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人

时间:2024-05-14 22:35:54编辑:优化君

巴克特里亚、大夏国、大月氏、贵霜帝国、安息帝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这几个国家的的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这几个国家的地理,历史都得好好分析一下,有什么关系。巴克特里亚--大夏巴克特里亚的中文名就叫大夏。巴克特里亚本地土著居民讲巴克特里亚语,是一种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语言,和粟特人、塞人的语言接近。亚力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8年马其顿为首的希腊军征服大夏。留在当地的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Kingdom一直到公元前125年被大月氏征服为止。大月氏大月氏本来是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族属关系不明确,受到匈奴压迫西迁,灭了希腊-大夏王国后建立了贵霜帝国,并且南下征服了印度北部。鼎盛时期的贵霜帝国是亚欧大陆的四大强权之一。贵霜帝国前期使用希腊语,后期使用大夏语作为官方语言。安息帝国在希腊-拉丁语中叫帕提亚,是伊朗高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帕提亚人原本是统治巴比伦和波斯的希腊化王国塞琉古帝国的臣属,后来干翻了塞琉古帝国,和罗马瓜分了塞琉古帝国的领土,取得了塞琉古帝国的东部领土,定都塞琉西亚,并在底格里斯河对岸建立了新都泰西封,取代了塞琉古帝国成为了罗马的主要敌人。总结:安息帝国也是所谓的欧亚四大强权之一,东西分别和贵霜帝国、罗马帝国对抗。

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

公元前后,瓜分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五部落之中的一个——贵霜部落,征服了其余部落,统一了大月氏各部,建立起了贵霜王朝。(关于此点,存在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贵霜帝国并非月氏人建立,而是塞种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时代,佛教在贵霜王朝极其兴盛,大乘佛教在贵霜得到了广泛的信仰。公元67年,东汉明帝派出使者前往西天取经,途径贵霜帝国时,请来两位大乘佛教高僧来到洛阳,这就是有名的“白马驮经”。从此,大乘佛教从贵霜帝国正式传入中国,这是中国佛教传播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公元85年,贵霜人和东汉军队合作进攻吐蕃,但军事行动结束后,东汉王朝拒绝支付贵霜帝国提出的合作报酬,作为报复,贵霜派出约7万人的大军试图袭击西域的东汉班超远征军,却被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班超巧妙击溃。贵霜帝国从此开始向东汉帝国进贡。公元241年,贵霜帝国被波斯萨珊帝国皇帝阿尔达希尔一世征服。此后,大月氏人从历史中渐渐消失。到了公元5世纪,,在贵霜帝国原来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支打着匈奴旗号的民族,他们曾一度恢复了贵霜帝国领地,他们被称为厌哒人或白匈奴。部分学者认为,厌哒人可能就是大月氏人的后代。今天普遍认为,在印度北部古贾邦的古贾人是大月氏的后代,他们自己也认为他们是贵霜的遗民,先民来源于大月氏部落。

古代大月氏国在现在什么地方?

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市。法国考古学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市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这座古城在2000多年前曾繁荣一时,是当时中亚大国贵霜王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最新出版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期刊称,该中心考古学家莱里希领导的小组经过几年努力,在阿姆河河谷沿岸地区发现了古代铁尔梅兹的城墙遗址。这段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长500米,墙周围至少还发现了15座方形的塔。有关专家目前正在对这些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铁尔梅兹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阿姆河地区,邻近阿富汗。考古资料显示,铁尔梅兹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公元前1世纪,贵霜王国建立并逐渐强盛,由于建国的大夏人原先臣属于大月氏国,中国古代也称贵霜王国为大月氏。贵霜王国所处地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2017年,以王建新教授为首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根据史料记载及墓葬文化特征专家初步判断,此处应为西迁中亚后的大月氏文化遗存 。扩展资料:月氏本是世居我国河西、祁连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楚河一带,后又败于乌孙,遂西击大夏,占领妫水(阿姆河)两岸,建立大月氏王国。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人(Saka),迫使塞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希腊人王国,建立大夏国。后来月氏复占大夏,月氏王亲辖巴克特里亚平原的沃野,而将东部贫瘠的山区分封五部翕候治理。关于休靡、贵霜、肸顿、高附五部翕候究竟是月氏人还是大夏人(塞人)的问题争论很大,近人余太山在《塞种史研究》中力辨五翕候是大夏人,为月氏王所扶植的亲奉月氏的大夏国原小长的后裔或亲族,其说甚是。据《魏书·西域传》,可以考定五翕候领地都在东部山区,绝非大夏国的全部领地,大月氏王未必会将亲族置于这些贫瘠的地方,而起用原大夏国的小长或其后裔来管理这些并非要害的地区是很有可能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月氏

古时候的大月氏(zhi)族是现在的哪个少数民族?

大月氏,古代民族名称。原为月氏人,居住于敦煌、祁连之间,即今甘肃兰州以西直至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汉文帝初年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大部分西迁到塞种区(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以西一带),被称为大月氏,后又向西迁往妫水上游地区(今阿姆河流域),重建国家,其国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肝顿,高附等五部凳候。约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长途跋涉至其国,因大月氏不愿回故地而返,此后与汉来往渐密,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贵霜候兼并其它四部,建立贵霜王国(中国古文献仍称大月氏)。大月氏属于何种民族,至今各国学者说法不一。很多国家(如中国,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其后代的分布,和当地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其中部分月氏人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形成小月氏。
附:古时的大月氏人现在在哪?
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巴比伦史料记载中,提到过一个民族称为Guti,其主格形式为Gutium,他们从波斯西部的山区袭击巴比伦。在汉谟拉比铭文中,也提到了巴比伦四邻的民族,其中有两个,一个称为Gutium,另一个称为Tukris。德国学者亨宁认为,这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向东迁移,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下来,其中Guti人在河西,发展成月氏部落,而Tukri人则占据了今新疆南部的库车和焉耆,他们后来被称为吐火罗人。
<<史记》的《乌孙传》、《大宛传》、《张骞传》等传中保存了月氏早期历史的一些资料。月氏为游牧部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月氏西迁后在中亚建立贵霜王朝,但我国史籍习惯上称之为月氏。
据文献记载,月氏族在商代就居于我国西北。我国的先秦文献提到过一些与月氏名称相近的居于西方的部落,例如《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过“禺支”,《穆天子传》卷中提到过“禺知”。《管子国蓄篇》称“玉起于禺氏”;《管子轻重甲篇》则有“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虚可得而朝也”的记载。许多学者相信,这些名称都是后来大月氏的不同译名。《史记大宛传》说月氏原居于敦煌、祁连之间,《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属于大月氏别种的湟中月氏胡,旧时居于张掖、酒泉之地。
西汉初年中原有关月氏消息得之于匈奴降人和来自匈奴的使臣。武帝以后,有关这个民族的准确消息主要来自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的报告。张骞所提到的月氏故地敦煌、祁连均非汉语。敦煌应当与《山海经》中的“敦薨”为同名异译,可能是“吐火罗”(Tokhar)的音译,指今祁连山一带。月氏西迁前应居于祁连山与天山之间,即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一带。
大月氏究竟是什么民族,史无明文。世界各国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月氏部落的来历。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王朝以后被称为吐火罗人(Tokhar)。上个世纪末在新疆南部的焉耆和库车发现了一种以印度婆罗迷字拼写的不知名的语言。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这种语言不属于印欧语中的印度一伊朗语,而属于印欧语西支,操这种语言的人自己称之为吐火罗语。有些语言学家根据这一点,设想这种语言就是月氏人及其近亲部落的语言。
月氏是第一个见诸于我国古代史乘,由我国向西迁出,建国于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月氏居于河西时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匈奴头曼单于约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不久进攻月氏。结果冒顿盗取月氏善马逃回匈奴。
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冒顿即位为单于后,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汉文帝初年),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氏战败后,种类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塞”字在古代韵书中列为入声,在中古时代以前的汉语中发音为“Sek”,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塞人应当就是西方史籍所记载的“Saka”。月氏人大部西迁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故地被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占领。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
月氏虽在伊犁河、楚河流域立国,但其地距匈奴西部仍很近。大月氏在河西时曾与乌孙为邻。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匈奴老王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杀死月氏王。月氏无法在这里立足,只得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最终定居下来。


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陆?

如图一,有路姓,还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源流一黄帝生子玄嚣,玄嚣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冇落首冇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冇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源流二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冇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黄帝为首冇领时,封炎帝支冇子于潞地(今山冇西长冇治冇潞冇城),隗姓,子爵,建潞国。到了春冇秋时冇期,有潞国君主潞子冇婴冇儿。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发大冇军冇北冇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冇梁(今潞冇城冇北冇部)与丰舒控冇制的潞国冇军冇队冇激冇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冇婴冇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潞国被灭后,潞子冇婴冇儿的后冇代子冇孙合其他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冇代冇相冇传至今。源流三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后冇裔陆终的后冇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困学纪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老冇童冇生吴回,吴回之子即陆终。陆终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冇京冇通冇州),后冇裔子冇孙后以先冇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冇代冇相冇传至今。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汉冇朝时冇期路冇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冇朝初期置路县(今北冇京冇通冇州),东冇汉冇朝时冇期改为潞冇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冇代冇相冇传至今。后来的西冇汉冇朝时冇期的著名临冇淮太冇守路温舒,上奏了闻名天下的《尚德缓刑书》,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源流五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冇秋时赤狄潞子(今山冇西冇省潞冇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冇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源流六源于鲜冇卑冇族,出自南冇北冇朝时冇期代北冇鲜冇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冇鲜冇卑冇族拓冇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冇拔宏迁都洛冇阳后,推行汉冇化改冇革政冇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源流七出自北冇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冇康元年),金冇兵围汴冇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未南迁的北冇宋宗室子冇弟便分赵、路两姓。源流八源于官位,出自西冇周时冇期官吏路正、巾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冇护、设冇置驿冇站、路理(道路哨冇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冇辖,相当于今冇天的交冇通冇部冇部冇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冇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冇裔冇子冇孙冇中,有以先冇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世冇代冇相冇传至今。

谁知道百家姓中"陆"姓的由来?第一个姓陆的叫什么名?

  陆姓的由来
  陆姓源出有三:1、相传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子孙有以陆为姓的,称陆氏。2、战国时,齐宣王有个小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陆邑(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子孙称陆氏。3、春秋时有陆浑国(戎族,今河南嵩县东北),子孙以陆为姓,也称陆氏;北魏步陆孤氏改为陆氏。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百家姓》注居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东北30里)。
  陆姓家族专用楹联
  陆姓家族常用以下5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并表明为正宗陆姓之后。
  剑南万卷(陆游),云间二龙(陆机、陆云)。
  烟波一叟(陆龟蒙),桑艹宁半旗(陆羽)。
  陆姓家族名人之最
  南宋最杰出的诗人是陆游。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从小受亲友中爱国思相的熏陶,参加礼部考试时,被秦桧罢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通判,后为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僚,投身军旅,在政治上属抵抗派,主张抗金,充实军务,增加富人大商的捐税,所以长期受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一直不忘收复中原失地,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许多诗歌为世所传诵。爱情生活不幸,与唐氏的第一次婚姻被母亲拆散,他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享年85岁,是陆姓名人中的寿星。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茶道专家,“茶神”是陆羽,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此人诙谐风趣,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一度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与女诗人地季兰友谊颇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对茶道很有研究,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
  陆姓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陆王学派的鼻祖陆九渊,南宋人,又称象山先生。其学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在哲学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著名命题,主张书不必多读,只要悟得本心,他的学说由王守仁继承,成为陆王学派。
  中国第一位到外国当洋教士的人是陆徵祥,江苏上海人,同文馆毕业,任驻荷、俄公使,1912年任国务总理、外交总长,参与《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签订。1919年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在国人压力下拒签对德和约。后辞职。1927年入比利时圣安德修道院,1946年任圣彼伯铎禄修道院名誉院长。


汉武帝时,大月氏国是什么民族的?

  汉武帝时,大月氏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具体是蒙古族还是藏族的祖先至今没有定论。
  月氏(读作“越知”yuèzhī,或“肉知”rouzhi)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汉藏语系。


大月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大月氏(读zhi),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这时,月氏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著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武则天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姓武的?武三思是怎么倒台的?

因为狄仁杰说她百年之后居于庙堂上被供奉的是武氏的祖先,而李氏继承皇位将把武则天作为皇后祭祀,所以武则天权衡利弊后决定传位于李氏,武三思被李隆基所杀.
因为狄仁杰说她百年之后居于庙堂上被供奉的是武氏的祖先,而李氏继承皇位将把武则天作为皇后祭祀,所以武则天权衡利弊后决定传位于李氏,武三思被李隆基所杀.

因为武家没有合适的人才,如果传了,那些大臣在武则天死后,会很容易灭掉武家,到时武则天也会受到连累,考虑这一点,她才没有传.武三思做事太荒唐,大臣极力反对,武则天罢免他的


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帝位传给武家人?她迫于什么压力?

  自从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继承人问题就成了众人关心的焦点。如今,随着武则天的衰老,它又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虽然李氏子孙已经失去权势,但武氏子弟仍然没有确定的把握能够在武则天之后登上皇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有李显和李旦两个昔日的皇帝存在。大臣们因此劝告武则天说,她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这样在死后就可以和李治一起配享太庙,接受子孙后代的供奉。但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境遇将会悲惨得多,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大臣们的意见显然给了武则天很大触动,公元698年,在外多年的庐陵王李显被迎接回朝,重新立为太子。但她并没有急于定下继承人,而是继续维持这种模糊的局面,让政局不至于过早变得动荡。但与此同时,她也在悄然打击着一切关于继承人问题的猜测和流言。武家子弟会突然被免去官职,李旦的两名宠妃也被她下令杀死,其中一位正是日后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没有人能看清武则天的真实用意,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平衡着各方的势力,在局势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没有一方势力敢于轻举妄动。

  一方面,她清醒地意识到,在她死后仍旧会是李氏皇族即位执掌天下,武氏政权很难延续;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武氏势力能够在她死后牢牢控制政局,不至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刻意将营州之乱事态扩大,希望能够藉此扩大武氏执掌兵权的势力范围,依旧在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晚年的武则天显得有些疲倦,她的注意力已经从政治事务上移开,转向因多年事务繁忙而被忽视的个人生活。这时两位名叫张易之和张昌宗的兄弟成为她生活中两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则天的宠爱,许多投机者趁此机会对他们大加奉承,曾有人赞美张昌宗(六郎)的容貌如莲花一般俊美,但随即就有人反驳说,倘若表述为“莲花似六郎”会更加恰当,他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称许。这位曾经对政治拥有高度热情和惊人判断力的女皇如今显得极为慵懒,由于她表现出的对政事的懈怠和意兴阑珊,张氏兄弟借机逐渐掌握了对政事的处理权。他们的肆意横行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而他们的愚蠢也令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同时对他们充满厌恶,这几乎已经注定了他们在武则天失势后必然会遭到厄运的下场。

  武则天嗣圣二十二年(公元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强硬派,决定以强对强,用强硬的手段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重新恢复李姓天下。

  张柬之沉稳有谋,果断敢行。年已八十有余,但复唐雄心须臾不忘。早年任合州刺史时,便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相互有约:“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不久张柬之入朝为相,立即推荐杨元琰为羽林军将军,控制京城军权。同时又阴结一些要害部门,伺机起事。

  当时武则天生病甚笃,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怕武则天去世,自己无法图存,所以也在居中用事,暗蓄异谋。张柬之以为时机已至,不能再缓,于是又把同道桓彦范等都安插在羽林军中当将军,直接控制保卫皇宫的禁军。

  诸事安排停当,张柬之便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直入玄武门,并派人强行从东宫找来胆怯疑惧的太子李显,一起突入内殿。二张听到风声,慌忙从武则天房里跑出来探听情况,恰被张柬之碰上。张柬之毫不迟疑,即令就地处斩。然后直奔武则天的寝室长生殿。殿前侍卫环立拒进,张柬之须眉倒竖,大喝一声“退下”,大踏步带兵敲响了武则天卧室的大门。

  武则天听到人声杂沓,料知有变,便竭力支撑起身子,厉声问道:“何人胆敢作乱?”张柬之带着太子已拥兵到了床前,齐声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预闻……”

  武则天仍以一贯的强硬态度,对太子怒目而吼:“汝敢为此么?但二子既诛,可速还东宫!”

  张柬之等以硬对硬,大声道:“太子不可再返东宫,以前天皇唐高宗以爱子托给陛下,现太子年齿已长,天意人心,久归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诛贼,愿陛下即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武则天实不甘心女皇的威风就此熄灭,当然不愿马上传位,没料到自己强硬,对手却更加强硬,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又见人势汹汹,刀光闪闪,她也只能一下子软瘫下来,口中说:“罢罢!”身子已重新缩进床里边去了。

  第二天,张柬之等毫不偷闲,把异己分子或捕或杀,干净利落消除后患,然后让太平公主直接找武则天,劝迫传位。不多时,唐中宗李显复位,真正掌握了国政。

  显然,对于像武则天这样敢作敢为、言出不二,尤其是在十五年之中以强硬态度控制朝政而得心应手的人,如采用软弱退让的手法,只能使武则天更加强硬,更加为所欲为。在这场争取皇位的权力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帮人,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协忍让的做法,果断用强,决不手软,决不讲情面,从而一步到位,取得了复唐的成功。应该说,张柬之“以硬对硬,一步到位”的做法,在当时是最为明智的。

  此后李显重新登上皇位,武则天终于远离了政治纷争,度过了近一年的平静生活。这年冬天,她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嘱,去皇帝尊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坟前矗立起一座无字石碑。虽然在一生的漫长岁月中,理智让她选择了一条远离情感的道路,但当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她依然选择与亲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个世界里面对他们充满复杂情绪的目光。


上一篇:deadspace

下一篇:郭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