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受过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就是以"佛、法、僧“作为佛家弟子立身处世的准则。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也可说为 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 皈依正,正而不邪。三 皈依净,净而不染。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扩展资料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也可说为 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 皈依正,正而不邪。三 皈依净,净而不染。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证悟宇宙真理,得觉悟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众生依法修行,得正知正见皈依“僧”:皈依法界一切僧团,奉行佛法,得以清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皈依
每天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也可说为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净,净而不染。三皈依: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扩展资料四皈依又作四归依。西藏佛教于佛、法、僧三宝之上,更置一上师,但并不是说上师是三宝之外的第四宝。念三皈依与念四皈依并无矛盾。念‘喇嘛’为西藏语 bla-ma 之音译,即上人、上师之意,为对于内有德智、外有胜行之高德者之尊称。西藏僧人确信师及善知识乃理解金刚持之必备条件;不依上师引导,则不知有佛;不从上师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上师教授,而得信、解、行、证。故归依佛、法、僧三宝,尚须归依上师,成为密乘之特色。四皈依与三皈依的异同四皈依为藏密所特有,“皈依金刚上师”为四皈依之首,其他三者三皈依。藏密认为金刚上师及善知识为理解金刚持只必备条件,不依止上师引导,不知有佛,不从上师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上师教授,而得信解行证。上师乃救度众生之导师,而更在“三宝”之上,故在三皈依之上还须皈依金刚上师。皈依金刚上师其实就是皈依三宝,上师之身即为僧,上师之口即为法,上师之意即为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皈依百度百科-四皈依
佛教术语 三皈依 是什么含义?
那叫皈依三宝,一般理解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诸佛。平日所见的佛象,因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诸佛为教导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而宣说的教法。平日所见的经书,因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经书就是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法的清净和合的教团。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行者尊重。但不可以为个别僧人就是僧宝。
佛教里面三皈依的内容是什么?
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也可说为 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 皈依正,正而不邪。三 皈依净,净而不染。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扩展资料:误区: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佛教文化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第一,佛教即便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不会造成像西方宗教那样的严密组织,也不会装扮成一个救世主,它的最高境界是“自净其意”,是自己对自己心灵的改造,所以不会出现那种宗教的野心家。即便出现了,其本身已经违背了佛教固有的道理,很快就会被识破。第二,佛教主张非暴力、和平、众生平等,特别是主张“业报自作自受”。许多理论把每个人自己的遭遇归结到外在的因素,比如说社会制度不公等等,缺乏对自身的拷问。但是,佛教理论很重要一点是,把一切的境遇归结为自身的因素,“因果自负”,这有利于心态平和、社会稳定、世界和谐。第三,佛教文化对于提高国民基本素养,杜绝“杀、盗、淫、妄、酒”,消减“贪、嗔、痴、慢、疑”,改善社会风气,调节人际关系,增进民族团结,扩大国际交流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第四,佛教文化在中国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许多优良传统的现实载体,浸润佛教文化是传承中国文化自身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五,佛教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各地区佛教的祖庭都在中国,他们的教徒终究要心向中国,对于增强中国的凝聚力、向心力、软实力都具有固本培元的基础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皈依
原佛教中常说的三归依是什么意思
归依,或皈依,一般指佛教的三归依(三皈依),是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所举行的仪式。
概念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注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
皈依须知
法师传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学最高指导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从今而后我们即是三宝弟子。应知,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晚近,可说自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
我们皈依三宝,法师为大家传授三皈,这位法师是属僧团里的一员,由他代表整个僧团(这个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广大的僧团),为大家传授三皈,为大家做见证人。我们在三宝前发誓接受三皈戒,法师为我们做证明。三皈证书,后面的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阇梨”;‘阿阇梨’即是我们通常讲的老师,做证明的老师。“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位法师”--必须真正认识这点,皈依才如法,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赞叹,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三皈仪式
以上认识了“三皈依”的真实义。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果能真正依靠自性三宝,命运、体质确实都能改变。念头一转,完全都改变了,就不一样。仪式上,我们一般采取的弘一大师从戒经所节录的三皈仪式。释尊当年在世为弟子们传授三皈即是这个仪式,简单隆重;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仪式中有两行半是誓词,教我们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的宣誓:从今日起,尽形寿,我们遵守三皈戒。这个仪式们可以跟着法师念,法师念一句,我们念一句。在佛菩萨面前念三遍之后,礼佛三拜,这个三皈依的仪式就圆满了。
三皈仪式,不能由在家居士代表传授。在家居士可以讲解三皈,将三皈的道理与意义为大家讲解清楚,但不能传授。如果希望求受三皈,而没有法师时,我们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在没有法师的情况下,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如果有法师,应当让出家众来为我们做这个仪式。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需真正理解三皈的意义。
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里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于《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迷惑颠倒。
发心学佛,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心、菩萨心、菩萨行,能超越世出世间。“佛心”是什么?轮回心反过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即是佛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日日应酬不断还是菩萨行。“觉、迷”的关键就在此地,“凡、圣”不同之处亦不离此;最重要者,即是转念头。
“真心离念”。“念”是妄想、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无有妄想、妄念。以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净。故知“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观念上回头。
也许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我的工作需要思考。”没错,当我们工作时需要思考,则尽管思考;工作放下时,则不需再思考。若放下工作后再继续想,即是妄想。因此“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对本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范围之外,则不需再想它,与我不相干。如此,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少、妄想少,则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工作就会很顺利,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故能增长智慧。我们也应学习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
现在我们做种种工作需要思考,这是习气。若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功夫成熟,智慧现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均不需思考。目前我们的智慧未现前,虽离不开思考,但应缩小思考的范围,减轻思考的程度,让我们的智慧逐渐往外透露。如果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妄念障碍了智慧,真实智慧则完全无法向外透出。
简而言之,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则名为“皈依佛”。
◎自性法宝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所谓“正而不邪”。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正知正见,称为“皈依法”。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有的想法、看法全属错误。所谓错误,即是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同,违背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所说,均是诸佛菩萨的看法、想法,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换句话说,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老老实学着怎么做,这就对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是总纲领,是原理原则,“皈依法”则是从日常琐碎事相上,教我们如何修学,遵守佛陀教诲。
佛的经论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一部经都需学习?不需要。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一个人有困难、有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的方法,告诉他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录下来即成为一部经。可见得他就是从一次的指导得利益,解决问题。一部经典即够,不需太多!这是决定正确。关键是,现在我们没有遇到佛,这么多经典,我们应依靠哪一部最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问题。
《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后来的学生所做的指示。特别是我们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因此在“法”里,我们皈依净宗经典,也就是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五经之一,佛在介绍净宗修学方法前,特别提出“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说明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换而言之,是修学各宗各派、无量经典法门必备的基础。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教学的基础课程为扎根教育。《弟子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太上感应篇》为‘慈心不杀’的落实;《十善业道经》则说明如何“修十善业”。今日我们发心学佛,若能真正重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基础,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对往后修学提升境界,大有助益。特别是《弟子规》,更为基础中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发心学佛者必须按部就班,循序而进,身体力行,决不可忽视。
◎自性僧宝
“僧”是清净之意,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皈依僧”是从一切染污,自私自利、七情五欲等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心。
何谓染污?譬如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为外境所牵,而起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感受,即是染污。换而言之,使我们心地不清净的境缘,统称为“染污”。发怒是染污,欢喜也是染污,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使我们不能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所以佛教我们从七情五欲种种染污中回过头来,保持心地清净。“净而不染”名为“皈依僧”。
“僧”除了清净,还有“六和”之意。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用现代话说,即是团体、社团。这世界上的社团很多,从小处说,一个家庭即是一个社团,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的团体在所有一切团体中,最值得尊敬与赞叹,为什么?它是模范社团,可以做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在那里?即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修学“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则非是和合团体,不名为“僧团”。
何谓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即是今日所谓的建立共识,大家有共同的见解。这个见解即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求“无上正等正觉”;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无论选择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这是我们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凡是三宝弟子,思想、见解一定要建立在这个标准上。
“戒和同修”。“戒”是法律,持戒即守法。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一定要遵守的。除此之外,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均不应违背。佛云:“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弟子处世,一定要维持社会的秩序,尊重一切众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可任意破坏,此即“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大家居住在一起,无论是佛教的团体,或者是一个家庭,身、口、意三业,都应和合无诤,彼此忍让尊重,互敬互助。
末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就是我们大家的生活程度要接近,要接近一定的水平。
故知,所谓“僧团”,必定是整体的,不能分化,不应分散;“六和敬”是佛弟子的团体,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遵守,努力做到的。家庭如能遵守“六和敬”,这个家庭也可以称之为僧团。
总结上述,修行即是守住“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三大纲领,此三事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所以佛在《华严》上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名真实皈依。
佛教中常说的三归依是什么意思
也做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1] 。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
http://www.osolid.com/thread-3271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