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主要讲述的什么内容?
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里的张别古,耿介刚直,意志坚强。他敢于斥责仓官是强盗。他临死前还叮嘱小别古斗争到底,包拯为了替张别古父子伸冤报仇,抢在皇帝的赦书来到之前,让小别古用钦赐的紫金锤打死赃官。仗着紫金锤把他打死,这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嘲笑。这是包公戏的代表作,表明清官包拯清正爱民,能为民请命的性格特征。另一剧中写他在去陈州的路上,不带跟随,扮成一个庄稼老汉的身份,谈起天来,终于从王粉莲口中了解到两个赃官的恶行。为了证实道听途说是否属实,又故意当面激怒了赃官,遭到了吊打。这两个赃官本来是迎接钦差大臣包待制的,结果却把包拯高吊在槐树上,还鞭打了一顿。这些包公戏中包拯的形象,虽然取自历史,但其故事情节,却大都是作者的虚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包拯的形象却永远刻在了人民心里。
陈州粜米是什么具体内容?
《陈州粜米》,元代杂剧作品。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存《元曲选》本,不题撰人姓名。清曹楝亭本《录鬼簿》在陆登善(一作陈登善)条下有《开仓籴米》,或以为即此剧,但无确据。剧作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往救灾。刘、杨二人借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古。张子小�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受难者雪冤。此剧虽取材于宋代包拯的传说故事,但再现了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陈州粜米》着力刻画包拯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也细致地写出他在奸邪当道时复杂的内心矛盾。他历尽宦海沉浮,想要急流勇退,产生过辞官归隐的念头。但当他看到现实生活中权豪势要还在横行不法,又坚决要与百姓分忧。包拯不是简单地作为铁面无私的伸冤者出现,而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剧作还描绘了包拯的幽默风趣和平易近人的品格。乔装私访一段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最后计斩杨金吾,让小�古锤打小衙内,为张�古报仇,表现了包拯的智慧,也寄托着人民的理想。剧作第1折以正末扮张�古,在写他同刘、杨等权豪势要冲突时,歌颂了他的斗争勇气和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他若是将咱刁蹬,休道我不敢掀腾。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喊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心声。《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全剧人物刻画生动细腻,结构排场严谨精巧,剧情发展富于波澜,曲白相生,错落有致。
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29950
帮忙翻译《陈州粜米》中第一折,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小衙内同杨金吾引左右捧紫金锤上,诗云:)我做衙内真个俏,不依公道则爱钞。有朝事发丢下头,拚着帖个大膏药。小宫刘衙内的孩儿小衙内,同着这妹夫杨金吾两,来到这陈州开仓粜米。父亲的言语着俺二人粜米,本是五两银子一石,改做十两银子一石,斗里插上泥土糠粃。则还他个数儿,斗是八升小斗,秤是加三大秤。如若百姓们不服,可也不怡,放着有那钦赐的紫金锤哩。左右,与我唤将斗子来者。(左右云:)本处斗子安在?(二丑斗子上,诗云:)我做斗子十多罗,觅些仓米养老婆。也非成担偷将去,只在斛里打鸡窝。俺两个是本处仓里的斗子,上司见我们本分老实,一颗米也不爱,所以积年只用俺两个。如今新除将两个仓官来,说道十分利害,不知叫我们做什么,须索见他走一遭去。(做见科,云:)相公,唤小人有何事?(小衙内云:)你是斗子,我分付你,现有钦定价,是十两银子一石米,这个数内我们再克落一毫不得的,只除非把那斗秤私下换过了,斗是八升的小斗,秤是加三的大秤。我若得多的,你也得少的,我和你四六家分。(大斗子云:)理会的。正是这等,大人也总成俺两个斗子,图一个小富贵。如今开了这仓,看有什么人来。(杂扮粜米百姓三人同上,云:)我每是这陈州的百姓。因为我这里亢旱了三年,六料不收,俺这百姓每好生的艰难,幸的天恩特地差两员官来这里开仓卖米。听的上司说道,钦定米价是五两白银粜一石细米,如今又改做了十两一石。米里又插上泥土糠粃 ;出的是八升的小斗,入的又是加三的大秤。我们明知这个买卖难和他做,只是除了仓米又没处籴米,教我们怎生饿得过。没奈何,只得各家凑了些银子,且买些米去救命。可早来到了也。(大斗子云:)你是那里的百姓?(百姓云:)我每是这陈州百姓,特来买米的。(小衙内云:)你两个仔细看银子。别样假的也还好看-单要防那四堵墙,休要着他哄了。(二斗子云:)兀那百姓,你凑了多少银子来籴米?(百姓云:)我众人则凑得二十两银子。(大斗子云:)拿来上天平弹着。少、少、少,你这银子则十四两。(百姓云:)我这银子还重着五钱哩。(小衙内云:)这百姓每刁泼,拿那金锤来打他娘。(百姓云:)老爷不要打,我每再添上些便了。(大斗子云:)你趁早儿添上,我要和官四六家分哩。(百姓做添银科,云:)又添上这六两。(二斗子云:)这也还少些儿,将就他罢。(小衙内云:)既然银子足了,打与他米去。(二斗子云:)一斛,两斛,三斛,四斛。(小衙内云:)休要量满了。把解放趄着,打些鸡窝儿与他。(大斗子云:)小人知道,手里赶着哩。(百姓云:)这米则有一石六斗,内中又有泥土糠皮,舂将来则勾一石多米。罢、罢、罢,也是俺这百姓的命该受这般磨灭。正是:医的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同下。)(正末扮张怭古同孩儿小怭古上,诗云:)穷民百补破衣裳,污吏春衫拂地长。稼穑不知谁坏却,可教风雨损农桑。老汉陈州人氏,姓张,人见我性儿不好,都唤我做张怭古。我有个孩儿张仁。为因这陈州缺少米粮,近日差的两个仓官来。传闻钦定的价是五两白银→石细米,着赈济俺一郡百姓;如今两个仓官改做十两银子一石细米,又使八升小斗,加三大秤。庄院里攒零合整,收拾的这几两银子余米,走一遭去来。(小怭古云:)父亲,则一件,你平日间是个性儿古怭的人,倘若到的那买米处,你休言语则便了也。(正末云:)这是朝廷救民的德意,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唱:)
苏轼的诗作
苏轼的诗作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苏轼湖州期间的诗作
《河满子 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
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
拭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
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南歌子(湖州作)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两山遥指海门青。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苏轼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包待制陈州粜米的介绍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书会才人编撰。《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此剧写陈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赈济。刘、杨二人乘机大肆搜刮,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民伸冤。作品再现了宋代封建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中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画面,着力刻画了清官包拯刚直不阿的性格。与其他剧作相较,包拯不仅是个铁面无私的为民除害者,而且是个历经宦海沉浮,与百姓分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乔装私访一段,描绘包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品格,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结构排场严谨精巧,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
《包待制陈州粜米》最新txt全集下载
包待制陈州粜米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倾国小说网和您一起继续关注包待制陈州粜米最新章节。第四折(净扮州官同外郎上)(州官诗云)我做个州官不歹,断事处摇摇摆摆。只好吃两件东西,酒煮的团鱼螃蟹。小官姓蓼名花,叨任陈州知州之职。今日包待制大人升厅坐衙,外郎,你与我将各项文卷打点停当,等佥押者。(外郎云)你与我这文卷,教我打点停当,我又不识字,我那里晓的!(州官云)好打这厮,你不识字,可怎么做外郎那?(外郎云)你不知道,我是雇将来的,顶缸外郎。(州官云)m!快把公案打扫的干净,大人敢待来也。(张千排衙上,云)喏!在衙人马平安。(正末上,云)老夫包拯。因为陈州一郡滥官污吏,损害黎民。奉圣人的命,着老夫考察官吏,安抚黎民,非轻易也呵。(唱)【双调】【新水令】叩金銮亲奉帝王差,到陈州与民除害。威名连地震,杀气和霜来。手执着势剑金牌,哎!你个刘衙内且休怪。(云)张千,将那刘得中一行人都与我拿将过来。(张千云)理会的。(做拿刘衙内、杨金吾并二斗……确认后请采纳
如何理解"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句话
是受了人家的委托,就应尽力把人家的事办好。出处:元代关汉卿《陈州粜米》:“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大人的吩咐,着我先进城去,寻那杨金吾刘衙内,直到仓里寻他,寻不着一个。”译文:受了人家的委托,就应尽力把人家的事办好。大人的吩咐,让我先进城去,找杨金吾、刘衙内两人,知道我去仓里寻找,都没有找到一个人。扩展资料:《包待制陈州粜米》写大宋年间,陈州大旱三年, 颗粒不收,人民饥至相食。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去救灾。他们不仅私自 抬高米价,大秤收银、小斗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还用敕赐紫金锤打死同他们辨理的农民张古。张子小古上告到开封府。包拯微服暗访,查 明事实真相,智斩了杨金吾,又让小古以同样的方式,用紫金锤击死刘得中,为受害者雪冤。《陈州粜米》不同于元代一般的公案戏。它涉及了广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诸多的社会弊端。如社会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贪官的横行,以及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等。《陈州粜米》所牵动的社会面也是十分广阔的。被告刘得中、杨金吾的背后是刘衙内,还有支持派他们去陈州救灾的朝中诸大臣,甚至还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如何理解"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句话?
你说的这句话我没听过,但是我知道那句话是这样说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或“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三国演义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徐盛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惧哉!”遂引猛士数百人,用小船渡过江边,杀入李典军中去了。董袭在船上,令众军擂鼓呐喊助威。指:接受别人的恩惠,就要忠心替别人做事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说明】
1、文中有些词语文言色彩已很浓,应原文保留;若一概更换,致点金成铁,反为不美。
2、有句前云“才华横溢”,后云“是为有才”,同语反复,今弃前而取后。
3、有的地方略增数语,意在补足文意,或竟为蛇足,聊博一哂而已。
【译文】
夫子又欺余矣!夫子通今博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是谓有才者也;侠骨柔肠,仗义执言,不畏权要,是谓有德者也。如此才华冠绝、德望盖世,乃不得青睐而弃重用,甚而屡获不情之贬谪,焉非有司有目无珠,陟黜殊失公允也?嗟乎!以先生之德之才,遭际尚若是不堪,而况吾辈凡庸学子乎?谚云: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故古今之士,莫不以出仕庙堂、致身荣显以为人生之宏猷,冀所以酬君报国也。曩昔夫子孤身而再入叛营之义举,足征用世报国之夙志,其气、其勇、其智、其勋,无不令人肃然生敬也。然夫子今乃为朝廷所忽,投闲置散,言虽夥而不用,文虽奇而不纳,思一展襟抱,忠怀有余,而鞭长莫及,徒呼奈何!唯得授业课徒于太学,兀兀穷年,岂非明珠暗投,大材小用也?何以见有司者之知人善任哉!先贤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之谓齐其家于先,方有以治其国也。先生命途多舛,尚不能免妻子罹冻馁,又何谈报效朝廷,铲奸除恶也?呜呼,痛哉!
求助急!帮我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在线等
区区也驽钝,前之测试,所得不足百分,皆酣眠于课时,冥想于学堂之故,以致识尽后孙山之味,余深悔之。盖当谨慎于上,勤奋于下,听课作业,不敢丝毫而倦怠。
由上期至今,余作悔文者五,录试卷者五,谬误之处,了然于胸,料不致复错。然有一事萦心,不得释然。重录题误者,可以使反思,即已知者,何以使重录?不费时者何?若省之,或可为有益者,亦未可知。
以上之言,俱为肺腑,望吾师察之,则生之幸也。
粜米是什么意思
读音tiào mǐ,是把米卖出的意思。解释:粜是把粮卖出的意思,粜米就是把米卖了。相对应的是籴米(dí),本义:买进粮食。粜本意为卖米,引申开来是卖出之意,粜字为会意字。从出,从囗,囗亦声。组词:粜米、籴粜、粜出。文章《粜米》是从叶圣陶的名著《多收了三五斗》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扩展资料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当时江南农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与当今世界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社会有政府的支持,信息、物流也较为成熟,希望谷贱伤农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来,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
《粜米》的作者是谁?
《粜米》的作者是叶圣陶。文章《粜米》是从叶圣陶的名著《多收了三五斗》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叶圣陶先生在《粜米》一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明暗相交,激越变化的节奏,向人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残忍,展示了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农民们悲惨厄运。文中议米价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里通过对话对比使情节一波三折,米价由十五块到五块的巨跌,农民的愤激,米行先生的冷笑;农民们的新米,帝国主义运来的洋米洋面,农民心理的突变等对比,面对种种压榨,农民们根本没有活路。一边是大丰收,一边是大跌价;一边是米多,一边是涌进中国市场的洋米洋面;一边是想透一透气,一边是要祖、要债,形成强烈的对比。扩展资料:《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此外,叶圣陶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粜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收了三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