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经常出现的“东篱”,究竟是何含义?
“东篱”在古诗中代表着宁静、淡雅的田园生活,类似于现代的“诗和远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整体层面上的,例如现代的金钱至上,而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为的是“功成名就”。与现代很多人努力工作也赚不到钱一样,古代的时候很多文人才子哪怕头悬梁锥刺股也无法获得一官半职,总之都是一个字“累”,两个字“心累”。在极度的渴望之下,内心的渴求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心态的转变。同样以现代社会举例。人们辛辛苦苦工作,累死累活始终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就生出一种放下一切,远离世俗,干脆过着清淡的日子算了。虽然古今的追求不同,可是心态的转变却是一模一样的,那个时候人们苦苦追求却无法做官,或者在官职上却始终得不到重视,于是生出一种,干脆放弃一切,去乡间、去山里归隐,过着一个人自得其乐的日子算了。其实这都是对现实的逃避,也就是说“逃避”这种心理,在古时候就已经非常常见了。现代人动辄之所以对“诗和远方”十分向往,是因为人们太累了,想要好好休息一下。累是因为自己的付出看不到收获,看不到希望。古人的“东篱”是因为人生不得志,内心苦闷。其实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得出来,世界的本质是不变的,哪怕过去了千年,人们面对事物的心态变化仍然与古人相同。其实古人除了在生活和科技上与今人不同,其他的也并没有什么不同,所谓的“东篱”、所谓的“诗和远方”,只不过是“逃避”这种心态,穿上了不同的外衣罢了。综合而言,古诗中的“东篱”是指想要逃避现在的生活。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如果是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的是指东边的篱笆。“东篱”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是陶渊明的诗句饮酒。诗句的引用是如此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首隐居生活的诗句。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创始人。这句话成为了广为流传的诗句。“东篱”这一个词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感情色彩。诗人在车马喧哗的街道却感觉不到一点喧闹,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已经远离了城市的念想,无论是生在穷乡还是在城市,对他而言都只是心情的宁静而已。采着菊花悠然的看着南山这首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经常所说的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通过各种意境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每一个词在被诗人引用过后,对事物的描述附上了特定的感情。“东篱”在这里不仅仅是东边的篱笆,而是作者隐居后的怡然自得生活以及心情愉悦的境界。经过不同时代的诗人对这句诗的认可。这一下就会逐渐的固化。从而形成特定的意思。“东篱”和其他固定的意境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篱笆是最为常见的东西。所以差他在后世的诗歌当中运用的非常广泛。这样就是“东篱”的含义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越来越被后世的私人广泛运用。例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东篱”。“偶遇润秋从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东篱”和菊花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了。 “东篱”这个词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多少负责作者的情思。在陶渊明的精神境界上,更加的超然脱尘。从“东篱”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得到固定意境的使用并不是随着固定下来,而是随着创作者的思想契合,从而达到一个整体意境的提升。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古人细化 作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我么在学习古人的诗词歌赋时经常会看到某些物像或者意向被作者有所指代,这就是古人写诗时喜欢用的一种方式。而我们最常见的“东篱”也是其中一种,而“东篱”二字也就成为一代田园诗人们的经常使用的代词。那“东篱”一词是怎么来的呢?相信我们最先想到的那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错,就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全诗很洒脱,浪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争议,欲辨已忘言。让人看到了一个归隐山林,卸甲归田,弃仕从农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悠然自得,与世隔绝,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陶渊明成为了田园诗创始人,被后人所知。所以,“东篱”是一个代词,代指离开官场,远离喧嚣的都市,文人的一种“桃花源”一样的存在,用来躲避官场的不顺,以及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后,“东篱”也经常被后来的诗人使用。比如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她就有一首诗里也用到了“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当代诗人白居易也写过:早凉生北bai槛,残照下东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清净,他们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在官场上被排挤,很多诗人宁愿回到自己的故乡,也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东篱”也变成了一种美好的兴向往,表现出他们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以及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