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客观理由是什么?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几点呢?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点:
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
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即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四)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利。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了季氏将有失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为什么说不能对颛臾发动战争
孔子从三方面来说明不应该伐颛臾的: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即说颛臾一向受到鲁国的礼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即颛臾本来就在鲁国疆域之中,不存在对鲁国的威胁问题,没有理由去攻伐它。三是“是社稷之臣也。”即从君君臣臣的关系看,颛臾一向称臣,臣不犯君,不能任意讨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 这两个字念什么?
zhuan yu季氏将伐颛臾
选自《论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