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的拼音和组词
一、塾的拼音读音:shú。声母:sh。韵母:u。二、塾的组词1、村塾[cūn shú] 乡村私塾,旧时农村中的私塾。也叫村学。2、塾师[shú shī] 旧时私塾的教师。3、家塾[jiā shú] 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4、书塾[shū shú] 书塾是私学的一种,是古代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5、家塾刻本[jiā shú kè běn] 旧时私宅家塾刻印的书。私家刻书起于五代,两宋时日趋发达,到明清而极盛,主要是传播自己的或自己所喜爱的著作。6、公塾[gōng shú] 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7、横塾[héng shú] 学堂,学舍。8、东塾[dōng shú] 古代称东侧的厅堂。9、义塾[yì shú] 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10、书塾本[shū shú běn] 书塾,即家塾。宋元本书常有标明某人刊于书塾者,称书塾本。11、训塾[xùn shú] 训蒙的学塾。12、里塾[lǐ shú] 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
什么的书塾
书塾又称学塾,是私学的一种,是古代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学塾一般都是地方或私人所办,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引证解释家塾;私塾。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 叶圣陶 《西川集·春联儿》:“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
书塾历史: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创办并任塾师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开办时学生有二十余名,最盛时达四十余名。塾师一般多为一人,大的村塾则不定。学生人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塾组词拼音
塾组词拼音如下:1、村塾[cūn shú] 乡村私塾,旧时农村中的私塾。也叫村学。2、塾师[shú shī] 旧时私塾的教师。3、家塾[jiā shú] 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4、书塾[shū shú] 书塾是私学的一种,是古代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5、家塾刻本[jiā shú kè běn] 旧时私宅家塾刻印的书。私家刻书起于五代,两宋时日趋发达,到明清而极盛,主要是传播自己的或自己所喜爱的著作。6、公塾[gōng shú] 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7、横塾[héng shú] 学堂,学舍。8、东塾[dōng shú] 古代称东侧的厅堂。9、义塾[yì shú] 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10、书塾本[shū shú běn] 书塾,即家塾。宋元本书常有标明某人刊于书塾者,称书塾本。11、训塾[xùn shú] 训蒙的学塾。12、里塾[lǐ shú] 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知道-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生字意思和拼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字注音与词语解释 菜畦(qí) 桑葚(shèn) 油蛉(líng) 蟋蟀(shuài) 斑蝥(máo) 缠络(chán luò) 臃肿(yōng)珊瑚(shān hú) 攒成(cuán) 收敛(liǎn) 脑髓(suǐ) 鉴赏(jiàn) 觅食(mì) 罕至(hǎn) 竹筛(shāi)秕谷(bǐ) 渊博(yuān bó) 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 书塾(shú) 宿儒(rú) 蝉蜕(tuì) 拗(ǎo) 窦(dòu) 锡箔(bó) 和蔼(ǎi) 厥(jué) 淋漓(lín lí) 叵(pǒ) 确凿(záo) 【确凿】 确实。 【轻捷】轻快。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直。 【同窗】旧时称同学为“同窗”。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缠络】 缠绕在一起。 【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宿儒】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长吟】长声鸣叫。动词,偏正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谓语。同义词:长啸。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霄,云。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 【后窍】肛门。 【拥肿】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 【纳凉】乘凉。纳,享受。 【机关】计谋;心机。 【道】说。 【无妨】没有妨碍;不妨。 【高枕而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豁】象声词。汉刘胜《文木赋》:“乃命班尔,载斧伐斯。隐若天开,豁如地裂,花叶分披,条枝摧折。” 【髓】形声字。本指骨头里像脂肪样的东西。课文中指像骨髓的东西。 【陌生】生疏,不熟悉。 【丛】本义是聚集。课文中是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塑】用泥土等做成人物的形象。 【相宜】适宜。 【薄】厚度小的。 【觅】找,寻求。 【筛】用竹子等做成的一种有孔的器具,可以把细东西漏下去,粗的留下。 【秕】子实不饱满。 【系】结,扣。 【得失】所得和所失;成功和失败。 【缘由】原因。 【间】不连接,隔开。 【无从】没法。 【Ade】德语,再见。是告别时的简单口语呼号,多用于儿童语言中,类似于英语中的“bye—bye”,表示一种亲昵,随意的语气。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形容词,并列式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定语修饰“人”。同义词:正派、正直。 【质朴】朴实;不矫饰。 【消释】消溶,融化。动词。同义词:消解、消除、溶解。 【毕竟】到底。副词。在句中强调原因。不要写成“必竟”。 【上】教授;学习。 【所谓】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者】助词,用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乃】就是;原来是。副词。 【习字】练习写字。 【对课】旧时私塾中的一种功课,即对对子。 【三言】三个字。言,字。 【蜕】蛇,蝉等脱下来的皮。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名词,偏正式合成词,“同”修饰“窗”。在课文原句 中作主语。同义词:同学、学友。 【戒尺】旧时对学童施行体罚的木尺。也可用作镇纸。名词。同义词:戒方、戒饬。 【窦】孔、洞。 【潜】本义是隐在水面下活动。 【苞】本义是花苞、苞片,植物学上称花或花序下面像叶的小片。 【叵】不可。 【拗】转折,弯转。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绣像】明清以来章回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图画像或每回回首前的故事情节插图。 【影写】摹写,描摹。 【片断】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 【寇】盗匪,侵略者。 【箔】敷上金属薄片或粉末的纸。 【绅士】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绅,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垂带按等级有长有短。绅士,束绅的人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字词拼音解释。
攒cuán 凑在一块儿
拗ǎo 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quèzáo 确实
菜畦càiqí 菜地
轻捷qīngjié 轻快
蟋蟀xīshuài 俗称蛐蛐
臃肿yōngzhǒng 这里形容何首乌根的粗大
脑髓nǒosuǐ 脑浆
相宜xiāngyí 适合
书塾shūshú 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方正fāngzhèng 正派
博学bóxué 知识丰富
蝉蜕chántuì 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下的壳
人迹罕至rénjīhǎnzhì 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 形容人声喧闹。
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