制;
第二 中产阶级发展不起来。中产阶级发展不起来,是指中产阶级在 10 - 15 %之间徘徊,而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的比例一般在 80 %以上。
第三 多数人不能进入现代化,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还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成为许多产品的全球制造基地。一些专家指出,要特别关注中国经济潜伏的中长期“增长危机”,警惕“拉美现象”的出现。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拉美国家利用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发展一度非常快。这些国家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
“拉美现象”有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化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丧失国家比较优势的缘故。“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上缺陷较大,过于依赖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及时提高自己的产业创新能力,构建牢固的国家比较优势。随着这些国家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外资不断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而导致经济活力丧失甚至出现衰退。”
如果我们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那么我们很难在国际分工中长久保持国家比较优势。再过15到20年,中国也可能出现"拉美现象" .
日本、韩国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拉美现象”,其原因在于形成了比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步被产业创新能力优势取代,国家竞争优势始终得以保持。冯飞认为,“要突破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我们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牢固的国家比较优势。”
所以简单地讲,拉美现象就是一个有增长,但是没有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多数人不能过上幸福日子的现代化,或者说是一个少数人能过上幸福日子的现代化,这就是拉美现象。
中国会出现拉美现象吗?请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进行分析
最近,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新的判断和解决思路。
一、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变的必然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发展现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或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人们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为人们从事发展活动提供的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而客观上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物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现。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传统的或旧的发展观,包括极端的环境保护和单一的经济增长两种倾向。前者是一种复古倒退的发展观,后者则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现是科学的新的发展观,强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观的演变也同样肇始于此。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第二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始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认识上更加注重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发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取得共识。
二、全面发展是以入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科学发展观看来,经济增长不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但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加以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少数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发展诸要素,最终使人自身获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
为了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人文发展的主题,通过发展扩大人民选择的选择性。发展的选择是无止境的,并随时间而变化。发展的选择性要求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能力的形成,如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改善;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其所获得的才能的使用,即人的个性。创造性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十六大提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思想的丰富。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中,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格局,反映了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现阶段加强三大文明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推动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积极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民主法制,通过政治思想、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参政议政的要求,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要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人类文明最新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协调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团
科学发展观强调系统的观点,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为正确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整体框架。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部门、各领域和各方面的协调。协调发展是从横向关系把握发展观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强调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统一。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还是不发展,不应仅仅根据某种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应根据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一系列综合指标,依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容易造成各方面关系的不协调和失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和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相对超前,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在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失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是不平衡的,确实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现实经济运行的诸多结构性矛盾看,最突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三是外需和内需的不平衡。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同时高度重视外需的积极作用,保持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应该成为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努力改变过于依赖外需的倾向,着力把扩大内需的事情办好,以内需的扩大而不是简单地抑制外需来平衡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这应成为未来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可持续发展是体现中国长远发展的最终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能够长期延续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也就是从纵向关系对发展的一种把握。科学发展观认为,应以持续的和长远的获利作为发展观的一种重要衡量标准,任何只顾眼前好处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不应被视为是科学、理性的发展。换言之,在科学发展观看来,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当前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应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问题很多,主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它不像其他问题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所致,合理的保护和改善环境能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合理的发展又为治理环境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五、科学发展观是统等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走出贫困、跨越温饱,正向着更为殷实富裕的阶段迈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起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发展的全部目的在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在于使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更加平衡、更加全面,使全体人民都能够从发展中得到实惠。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发展问题的本质,强调发展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基础上全面进步的过程,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都是逐步摆脱贫困、愚昧和不平等,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需要的过程。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好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和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综观全局,对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当代世界尽管时有局部地区的动荡与不安,但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国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机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认清面临的机遇,以积极的主动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离不开发展。要抓住机遇,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地位、战略和政策进行科学的阐述,正确地回答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根本的观点上把握好发展的方向。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指导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势和任务也有新的要求,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要理顺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顺利地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从发展观的高度进行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创新。不这样,我们不足以科学地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也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矛盾中保持清醒,找到发展的正确战略和思路。应该承认,当前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在发展观上确实存在着某些片面性,许多做法带有传统发展观的痕迹,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社会、重总量轻结构、重发展轻环境等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能单靠一般的政策调整,而必须从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对发展的全新的认识,用科学观念统领发展战略和对策,指导经济社会不断接照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人均GDP1000-3000美元时期问题
———胡守钧教授谈如何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阶段,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出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这似乎是一道坎。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如何吸取一些国家尤其是某些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走人家走过的弯路,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日前,记者走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胡守钧教授,请他就有关问题发表看法。
记者:依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阶段,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比如失业率上升、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等。有人甚至称之为“拉美化问题”。我们应当从“拉美化问题”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胡守钧:也有些学者不太同意使用“拉美化”这个概念,但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贫富的关系;一个是外资和内资的关系。首先,关于贫富问题,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做得不够,如果不在二次分配和税收等方面进行调节,往往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通常而言,没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而差距也会越拉越大,产生“马太效应”。综观世界,在二次分配没有做好的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都会出现这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损有余,补不足”。其次,是没有处理好外资和民族资本的关系,让外资经济控制了经济命脉。引进外资主要是因为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目的是要引进资本在国内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调配其他资源。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就是以获利为目的的。所以,也要认识到,外资是来赚钱的,而不是来做慈善事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护民族资本、平衡内外资本的关系,非常重要。当然,具体需要多少外资,需要在哪些行业引进外资,还要具体评估。
其实,一些拉美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我国要高,但是这些国家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经济指标,而要对经济社会的整体进行衡量和协调。
记者:造成“拉美化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拉美化问题”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得到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协调。在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时,是不是也必须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胡守钧:没错。拉美国家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但是我国和拉美国家有很多不同。当前,在我国,社会发展首先要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谈,要与社会和谐联系起来谈。
社会学界普遍认为,社会有不同的子系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经济系统主要涉及怎样合理地分享财富,对于财富,人们是否能够人尽其才进行创造、进行选择。在这方面,市场经济要比计划经济优越———人们可以选择,可以竞争。所以,人们在分享机会、获取自由方面是平等的。市场经济在分享发展机会、享有自由方面,提供了和谐的保证。这相对计划经济时期的身份社会显然是有进步的。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弊端,就是市场经济在让人们合理分享机会的同时,往往会造成结果上的不和谐。在没有调控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由于存在着诸如人的能力有限、天灾人祸等原因,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就是在传统的和谐基础上,如何消解新的更高层面的不和谐。
合理地分享资源是一个制衡点。社会中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个人、集体、阶层、地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就会有矛盾和冲突。而在和谐社会的大概念下,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合理地分享资源是一个关键。
记者:当前,我们又该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呢?
胡守钧:首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分享资源,要提倡共生的哲学,建立共生社会。社会共生论,乃是借用生物共生论的某些基本观点研究社会共生现象,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共生哲学,不是斗争哲学,不是把斗争当作第一性的。尽管斗争是存在的,但不能过分强调斗争,否则会有偏颇。反过来,也不能只有妥协,否则就会把妥协扩大到夸张的地步。斗争与妥协哪个重要?有时候斗争比妥协重要,有时候妥协比斗争重要;有时强调斗争,有时强调妥协,斗争与妥协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建立和谐的共生社会。此外,斗争与妥协都必须以法律作为依据。例如在劳资关系中,劳资双方需要通过对方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既是相对立的,更是互补的。俗话说,和则两利,分则两不利。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一个分则两不利的典型例子。只有通过建立共生的关系,通过共生各方的互动、交流,才能达到和谐,实现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还社会的职能于民,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非营利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逐步按照市场的法则进行配置。各种类型的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往往能够在经济发展、科技开发、区域合作、环境保护、赈济救灾、缩减贫困、教育支持、社区建设、扩大就业等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这些社会组织往往能够代表一些群体的利益,表达他们的思想,发出他们的声音。例如,农民作为利益主体,他们的利益为什么总是受到伤害?主要是因为缺乏表达利益的渠道。但是农民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也会有所表达,例如“民工荒”。但这是一个对民工和企业都不利的表达方式。所以,应该让农民有表达自己利益和愿望的渠道,在立法上有合理反映它们权益的人。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开始参加工会,维护自身的权益,这就是一种进步。
记者: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该如何体现?
胡守钧: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公共权力上。没有公共权力的作为,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包括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等。公共权力有三大功能:提供秩序,使人们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合作、沟通;提供调节,例如,税收、二次分配等;提供保护,包括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等。没有公共权力的有效作为,社会领域很难取得有效发展。现代社会中,很多关系,诸如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博弈关系,需要通过谈判达致协调。政府则是要制定规则,保障这种博弈关系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展开。
这里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发展第三领域和非营利组织也需要政府保障。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国家垄断了所有的资源,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的资源。民间的资源很少。当然,各种不良的社会组织也销声匿迹了。然而,没有民间组织,社会发展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因为,如果他们不来自民间,民间的声音就难以表达。然而,社会需求是存在的,所以没有健康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带有不健康色彩的组织就有滋生的空间。因此,发育民间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政府则重在使用公共权力,以规则制定人的身份出现。
记者:除了政策调整和引导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胡守钧:社会取得发展,从共生走向和谐,还需要有一个意识的进步,比如对于契约关系的认可、诚信的建立等;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宽容的大环境,对于与自己不同的人、事、物要能够接纳。 (记者李小佳)
答案补充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说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时候战略会受阻.
3000美元是一个门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史经验:在南美国家以及亚洲部分新兴发展国家在二战发展之后进入了飞速发展期,但进入人均3000美金之后,经济就停滞不前了,我想最大的问题在于3000美金之前,社会问题让位经济,但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社会矛盾就爆发出来,特别是效率的提高一般是以有失公平为前提,你看看中国大陆就能理解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问题,就影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
如何与投资人沟通
我作为一个投资工作者,和很多著名投资人有接触,和其中一些还是好朋友,所以写一些东西,剥下投资人“神秘”、“傲慢”的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形象,以便创业者和投资人接触的时候,能够更专业、感觉更轻松。1.投资人也是人,他们也会聊天侃大山狂笑骂娘,也会在卡拉OK里面狂吼,但是投资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统一面目,他们很个性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但大多数投资人其实很容易沟通,因为这是一个靠沟通吃饭的行业。所以和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不要有心理障碍,你不妨把投资人当成一个生意上的伙伴,不卑不亢,心态平和最好;2.很多创业者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自己的公司,谁家的孩子谁不爱呢?但投资人站在一个“相对”(注意,不是对立)的角度来看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会更多以挑剔的眼光,和一套系统的评估标准来看公司。我们讲沟通的时候,讲究要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那么事先学习一些投资的知识,了解投资人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会有助于破除神秘感,做合适的准备,也有助于和投资人有效沟通;3.之所以很多人觉得投资人“傲慢”,可能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投资人的确很忙,没有办法对所有创业者都耐心细致沟通,而且有时候,的确有些创业者比较“矫情”,我就在某天使机构门口看到过闹事的创业者,所以投资人和姑娘一样,对死缠烂打者比较反感;另一方面,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体系和判断逻辑,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或者领域不符合这个投资人的内心标准,那么后续说服他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你对你的项目非常有信心,那么用事实和数据来改变投资人的想法最好,而不是概念上的争论,概念上的争论会搞得投资人非常不耐烦;4.有人推荐可以提高见投资人的效率。每个投资人周围都有一大帮朋友,投资人通常会比较重视朋友推荐的案子,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和投资人比较熟悉、甚至信任的人来推荐,是获得面谈机会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可以降低被投资人遗漏的风险。当然,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有这方面的资源,所以发展人脉关系,获得行业认可有一定的必要。具体的途径就是经常去参加各种会议,找一些投资行业的人,询问他们的意见,并争取和他们建立一定的人脉关系。但要注意,一定要重视别人的意见,如果别人对你的项目意见比较多,那么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哪些方面有问题,吸取别人的意见和经验,而不是先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些聪明的创业者,从公司筹备阶段就开始与投资人做非正式接触,比方说多参加各种活动会议,这时候并不需要急于从融资的角度谈,而是多沟通自己的想法和现状。随着项目的成长,也经常让投资人能够看到,那么项目到合适阶段的时候,顺水推舟,融资效率就比较高了。5.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团队和项目质量。有关项目的评估标准我之间的日记有提到过。即便你能够成功和投资人面谈,如果你的项目本身有缺陷,一样无法过关。大部分投资人对商业都经验丰富,见多识广,要想通过“忽悠”来说服他们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内功最重要。你要做好的,就是怎么样准确地把你项目的模式、特征、亮点、前途有效地传达给投资人,这就涉及到沟通方法的问题,有无数的书介绍,我就不多说了;最后,希望创业者明白,并不是你觉得项目有前途,能赚钱就能拿到投资。或者说并不是每个靠谱的项目都会有投资人感兴趣。每个投资机构,对项目的领域、成熟度、盈利能力与规模都有自己的一套要求,如果你的项目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即便能够盈利也拿不到投资。实际上,融资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非要绑在投资机构这条路上吊死,可以考虑别的途径。
贩毒分子很多国家都有,为何墨西哥的毒贩们总能震惊世界?
因为墨西哥的毒贩比其他地方的更为强悍,狠毒,影响力和势力范围也要大很多,并且在当地存在着一种热衷于贩毒的文化,影响力很多人的思想,导致这个罪恶的团体越来越大。在世界上,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很发达,也有不少治安混乱,犯罪率极高的地区,在这种地方,总少不了军火和毒品的交易,比如墨西哥毒贩,就是可以震惊到世界的存在,虽然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毒贩存在,但是墨西哥毒贩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手段,规模都要比其他地区要强悍的多,甚至敢和军队进行对抗,也没有落下风,可见其厉害之处。墨西哥虽然距离美国很近,但是当地是非常的乱的,加上国家经济发展停滞,有很多人宁愿不工作也要去选择贩毒,毕竟贩毒是属于暴利的违法行业,而慢慢的这种思想就渗透进很多墨西哥老百姓的心中,所以墨西哥人参与贩毒的也是相当的多,这也就是为何墨西哥毒贩势力如此强大猖狂的一个重要原因。像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而美国的瘾君子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这就给墨西哥毒贩带来了很大的利润,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这个团体,而这些毒贩也都是亡命之徒,别说是警察,就是军队也是丝毫不怕的,个个都有着敢死队的负隅顽抗精神,所以连政府也没法将他们彻底消灭掉。
为什么墨西哥毒品泛滥成灾?
1、美国毒品消费需求大,对于剿毒难以根除的现实,墨西哥人都指出,美墨边境的毒品利益诱惑是最重要的诱因。2、“警匪一家亲”难根治,对于目前政府对毒品交易的姿态,墨西哥摄影记者约瑟·图瓦尔形象地说:“只要你拿出50比索(约30元人民币),警察才不管你做什么交易呢!”在他看来,墨西哥的禁毒不力,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警匪混战”加剧动荡,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哥伦比亚贩毒集团遭到沉重打击后,墨西哥的贩毒集团才开始壮大。而贩毒集团的迅速壮大,与墨西哥政权和非法商人“紧密关系”的传统相关。早在二战结束时,墨西哥毒贩与政权的关系就得到了巩固,双方基本形成了庇护的“客户关系”。4、把毒品看做“享受生活”,对于墨西哥的“毒品文化”,约瑟·图瓦尔深有体会地表示:“可以这么说,墨西哥几乎所有成年人都吸过毒,只不过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在他看来,墨西哥人天生乐观豁达,对人生没有什么合理规划,都把饮酒或吸毒当做享受生活的一种表现。扩展资料:在墨西哥,贩毒团伙拥有的人数和武器装备,都丝毫不逊色于政府军,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恐怖组织的性质。对此,美国国防部认为,墨西哥两个最大毒枭拥有超过10万武装成员,这些人已成为墨西哥政府军的强大对手——政府军的人数为13万人,其危险等级甚至超过了阿富汗与伊拉克。西尔维娅·朗默曾为美国空军的特别调查小组工作8年。她表示,墨西哥境内贩毒集团的犯罪手法和规模,已经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犯罪组织,具有恐怖组织的一些特征:“这些贩毒组织正在有规模地学习恐怖组织的战术、武器技术以及活动步骤。这三项标准也被称为TTPs,包括武装袭击、绑架、暗杀、心理胁迫等手段。虽然如此,墨西哥的贩毒组织还够不上恐怖组织的标准,因为他们没有政治目的,没有宗教信仰驱使,他们完全是受利益驱使。”没在墨西哥生活过的人很难想象,这里的贩毒势力究竟有多么强大。当前,墨西哥贩毒团伙的暴力冲突事件几乎天天发生。9月,墨西哥一名市民华莱士说出了贩毒势力对普通市民的影响:“我们不敢开车、打的,不敢一个人上街,要时刻牵着小孩的手。”他的哥哥在墨西哥城遭绑架,一个月后,家人接到赎金通知。又过了几个月,警方告知家属,他哥哥已被绑架者杀害。“他们把我哥哥的尸体拖到浴室,然后去超市买了一把电锯。回到住所后,他们把我哥哥锯了,装进一只黑口袋里。”华莱士说。有数据显示,墨西哥全国可耕地的30%被各贩毒集团完全操控。通常情况下,每隔几天墨西哥媒体就会刊登贩毒势力相互火拼、暗杀军警和官员的消息受害群体中最大的是儿童。自2006年以来,墨西哥有近1000名儿童在这场“毒品战争”中死亡,孤儿数量急剧增加。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墨西哥剿毒如“内战”“越反越毒”四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