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什么意思啊?
“元旦”,就是每年阳历的一月一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传统的新年。但在中国古代,“元旦”一词的意思,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区别。颛顼开始农历纪年,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的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候恢复夏历,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这就是我们如今的“春节”。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却称为“元旦”。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一月一日。“元旦”是一个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在甲骨文中就是人的“头”,有开始、第一之意。“元日”就是新年的头一天,《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东京赋》:“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还有唐朝孟浩然脍炙人口的《田家元日》诗和宋朝王安石家喻户晓的《元日》诗等等,诗文中的“元日”都是我们如今的“春节”。“旦”,是天明天亮的意思。《说文解字》认为“旦”是“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旦”是个象形字,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么,“元旦”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了。单从“元旦”一词来说,它最早出自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也对“元旦”作了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房玄龄在《晋书》中也说:“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还有唐人成文斡《元旦》诗以及南宋诗人陆游《己酉元旦》诗等等,这里的“元旦”都是“春节”的意思。其他称呼和出处就不一一介绍了,在清朝消失以前,没有把“过年”称为“春节”的,大都称为“元旦”。也就是说,这以前的“元旦”都不是阳历的一月一日。
元旦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扩展资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