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

时间:2024-05-09 02:31:11编辑:优化君

真正的汉族是什么特点

汉族人的特点
八大特点:
1, 头发:直而质地较粗,横切面呈圆形。
2, 发色:黑。
3, 肤色:黄或黄褐。
4, 眼形:杏仁眼,两眼分开较远,即常说的“凤眼”。眼脸较厚,具有蒙古褶(单眼皮)。
5, 眼色:黑褐色。
6, 鼻形:鼻根较低扁。
7, 脸形:颧骨较突,面形扁平。
8, 体毛:体毛和胡须较少。
四次特点:
1, 体形:肩宽,躯干长,四肢较短。
2, 体高:平均在1。67米以上。
3, 牙齿:常有箕形门齿。
4, 蒙古斑:即所谓的“胎记”,在婴儿期至5岁时常出现。
另外正宗的“炎黄子孙”有一重要的生理特征,就是小脚趾的指甲是分两瓣的,一瓣大一瓣小。


身为汉族人!你了解汉族人的主要特点吗?

汉人的主要特点有: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总人数的95%左右。2.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4.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5.汉族在中国建立多数王朝,长久主导中国政治。6.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扩展资料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的特点有哪些?

一、民族图腾汉族的图腾是由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二、文化信仰宗教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道教虽然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族的历史上,除少数皇帝特别崇信某种宗教因而使之获得某些政治特权之外,从没有出现过“国教”。中国传统上为以祖先信仰为主,并且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传统和特点,同时存在其它多种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奉行无神论,其后曾经发动过文化大革命对各种宗教造成破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转变。汉族宗教文化,有“儒道释”三教之说;一般的中国人,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都受到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影响,称之为中国民间信仰。三、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四、服饰发式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也因此逐渐消亡。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汉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是其改良服饰。 由于汉服的消亡,清朝时期长袍等开始在汉人中传播,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 现代汉族的服装,多兴西式服装。但随着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再次穿起了汉服,而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服的运动,通常称为“汉服运动”。五、婚姻习俗汉族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传统中式婚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扩展资料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汉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汉人血统基本上属于亚洲蒙古利亚人,而影响汉人血统的主要是四大民族:1、古汉人,即秦汉时代汉人,属汉藏语系;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属阿尔泰语系;东胡,主要有鲜卑人,属通古斯语系;2、古越人。从相貌、体质上看,古汉人方脸,面貌中正;3、鞑靼人圆脸,面庞较大、粗放;东胡人长脸或瓜子脸,前额大,鳃及下巴较窄,小眼;4、古越人肤色稍黑,眼球突出,体毛少。(2)由于现在汉人经过几千年的多民族融和,体质上已无非常明显的单民族特点。但汉人属于蒙古人种,故蒙古人种特征鲜明。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头发直而硬,体毛和胡须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脸平扁,唇厚适中,眼睑多有内眦褶;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扩展资料:特点:1, 体形:肩宽,躯干长,四肢较短。2, 体高:平均在1。67米以上。3, 牙齿:常有箕形门齿。(就是牙齿形状是铲形齿。其特征是门齿外侧边缘象口腔内的方向卷起,横截面如“┕┙”状。汉族人中出现频率超过98%)4, 蒙古斑:即所谓的“胎记”,在婴儿期至5岁时常出现。(就是身上有黑色或者青色的痣斑。是指新生儿的骶部和臀部皮肤出现色素聚集,呈现出灰蓝色斑块。在汉族中,该特征的出现频率达到94%。一般会自然消失,但有的个体会保存终生)。汉族在中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1990年的统计,中国10.39亿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92%,其中汉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江苏、浙江分别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则分别为37.58%和2.05%。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代以后,在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下,汉族人口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民系一般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介绍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称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汉族世称“炎黄世胄”、“黄帝子孙”,其源盖出于此。其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明言夏民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其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民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黄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关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如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所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苗蛮集团是汉族的一个支源。苗蛮是远古时代中国南方诸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它最早的活动范围在西北达丹江流域,川东及鄂、湘、赣、皖的沿长江流域,东抵淮河流域,集结在彭蠡(今鄱阳湖)和洞庭之间。
苗蛮集团与炎黄、东夷不同,它在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一方面苗蛮集团的一部分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瑶、畲等民族中还盛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之一,从而成为汉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团是汉族的第二个支源。远古之时,中国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跃于长江下游的东南沿海以及岭南一带。
百越集团的种类很多,史称“越有百种”。与苗蛮集团发展的情况一样,百越集团在形成为民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为中国南方壮侗语族中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融合于华夏民族,或同化于汉族,如于春秋战国时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而南越、东越、闽越则于西汉之时逐渐同化于汉族。
而百越集团中以其他一些部落或部落联盟,虽在三国魏晋以后发展演变为俚人、僚人,但经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俚人、僚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同化于汉族之中,这个问题已涉及到汉族的发展问题,但仅此也可看出百越集团是汉族的又一支源。
戎、狄集团是汉族的第三个支源。戎、狄是中国古代典籍对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称。其实,戎、狄之称冠以方位,始见于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当时,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与汉族的族源关系主要表现在远古的黄帝之时,白狄之先世狁就与黄帝有不可分之关系。相传黄帝在同炎帝作战之时,曾教练熊、罴、貔、貅、豸区、虎六个氏族或部落参加战斗,取得胜利。这六个以北方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属于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黄帝之时,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参加了黄帝部落联盟。相传为黄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陕西黄陵县,正是狁出没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传说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诗经·大雅·生民》中干脆把姜嫄当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时姜与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联盟,其后周王均娶姜女为后,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大部分戎、狄通过被晋、秦征服而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与诸戎的关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为戎人,因保平王东迁有功而复封。当时平王即对秦襄公宣布:“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于是,从秦武公伐邽、冀戎开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后汉书·西羌传》。时止,秦之西的诸戎均融合于华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国无戎寇”。《后汉书·西羌传》。其四,汉族形成后,白狄之后裔匈奴,历经五六百年的历史,除北匈奴远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当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正如《后汉羽·西羌传》所说:“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后汉书·西羌传》。成为今日中国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仅是汉族的支源之一。
总之,历史上的炎黄、东夷是汉族的主源,而苗蛮、百越和戎狄是汉族的支源。
汉民族的形成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时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族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汉民族的发展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即俗话所说: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封建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两汉之时,汉族形成的初期约有五千万人口,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滕泽元:《宋代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族人口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巨大的发展,其中显然有恩格斯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页)。的机制作用,但了解和认识汉族人口的大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汉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即民族同化问题。所谓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同化汉族的情况,但两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汉族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
汉族(Han people)
总人口:约13亿
分布(是以下地区的主体民族):
* 中国
o 中国大陆
o 台湾
o 香港
o 澳门
* 新加坡
* 圣诞岛 (澳大利亚)
* 槟城 (马来西亚)
其它主要分布地区:
* 泰国
* 印度尼西亚
分布汉族人口99%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1%,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地区 人口 占该地区百分数
中国大陆 1,201,809,000 (2005年) 92%
台湾 22,436,000 (2005年) 98%
香港 6,554,000 (2005年) 95%
澳门 462,000 (2005年) 97%
总计 1,231,261,000
汉族在新加坡、圣诞岛(澳大利亚)、槟城(马来西亚)也是当地的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7%、70%和56%。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大洲/国家 人口 占该国百分数、占海外汉族人口的百分数
亚洲 28,800,000 (1998年) 81%
柬埔寨 150,000 (2003年) 1.2%
印度尼西亚 7,300,000 (2003年) 3.1%
日本 175,000 (2003年) 0.1%
朝鲜 50,000 (2003年) 0.2%
韩国 100,000 (2003年) 0.2%
老挝 50,000 (2003年) 1%
马来西亚 7,000,000 (2004年) 30%
缅甸 1,300,000 (2003年) 3%
菲律宾 1,500,000 2%
新加坡 3,400,000 (2004年) 76.8%
泰国 7,300,000 (2003年) 12%
越南 2,300,000 (2003年) 3%
北美洲 5,020,000 (1998年) 14.5%
加拿大 1,200,000 (2004年) 3.69%
美国 2,400,000 (2000年) 0.8%
欧洲 945,000 (1998年) 2.6%
俄罗斯 680,000
法国 300,000
英国 247,403 (2001年) 0.4%
大洋洲 564,000 (1998年) 1.5%
澳大利亚 454,000 (2003年) 2.5%
新西兰 115,000 (2003年) 2.8%
非洲 126,000 (1998年) 0.3%
南非 100,000 (2003年) 0.2%
总计 35,175,000 100%
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2000年的统计,全国11.59亿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中汉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山西、陕西分别为99.71%、99.5%,而新疆、西藏则分别为40.61%和5.9%。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历史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1046年,周朝建立。从西周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在这期间,华夏族和楚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华夏族和楚族、秦族之间也逐渐融合。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地区等地。
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仅仅十余年,在楚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人的领导下,秦朝灭亡。随后同为楚人的刘邦和项羽争夺最高统治权,刘邦胜出,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楚族和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的部分部落,形成了汉族。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主要是在黄河、淮河流域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炎黄子孙。原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人数成为最多的民族。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以农业为主,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扩展资料:1、农业: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各民族中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2、手工业:古代科学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商业:商业的发达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中晚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请问,汉族人属于哪种人种?

黄种人。体质特征黄种人肤色呈白色或淡黄色,大多数为黑发、深棕色或是浅棕色眼珠,只有极少数为金发碧眼。黑色且较为细直的毛发,胡须和体毛较少,体味较淡。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鼻宽度中等,鼻尖点指数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睑褶发达,大多眼有内眦褶遮盖泪阜。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色人种的显著特征之一。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不像北亚蒙古语族的人的面部那样扁平鼻根较矮,大多为长颅型,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扩展资料民族图腾汉族的图腾是由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对于龙的出处,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种人

汉族到底是什么种族

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么时候?
秦国叫秦人,汉朝叫汉人,宋朝叫宋人,强调“天下”、“朝代”,而非“国家”、“民族”。蒙古族统治时期,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女真族统治时期,有满汉之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时里面的民族就是指汉族了。这是何时开始的,又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是汉族,不是唐族,明族?

为什么中国分割出了省份,罗马帝国分裂出了国家?

现在在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对比着来看

首先说下,西方的“民族”以及“民族国家”概念,在古代一直是--一群语言,历史,文化,相同的人组成的族群。语言往往是区分民族的重要依据,而与西方不同,我们这群人自古就没有,民族,这个概念,这个族群极度包容,不论是不同语言还是不同血统,都不断成为这个族群的一部分。也就是“汉族”这个庞大神奇民族的定义,一直和西方不同。
国际化的如今,现代民族定义模糊了其他,更趋向于文化层面。所以这个定义更贴近汉族的定义。
先回答下,如果说以现代民族定义的文化界定为基准的民族,汉族这个思想从武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并在女真蒙元满蒙入侵时说法逐渐固定,并在日本侵华时彻底定义。如果以欧洲一贯的民族定义,汉族在原始社会之后就一直与之不同了。
下文提到的民族以原始定义为基准。
第一句是,我们能从河南郑州到偃师一带的小部落成为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肯定不是吃素的,居功至伟的人物或者政权,自然而然会受到崇拜。汉人的历史,完全就是一部创业史。在我们的历史,不存在“自古以来”。倒退3000年,山东是外国,陕西是外国,湖南湖北是外国,安徽江苏是外国。更别提广东广西,还有我那个曾被认为是牛鬼蛇神故乡的黑龙江了。
秦族唐族说法不是没有,俄罗斯还管我们叫契丹呢,只能说用的不广泛,不过不抬杠了,说说“汉族”来源。而且啊,汉这个名字啊,只不过来源于一条江——长江的支流汉江。而且不是武汉的那个下游,是汉中那个窄窄的上游。
回答问题需要追根溯源吧。而且从石器时代开始写,没出现汉族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是绝对不会说汉族哒~而且本文历史观比较按照地理方向去走,动不动就说三皇五帝,这东西是传说不说,三皇五帝的崇拜以及美化也是战国之后逐渐形成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算大,如果总结下,核心就是

第一.汉朝确实伟大,汉朝是第一个真正控制过说着其他语言民族的朝代。

第二.中国的“易姓革命”思想是一点点逐步形成的,东方人往往是在“正统”权利彻底不能维持国家的时候,才会选择取而代之。所以较早的大一统王朝会给一个民族留下最大的认同感。

第三,汉族在形成的过程就是以扩张、同化、通婚的融合为主,这和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开始追根溯源,这个和汉民族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这个时候说法很复杂,我只是总结并推测了我倾向的说法。
我们这个民族的来源一般被公认是生活在甘肃以及四川一带的“古羌人”,古羌人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使用被称为“原始汉藏语”的孤立语(语法定义)。这个民族在古代发生了一次大分裂,正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河流泛滥。一批人跑到了较高的高原地区,开始游牧生活,这批人成了藏族以及如今云南少数民族的祖先。一批人选择了跑到泛滥却土壤肥沃的平原,开始了耕作畜牧的生活,而这批人,就是我们的祖先。
感兴趣可以看下这个答案
大禹治水的那场洪水,和《圣经》及其他传说中的大洪水有什么关系吗?
大洪荒时代的中国,灰色为洪泛区
随着一代代“治水英雄”的英明治理,这批人逐渐从甘肃天水一带前往渭河谷地,出现了繁华一时的半坡文明。最后前往了黄河的冲积平原河南一代。灾难使得部落逐渐融合,最早带领大家走向平原的是一个“风”姓部落,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伏羲燧人女娲传说(后来的三皇)。随后又有一批人从“狗尾巴草”这种植物中开发出“粟”这种作物,也就是小米,广泛种植。这个部落也是后来被称作神农的部族,受到了大家的崇拜,也成为了东部羌人的精神支柱,也就是炎帝的传说。慢慢的人口增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最后出现了大型部落联盟。一个姬姓部落中的公孙氏首领轩辕,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黄帝,成为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慢慢的产生了炎黄尧舜禹的传说。

中国早期是母系氏族,所以姓这个字也是女人生子的意思,本为了区分族群。随着向父系氏族转变,已有的女旁姓氏“姬”、“姒”、“妫”、“姚”、“姜”、“嬴”已经不能区分族群,所以很多更小的父系支流就确定了“氏”为家族代号。
这个时候部落之间是没有民族认同感的,直到山东一带“蚩尤——三苗”部落出现,这批人本身也是古羌人后裔,只不过可能混合了很多东北一带的“肃慎人(蒙古,女真祖先)”,较早的在当时还是诸多小岛的山东一带进行采集渔猎生活,随着黄河的造陆运动,华北平原将山东半岛连接起来,这两个部族开始了斗争。

众所周知,以轩辕氏为首的部落战胜了后来被称作“九黎”的三苗部落,三苗一部分北迁,和东北的渔猎民族混合(使用阿尔泰语系语言)。一部分前往南部,成为苗族的祖先。(使用的仍然是汉藏语系语言)

说句题外话,新石器时代时,每个“姓”都有自己的部落图腾,而最早的“风”姓部落使用的就是蛇图腾。个人倾向的理论是,蛇喜好潮湿,代表着洪水即将到来的预兆,也代表着男性生殖器的生殖崇拜。(而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传说,蛇变成了原罪的预兆,变成了让人对抗天灾的启示,代表着对性愉悦的认知,成为了很复杂的一种存在)而随着牛图腾部落的神农,貘图腾的有虞等部落和“风”部落融合后,产生了最能代表这个大联合的“龙”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龙”也伴随这群人,走向五千年,走向最大的认同感。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风姓),拿规矩丈量天地,出土于新疆。
蛇引诱夏娃吃善恶果,导致原罪产生

我们也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名字都十分诡异,一个是可能源于古地名的音译,另一个可能是古汉藏语和现代汉语差别太大,或许是一些多音节语言,所以造成后来的以讹传讹。——也就是说都别瞎穿越了,尤其是北方人,穿越到元朝之前你听古人说话都和外语一样。

这个部落越来越强大,内部氏族也产生了各种争斗,比如颛顼(姬姓、高阳氏、名乾荒)、帝喾(姬姓,高辛氏,名俊)、尧(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勋)、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或许都是不同氏族的首领,这个时代也可能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禅让,而是明争暗斗,尤其是舜这个人,道德品质都算不上是好的。

直到最后一次的洪荒高峰,治水功臣“夏后氏”的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逐渐笼络民心,以毫无悬念的状态接管了舜的首领宝座,由于实在是威望太高,集权观念逐渐开始,禹给自己统合起来的部落用自己的氏“夏”来命名(后这个字在原始汉语里是大王的意思,比如大家熟知的后羿),这个字代表繁华和热烈,与“花”和“华”同音且意义相近。

公元前21世纪,看看,多对称。随着禹的儿子启继位,加上后来的有穷国后羿捣乱不成,经历了革命考验的夏后家在河南落稳脚跟,终于有了国家雏形,但实际控制区域根本没出河南省。周边其他不太听话的商部落、周部落也惧怕发达的夏的威力,算是不闹事了。

但是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子姓的商部落也一直安心的在山东一带做小买卖,实际上和夏并不隶属,只是认夏当老大而已,那么在陕西秦岭一代的姬姓周部落就更是了。

这个时候国的概念还仅仅是一群统治者居住的城邦的含义而已,这群人用武力保护自己,震慑农民。看繁体字的“国”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拿着“戈”在守卫城池。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扩展资料汉族以农耕为本。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1、日常食俗 汉族以农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历史悠久,对汉族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2、节日食俗汉族的饮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同时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岁时节日即是表现汉族饮食文化风格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汉族

什么是汉族

1、汉族不仅文化认同,还是血统认同,二者都很重要,更是必要。


2、证实了血统纯正,并不代表宣扬血统优劣论,而是证明汉族5000文化与血统都是代代相传,血统当然也就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

3、汉族历史上饱经种族歧视,蒙元、满清更加是歧视汉族,满汉不通婚(虽然后期通婚,但是考虑满族人口和汉族人口对比,对于汉族血统毫无影响),这种歧视反而导致汉族血统的纯正。

假如有人非要问什么是民族主义,也可用两个字来回答:血统。

从国外经验来看,真正的所谓民族主义,血统排第一!无论俄国、日本、韩国、德国的民族主义者都是如此。

他们认为脱离血统的民族主义是伪民族主义,因此我们就可理解为何“文化中国”论、“融合”论、“多元一体”论说得好听,实际上却得不到响应。

韩国人是非常爱国的,他们对血统非常重视,韩国族人只要跟外国男人异族走在一起,有时就会受到责骂,当怕只是普通朋友关系。

其他国家,其实也和韩国差不多。如果华人在俄罗斯、乌克兰,高调地和当地女性去来往,十有八九会被打,甚至会被谋杀。

维护血统纯洁是很多物种的本能,以维护血统纯洁为号召的民族主义,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支持。

川普上任之前,美国这样的混杂国家才不“排外”。但美国白人也反对黑人男子和白人女性来往,请看三K党的党徽。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能够维持统一,或者说有那么多人能够真心真意地拥护****,而不是跟着南方系跑,绝大多数人有建立在血统基础上的祖先认同是主要原因。

一个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国家要是没了祖先认同,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都会受到破坏。

严华夷之防,为春秋大义,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老百姓也应该自觉抵制和外国人来往的媚外分子,不要再让白人、黑人进来稀释我们的血统了。否则,人心都会散了。

同情同情,同文化,同种族才有同情,人就是民族的根本,构建一个稳定的国家,就是一个同质的国家,混血的数量,只会降低国家人民的凝聚力,因为长得就不一样。台湾会难以和大陆割裂,而蒙古国轻易割裂,正式如此。

有些人一直在说汉民族仅仅是个“文化民族”,并举出历史上鲜卑人,蒙古人,满人“融入”汉民族的“例证”来说明汉民族是个“混血民族”,可是由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所提供的汉民族基因特征表明汉民族根本就没有与异族大规模的“混血”,

汉民族是一个有着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基因标志的民族,也就是说汉民族不仅仅是个“文化民族”,还是个“血统民族”,之所以极力强调这一点不是因为汉民族“纯血”有什么了不起,而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弄清楚事情。


为什么汉族的人数最多?

一、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始于黄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在黄帝时代起,汉族部落收复了很多个小部落和民族,因此壮大了汉族部落。由于生育和迁移,汉族人分布渐广,与其他民族所生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孩子都归入汉族,就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地上汉族占大多数的局面。
二、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主体族群。占中国人口90%以上,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为什么中国汉族人最多?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是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具有宜居性、延续性、包容性。从汉朝发展而来的民族。汉族的形成以风俗、地域、语言为基础。汉族生活的地方,能让这个民族生存下来,并且能够不断地壮大。汉族的生活环境,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这样的地方,非常适合农耕生产。因此,人口自然会壮大。 汉族所生活的地区,位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及巴蜀地区,这些地方现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当时的地理环境也特别适合农耕生产。在资源匮乏的时代,大多数人会选择在这里生活。因此,老百姓在这样的土地上,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只要社会稳定,没有战争和自然灾害。统治者不大量役使老百姓,人口自然就会壮大。这种情况,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是有区别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一年内会进行大面积迁徙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小。同时,这些地区因为迁徙转移,可能会引发战争,这样也会让人口变少。 汉族的延续性非常强,从华夏一直延续至今,从来没有断过。因此人口也就越来越多。汉族包括之前的华夏族,一开始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不断地对周边的民族进行融合,因此,人口就越来越多。战争原因和朝代更换。使不同地区的居民融合在一起。少数民族迁徙来到中原,逐渐像汉人一样生活,接受汉人的农耕方式。和汉人接触,开始说汉话,习惯汉人的风俗,和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也都变成了汉人。但是历史上像匈奴、、契丹、党项等,这些民族现在都没有留下来,说明这些民族的延续性不强。 汉族具有包容性、自由。汉人说汉语,写汉字,只要你认同自己的汉人身份,你就是最自由的民族。就像北方吃饺子,南方吃馄饨。婚丧嫁娶各地风俗不同。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汉人就会有优待的说法。因为没有那种鲜明的民族传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特质会得到推崇。比如,勤劳,善良,认同教育等等。

雷锋是哪儿人?是汉人还是满人?

雷锋民族是汉族。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2019年9月25日,雷锋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上一篇:程坤

下一篇:交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