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

时间:2024-05-16 18:58:02编辑:优化君

高中生物有关静息电位问题

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是静息电位的概念:
概念 将一对电极在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上任意移动,可见两点间无电位差。如果将其中一个插入膜内,则可观察到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以膜外为零,膜内则为负值。一般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红细胞的RP分别-90 mV、-70 mV和-10 mV,即不同类型细胞的RP数值不等。RP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polarization);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此时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RP的绝对值;反之,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或负电荷增加)的方向发展称为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1.2 RP的形成机制:如果细胞膜不允许任何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则膜两侧是电中性的。而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说明静息时有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实际上任何生物电的产生都是带电离子跨膜移动的结果。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K+顺浓差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与K+隔膜相吸,造成膜内正外负的状态。随着K+的进一步外流,促使K+ 外流的动力即K+的浓差在减小,而由外流的K+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所构成的阻力则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阻力相等,即K+的电化学势能为零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平方厘米细胞膜上移出约10~12 mol的K+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RP。。证明RP是K+外流所形成的依据有:①与经Nernst公式计算的K+的平衡电位近似,Ek=59.5 log[K+]0/[K+]I (mV)。②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RP随之改变,如增加骨骼肌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骨骼肌的RP减小。③用K+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四乙铵后RP变小。
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AP)是在RP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引起的迅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2.1 波形 以骨骼肌细胞为例来说明。其动作电位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支指膜内电位从RP的-90 mV到+30 mV,其中从-90 mV上升到0 mV,属于典型的去极化;从0 mV到+30 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则称为超射(overshoot)。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 mV逐渐下降至RP水平。这种去极完毕后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方向发展,逐渐恢复RP的过程,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在复极的过程中膜电位可大于RP,出现超极化。动作电位包括其脉冲样的主要部分即锋电位和稍后的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超极化后电位)。这样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为: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
谢谢采纳,呵呵!


静息课我这样学习作文

“叮铃铃 ……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飞快的回到宽敞明亮的教室。
上课了,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静息,语文课的文老师拿着语文教材和备课本急匆匆的走进教室。文老师亲切的说:“上课。”班长高声的说:“起立。”同学们齐声说:“老师好。 ”文老师和蔼的说:“同学们好。”班长说:“坐下。”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开始了。文老师拿着粉笔
转身在黑板上流利的写下“曼谷的小象”五个字后转身对我们说:“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一百一十一页。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十九课《曼谷的小象》。”文老师用他那雄厚的嗓音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教我们分段,认识课文中的生词。并带领我们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教我们分段,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课堂上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文老师的问题。
这堂有趣的《 曼谷的小象》,让我充分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人类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用动物的特性,训练小象为我们人类更
好的服务。同时我们也要爱护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发展赖以生存的
空间。因为绿色的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保障。
我们全班同学专心听文老师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当堂把文老师教的内容当堂消化。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为自己今后打下牢固的基础。


上一篇:为主

下一篇:polycarb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