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吏

时间:2024-05-13 19:54:56编辑:优化君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全文翻译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
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后来升迁到安化当知县,一个姓易的豪强大户凭借险要地势把守关口,江阴侯吴良将要攻打他,召集吴履商量这件事。吴履说:“姓易的是为了逃避死难而已,并非谋反。招安他他应该来归顺,不来归顺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归顺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当今社会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请您将那些愿意当兵的登记一下,不愿的人,您就不要勉强。”后来吴履升迁潍州知州。山东常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吴履跟百姓商量说:“(送交途中)牛羊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有一天,上级官员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潍州百姓独自保全。恰逢改州为县,朝廷召吴履回去,潍州百姓都哭泣着跑来送行。吴履向朝廷请求退休,回到家中。


《明史罗玘传》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如下: 罗玘,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文,文章追求奇特深奥。四十岁时,向朝廷纳粟而得入国子监学习。当时,丘浚为国子监祭酒,规定南人不得留在北京国子监,玘极力请求,浚骂他说:“你识几个字,如此之倔强!”罗 玘回答说:“只有宫中秘藏的书未读。”浚暂且让他留下来。有一天考他文章,浚看后大为惊异。成化末年,在京应考第一。第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他更加着力于古文,每当写作时,或上到高树,或闭坐一室,冥思苦想,形容憔悴。从此,文章更奇, 玘也更加自负。罗玘注重节义。司谏官员因救刘逊而尽下狱,玘建议宽大。宦官李广死,留下一册籍,上面记有贿赂他的大臣姓名,皇帝大怒,命谏官指名弹劾。罗 玘上书说“:大臣为百官之表率,如今贿赂宦官,固应重治其罪,但天下及四周邻国都看着朝廷,一旦指名暴露其罪恶,边境及海外之人,会产生轻视朝廷之心。谏官们并未看册籍上记的是些什么,只凭猜想来论罪,如何分清是玉还是石?一经揭发论罪,玷污终身。臣请朝廷密谕这些大臣称病退职,或借他事撤职,这样不损朝廷威声,而吏治清廉。”皇帝采纳。 玘任职期满,晋升为侍读。正德初年,调任南京太常寺卿。刘瑾乱政,李东阳对此态度是模棱两可。玘在科考进士时,东阳为主考官。他写信给东阳,批评他不忠不义,请削去他为其门生的名分。不久, 玘晋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他办事严谨,僚属都怕他。京师地区盗贼纵横,而且尚未册立皇太子。玘上书批评,言词激切,指责了执政大臣。正德七年(1442)冬,为考核其政绩而来到北京,称病辞官归家。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人来送礼, 玘避于深山不见。宸濠反叛时,玘已病,写信江西守臣,约兵讨贼,但事未办成就去世了。嘉靖初年,赐谥文肃,学者称他“圭峰先生”。人物介绍: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号圭峰,学者称圭峰先生。江西南城睦安乡磁圭人。明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 出生于隐居南城磁圭的罗氏仕宦家族,纲、坦、经、纯四兄弟,他排行第二。罗玘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一直困于诸生境地,后入国学。祭酒邱浚试其文章,甚为叹服。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试第一,时称"解元"。第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读。从此益发钻研古文,常手不释卷,诵读不辍,为文精妙绝奇。

明史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的解释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明永乐年中,凭举人的身份进入太学,任职都察院。都御史 刘观 推他荐做 御史,他坚决推辞。宣德时,授官为 江西 都司 断事。艰归(守孝完毕归朝),补任湖广地区官员。正统初年,提拔为 御史。大同 镇守 中官以骄傲蛮横闻名,皇帝下令让周济去考察他的廉洁情况。周济改换装束背着柴草进入他家中,全部收集到他违法的情况,回朝报告皇帝,皇帝大大嘉奖了他。之后,巡行考察四川。威州 土官 董敏、王允 互相仇杀,皇帝下诏让周济监督着官兵进兵讨伐。周济说:"朝廷安抚远方的人,,应该先抚慰再征伐。"派兵骑马传檄文通告他们,于是得到事情解决。十一年出任安庆知府,当地近年年成不好,民间卖子女充抵衣食,开走的买人口的船只前后相接。周济借来漕运的粮食赈济灾民,并禁止卖儿卖女。而且上奏章请求免除租税,皇帝下诏允许,保全救活的百姓非常多。又替当地制定婚丧嫁娶的制度,禁止奢侈浪费,拖延嫁娶丧葬日期的人有处罚,风俗为之一改。

饥民聚集起来抢劫富人家的粮食,富人家用强盗抢劫的名义告官。周济下令说:"百姓饥饿所以才这样做,然而得到粮食应当报告太守数目,太守会代替你们赔偿。"抢劫的人于是解散。周济死在官任上,老百姓都不做买卖,聚集在街巷哭泣致哀,(以表示对他的爱戴)。

绝对自己翻译。


《明史》邹守益传原文翻译

【邹守益传】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王守仁弟子。正德六年(1511),科考会试第一,廷对第三,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告假归乡,拜谒王守仁,讲学于赣州。宁王宸濠谋反,他参与王守仁军务。世宗即位,始回朝居官任职。

  嘉靖三年(1524)二月,世宗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守益上疏表示不同意见。受到谴责,一个月后又上疏说:

  “陛下欲尊重本生父亲之恩,屡令群臣会议商讨。群臣根据礼仪直言极谏,却受到指责。世上传说陛下是孝长子。古代曾元的父亲曾子病重,临终时,叫人把大夫刚使用的华丽竹席换掉,曾元则因爱父亲而不肯换。曾子批评他是姑息。鲁公以天子礼乐来祭周公,以表示对周公莫大的尊敬。孔子却叹息道‘:周公名声受到损害了。’臣希望陛下勿以姑息来侍奉献帝,而使后世有所叹息。

  “且群臣引经证古,是希望陛下维护正统,这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不理解而责怪他们,说他们违反圣上旨意,不严肃庄重。臣考察历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斥为邪佞谄媚小人。师丹、司马光等,当时说他们欺蒙轻忽,后世都认为他们正直,敬仰他们。将来的人看今天的事,如同今天的人看待古代事情一样,望陛下不要怕改正错误,要体察群臣对陛下忠爱之心。信任他们,任用他们,把离职的大臣招回来,不使奸佞之徒动摇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宫中不和。

  “昔日先帝武宗南巡,群臣相继上书谏阻,先帝大怒,岂不是说他们是欺慢皇上而可治罪。陛下在王府闻其事,必认为这是尽忠于先帝。如今陛下即位,能不容许群臣尽忠于陛下吗?”

  世宗看了守益的奏疏大怒,诏令将守益下狱拷打,贬为广德州判官。守益在广德拆毁淫祠,建立“复初书院”。与学者在这里讲学。不久,调任南京礼部郎中。广德州人立生祠来纪念他。守益闻王守仁逝世,供立灵位,悼念不已。他每日与吕木冉、湛若水、钱德洪、王畿、薛侃等人讨论学问。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回至京都,但立即称病归乡。

  很久以后,被举荐起任南京吏部郎中,随后朝廷招为司经局洗马。守益因见太子年幼,不能出朝至其藩封之地,便与霍韬一道进呈《圣功图》。图中绘有自神农、唐尧住的茅屋,屋前土阶,至世宗在西苑耕田养蚕,共十三幅。世宗认为是在诽谤他,几乎得罪皇上,幸因霍韬为世宗所器重,才得无事。第二年,调守益为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由于夏言一心要使他远离京师,故调他去南京掌管翰林院。御史毛恺奏请留守益侍奉太子,而被贬谪。不久,改任守益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皇帝祖庙遭火灾,守益陈请朝廷上下都要反省,并说:“殷中宗、高宗这样做了,化妖孽为吉祥,国运长久。”世宗大怒,削其职为民。守益禀性纯正。守仁曾引《论语》的话说:“有若无,实若虚,别人侵犯他,都不计较。谦之的修养已接近这境界了。”

  守益在家乡每天讲学,四方向他求学的人接踵而至,学者称他“东廓先生”。在家居二十余年而逝世。隆庆初年,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求《明史 宋濂传》全篇 还有翻译

明史-宋濂传(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拓展资料:宋濂传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王艮大义文言文翻译

原文及译文供参考:
原文: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①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②、吴溥③与艮、胡靖④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⑤。”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⑥死矣。
(节选自《明史·王艮传》)
【注释】①燕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四年(1402年),被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以“清君侧”的名义,兴兵南下,来夺侄子的皇位。②〔解缙〕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③〔吴溥〕字德润,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④〔胡靖〕明朝福建南平人。⑤〔豚〕小猪,亦泛指猪。⑥〔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参考译文】王艮,字敬止,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北平燕王朱棣带兵迫近京城,夺取惠帝朱允炆的皇位。王艮世奉旧主惠帝,于是与妻子儿女辞别,说:“吃了人家奉䘵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我不可能再活下来了。” 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三人挨在一起居住。京城攻破前一天晚上,大家都集中到吴溥的家里。解缙慷慨陈词,胡靖也大义凛然,都表示原为旧主而死,唯独王艮涕泪满面,一言不发。三个人离开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年纪还小,赞叹说:“胡叔叔能为大义而死,这是大好事啊!”吴溥却说:“不会是这样的,只有王艮叔叔将为大义而死。”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隔壁胡靖大声叫喊:“外面兵荒马乱的,赶紧把猪栏门关紧,小心家里的猪被别人偷了。” 至此,吴溥看了看他儿子,说:“一头猪都不舍得丢弃,难道还舍得丢弃自己的命吗?”一会儿,王艮家里传来一片嚎啕哭声,原来,王艮喝下了毒酒,离开了人世。


王艮是怎样的人

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生于成化十九年六月十六日(1483年7月20日)。卒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541年1月2日)。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
38岁时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王阳明一开始觉得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王艮经常与师争论,“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既“反复推难、曲尽端委”,又“不拘泥传注”、“因循师说”,于是自创“淮南格物说”。他主张:“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非学也。”强调身为天下国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有一次坐

王艮塑像[1]
“招摇车”(蒲轮)招摇过市,遭阳明指责。嘉靖二年(1523),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王阳明闻讯大为震怒,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他的学术思想已流传四方。嘉靖五年(1526),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求学者纷至沓来,这为泰州学派的创立准备了条件。王艮的门徒以平民百姓居多,“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沿途聚讲,直抵京师”,但亦不乏著名学者如徐樾、颜钧、王栋、王襞、罗汝芳、何心隐等人,子弟至五传共有487人,罗汝芳为集大成者。黄宗羲称此一派竟能“赤手以搏龙蛇”。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天德良知也”。王艮在讲学别出心裁,按《礼经》制着深衣、戴五常冠,“行则规园方矩,坐则焚香默识”,他一生布衣,拒绝入仕,并直指统治者:“使仆父子安乐于治下,仍与二三子讲明此学,所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故被斥为“异端”。


总结:阳明弟子 泰州之祖


上一篇:沧海飞尘

下一篇: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