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

时间:2024-05-15 17:18:48编辑:优化君

频繁的地震预示着什么?- -

意味着地幔的活动进入活跃期了。没有这些活动,地球上就可能不会产生生命。正常现象,不必惊慌,多学习一下自救知识。有的时候,一个地方发生了小地震,却不会发生大地震。因为地震发生还要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要有足够的能量。一个地方发生多次小地震,很有可能会把地壳内部积蓄的能量给释放出来。那么剩余的能量不足,就不会发生地震了,即使有地震,也只是小地震。扩展资料: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很多地方在发生地震前,往往会有一些小地震,这个就是人类用来预警的重要手段,它往往表明,这个地方的地壳十分不稳定,处于活跃状态,如果一个地方在某个时间段内频繁发生小地震,那它有可能就是大地震的前兆。前震可以发生在主震前几分钟、几天甚至数年。2002年苏门答腊地震被认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两者之间时间相隔超过2年。

名词解释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有关地震的各种说法是什么?

在古代,对于地震的发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普通老百姓凭着丰富的想象,认为有某种神力维系着大地的安稳与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发生地震。很多民族都世代流传着有关地震的故事和传说。统治阶层却完全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上天不满所致。也有些先哲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推测,试图对地震作出科学的解释,其中有些现在看来也有合理成分。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科学解释地震成因,往往把地震归结为神力所致,大量的有关地震的故事和传说就流传下来了。鳖鱼和地震上古时,大地一直很安宁。它是一块浮在水面上的育石板,由五条鳖鱼专门顶着。其中四条各顶着一个角,一条轮流换班休息。四年休息一次,一次休息一年。后来出了个姜子牙,他没有事做,就用一枚缝衣针在渭河里钓鱼,还说是愿者上钩。可是一连在那里钓了三年多,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一天,他突然觉得浮筒往下沉,拉上来一看,是一只大乌龟。这就是那条换班休息的鳖鱼,它游到渭河里来玩,看到别的钩都是弯的,只有这个钩是直的,觉得很好奇,就紧紧地咬住,不料被姜子牙捉住,拿回去吃了。姜子牙也就成了神仙。可是,这样一来,顶着大地的鳖鱼,就再也没有换班的了。从此,顶累了的鳖鱼只能自己换一下肩。换肩的时候大地就震动一次,有时候震动大了,就会有水呀泥浆呀这些东西随着溅出来。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地震。地藏王挑地担地藏王又称地藏菩萨,为佛教八大菩萨之一。相传他坐镇地宫,管辖着地宫中的大小狱卒。这些狱卒每年轮换用肩挑着地担,让地上的人安安稳稳地过活。地藏王有个太子,叫小藏王,从小娇生惯养,非常任性。他看到狱卒们挑地担,很好玩,便吵着要地担。狱卒们怕出事不肯给他。小藏王仗着父亲的威势,一边骂狱卒,一边就势把地担抢过来。这一抢非同小可,立即山崩地裂,河水倒流,房屋毁塌,人畜伤亡,弄得天地间一塌糊涂。小藏王却一点也不在乎,反而叫:“好玩,好玩!”灶神爷马上上天启奏玉帝,说藏王不好好管教狱卒,造成世间严重灾难。玉帝大怒降旨:小藏王因不遵父命,无故抢挑地担,祸害黎民,本当斩首,怜其年少,打入冷宫,除去星宿之名。地藏王养子不教,犯了天条,革掉管辖狱卒之职,罚他长期挑地担。因为小藏王抢挑地担,那天正是农历7月30日,所以到了那一天,人们都点香烛,祭祀、祈求地藏王保佑,不要发生地震。地牛翻身据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民间传说,闽南大地和台湾岛是由一只巨大的牛驮着的,牛身子的不同部位,承载着不同的地区:台湾是处于牛头的部位,牛的身子隐藏于两岸之间的海峡之中,而牛的尾部则驮住了闽南大地。因为牛经常会动动身子,它驮着的大地自然就会产生“地动”(闽台方言把地震称为地动)。而地动也与这头巨大的“牛”有关:牛的头部灵活一些,因此处于牛头部的台湾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更高一些,而牛尾部的活动较少,所以闽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没有那么频繁。而每当有地震发生,闽南地区的人都称之为“地牛翻身”。台湾地区的民众同样会采用这个民间传说来描述地震。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台湾许多媒体便将“地牛大翻身”作为巨大标题。公牛角顶地球在维吾尔族神话中,女天神创造地球的时候,吸收了宇宙中的空气和尘土,然后使劲一吐,就从嘴里滚出来一个大球,这就是地球。地球被吐出来以后,就从天上往下落。因为它特别大,特别重,所以落得特别快,离天越来越远了。女天神怕地球落得太远,连自己也找不到了,便想把地球固定住。她命令公牛用角顶住地球,止住了地球继续沉落。女天神又派一只巨大的乌龟从天上降落下来,爬在她呼出的气变成的水上面,让牛站在乌龟背上顶起地球。公牛用一只角顶地球,时间一长,感到太累了,却又不能把地球扔掉,只好将地球从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这样每倒换一次,就会发生一次地震。哈萨克族传说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地被上帝刚创造出来的时候摇摆不定,于是上帝创造了巨大的神牛,把地安放在牛角上支撑着。有时,地的分量在一只角上的时间太长了点儿,在它快要滑落的时候,牛就要动动头,把它弄平稳,地震也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怪兽抬头我国土族神话中则流传着怪兽抬头的说法。很久以前,既没有天地,也没有日、月、星斗,不知过了多少万年,天地分开,出现了日月。大地形成后,像个车轮,被气、风、水撑着,震荡不定,这时,一位智慧仙人想了个办法,让一个狗不像狗,虎不像虎的怪兽把大地抱住。谁知这个怪兽不耐烦,总是乱折腾,造成大地震动,生灵涂炭。为此,智慧仙人曾多次警告,但怪兽置之不理,仍然折腾不休。为了制服不听话的怪兽,智慧仙人拿起弓箭,立在东方,向西方的怪兽射去。这一箭正好射中怪兽的腹部,怪兽便立即头朝南,脚朝北,仰面躺倒,箭伤痛得嘴里冒火,再也不敢折腾了。怪兽乞求仙人:“你让我抱住大地,但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呀?”智慧老人想了一个安抚的办法,将一枝烧焦的木棍插在怪兽的肚脐眼上,说:“这木头发芽的时候,你的差事便到尽头了,到那时,你就可以扔掉大地,自由自在地生活。”从此,怪兽便老老实实地抱住大地,不敢胡乱折腾。它期盼肚脐上的木棍早点发芽,有时候抬头往肚脐上看看木头是否发了芽,这时便发生地震。日本“地震鲶”的传说日本的传说认为,大地是由一条巨大的鲶鱼托着,鲶鱼一甩尾巴,就会造成地震。平时,一位神举着石槌监视着它,可是神偶有松懈,鲶鱼就会乘机翻身。福岛县的一则传说却是这样讲的:相传,磐梯山顶住着一位明神,他被频繁发生的地震中的落石砸伤了,连午觉也睡不好。于是,明神想到了磐梯山底住着的鲶鱼,因为鲶鱼对地震很敏感。他让鲶鱼感到地震要来就通知自己。鲶鱼得到这个使命后非常负责,每当感到地震要来,就飞奔到山顶通知明神。但是,明神接到鲶鱼气喘吁吁、十万火急的报告之后,来的却总是微不足道的小地震。明神渐渐感到不耐烦,嫌鲶鱼老是打搅自己的午睡,渐渐疏远了它。有一天,明神终于忍不住大声斥责了鲶鱼:“以后只有大地震的时候再来报吧!”鲶鱼沮丧极了。终于有一天,大震将要来临了,鲶鱼慌忙飞奔到明神那里报告,明神正在午睡,很不耐烦地说“别打扰我午睡”,捉起鲶鱼就扔进了猪苗代湖。猪苗代湖位于福岛县近中央,相当于磐梯朝日国立公园的外入口处。此湖被称为日本第四大湖,犹如天镜把磐梯山的英姿映照在湖面上,因而也被称作“天镜湖”。很快,地面发烫了,火山伴着地震铺天盖地而来,明神被飞降的火雨烫伤,须发皆燃。倒霉的明神此时又想起了鲶鱼兄弟,亲自向他道歉并请求鲶鱼继续为他预报地震,可鲶鱼感到受了委屈,坚决不答应继续报告地震,而是藏在猪苗代湖底过着自己悠闲的生活……海神波塞冬与地震古希腊的传说认为地震与海神波塞冬(Poseidon)有关。波塞冬是克洛诺斯与瑞亚之子,宙斯之兄,地位仅次于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十二主神之一,是伟大而威严的海王,掌管环绕大陆的所有水域。当初宙斯三兄弟抓阄划分势力范围,宙斯获得了天空,哈得斯屈尊地下,波塞冬就成了大海和湖泊的君主。虽然海陆空看似由三兄弟分掌,但是內部势力并不均衡。宙斯动辄发出狂言,要把大地和大海一起拉上来,吊在奥林匹斯山上。波塞冬虽然表面上不得不尊重宙斯的主神地位,每天潜在海底的宮殿跟生猛海鲜、臭鱼烂虾打交道,但是心里却很不服气。事实上,地震和海啸都是他內心愤愤不平的表现。他用令人战栗的地动山摇来统治他的王国,每当挥动他的标志性武器三叉戟,就能引起巨大大海啸和地震。天象警示说我国古代认为君权神授,天子在人间享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力只接受神的监督,而地震、日食、彗星等异常天象就是神对人类,特别是君王的一种警告,表示你的某种作为让我不满意,帝王这时需要做的就是祷告思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国历史上较早有文字记载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780年,震中在陕西的岐山。《史记·周本纪》(卷4)记载,当时的太史伯阳甫认为,“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总的意思就是周朝要灭亡了,具体可归结为周幽王过分宠幸褒姒所致。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就是史料上记载的三河—平谷地震(后文将有详细说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康熙皇帝迅速作出了反应,除赈灾救民外,重中之重就是亲自带领号召大臣对朝政得失认真地作一次全面的政治检讨和反思。康熙皇帝在上谕中反复强调:“兹者异常地震,尔九卿、大臣各官其意若何?朕每念及,甚为悚惕,岂非皆由朕躬料理机务未当,大小臣工所行不公不法,科道各官不直行参奏,无以仰合天意,以致变生耶?”“顷者,地震示警,实因一切政事不协天心,故召此灾变。”“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意思是灾难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作为让上天不满意,百姓的怨气让上天不安的缘故。一代明君康熙尚且如此,这大体可以代表我国历朝统治者对地震的认识。这种认识不管科学与否,对平民百姓却也有好处,因为看在上天的面子上,当权者一般都会积极救灾,整顿吏治,体恤民情。朴素的唯物解释当然,古代对地震的解释也不是一味的主观妄想,很早就有人观天望地,试图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春秋时,地震一再频发,齐国贤相晏婴认为,地震与行星运动有关,当水星运行到心宿、房宿(古代天文星辰的二十八个方位,其中之二)之间时,便将有地震发生(《晏子春秋·外篇》)。战国时期的庄子认为,地震与海水运动有关。“海水三岁一周,流水相薄,故地动。”(《艺文类聚》卷八)他的意思是:海水周期性的运动,当浪潮的冲击力叠加到一定的极限时,就发生了地震。这些解释虽然很朴素,也不乏臆想的成分,但无不具有科学合理的成分,现代理论也认为行星间的相互作用、海水运动等都可能成为地震诱因。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继承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观点,提出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此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知识点鲶鱼与地震日本人很久以前就注意到了地震前鲶鱼的反常行为。1855年日本东京发生地震前,有人在钓鱼时发现平时少见的鲶鱼大量出现而成功地预报了地震。1923年东京地震前,也出现了鲶鱼群的异常迁移。至今,日本还流传着“鲶鱼闹,地震到”的说法。

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震中距离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余震: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一般不会超过主震。余震有可能在附近地区,造成新的灾害。因此,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


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震中距: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震源距: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根据距离,地震可分为3种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扩展资料震源参数测定1.从地震波记录测定或估计震源参数时,除利用体波记录外,也可利用面波记录。一般采用波谱分析或理论地震图方法进行分析。2.用波谱分析法时,一般是先求出震源参数同理论震源波谱的某些特征量之间的联系,然后用傅里叶分析法从地震记录求出观测的震源波谱和相应的特征量,再根据上述联系推算震源参数。3.用理论地震图方法时,可用尝试法先假定一些震源参数,并选定地球结构参数,然后计算出观测点的理论地震图,再同该点的观测地震图对比,根据二者是否符合再确定实际的震源参数。4.也可利用适当的最优化的反演方法,直接求出与观测量拟合最好的震源参数,而不要反复尝试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源深度百度百科-震源距百度百科-震中距百度百科-震中百度百科-震源

地震中的震中是指

震中(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震中也有一定范围,称为震中区,震中区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站)的地面距离,称震中距。确定震中位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震后调查,将破坏最厉害的地方定为震中,称宏观震中;另一是根据地震仪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微观震中。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面上破坏力最大的地点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观震中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地震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则称为远震。随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影响越小。根据震中烈度可将地震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

请问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位置具体位于哪个县镇?

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
纬度:31.0°N
经度:103.4°E
深度:33km
震级:里氏8.0级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汶川县映秀镇
都江堰市西21km(267°) 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县西北48km(346°) 成都西北75km(302°)
历史背景:
汶川地震是中国自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地震成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从大陆尺度上来看,中亚和东亚的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冲撞欧亚板块造成的。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告诉新华社记者,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国地质勘测局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布赖恩·巴普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地质构造上看,这次地震与喜马拉雅碰撞带有关,“显然是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挤压作用的结果”。 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家保罗·达波尼耶对媒体说,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俯冲到后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现在仍在受两个板块的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512地震震中具体地址在哪?

汶川是震中所在地,原来认为那里可能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但从遥感的影像来看,北川的地表损坏程度甚至超过汶川,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的建筑物垮塌,县城周边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对地观测中心解释说,造成这样的结果和地形地貌都有一定关系,从影像上看,北川县城受到河流的冲击力比较大,又受到强烈地震波的冲击,房屋反而容易倒塌。
北川是座老城,抗震力低.


名词解释:什么叫震中?

震中(英语:Epicenter),港澳台称震央,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向上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位置。地震的命名方法一般以震中所在地较为人熟悉的邻近地名为主,如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因集集靠近震中,所以用集集为名;又如512汶川大地震,也是以震中汶川为名。20世纪以前,测定震中的方式一般为几何中心法。20世纪开始,在地震仪等仪器技术逐步趋向于成熟后,便诞生了单台测定法和台网测定法。三者相比,由于地壳构造的不均匀性对地震射线传播的影响,台网测定法的精确性最高,几何中心法的精确性最低。扩展资料:震中测量方法1、几何中心法20世纪以前,在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由于无法确定极震区的精确范围,通常会造成误差。2、单台测定法由于各种地震波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波速快的或走直径的[注 2]先到达测站,其后陆续有其他波到达,这就产生了时间差。将震中距、震源深度和记录到的各种波的时间差,就可以编成适合各地使用的时距曲线及走时表。在某地发生地震时,分析员从地震记录图上量出该地震事件的各种波的时间差,对照已编好的走时表或套用公式计算,便可得出震中距。随后便需要确定方位角。将两个水平方向的初动振幅化为地动位移,用三角函数便可求出方位角。当方位角和震中距都求出来后,便能够轻松找到震中位置。这种方法便称之为单台测定法。3、台网测定法当至少三个地震测站计算出震中距时,便可通过三边量测法确定震中的位置[4]。这种通过仪器测量出的震中一般称之为微观震中的方法被称为台网测定法[1][注 5]。具体做法是,分别以三个台站为圆心,以各自求得的震中距按相应比例作半径在地图上画圆。然后,将每两个圆的交点连接,三条弦的交点即为所求得的震中,再换算出经纬度[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中

上一篇:jailbreak

下一篇:bl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