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礼指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让指不争不抢,对他人让步,让位。谦让。基本解释:谦恭礼让,守礼谦让。
《论语·里仁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邢昺疏:“礼节民心,让则不争。”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礼让以兴。”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礼让优优。”[1]
《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魏武令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看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从千里之外来的家书只是为了一堵墙,你再让对方三尺又有多大损失呢?你看,雄伟的万里长城今天依然蜿蜒曲折,但是当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其实,这首诗就是劝告他的家人,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罢来信,深深领会到张英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张家礼让三尺,也随即退后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纠纷,还为过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