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政、军令问题
现在的部队指挥官都是军政兼通的,军政兼通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军事指挥很明白,而且政治工作也会抓,这是我军的特色,也就是部队中,我们举个例子,团长是部队的军事主官,分管训练等军事工作;政委是政治主官,分管政工工作,这就是我军的特色,当领导一切。军政分离也就是军事训练和政工工作分开,这样是对各自的业务方向更专精。
军政与军令分别是什么意思?
所谓军政就是军队的行政管理体系,军令就是作战指挥体系。在人类社会刚出现军事组织的时候,军政和军令是合一的。到了近代的欧洲,一些国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军事体制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是法王路易十四设立陆军大臣,把军队的行政管理权从将领手中夺取过来。以后的各国也开始效仿,到了普鲁士设立总参谋部,现代军事指挥体系彻底建立。 一般说来: 国防部长(或者陆军部\海军部)是主持行政工作的直接负责人(类似我国的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总参谋部(美国叫做参联会)是专门指挥和调动部队的一个司令部机关,主要就是执行作战任务。 部队的发展规划\教育训练\军官的考核提拔等等行政事物都由军政部门负责。 而关于部队的作战编制形式、战备准备、作战调动等具体军事行动就是军令部门的职责了。
什么是军政训练
军政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肩负着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重任。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和作风纪律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对学生实施军政训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就学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 1、目的:
(1)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加强革命传统和国防知识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增强国
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准后备兵源。
军政的引证解释
1. 军中政教;军中政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楚子为舟师以伐吴 ,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宋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五状》:“自西寇猖獗,久当戎事,虽才不逮志,未有成绩,若其裁处军政,审料敌情,既逾岁年,粗亦详练。” 清魏源《叙》:“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2. 明清对武官的定期考核称为军政。明沈德符《野获编·禁卫·锦衣官考军政》:“武职五年军政,一如京官六年大计,其典至钜至严。”《清史稿·世祖纪二》:“丁巳,诏军政六年一举行。”3. 军界与政界;军队与政府。茅盾《子夜》十:“‘到北平吃月饼’--军政当局也是这么预言战事的结束最迟不过未来的中秋。”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三:“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孙子兵法中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且做详细解释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有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孰固成,孰先亡?”对曰:“明君之间也.古今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故民大君小有道也,君大民小无道也.治者正理安民也.故义大亲小善治也,亲大义小无治也.民害者国强也.国强则民善用,善用则不乱,不乱则固成.故古今亩大税小固成也,亩小税大走亡也.
五事之首的“道”,孙子其实说的很清楚,核心在于,“与民之共利,除天下之共忧”,《淮南子•兵略训》类似的一段话,即:“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响;因民而虑,天下为斗.”这段话的意思说明:“道”既反映了民众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反映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它是通过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理想将民众结为“相死”、“相成”、“相助”的一个整体.所以说,“顺道而动”,就会得到天下的响应;为民众而考虑的目标,必将会成为广大民众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孙子之所以称之为兵圣,在于其用兵的战略高度,开宗明义,战略高度很高,所以上来就阐述的是“道”,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其实就是用兵必须考量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因素,包括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道”的运用在于可以使民众与统帅同心,为了实现统帅确定的目标,民众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犹豫.
考虑战争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考虑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要求,分析和判断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是不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判断战争能否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果有了“道”,我们就可以调动起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战争伟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失传数千年的《军政》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道行》,我藏有这个篇章,就公布一下,也很详细的阐述了孙子开篇的“道”,这也说明孙子的兵书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孙子也是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备注:军政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主要军事著作.与之同等的还有《军志》.是西周时期萌芽形态的兵书,早已失传.
《军政》之《道行》曰;止道之灾曰五;曰耗;曰屈;曰陵;曰挫;曰疲;
有灾而眎,行应之原曰九;曰不知明;曰不知胜;曰不知会;曰不知过;曰不知心;曰不知机;曰不知殃;曰不知备;曰不知借;
止道行;行必大灾也,信观天下败者;皆行止道也;止道者;逆天而行;逆地而行;逆人而行;逆法而行.天下胜者;皆行启道也.启道者;顺行也;顺行者;顺天而行;顺地而行;顺人而行;顺法而行,故而道行者;知顺知逆;兵胜也;启道止道;顺逆之道;麟凤之将;王霸之道.
白话翻译:
《军政》兵书中《道行》这个章节中说:自取灭亡的灾祸的有五种:一是‘耗兵’二是‘屈兵’三是‘陵兵’四是‘挫兵’五为‘疲兵’;
有了灾祸而视察其原因,行动应验上面(五种情况)的原因有九条:
一;不知道用兵的客观规律,军队作战失败;
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
三、不知道用兵聚散离合的关系,军队不能建立大功;
四、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军队丧失民心;
五、不知道正心诚意,心浮气躁,军队混乱;
六、不知道抓住有利的条件而疏忽懈怠,面临有利的时机却迟疑不决结果错失战机;
七、不知道祸害会给军队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八、不知道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战;
九、不知道善于凭借什么样的有利条件来加强军队的力量;
大家看第二条“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这个说的就是孙子描述的“道”,在不遵循情况下的后果.
韩信老兄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曾经异常激动,特别写了一个“读后感”,当然这个读后感后来也失传了,我特地从收藏的兵书中找出来,公布下下,他说:“按照自取灭亡的方式行事必定会带来大的灾祸.我(韩信)观察天下失败的例子,都是按照自取灭亡的方法行事.自取灭亡的人,不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而自以为是.天下能够取得胜利的例子,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是因为顺应行事,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所以懂得按照客观规律行事的人,知道什么是顺应什么是逆反;军队就会战胜;遵循或违反客观规律对应着顺应或逆反;有着聪明才智的将领,才是“麟凤之才”.”
----------------------------------------------------------------------------------------------------------------
孙子兵法十三篇(宋本)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再次我们要特别注意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弱者,道之用.”,后来建国后出土的《黄帝四经》里的“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
这里谈的“道”和孙子开篇说的五事“道”还不是一个道,切勿混淆.他和孙子的“兵者,诡道也.”中的“道”才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客观规律.中国《易经》对 “道”的解释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揭示“道”的涵义.对立统一规律是决定事物变化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它是基于矛盾体中两个对立面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本质联系而形成的一条规律.
「道」本义为「道路」后引伸有「可为人所遵行」之义,〈礼记.中庸〉:「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故引伸有「规律、规则、常法、常理」之义,而这些义项皆有「不变或难变」之意.故所谓「诡道」乃是「违反常理、常规、常法」的意思.而「诡、诈」之所以为类义.〈淮南子.主术〉:「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高诱注:「拂,戾也.诡,违也.」;〈汉书.武五子传〉:「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颜师古注:「诡犹反.」;〈汉书.扬雄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颜师古注:「诡,违也.」;〈后汉书.仲长统传〉:「算十世而为之者,八九焉.不此之罪而彼之疑,何其诡邪?」李贤注:「此谓后党,彼谓三公也.诡,犹违也.」故知「诡」即「违反」之义.
所以大家理解“诡道”,核心是要知道他是一个一个偏正复合词,“诡”是修饰“道”的,这里重在“诡”字,被西方媒体和
美国军方广为关注的中国学者写的《超限战》中,也提到的“偏正律”法则,也就是著名的“偏正超限战”的军事战略,说的就是这种“偏正复合”.
清代的军政是什么?
清代对武官的考核五年举行一次,称军政。考核的目的在于整饬纲纪,黜陟将弁。凡遇军政之年,八旗武官由该管大臣将所属武职官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开列四栏,填注考语。格式如下:操守:分廉、平、贪三等。才能:分长、平、短三等。骑射:分优、平、劣三等。年岁:分壮、中、老三等。与此同时,该管大臣应将所属武职官员的履历,以及有无在军前行走、受伤、得功等情况注明,分别应留、应去,造册送部。凡有职任的武官,必须注有行止端方、弓马娴熟、管辖严肃、当差谨慎、不扰下属、给饷无虚等考语,方准荐举。对于有贪、酷、不谨、罢软、年老、患病、才力不及、浮躁的武官,必须纠参。绿营武官凡遇军政之年,提督、总兵初令总督开报贤否,后改为自陈。乾隆时,由兵部列本缮具简明清单进呈,候皇帝裁决。副将以下的武官,初由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守道、巡道,将其实际表现和履历,按文官大计例填注考语,拟定去留,再交总督、巡抚严加考核,确定官评,另注考语,并造册密报兵部。至于表现特别好或特别差的武官,则单独密报兵部。后来对副将以下武官的考核,又改由兼辖将领注考后,呈送总兵。不属总兵兼辖的,由兼辖副填注考语于五花文册,呈送总督、提督严加考核,决定去留,再送兵部。特别好或特别差的,仍另揭密报兵部。考核绿营与考核八旗的内容相似,定以四格(即才技、年力、驭兵、给饷),纠以八法(贪酷、不谨、年老、有疾、浮躁、罢软无为、才力不及),于当年十月内将考核各册送兵部,再由兵部会都察院、兵科、京畿道核议,汇疏上奏。军政考核后,提督、总兵贤者优叙,劣者罢黜,一切由皇帝决定。副将以下,优者以卓异荐举,贪酷者革职提问,不谨、罢软者革职,年老、患病者休致,才力不及者降二级调用,浮躁者降一级调用。除五年一次军政外,绿营副将以下各官,还有二年半甄别之制,即军政后二年半,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将其所属副将以下各官具疏奏闻,部复得旨后,荐举的予记录,纠劾的议处。
清代的军政具体有哪些内容?
清代对武官的考核五年举行一次,称军政。考核的目的在于整饬纲纪,黜陟将弁。凡遇军政之年,八旗武官由该管大臣将所属武职官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开列四栏,填注考语。格式如下:操守:分廉、平、贪三等。才能:分长、平、短三等。骑射:分优、平、劣三等。年岁:分壮、中、老三等。与此同时,该管大臣应将所属武职官员的履历,以及有无在军前行走、受伤、得功等情况注明,分别应留、应去,造册送部。凡有职任的武官,必须注有行止端方、弓马娴熟、管辖严肃、当差谨慎、不扰下属、给饷无虚等考语,方准荐举。对于有贪、酷、不谨、罢软、年老、患病、才力不及、浮躁的武官,必须纠参。
军政和军令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军政就是军队的行政管理体系,军令就是作战指挥体系。在人类社会刚出现军事组织的时候,军政和军令是合一的。到了近代的欧洲,一些国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军事体制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是法王路易十四设立陆军大臣,把军队的行政管理权从将领手中夺取过来。以后的各国也开始效仿,到了普鲁士设立总参谋部,现代军事指挥体系彻底建立。
一般说来:
国防部长(或者陆军部\海军部)是主持行政工作的直接负责人(类似我国的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总参谋部(美国叫做参联会)是专门指挥和调动部队的一个司令部机关,主要就是执行作战任务。
部队的发展规划\教育训练\军官的考核提拔等等行政事物都由军政部门负责。
而关于部队的作战编制形式、战备准备、作战调动等具体军事行动就是军令部门的职责了。
战前的旧日本军队这点最明显。陆军省、海军省掌管预算和军官提拔调动。而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则是主管部队的演习、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