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教的在中国
巴哈伊信仰介绍到中国巴哈欧拉、阿博都-巴哈和守基·阿芬第生前都曾对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最多人口的大国表示过极大的兴趣。阿博都-巴哈说过“中国是未来的国家”。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最早有记录的是一个名叫哈吉·米尔扎·穆罕默德·阿里的商人,他于1862至1868年在上海居住。他是巴孛的一个亲戚,从事中国茶叶、瓷器和金银首饰等贸易。1870年后,他还在香港居住过一段时期。1879年,他的弟弟哈吉·米尔扎·布祖尔格也到香港与他合伙做生意,并一起开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巴孛妻子的侄儿阿加·米尔扎·易卜拉欣于1881~1882年间也曾在香港居住过。1888年有两个巴哈伊到过西藏。二十世纪初,陆续有一些伊朗的巴哈伊信徒到中国旅行或经商。查尔斯·里米和霍华德·斯特鲁文于1910年到上海,他们可能是第一批到中国的西方巴哈伊信徒。在非战争年代大量巴哈伊信徒来到中国。有些与当地居民会面或为那些感兴趣的人演说而作短暂停留;另外一些长期逗留中国,游历各城市,接受访问,并与当地知名人士会晤。对巴哈伊信仰在中国传播起过突出作用的是一位名叫玛莎·鲁特(Martha Root)的美国人。她曾四次来到中国(1915,1923-1924,1930,1937);其中第二次逗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其中有七个多月是在北京居住,其余时间她在中国沿海和内地作了广泛的旅行,足迹遍至天津、济南、曲阜、徐 州、南京、烟台、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地。在近百所各类学校发表演讲,举办讲座。她交游甚广,结识诸多政府高层官员、社会名流和知识分子,包括黎元洪总统的顾问。她还在一些中国的英文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将其中一些用中英文汇编出版。还多次与中国历史上知名人士会晤,包括孙中山先生,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博士,后者于1924年接受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在中国传播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中国人接触到巴哈伊信仰。廖崇真便是一位,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接受了巴哈伊信仰。1923年春季,他回到家乡广东,担任中山大学农业学院院长以及成为一名政府官员,并将巴哈欧拉的《隐言经》、《世界书简》、《塔拉扎特》(亦 称《美德书简》)和《伊什拉卡特》等著作的英文本译成中文。这是所见到的最早的巴哈伊中文书籍。曹云祥博士翻译了许多巴哈伊经典,包括《巴哈欧拉与新世纪》,《巴黎谈话》,《若干已答之问》等,并著书撰文介绍巴哈伊信仰,影响了许多中国人。曹博士将巴哈伊信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研究,讲了下面这段话:分析一下中国文化便会发现,东方的哲学家们遇有忧虑时便深刻反省。巴哈伊运动是一种深刻反省的新方式。巴哈伊的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他们正在寻求的帮助。中国,实际上乃至整个世界此刻在呼求灵光。当前人们对巴哈伊教义以及解释这些教义的书籍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此。既然有需求,便会有探索,因此也就会有满足。这是一种伟大价值的新预言,它正在解放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活跃起来,使得宗教在解决世界性难题时更加具有能动性。对于这一切都有一种需求, 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这一迫切需要。 成长、发展和成熟巴哈伊社区最早在上海由一些国外的巴哈伊拓荒者建立。1921年,最早的中文巴哈伊文献在上海印制。1928年第一届灵体会成立。同期,一些小的社区也相继在北京、广州以及哈尔滨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沟通困难,守基·阿芬第与中国大陆的巴哈伊仍然有联系。二战后,大部分外国巴哈伊离开中国。50年代后新的社区成立:1953年在澳门以及1959年在海南岛。1956年,台湾第一个巴哈伊地方分会在台南成立。1967年,巴哈伊教台湾总会成立。 香港的巴哈伊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绝大多数访华或在华居住的巴哈伊信徒都到过香港,带动了巴哈伊在那里的发展。1956年,香港的巴哈伊成立了第一个地方灵体会。1974年,巴哈伊教香港总会诞生。澳门也紧跟香港的步伐,在1958年成立了第一个地方分会。到1989年,巴哈伊教澳门总会成立。行政管理体系尽管台湾、香港以及澳门都有相应的地方总会,但在中国大陆还没有正式的巴哈伊行政管理体系。巴哈伊信仰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源自于巴哈欧拉的教义。在一个国家中,这个体系由地方灵体会、国家灵体会以及顾问机构组成。两种灵体会均有9名成员,每年由当地或是所在国家的巴哈伊选出。 正式的巴哈伊成员可以向巴哈伊基金会捐款。巴哈伊信仰不接受外界的捐款。由于缺少正式的行政管理系统,很难确定中国的巴哈伊人数。在中国巴哈欧拉教义的追随者人数也在逐渐扩大。很多对巴哈伊感兴趣的人会通过力行巴哈伊教义探寻如何更好地生活、巩固家庭、为人父母、帮助他人、社区和国家等等。近几年,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巴哈伊,与当地政府磋商逐渐建立起外国巴哈伊社团。当前外国巴哈伊社团主要在五大城市(北京、大连、上海、天津和深圳)。在当地政府认可下以及指定地点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灵性聚会,庆祝巴哈伊节日、开展儿童班、青少年班等。 这些活动既展现了巴哈伊信仰的真诚也使促进了当地民众的进步。与政府及学术机构的合作忠于政府和服务社会是巴哈伊信仰中的一块基石。巴哈伊社区没有政治议题,摒弃任何形式党派活动,并全全接受市政府关于公共事务的决议。 在中国,政府、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同澳门、香港灵体会以及其它巴哈伊组织各自或相互合作探讨巴哈伊原则、理念以及方法,一方面通过著述扩展知识,另一方面使社会和经济发展更为有效。近几年来,这些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收获。比如,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相继建立其各自的巴哈伊学术中心。【参考巴哈伊信仰在澳门】1993年,应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邀请,巴哈伊澳门总会代表团访问北京,先后拜访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并举行座 谈。这是巴哈伊教组织首次与中国政府进行正式的交往。随后,代表团又访问了北京、上海、陕西以及甘肃。国家宗教事务局也派出代表访问澳门总会,并前往海法访问了巴哈伊世界中心。 巴哈伊教澳门总会主席江绍发还以巴哈伊教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9年10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庆典以及同年12 月澳门回归祖国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庆典。1995年秋季,来自50个国家的超过500位巴哈伊来到中国,参加了两项重大活动,一是联合国组织的于9月4日-15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以及8月30日-9月8日在怀柔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此次非政府组织论坛共有近3万人参加;其中由巴哈伊发起、协调或组织的研讨会超过30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共有1万7千人注册。七名巴哈伊代表授权参与主要会议;除此之外,两个巴哈伊组织也派出代表参会。 巴哈伊在澳门澳门的巴哈伊历史开始于1953年。这年的10月,一位美国加州女巴哈伊法兰西斯o希拉太太(Mrs.Frances Heller)到印度参加亚洲洲际传教会议,会议期间她利用一段时间在香港和澳门做短暂停留,被澳门所吸引,10月20日她来到澳门,在澳门定居。不久卡劳(Carl)、露伟达o奈勒(Loretta Scherer)夫妇也来到澳门。到1954年7月15日,一位广东籍华人严沛峰正式入教。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母亲潘氏也成为巴哈伊,她是在1960年访问了世界正义院以后入教的。居住在香港的阿齐兹夫妇也经常到澳门参加巴哈伊教的事务。10月,另一个澳门人高保罗也加入了巴哈伊教。之后在10月25日又有了首位葡人巴哈伊Manuel Ferreira。从巴哈伊教的组织来看,1958年4月21日,澳门才成立了第一个巴哈伊地方灵体会。巴哈伊教1984年于凼仔岛、1988年于路环又设立了另外的两个澳门巴哈伊中心。1989年澳门第一届巴哈伊总灵体会成立,为世界上的第150个总灵体会。1988年,经澳门政府教育司审批,创办了澳门第一所非营利性国际教育学校——联国学校。1989年4月29日,巴哈伊世界中心代表和精神领袖拉巴尼夫人赴澳,参加于4月30日在澳门举行的“澳门巴哈伊教年会”,这次年会选出组成了澳门首届巴哈伊总灵体会,总灵体会设立了一个办事处,负责收集各区教友的意见,制定发展巴哈伊教的活动。总灵体会成员到澳府拜会了澳督文礼治。这一年,澳门巴哈伊人数达2000名。1993年 9月,澳门巴哈伊代表团首次访问祖国大陆。1992年澳门巴哈伊教总灵体会正式登记为一个合法的宗教组织。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创立于一个半世纪以前,今天已跻身于最快速发展的世界性宗教信仰之列。有五百万以上的信徒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分布于全世界约100,000多个地点,地理幅度分布之广仅次於基督教,反映了他们对世界公民这一理想身体力行。 巴哈伊信仰的全球性幅度反映在它成员之组成中。巴哈伊信徒来自各个国家民族、种族群体、文化背景、职业、社会或经济阶层,包括了2100多个不同的种族和部落,代表了全人类的一个横断面。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是一位德黑兰的波斯贵族,在十九世纪中期,放弃了王子般舒适与安逸的生活,冒着不断的迫害与镇压,给人类送来了震撼性的、全新的、和平与团结之信仰。巴哈欧拉声言,他是来自上帝的一个独立的新圣使。他的生平、著作及影响力使人联想到亚伯拉罕、克里希那、琐罗亚斯德、佛陀、基督和穆罕默德等圣使。巴哈伊信徒认信巴哈欧拉是这一系列圣使中最新的一位。巴哈欧拉所带来的根本教义是「团结」。他教导我们上帝只有一个,人类无分种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巴哈欧拉指出,人类到现代已集体进入成熟期。正如世界各族的经典中所预言过的,将所有民族团结于一个和平统一的全球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他的著作中包括了「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名句。作为世界独立宗教中最年轻的成员,巴哈欧拉所奠定的巴哈伊信仰在许多方面显得与其它宗教不同。它有一套独特的全球性行政管理体系,在10,000多个地点有自由选举出的管理议事会。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一种特殊的和有变革性的解决办法。巴哈伊信仰的经典及其成员的广泛多元的活动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的每一个重要项目:从关于文化多元性和环境保护的新思维到决策的分解民主化;从对家庭生活和道德的重归到「新世界秩序」的呼声。然而,信仰至今最显著的成就,乃是它的团结性。它不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故巴哈伊信仰已成功地抵挡了不断的冲击,而没有分裂成不同的教派和群体。尽管其历史如古代任何宗教的历史一样动荡不安,但它却成功地维护了自身的团结。在巴哈欧拉逝世后,他所召唤的全球团结之过程已大大向前进展。通过历史的进程,种族、阶级、信仰和国家的传统障碍已开始渐渐地崩溃。巴哈欧拉曾预言,正在运作中的这些力量,将最终诞生出一个全球性的文明。地球上各族人民面临的挑战,是接受彼此为一家的事实,以协同创造这个世界。巴哈欧拉言道:一个全球性社会的繁荣,必须基于基本原则。它们包括:消除各种偏见;两性间完全平等;认识到世界伟大宗教根本一元性;消除贫穷极端;普及教育;科学与宗教之和谐;在保自然与发展技术间维持平衡;基于集体安全和人类一家的原则,建立一个世界联邦体系。全球巴哈伊对这些原则的忠诚,表如今个人和社团的转变中。这种信念与忠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其中包括巴哈伊社团近几年来发起的一大批小规模和基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项目。在建造一个由地方到国家和国际的管理议事会的统一网络的过程中,巴哈欧拉的追随者已创造出一个范围广阔而多元化的世界性团体──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与活动方式为其标志 ── 为合作、和谐与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模式。在一个如此分崩离析的世界里,这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就。
如何才能加入巴哈伊教
巴哈伊信仰没有入教程序,没有洗礼,没有仪式,也没有教名或需更改姓名。巴哈伊信仰也没有入教资格审查制度,它完全信赖个人的决定。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巴哈伊圣地巴孛陵寝梯田花园,又被称为巴哈伊花园位于以色列海法,依卡梅尔山而建,共有19层梯田,从山顶到山脚延伸达一公里,垂直高度达225米,最大坡度达63度。离花园轴线台阶这几日的两侧,对称装点着草坪、花床、灌木以及一些人工装饰。梯田花园上层向下看,海法市的美景尽收眼底。 巴哈伊花园没有一般宗教陵园的森严肃穆,也没有世俗花园的喧嚣俗艳。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奇特设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资料教义巴哈伊的渐进宗教启示观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接纳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其中包括:耶稣、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亚和亚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100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圣书、教训、律法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犹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世界性宗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巴哈欧拉据信满足了先驱宗教中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巴哈伊教的介绍
巴哈伊教 (或称 巴哈教 , 大同教 )创建于十九世纪的波斯,现有遍布200多个国家愈600万信徒。 巴哈伊教创始人为伊朗人米尔扎·侯赛因·阿里,他后来被巴哈伊教信徒们称为巴哈欧拉,意思是“真主的光荣”,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根据巴哈伊的教训,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 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巴哈欧拉认为全人类同是一族。巴哈伊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神在黎明时传达旨意的地方。” 巴哈伊教源自伊斯兰教什叶派,但由于教义发展已经脱离了伊斯兰教的观点,形成一个新的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现在每个大洲建有一“灵曦堂”,分别位于美洲的美国伊利诺州威尔米特(Wilmette),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悉尼,非洲的乌干达坎帕拉,欧洲的德国法兰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马,亚洲的印度新德里,太平洋的萨摩亚,另有一所在南美洲的智利圣地亚哥。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后)为巴哈教历新年,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即使不传教,在世界各地发展也很迅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开始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此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原则简单表述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 1、神论 巴哈伊教相信独一、不灭的神,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并且是“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触及,是启示的源泉,永恒,全知,永在和全能的。”虽然神不可直接触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并且有意愿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圣师(亦称“上帝之显示者”)。为表达神的意愿,众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 巴哈伊教义中,神是如此伟大以至无法为人类完全认知,或描述出完整和准确的形象。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称号,例如“全能者”,或“至爱者”,并且强调神的一体性,他们拒绝三位一体之类的信条。 2、宗教 巴哈伊的渐进宗教启示观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接纳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其中包括:耶稣、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亚和亚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宗教历史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特定的宗教社会教导(例如,祷告的方向,或饮食的禁忌)被后来的显示者废弃,而建立与时代和场合更适合的新要求。相反,对于某些根本原则(如睦邻、慈善)则视为普世和不变的。巴哈伊认为,演进的启示过程不会终止。不过他们确实相信存在启示的周期。 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100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圣书、教训、律法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犹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世界性宗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巴哈欧拉据信满足了先驱宗教中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3、人类 巴哈伊信仰相信人类具有“理性之灵”,并且这使人具备独特的能力去认知神和人与其创造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义务通过神的显示者们去认知神,并且顺从他们的教诲。借着认知和顺服、服务他人和定期祷告和学习教育者启示的经典,灵魂就能更接近神,这是巴哈伊信仰的灵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后,灵魂就进入下一个世界,人于物质世界的灵性发展决定其在灵魂世界的进度。天堂和地狱只是与神亲疏程度的象征,死后并不存在物质世界意义中的奖赏或惩罚。 巴哈伊经典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虽然也是高度的多样化: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教条是人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根据巴哈伊的教诲,人类团结是现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问题。。 二、信徒分布 巴哈伊的资料估计,在全世界他们有超过500万信徒。百科全书和类似资料记载,在21世纪初全世界有200至800万巴哈伊信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哈伊教从其发源地波斯和奥斯曼帝国传入西方国家。又过了五十年,传入第三世界国家。 根据《2004年世界年鉴》(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巴哈伊信徒主要生活在亚洲(360万6),非洲(180万)和拉丁美洲(90万)。据估计,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区在印度,有220万之众;其次是伊朗,有35万;然后是美国,15万。除了这些国家,信徒的数字差距很大。目前,没有一个国家的巴哈伊信徒占据人口多数。圭亚那是巴哈伊信徒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7%)。” 根据《不列颠年鉴》(The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1992年至今),以信徒所在国家数目统计,巴哈伊教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广泛的宗教(仅次于基督教),出现在24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100各人种、种族和部落团体。其圣典有800种文字翻译。 [编辑本段] 三、教义 1、概要 1921-1975年担任教主的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写下了以下教义概要,他认为这些是巴哈欧拉教诲中的独特原则,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 “独立寻求真理,不为迷信或传统所限:人类一家,是关键的原则和基本的信条;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是宗教、种族、阶级或民族的;宗教与科学比有和谐;男女平等,是使人类能够跃翔的两翼;普及义务教育;创造普及世界统一的语言;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乐于劳动,参与属灵侍奉;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最高原则;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为全人类的最高目标。” 2、社会生活准则 下列12条原则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来源于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1912年游历欧洲和北美洲时发表的演说。这个罗列并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传。 ·神的独一 ·宗教同源 ·人类一体 ·性别平等 ·消灭偏见 ·世界和平 ·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 ·独立探求真理 ·普及义务教育 ·制定世界通用的语言 ·服从政府,不参与政党政治 ·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 3、神秘教义 虽然巴哈伊信仰主要关注社会和道德问题,它的一些基要经文仍有神秘色彩。阿芬第将《七谷经Seven Valleys》称作巴哈欧拉“最神秘的作品”。该书写给一位伊斯兰神秘主义流派苏非主义信徒。它起初于1906年被翻译为英文,是西方国家出版的第一本有关巴哈欧拉的书。《隐言经Hidden Words》是巴哈欧拉同期写的另一本著作,包括153段短文,巴哈欧拉称之为“天启神秘中的宝藏”。 4、经书 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经典称为《亚格达斯经》(即《至圣之经》),他们视之为普世经典,是从“亘古”时期由神的显示者带来。还有一些地位很高的“次约”(Lesser Covenant),是神的先知与信徒之间的约定,每个启示都是独特的,包括一些社会习俗和宗教团体权威。目前的时代,巴哈伊将巴哈欧拉的启示视为与信徒的次约;巴哈伊坚称该约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 鉴于巴哈伊的基本教义是合一,该宗教服从他们认为是天定的管理机构,而且将建立教派的分裂视为无效和可诅咒的、背叛巴哈欧拉诫命的行为。在巴哈伊的历史中,权力交接时期发生过教派分裂。各类巴哈伊分支教派总共仅由数千之众,他们被看作离经叛道,并且被闪避,相当于被逐出。 四、历史 巴哈伊的历史通常寻迹于其领导者,始于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伊朗设拉子宣布立教,一系列该宗教的中心人物最终建立了管理规条。该宗教最初局限于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892年巴哈欧拉去世后,其追随者扩散到亚洲和非洲的十三个国家。在其子阿博都·巴哈的领导下,该宗教开始在欧洲和美洲立足,并且在伊朗得到巩固,虽然仍遭受迫害。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后,巴哈伊的领导层由个人转化为选举和任命产生的管理系统。 1、巴孛 1844年,Siyyid `Alí-Muhammad在伊朗的设拉子宣称自己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信仰中的巴孛。随着巴孛的信仰开始蔓延,伊斯兰教士们将其视为威胁,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时期要面临生死的选择。政府与巴孛武装之间发生过数次武力冲突。巴孛本人被囚禁,并于1850年被处死。 巴哈伊将巴孛尊为巴哈伊信仰的先驱,因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显示者”这一概念,这是即将降临的弥赛亚,而据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经文中所宣称的,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的身份。巴孛的陵寝位于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圣者的重要圣地。巴孛的遗体被秘密地从波斯转移到这个圣地,并且安葬在巴哈欧拉指定的陵墓中。 2、巴哈欧拉 米尔扎·侯赛因·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随者之一,他后来得到巴哈欧拉的称号。由于这个缘故,他于1852年被逮捕。他声称,在德黑兰的地牢中,他受到启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1863年,他公开了这一声明。 此后不久,他被从波斯驱逐到奥斯曼帝国的巴格达、伊斯坦布尔、亚德里亚堡。在这个时期,巴哈欧拉与巴哈伊的领导人Subh-i-Azal之间的关系紧张,巴哈欧拉的1866年声明又将紧张推向顶点。在亚德里亚堡,他给几位统治者写信,其中包括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宣称自己是神的先知。结果是,巴哈欧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内的阿卡。 在他的生命接近终点时,对他的严厉监禁措施逐渐放松,他被允许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过仍维持囚徒身份。1892年,他在那里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祷告要面对的方向。在巴哈欧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学著作。 3、阿博都·巴哈 阿巴斯·阿芬第是巴哈欧拉的小幼子,他的称号是阿博都·巴哈,意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遗嘱,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领袖,并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领,是巴哈欧拉著作的唯一权威解释人。 阿博都·巴哈在父亲被放逐、囚禁期间一直跟随,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间才被释放。获释后,他一直旅行、演讲、布道、与巴哈伊信徒交流,传播巴哈伊信仰。 4、巴哈伊管理机构 巴哈欧拉的《律法书》(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圣约和遗嘱》(Will and Testament of `Abdu'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欧拉建立了选举制的“世界正义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导(Guardianship),并明确了两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在阿博都·巴哈的遗嘱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孙子守基·阿方地(Shoghi Effendi)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圣护者”。 阿方地毕其一生翻译了《巴哈伊文选》;发展了一个将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扩展的计划;开发了巴哈伊世界中心(Bahá'í World Centre);回应了世界各地的询问;建立了该宗教的管理结构,为世界正义院的选举做好了准备。他在1957年去世,当时的情形已经不许可指定继承人。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区和国家三层的管理机构中,均有选举产生的九名成员组成的“灵体会”(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区事务。同时,同级任命成员组成的理事会(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护教区的职能。巴哈伊教没有教士阶层。 世界正义院首次设立于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机构,其九名成员由各国灵体会选举产生。年满21岁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选举权;男女信徒有同等权力出任所有的职位。
介绍一下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或称巴哈教,大同教)创建于十九世纪的波斯,现有遍布200多个国家愈600万信徒。
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原则简单表述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社会生活准则
下列12条原则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来源于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1912年游历欧洲和北美洲时发表的演说。这个罗列并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传。
·神的独一
·宗教同源
·人类一体
·性别平等
·消灭偏见
·世界和平
·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
·独立探求真理
·普及义务教育
·制定世界通用的语言
·服从政府,不参与政党政治
·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1、律法
巴哈伊信仰律法的根本来源是巴哈欧拉的著作Kitáb-i-Aqdas。下列是其基本律法和宗教礼仪:
·年逾15岁的巴哈伊信徒必须每日背诵祷告文。这类祷告文有三种,每日可选其一。
·禁止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
·每年3月2日至20日的19天,成年、健康的巴哈伊信徒必须在日出到日落间禁食。
·巴哈伊信徒不得饮酒或使用毒品,除非有医生处方。
·性关系仅限于夫妇之间,不许可同性恋行为。
·严格禁止赌博。
Kitáb-i-Aqdas中的一些律法到今日仍然有效,并且其管理机构会给予某种程度的强制,随着巴哈伊社区的扩大,巴哈欧拉对于其它律法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律法如果与信徒居住地的世俗法律无冲突,则信徒必须严格遵守,而祷告、禁食之类个人宗教礼仪完全是个人自愿的责任。
2、崇拜场所
巴哈伊聚会一般在信徒家里或者租借场地举行。在全世界有七座巴哈伊灵曦堂,基本上每个大洲有一座,第八座在智利建造中。巴哈欧拉的著作中构想的机构叫做“Mashriqu'l-Adhkár”,是包括医院、大学等等的综合体。在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的巴哈伊第一座Mashriqu'l-Adhkár是唯一符合这个要求的建筑。
3、婚姻
巴哈伊婚姻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结合。其目的是孕育两个同伴极其子女间的灵性和谐,友爱和合一。巴孛对于婚姻的教诲是,它是“生存和得救的壁垒”,并且将婚姻和家庭置于社会的基石这一重要位置。巴哈欧拉高度评价婚姻,宣称那是神的永恒诫命,并且反对离婚或婚外情;巴哈欧拉教导夫妻应致力提高彼此的灵性。
巴哈伊倾向于“了解对方的性格并且在婚前用一段时间彼此相知,一但结婚就应有永结同心的意愿。”虽然父母不应为子女选择配偶,然而俩人决定结婚就必须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即使其中一方不是巴哈伊信徒。在巴哈伊信仰中,跨种族婚姻是大力称许的。巴哈伊的婚礼很简单:唯一必不可少的仪式是,新人必须在两个证人面前宣读婚姻誓言:
“我们将完全、彻底地服从神的旨意。”
4、符号
巴哈伊教的正式符号是五角星,但是九角星的符号更加常用。该符号和里面的字体代表的是至高者。符号由两颗星重叠,有荣耀的光辉点缀,纪念三个合一。至高者的名字是阿拉伯语: �1�4�1�9 �1�0�1�1�1�9�1�3 �1�9�1�8�1�5�1�0�1�1�1�3�6�0 �6�7 “荣耀的至高者!”
5、历法
目前的巴哈伊历法是巴孛最早提出的。在此历法中一年有19个月,每个月有19天,另有4-5天为“愉快的日子”,组成了一个地球公转周期。巴哈伊的新年日期取自传统的波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21日,紧随于禁食月之后。巴哈伊教徒在每月的第一天会组织聚会,叫做19天灵宴, 在集会上他们进行主要的社会活动和教义探讨。
每个月都有一个和神有关的特定的名字。巴哈伊历法中的星期是我们熟悉的7日单位,一星期中的每一天也都有特定的名字。巴哈伊教定义了11个圣日,其中的9个为正式假日。这些圣日都是在该宗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日。
巴哈伊教介绍
巴哈伊教 (或称 巴哈教 , 大同教 )创建于十九世纪的波斯,现有遍布200多个国家愈600万信徒。 巴哈伊教创始人为伊朗人米尔扎·侯赛因·阿里,他后来被巴哈伊教信徒们称为巴哈欧拉,意思是“真主的光荣”,由此产生巴哈伊教的教名。根据巴哈伊的教训,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 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巴哈欧拉认为全人类同是一族。巴哈伊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神在黎明时传达旨意的地方。” 巴哈伊教源自伊斯兰教什叶派,但由于教义发展已经脱离了伊斯兰教的观点,形成一个新的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现在每个大洲建有一“灵曦堂”,分别位于美洲的美国伊利诺州威尔米特(Wilmette),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悉尼,非洲的乌干达坎帕拉,欧洲的德国法兰克福,中美洲的巴拿马,亚洲的印度新德里,太平洋的萨摩亚,另有一所在南美洲的智利圣地亚哥。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后)为巴哈教历新年,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即使不传教,在世界各地发展也很迅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开始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此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原则简单表述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 1、神论 巴哈伊教相信独一、不灭的神,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并且是“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触及,是启示的源泉,永恒,全知,永在和全能的。”虽然神不可直接触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并且有意愿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圣师(亦称“上帝之显示者”)。为表达神的意愿,众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 巴哈伊教义中,神是如此伟大以至无法为人类完全认知,或描述出完整和准确的形象。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称号,例如“全能者”,或“至爱者”,并且强调神的一体性,他们拒绝三位一体之类的信条。 2、宗教 巴哈伊的渐进宗教启示观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接纳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其中包括:耶稣、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亚和亚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宗教历史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特定的宗教社会教导(例如,祷告的方向,或饮食的禁忌)被后来的显示者废弃,而建立与时代和场合更适合的新要求。相反,对于某些根本原则(如睦邻、慈善)则视为普世和不变的。巴哈伊认为,演进的启示过程不会终止。不过他们确实相信存在启示的周期。 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100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圣书、教训、律法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犹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世界性宗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巴哈欧拉据信满足了先驱宗教中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3、人类 巴哈伊信仰相信人类具有“理性之灵”,并且这使人具备独特的能力去认知神和人与其创造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义务通过神的显示者们去认知神,并且顺从他们的教诲。借着认知和顺服、服务他人和定期祷告和学习教育者启示的经典,灵魂就能更接近神,这是巴哈伊信仰的灵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后,灵魂就进入下一个世界,人于物质世界的灵性发展决定其在灵魂世界的进度。天堂和地狱只是与神亲疏程度的象征,死后并不存在物质世界意义中的奖赏或惩罚。 巴哈伊经典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虽然也是高度的多样化: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教条是人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根据巴哈伊的教诲,人类团结是现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问题。。 二、信徒分布 巴哈伊的资料估计,在全世界他们有超过500万信徒。百科全书和类似资料记载,在21世纪初全世界有200至800万巴哈伊信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哈伊教从其发源地波斯和奥斯曼帝国传入西方国家。又过了五十年,传入第三世界国家。 根据《2004年世界年鉴》(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巴哈伊信徒主要生活在亚洲(360万6),非洲(180万)和拉丁美洲(90万)。据估计,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区在印度,有220万之众;其次是伊朗,有35万;然后是美国,15万。除了这些国家,信徒的数字差距很大。目前,没有一个国家的巴哈伊信徒占据人口多数。圭亚那是巴哈伊信徒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7%)。” 根据《不列颠年鉴》(The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1992年至今),以信徒所在国家数目统计,巴哈伊教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广泛的宗教(仅次于基督教),出现在24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100各人种、种族和部落团体。其圣典有800种文字翻译。 [编辑本段] 三、教义 1、概要 1921-1975年担任教主的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写下了以下教义概要,他认为这些是巴哈欧拉教诲中的独特原则,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 “独立寻求真理,不为迷信或传统所限:人类一家,是关键的原则和基本的信条;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是宗教、种族、阶级或民族的;宗教与科学比有和谐;男女平等,是使人类能够跃翔的两翼;普及义务教育;创造普及世界统一的语言;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乐于劳动,参与属灵侍奉;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最高原则;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为全人类的最高目标。” 2、社会生活准则 下列12条原则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来源于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1912年游历欧洲和北美洲时发表的演说。这个罗列并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传。 ·神的独一 ·宗教同源 ·人类一体 ·性别平等 ·消灭偏见 ·世界和平 ·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 ·独立探求真理 ·普及义务教育 ·制定世界通用的语言 ·服从政府,不参与政党政治 ·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 3、神秘教义 虽然巴哈伊信仰主要关注社会和道德问题,它的一些基要经文仍有神秘色彩。阿芬第将《七谷经Seven Valleys》称作巴哈欧拉“最神秘的作品”。该书写给一位伊斯兰神秘主义流派苏非主义信徒。它起初于1906年被翻译为英文,是西方国家出版的第一本有关巴哈欧拉的书。《隐言经Hidden Words》是巴哈欧拉同期写的另一本著作,包括153段短文,巴哈欧拉称之为“天启神秘中的宝藏”。 4、经书 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经典称为《亚格达斯经》(即《至圣之经》),他们视之为普世经典,是从“亘古”时期由神的显示者带来。还有一些地位很高的“次约”(Lesser Covenant),是神的先知与信徒之间的约定,每个启示都是独特的,包括一些社会习俗和宗教团体权威。目前的时代,巴哈伊将巴哈欧拉的启示视为与信徒的次约;巴哈伊坚称该约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 鉴于巴哈伊的基本教义是合一,该宗教服从他们认为是天定的管理机构,而且将建立教派的分裂视为无效和可诅咒的、背叛巴哈欧拉诫命的行为。在巴哈伊的历史中,权力交接时期发生过教派分裂。各类巴哈伊分支教派总共仅由数千之众,他们被看作离经叛道,并且被闪避,相当于被逐出。 四、历史 巴哈伊的历史通常寻迹于其领导者,始于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伊朗设拉子宣布立教,一系列该宗教的中心人物最终建立了管理规条。该宗教最初局限于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892年巴哈欧拉去世后,其追随者扩散到亚洲和非洲的十三个国家。在其子阿博都·巴哈的领导下,该宗教开始在欧洲和美洲立足,并且在伊朗得到巩固,虽然仍遭受迫害。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后,巴哈伊的领导层由个人转化为选举和任命产生的管理系统。 1、巴孛 1844年,Siyyid `Alí-Muhammad在伊朗的设拉子宣称自己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信仰中的巴孛。随着巴孛的信仰开始蔓延,伊斯兰教士们将其视为威胁,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时期要面临生死的选择。政府与巴孛武装之间发生过数次武力冲突。巴孛本人被囚禁,并于1850年被处死。 巴哈伊将巴孛尊为巴哈伊信仰的先驱,因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显示者”这一概念,这是即将降临的弥赛亚,而据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经文中所宣称的,巴哈伊信仰的创始人巴哈欧拉的身份。巴孛的陵寝位于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圣者的重要圣地。巴孛的遗体被秘密地从波斯转移到这个圣地,并且安葬在巴哈欧拉指定的陵墓中。 2、巴哈欧拉 米尔扎·侯赛因·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随者之一,他后来得到巴哈欧拉的称号。由于这个缘故,他于1852年被逮捕。他声称,在德黑兰的地牢中,他受到启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1863年,他公开了这一声明。 此后不久,他被从波斯驱逐到奥斯曼帝国的巴格达、伊斯坦布尔、亚德里亚堡。在这个时期,巴哈欧拉与巴哈伊的领导人Subh-i-Azal之间的关系紧张,巴哈欧拉的1866年声明又将紧张推向顶点。在亚德里亚堡,他给几位统治者写信,其中包括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宣称自己是神的先知。结果是,巴哈欧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内的阿卡。 在他的生命接近终点时,对他的严厉监禁措施逐渐放松,他被允许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过仍维持囚徒身份。1892年,他在那里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祷告要面对的方向。在巴哈欧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学著作。 3、阿博都·巴哈 阿巴斯·阿芬第是巴哈欧拉的小幼子,他的称号是阿博都·巴哈,意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遗嘱,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领袖,并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领,是巴哈欧拉著作的唯一权威解释人。 阿博都·巴哈在父亲被放逐、囚禁期间一直跟随,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间才被释放。获释后,他一直旅行、演讲、布道、与巴哈伊信徒交流,传播巴哈伊信仰。 4、巴哈伊管理机构 巴哈欧拉的《律法书》(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圣约和遗嘱》(Will and Testament of `Abdu'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欧拉建立了选举制的“世界正义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导(Guardianship),并明确了两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在阿博都·巴哈的遗嘱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孙子守基·阿方地(Shoghi Effendi)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圣护者”。 阿方地毕其一生翻译了《巴哈伊文选》;发展了一个将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扩展的计划;开发了巴哈伊世界中心(Bahá'í World Centre);回应了世界各地的询问;建立了该宗教的管理结构,为世界正义院的选举做好了准备。他在1957年去世,当时的情形已经不许可指定继承人。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区和国家三层的管理机构中,均有选举产生的九名成员组成的“灵体会”(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区事务。同时,同级任命成员组成的理事会(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护教区的职能。巴哈伊教没有教士阶层。 世界正义院首次设立于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机构,其九名成员由各国灵体会选举产生。年满21岁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选举权;男女信徒有同等权力出任所有的职位。
巴哈伊教的区别
从联系方面来说,巴哈伊信仰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立场。在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伊斯兰教构筑起彻底的一神论体系。安拉的独一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万物非主,唯 有真主”是对其独一性的高度概括。而与此相联系的是安拉的如下一些特性:第一, 安拉是 独一无二的,他没有配偶或子嗣,他未产,亦未被产,他永远受到万物的祈求和仰赖,无开 始,无终止,无一与他对等的。 ( 参见《古兰经》第 112 章,第 1 — 4 节 )第二, 安拉是至仁至慈的,是万有的保障,是公平的圣尊的主。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监督者, 是万物的起始者,也是万物的终结者。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 无所不在的永恒唯一真神。 ( 参见《古兰经》第 57 章第 1 — 6 节,第 59 章第 22 — 24 节 ) 。第三, 安拉是仁慈的,是万物的供养者,他是慷慨的,也是和蔼的;是多恕的,也是温和的, 是宽容的,也是特慈的;是独一的,也是公正的。 ( 参见《古兰经》第 3 章第 31 节,第 11 章第 6 节,第 35 章第 15 节,第 65 章第 2 — 3 节 )简言之,安拉是独一的, 并且是永恒的不灭的,他 无形体,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开始 ,没有结束。巴哈伊接受了伊斯兰教的这种一神论观念,不管是把安拉叫做上帝、上苍,还是真主,他都是无形无体的精神本体,既超乎万物之外,又贯乎万物之中,既是万因之因,又是无因之因。从安拉的独一性方面来说,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是基本一致的。但它与伊斯兰教的明显差别也是存在的。这种差别主要表如今:伊斯兰教承认以前各大宗教各有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巴哈伊教则否认这一点,承认穆罕默德之后,还可以有新的先知。第二,伊斯兰教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超越凡人之上处于普通信徒和安拉之间,穆罕默德也不能例外。而巴哈伊教却继承巴布的传统,主张先知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上帝借先知才得以显现。第三,伊斯兰教不设国际级中央教义机构,巴哈伊教却设立国际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以协调和管理全世界巴哈伊的行政事物和教务。第四,巴哈伊教不像伊斯兰教那样繁琐的宗教礼仪。第五,伊斯兰教虽然提倡人人平等,人类皆兄弟, 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世界大同的思想。而巴哈伊教则明确主张全人类要实现大同,要组织一个全球性的超级政府。第六,巴哈伊教不象伊斯兰教那样提倡一套严谨的 生活习俗。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包括:所有会令人兴奋或晕醉的酒类饮料;猪肉及其制品, 用利爪或牙齿杀害其他动物的野兽、掠食的鸟兽、爬行类的动物,未经屠宰而致死的包括自己死亡的鸟、兽肉及其制品和一切动物的血。而巴哈伊教没有这么 多饮食禁忌,允许教徒食用猪肉及其制品。在服饰方面,伊斯兰教认为,女子除面部、手脚以外 ,全身都是羞体,要求女子的衣着要把身体的所有部分都遮住,只有面部、手脚可以露在外边,男子则不准穿丝绸衣服,不准佩带金饰等,巴哈伊教则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主张男 女平等,女子不带面纱,男子可以佩带金首饰 、穿丝绸服装。 ?第七,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伊斯兰教提倡集体主义原则。每星期五,要求 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去聚礼,即使不是聚礼日,平时的礼拜也最好多人在一起进行,以体现 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关系。而巴哈伊教虽然提倡世界大同,但却把个人的宗教生活看得比集体 的宗教生活更为重要,所以它废除聚礼,礼拜可以不去清真寺,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做 还是不做,在此地做还是在彼地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虽有许多 共同点,但从这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仪礼、宗教生活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甚 至可以说异多于同。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巴哈伊教不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教派,而是一 新兴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它有更加现代化的内容,有更为简化的宗教仪式,更为宽容,更为 开放,更为世俗化,所以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对这种宗教的发展趋势, 是要注意认真研究的。
巴哈伊教的教义是什么?它为什么要独立出来?
巴哈伊教约于1924年由美国的罗德女士传至中国的广州,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认同。当时巴哈伊教又名“巴海运动”。约在1930年9月底,巴哈伊教传至香港,相信最迟在本世纪的30年代,巴哈伊教传至澳门。1935年,巴哈伊教在中国又译名为大同教。1980年,全球华人教徒一致同意,正名为巴哈伊教(台湾仍用大同教一名)。巴哈伊教于1844年5月23日由巴普于波斯发起,其后由巴哈欧拉加以发扬光大。至1948年,巴哈伊教已被联合国承认。巴哈伊教的教义约有12条要义:(1)人类平等。(2)真理是独立的。(3)各种宗教的根本基础是同一的。(4)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人类。(5)宗教必须与科学及理论相符。(6)男女平等。(7)破除一切偏见。(8)世界和平。(9)普及教育。(10)解决经济问题。(11)推广1种共同的世界语。(12)要成立1个公正的国际裁判所。此外该教崇尚“九”这个数字。80年代初,巴哈伊教于澳门氹仔岛设立澳门巴哈伊中心。当时驻澳门的负责人为伊朗人华赞。巴哈伊教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只是每年由各地区的成年教徒推选出一个由九名男女组成的地方灵体会。目前世界上约有20000个灵体会,再以区域为基础参加国家年会选出总灵体会,目前全球约有150个以上的总灵体会。
巴哈伊教倡导什么?
巴哈伊教是伊斯兰教诸多教派长期争斗的产物。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之后,穆斯林社会在谁应继承他的事业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分歧起初导致上层社会分裂,最后导致穆斯林之间发生战争,使伊斯兰教分裂成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逊尼派占据主导地位。什叶派属于少数,但派系却相当多,相当复杂,且不断分化,形成众多的支派。其中,一个支派宣称,伊斯兰教救世主、隐遁的第十二代伊玛目马赫迪将重返人间,革新伊斯兰教,消除人间不平。这个支派被称为十二伊玛目派,流行于现今伊拉克南部以纳杰夫为中心的地带,并在10世纪中叶之后的上百年间实际上控制了巴格达的哈里发政权。这个教派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16世纪初在邻国伊朗被刚刚兴起的萨法维王朝奉为国教。19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波斯发生激烈政治动荡,各种思潮纷起,宗教上也出现改革的要求。这时,十二伊玛目教派开始分化。1844年5月,在西南部的设拉子,棉布商人出身的米尔扎 阿里 穆罕默德宣称,隐遁的伊玛目与其信徒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巴布”(信仰之门),他自己就是巴布。随后,他又宣布,他是救世主马赫迪,其使命是铲除人间的不平,创立平等、公正、幸福的“正义之国”。他的这一宣告很快传播到伊朗各地,被称为巴布教派。政府和传统教士皆视巴布教派为“异端邪说”,严厉打击和镇压,将巴布本人投入监狱。巴布的信徒于1848年发动起义,武装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1850年,巴布被处死,其信徒有两万多人遭屠杀,还有更多的则遭到关押和流放。在巴布的众多信徒中,有一个叫米尔扎 侯赛因 阿里,出身豪门大户,仗义疏财,深得民心。起义失败后,他逃到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格达。1863年4月,他宣称自己是巴布生前预言的“巴哈伊”(真主的光辉),生前指定的真主的“新使者”,并自称“巴哈 安拉”。他这一宣布又引起巴布教派的分裂,其追随者遂另立新教,称巴哈伊教。奥斯曼帝国当局担心创立新教会引发新的冲突,遂将巴哈 安拉遣送出巴格达。1868年,巴哈 安拉从君士坦丁堡被押送到巴勒斯坦东北部地中海沿岸的阿卡。在阿卡被囚期间,他撰写了后来被称为巴哈伊教经典的《至圣书》和其他一系列著作,将巴布教派的教义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的信徒尊其为继亚伯拉罕、佛陀、基督、穆罕默德之后“新近出现的先知”。1892年,他客死在阿卡附近的巴赫基。他的长子阿巴斯 艾凡迪执掌教门,称为阿卜杜拉 巴哈,全权负责诠释其父的精神遗产。从此,巴哈伊教的神学主张逐渐形成体系,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巴哈伊教始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一个支派。但其信奉者却认为,巴哈伊教虽然起始于什叶派,但巴哈 安拉及其继任人在吸收作为母体的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宗教的合理教理,还与时俱进,吸收其他各种合理的社会思想,已使巴哈伊教发展成为一个像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那样独立的新兴宗教。巴哈伊教的核心教旨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所谓“上帝唯一”,是指巴哈伊教是唯一神教,认为神是独一无二的、全能的、超自然的精神实体。所谓“宗教同源”,是指巴哈伊教倡导普世宗教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宗教对神灵的称谓有上帝、安拉、佛陀、真主等不同,但神灵本身只有一个,所有宗教实际上是“名异实同”。所谓“人类一家”,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国家、民族、阶级、信仰、文化,都是神灵的儿女,理应相亲相爱,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全球一体的大同世界。巴哈伊教主张积极入世,服从政府领导,为国家利益服务,不参与政治活动,反对暴力,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巴哈伊教要求信徒培养良好的品德,主持正义,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普及教育,自食其力。巴哈伊教将伊斯兰教繁杂的宗教礼仪简化,主张每天只在早、午、晚做三次简短的礼拜。教徒可以自行祈祷,祈祷形式不拘,所诵经文可以是本教的经典,也可以是《圣经》、《古兰经》或其他宗教的经文。巴哈伊教没有专职教士,认为人类已经进入成熟期,每个人都能解读圣训。因此,它组织人将圣训翻译成800多种语言,让信徒通过读经、祈祷、自省等方式自主解决精神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巴哈伊教规定,任谁都可以发展新教徒。新教徒入教不行洗礼或举行其他仪式,只要坚信教理,填写个表格上交灵体会即可。在日常生活中,巴哈伊教不反对舒适和豪华,但反对行乞苦行和禁欲主义,认为神灵最痛恨无所事事的闲人和不劳而食的乞丐。巴哈伊教的这些宗教与社会主张,既符合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们普遍寻求社会变革的心理,也没有触动各国当权者的现实利益。因此,除在伊朗被视为“异端”和“非法”之外,巴哈伊教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而顺利的传播。当年,阿卡及其附近地区,居住的大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他们很容易接受这种同伊斯兰教教义相近的巴哈伊教教义。从他们开始,巴哈伊教很快传播到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土耳其、埃及、北非、高加索等地。20世纪初,阿卜杜拉 巴哈出游欧美,又将巴哈伊教传播到美国和西欧各国。这样,一个脱胎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历史只有上百年的教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性的新宗教。据海法神殿散发的一本中文小册子宣称,现在,在全世界两千一百多个民族和部族当中,巴哈伊教已有信徒五百多万。巴哈伊教在联合国总部派驻有代表,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儿童基金会的合法成员,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什么是巴哈伊教?为什么会有这个教?
巴哈伊教约于1924年由美国的罗德女士传至中国的广州,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认同。当时巴哈伊教又名“巴海运动”。约在1930年9月底,巴哈伊教传至香港,相信最迟在本世纪的30年代,巴哈伊教传至澳门。1935年,巴哈伊教在中国又译名为大同教。1980年,全球华人教徒一致同意,正名为巴哈伊教(台湾仍用大同教一名)。巴哈伊教于1844年5月23日由巴普于波斯发起,其后由巴哈欧拉加以发扬光大。至1948年,巴哈伊教已被联合国承认。巴哈伊教的教义约有12条要义:(1)人类平等。(2)真理是独立的。(3)各种宗教的根本基础是同一的。(4)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人类。(5)宗教必须与科学及理论相符。(6)男女平等。(7)破除一切偏见。(8)世界和平。(9)普及教育。(10)解决经济问题。(11)推广1种共同的世界语。(12)要成立1个公正的国际裁判所。此外该教崇尚“九”这个数字。80年代初,巴哈伊教于澳门氹仔岛设立澳门巴哈伊中心。当时驻澳门的负责人为伊朗人华赞。巴哈伊教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只是每年由各地区的成年教徒推选出一个由九名男女组成的地方灵体会。目前世界上约有20000个灵体会,再以区域为基础参加国家年会选出总灵体会,目前全球约有150个以上的总灵体会。
巴哈伊教倡导什么?
巴哈伊信仰(旧译大同教)由巴哈欧拉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伊朗,其著述言论构成了被认为是满足人类现阶段、即迈向成熟阶段之需要的最新启示体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为年轻,在新兴宗教里发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于全世界235个国家和地区,出自2100多个种族和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