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
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 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不管是价值还是医生都会重点关注,一般孩子的发展会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表现,以下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 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1 首尾规律 什么叫首尾规律呢?小孩子从头到尾端,从上肢到下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越靠近头部的动作先发育,越靠近脚部的动作后发展,所以孩子首先会抬头,然后会翻身、会爬,最后才会站或走,这个就是首尾规律。 近远规律 近远规律就是从身体的中央部位到身体的边缘部位这么一个发展规律。孩子的运动发展先从头部躯干动作开始,学会抬头,学会翻身,然后再发展到双臂双腿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大小规律 什么叫大小规律呢?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小动作,小动作就叫精细动作。大运动是指什么呢?抬头,坐,翻身,爬,走等等都是大运动。 精细运动是什么呢?我们测验的时候有一项用筷子夹花生米,如果孩子可以用筷子夹菜夹饭,这就是精细动作的一个发育;还有画画,翻书,玩积木,串珠,这些就属于手部的精细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后发育的。 无有规律 无有规律是指由无意识的活动发展到有意义的探索行为。开始的时候,孩子有很多活动他都不一定有意识,慢慢的他才受心理的支配,受意识的支配。所以我们说儿童的一个运动发展和他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比如说从无意识的行为到有意识的行为。 泛化集中规律 还有一个叫泛化集中规律。大家都有一个经验,新生儿期、小婴儿当听到你敲门,关门啪的一声时,小孩子会全身,手和脚都会动起来;你给孩子拍一下,抽一下,他也会手和脚都动起来,这就是泛化的,受一点刺激孩子整个全身都动了。 小孩的动作先是泛化以后再慢慢的节奏化,局部化该动手该动脚,后面才到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各年龄段运动发展的水平 刚刚说的一些规律,另外要讲的是各年龄段运动发展的水平。包含两个方面: 这两张表啊,我就不给大家一一讲了,第1张表告诉大家,0到3岁婴儿大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2张表告诉大家精细动作发育的里程碑,大家家长有兴趣的话,可以保存下来,然后对一下你孩子的年龄,看看有没有到这种发展水平。 促进措施 对于孩子运动的发展,当然有一些促进的措施。孩子运动发展有的快,有的慢用什么样的办法,什么样的方式来让孩子运动呢? 三浴锻炼 利用空气,阳光,水。在北欧很多国家,人家用户外训练,把小孩子的床放在户外睡眠,空气浴,在户外空气浴,非常时髦,很多人会做空气浴;在学校大学生,一下课一放学就趴在草地上晒太阳去了,阳光浴;水浴可能大家都知道,很多孩子都会游泳啊,洗澡啊等等。 利用大自然这个条件,空气、阳光、水来进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晴天,有阳光的天,应该带着孩子到户外去,现在疫情期间,好像不能到一些公园,但是有一些野外的地方,空旷的地方,还是可以去的。 所以家长有机会应该把孩子带到自然界去,充分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空气阳光。另外在家可以做水浴。 游戏活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前面讲了,孩子在家里不能呆坐着,要做游戏,用游戏做一个活动。游戏活动是重要的生理刺激之一,是系统地刺激活动感官的有效方法。大脑支配人的各种复杂活动,大脑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因此,让婴幼儿早期进行适当游戏活动,不仅可锻炼肌体,也能促使智力的迅速发育。 我们举了一些小的例子,比如做一些手指操。 抚触 抚触是指通过抚触者双手对被抚触者皮肤各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有技巧的抚摸。由父母给予婴儿一些被动的运动刺激,不仅能够促进婴儿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建立。 抚触可能很多家长都知道,到一些儿童保健单位去游泳以后,医生护士给你孩子做抚触。 抚触的顺序 抚触的好,可以促进孩子一些被动的运动,通过皮肤的触摸等等,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主被动操 被动操是一种专门针对出生后至6个月孩子的健身操,在成人的帮助下,有节奏的动作和口令,可促进孩子基本动作的发育,又可使其心情愉快。主动操适合于6个月~12个月的小儿。 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以前婴儿操有很多。婴儿操又分成几种,一个叫被动操,6个月以下的孩子做被动操;6个月以上可以做主动操;站起来的孩子可以做杠杆操或者叫竹竿操。 婴儿操 如果大家需要的话,我们以后就专门请一些老师来教大家怎么做操。今天提供一些方法(上图)家长也可以保存下来,回去试试看。 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2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动作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由神经中枢 、神经 、肌肉协调控制的身体动作的发展。从心理的角度看,动作是活动的.组成部分,动作发展是儿童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下面是福建教师招考网的我整理的一份关于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从上到下 儿童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二)从大到小 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三)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四)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儿童动作发展是肌肉和骨筋活动的发展,但是它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 幼儿动作发展的方法3 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有哪些 从婴儿到儿童期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发展,幼儿动作发展可将其潜在的能力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步发展健全,动作发展有顺序性与持续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从简单的、无组织的、无技巧的动作发展到高级的、复杂的动作,基本的发展原则主要包括从整体到分化、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中心到边缘、从无意到有意等。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的发展规律又称为“整分规律”,即个体最早对刺激做出的动作反应。 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是整体性的,然后逐渐分化。动作发展是从大肌肉群动作到小肌肉群动作,从未经分化的混沌整体动作,到分化了的整体动作的不断分化、不断整合的过程。 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发展规律又称为“首尾规律”,即个体最初发展的是头部的动作, 其次是躯干和上肢部分的动作,最后是下肢的动作。 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大肌肉动作发展也称大肌肉群动作、粗大动作发展,是指由身体大肌肉或肌肉群产生的动作, 包括行走、奔跑、跳跃、投掷等[8]·[9]、根据空间位置变化、身体姿势的控制及对外界工具的操控情况,大肌肉动作可分为移动动作、平衡稳定动作和操控动作。 四、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 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发展规律又称为“远近规律”,接近身体中心(躯干或核心) 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身体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婴幼儿动作发展从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越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五、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发展规律,即从先天反射的无意识动作向着有高度控制的技能动作发 展。婴幼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例如,初生婴儿就会用手握紧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到有规律”。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不管是价值还是医生都会重点关注,一般孩子的发展会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表现,以下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1 动作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由神经中枢 、神经 、肌肉协调控制的身体动作的发展。从心理的角度看,动作是活动的组成部分,动作发展是儿童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下面是福建教师招考网的我整理的一份关于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从上到下 儿童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二)从大到小 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三)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四)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儿童动作发展是肌肉和骨筋活动的发展,但是它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2 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整体到局部规律 即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首尾规律即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规律 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下肢。 记忆小口诀: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3、近远规律即从中央部位动作到边缘部位动作的规律 儿童这一动作的发展规律表现为动作先从头部和躯干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的动作,最后才发展手的动作。 4、大小规律 即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规律。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身体肌肉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以后才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精准的视觉动作。如描圆圈、系鞋带、扣纽扣等。 5、无有规律 即从无意识动作到有意识动作。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的受到心理有意识的支配。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动作技能学龄前幼儿做家务的好处 一、学龄前幼儿做家务的好处 1、帮助孩子练习动作技能 不同的家务可运动到不同的部位,叠衣服可练习到小肌肉,擦地板则可运用到大肌肉。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做家务看起来似乎只是简单的重复性动作,但让孩子先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家人,从小学着为家中尽一份心力,便可培养出责任感。因为家务本就是家中每个人的共同责任,整理自己的东西更是责无旁贷,大家生活在一起,自然都有责任参与整理和打扫。 3、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年纪还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所以从中获得自信。 4、培养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做家务,一定有做不好的时候,但是妈妈不需要着急,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会观察妈妈的做法,妈妈也可一步一步地进行示范讲解,让孩子通过模仿妈妈的动作来完成家务,这样能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让孩子练习分类与收纳 家务中除了常见的打扫、清洁外,也包含了许多收纳整理的部分,这个部分可让孩子练习分类与配对等收纳能力。例如袜子手套要一对一对地折在一起,还要将衣、袜、裙、裤等衣服根据属性放进不同的抽屉。 既然孩子多做家务有这么多的好处,接下来就来看看让幼儿做家务的方法吧。 二、教学龄前幼儿做家务的方法 1、根据年龄分配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 孩子做家务不能没有选择,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做能够承担的家务活。比如说三岁的孩子能够做的家务是叠自己的被子等,而不能因为孩子觉得洗碗有意思,父母就对孩子的这一行为不引导,否则孩子会因为不能承受与年龄不符的家务而出现不良的后果。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让孩子在合理酌范围内完成家务劳动。 2、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劳动是需要技能的,让孩子不懂技巧地做下去可能使孩子体会不到家务的乐趣。因此,父母要传授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将事情的操作要领、方法等告诉孩子,给予孩子指导和鼓励,让孩子真正地掌握。 例如在孩子洗衣服时,要教给孩子一些洗衣服的技能和注意事项。告诉孩子不同颜色的衣服要分开洗,不能一起洗,否则会染色;告诉孩子怎样操作洗衣机、放适量的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让孩子真正将家务活做得漂亮,体味到快乐。
请列举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随后注意的实际事例
1、随意注意例如,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一开始用连横之策游说于秦惠王,没有被采纳。他便回家继续发奋,当他读书读得非常乏困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继续苦读。又例如,西汉时的孙敬为了读书,将自己的头发吊在屋梁上,防止打瞌睡,经过努力,后来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悬梁刺股的故事。随意注意又叫作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只有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受意识的控制,由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的支配调节的。2、不随意注意例如,学生在教室里听课,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这时学生就会中断听讲,不由自主地去注意进来的人,这就是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又叫作无意注意,不由意识控制,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3、随意后注意例如,初学文言文时,你可能对“之乎者也”这一套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候的注意是有意注意。以后,当你对文言文的基础掌握之后,对文言文本身产生了兴趣,凭兴趣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时候的学习就是有意后注意了。随意后注意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扩展资料:注意是心理学中研究最热门的题目之一。 在与人类意识有关的许多认知过程(决策、记忆、情绪等)中,注意被认为是最具体的,由于它与知觉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样,它也是其他认知的入门。但是必须明确,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但不属于心理过程。注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属于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是一种导致局部刺激的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的选择性的集中。例如侧耳倾听某人的说话,而忽略房间内其他人的交谈;或者在驾驶汽车时接听手机。参考资料:随意后注意-百度百科不随意注意-百度百科随意注意-百度百科注意-百度百科
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随意识记 不随意识记 如何辨别?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经意。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 ,是事先没有自觉地目的,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即随意)和无意(即不随意)对比如下:有意(即随意),特征: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无意(即不随意),特征:无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引起或保持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条件各有哪些
有以下这些:1、有明确的目的任务。2、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3、有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4、对注意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5、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克制自己,排除干扰。6、用外部行动伴随智力活动。7、对嘈杂环境持平衡态度。扩展资料: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艳丽的色彩等,都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除了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上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喧嚣的地方,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微的声响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都会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的红花,站在矮个子人群中高大的人,百鸟笼中的孔雀等都显著突出,容易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