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61年,为何“朱三太子”要谋反70多次?
因为冒充朱三太子的人想要推翻清朝的统治,借助朱三太子的名号能够更好地笼络人心。朱三太子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百姓却不知道,仍旧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发动起义。朱三太子其实是朱慈炤,因为战乱,崇祯的儿子一直下落不明,所以民间才能以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崇祯的第二个儿子很早就去世了,所以第四子朱慈炤也顺理成章排行第三,也就是朱三太子。康熙的时候反清的势力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地,大多人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然而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康熙一开始不知道,后来抓到了一个首领,那个人叫杨起隆。康熙这时候才意识到这些反贼是为了哄骗别人加入他们,才会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康熙一直在寻找真正的朱三太子,他认为斩草要除根,把真正的朱三太子杀了,大清才能千秋万代。朱慈炤被找到的时候已经七十几岁了,他并没有要造反的意思,然而康熙怎么可能放过他呢。康熙不能直接杀了朱慈炤,他想了一个办法,对外称朱慈炤冒充已故的朱慈焕,这样他处死朱慈炤就不会落人口实了。真正的朱三太子已被康熙处死,然而众人并不知情,仍旧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谋反。康熙在位的六十年,“朱三太子”就谋反了七十多次,后来康熙采取了一些措施,民间造反才越来越少,“朱三太子”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令康熙最为头疼的“朱三太子”,其真实身份到底是谁?
令清朝头疼的“朱三太子”是一种旗号,而并非某个人。明朝的崇祯皇帝总计有3个儿子,分别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焕。请注意,明朝皇室的名字很有意思,都有特有的偏旁。其中,朱慈烺是皇长子,也是崇祯皇帝的太子。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攻京师。崇祯皇帝希望三个儿子突围,并且安排亲信太监护送。崇祯计划让儿子逃到南京,然后重建大明王朝。第二年,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在清朝控制下的京师和南明控制下的南京,都发现了一个太子朱慈烺。当然,最后的结局很坑,清朝方面杀了明朝太子,南明方面也杀了自己的太子。 太子朱慈烺的身影,据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过,清廷不管真假,全部绞杀,从此再也没有朱慈烺的身影,哪怕是假冒的也没有了踪迹。而朱慈焕一直在民间隐藏,在康熙统治后期,已经70多岁的朱慈焕还是被发现了。即便垂垂老矣,康熙也没有手软,还是下令杀了。随着太子“朱慈烺”和五子“朱慈焕”的先后被杀,而迟迟没有出现的朱慈炯就成为了反清复明的一种象征,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太子”。朱慈炯到底是死是活,是当年就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还是一直隐姓埋名的活着,没有人知道。从康熙到雍正年间,朱三太子的影响始终挥之不去。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还有这样的说法:传说朱三太子在吕宋岛,随时准备在两广地区登陆。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朱三太子始终没有出现。由于清朝的统治逐步稳定,朱三太子的传说最终销声匿迹。但这并不代表清朝的统治就没有问题,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末期,爆发了波及8个省的白莲教起义。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清朝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清朝元气大伤。
一生造反70多次,康熙都懒得管,“朱三太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朱三太子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想要造反的人。在康熙在位的数年间打着这个名号起义的次数达到了70多次,而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最后康熙在多年之后找到了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所以说并不是皇帝拿他束手无策,而是这些小小的起义并不能引起康熙的重视。康熙皇帝可以说是清朝里面最为励精图治的人。16岁就登上皇位的他,却可以凭借自己之力击败了鳌拜,有胆有谋。康熙的功绩并不只是这些,他在27岁的时候评定了潘王的叛乱,30岁那年把台湾统一了。但是传闻他有一个不能整治的人就是朱三太子,传闻这个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世人皆有他的传说,但不知道他的真实面目,康熙在位年间,全国各地好多人都喜欢打着朱三太子的起义发生政变,由于人数太多,次数太多,一时间让康熙都束手无策,就比如他在江苏抓住了一个叛变的人,在浙江也会冒出一个相同的人,这种事情搁谁谁也没有办法。而这个朱三太子是何许人也呢。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之后,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被杀害,于是偷偷的把他们送走,结果半路上就被李自成截胡了。抓获之后,让这三个孩子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皇帝,但这三个明朝皇子却誓死不屈服,并且与之相告让他杀了自己。一直到后来清军攻入关内,李自成把心思都放在了战争上面,三个皇子趁机就逃跑了。这三个皇子里面只有一位活了下来就是三太子朱慈炯,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股反清的风气,所以说很多老百姓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发动叛变,这就使康熙很苦恼。康熙总共在位12年,可以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叛变的人数不胜数,清朝就曾有人打着这个旗号发生叛变之后被清朝诛灭,经过考证才发现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朱三太子,只是一介普通平民。结果没过多久,叛乱的事情又发生在漳州,数10万农民直接起义。这些打着朱三太子名号起义的叛乱零零总总加起来共有70多次,所以说康熙皇帝都懒得去管,毕竟也掀不起什么大波浪。
明末朱三太子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中有没有记载
明末的朱三太子多数是冒充的,最有名的是杨起隆
朱慈炯(?-?),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
好多人也把他作为朱三太子的原型,但实际上清初期反清人士所指的朱三太子是指的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诸多的朱三太子案频频以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民间宗教是此类活动的依托,作为“玄机慈应真君”的朱慈焕显然具备这种蛊惑力,于是,诸多的人都选择了他。
朱慈焕(1633年—1708年),明思宗第五子,康熙四十七年被捕,后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遭处死。
生平
崇祯六年出生,后封永王。(即传说中的明三太子)明亡时,十一岁,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老乡绅,曾任明朝谏官,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王绅病故后,至一佛寺中削发为僧,偷生度日。 后又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
康熙四十四年,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后来别人亦称他张老先生。 不久,发现张行事不安分,便带家属居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闻得事发,妻女六人,均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收。朱慈焕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年,官府于谋反首领张念一口供中,得悉他的行踪,遂在山东被捕,押解京师受审,此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了。
经浙江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 答:“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官府问:“什么三大恩?”答:“今上诛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 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但清廷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将他处死。
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间造反达70余次,最后结局如何?
这个朱三太子所谓的在康熙年间造反多达70余次,其实这都跟他没啥关系。只不过是由于他是明朝的唯一的子孙了,所以很多的人想着反清复明,于是都打着他的旗号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朱三太子成功地被康熙逮到了,然后直接杀掉。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其实是崇祯帝的第4个儿子,而并不是第3个儿子,崇祯本来是有7个儿子的,只不过是因为其中4个儿子为了保护大明王朝而死掉了,只留下了三个儿子,他是这三个儿子之中最小的,所以人家称他为三太子。李自成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所以没有杀掉他们。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最后逃亡到了他的老家凤阳县,而当地的一位绅士为了保护他周全,让他乔装打扮成为了一位私塾先生。但即便如此,他自己都不知道原来他的朱三太子的名气在外面竟然那么高,让康熙皇帝十分的头疼,而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反清复明,或者说他也没这个实力,只是安安稳稳的做一个老师而已。所以说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很多的人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来进行各种的反清复明的活动,这让康熙皇帝真的是分外的头疼,所以他一直都想找到这个朱三太子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朱三太子伪装假扮成一个私塾老师的事情被传开了,康熙皇帝真的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直接就将他给杀掉了。以后就没有人再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