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诗人。
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岁时读书于惠山。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 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历官翰林学士,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后卷入牛李党争。长庆四年(824年)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历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对于僧徒一向蔑视,“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1],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2]。当上宰相之后有〈条流僧尼敕〉[3]。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职,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全唐诗》录《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诗作中以《悯农》最为著名。
李绅是哪个朝代诗人
李绅是唐朝诗人。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唐朝大臣,曾参与牛李党争。亦为诗人,文学上,参与新乐府运动。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李守一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六岁时,死了父亲,由母亲教育经义之书。他长得形状眇小,但是很精悍,能为歌诗。15岁时读书于惠山。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不随其叛乱,拜右拾遗。元和七年担任校书郎。历官翰林学士,转任右补阙,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后卷入牛李党争。长庆元年(821)三月,改为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书舍人,入中书省。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受李逢吉排挤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宝历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迁滁州、寿州刺史,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七年,李德裕拜相,任李绅为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历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李绅为官有政绩,但处于牛李党争之下,建树不大,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职,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李绅在扬州时还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李绅误信扬州都虞侯刘群之言,将江都县尉吴湘逮捕下狱,以贪污、强娶民女罪,判处死刑。后来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发现吴湘罪不至死。李德裕袒护李绅,无故贬斥元藻,最后吴湘仍被处以死刑。会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扬州。李绅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扩展资料讽刺的是,李绅在《悯农》诗中教导世人要节俭,珍惜粮食,但在其成为显贵之后,颇为奢侈。刘禹锡曾应邀参加扬州节度使李绅的宴会,见李绅家中歌妓成群,写有《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见他如此着迷,便将家妓送给刘禹锡。李绅脾气急躁,蔑视僧人,“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师父从何处来?”僧以话头禅答:“贫道从我来的地方来。”李绅将他鞭打二十下,说:“那我让你从该走的地方回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绅
悯农二首的作者是谁?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一原文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话文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扩展资料文学赏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悯农二首的作者是
悯农二首[ 唐 ] 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话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诗人。
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岁时读书于惠山。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 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历官翰林学士,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后卷入牛李党争。长庆四年(824年)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历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对于僧徒一向蔑视,“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1],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职,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全唐诗》录《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诗作中以《悯农》最为著名~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诗人。
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
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岁时读书于惠
山。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 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
子监助教。历官翰林学士,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后卷入牛李党争。长庆四年(824年)被贬为
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
尹,历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
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对于僧徒一向蔑视,“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1],有
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
十下,说:“任从去处去!”[2]。当上宰相之后有〈条流僧尼敕〉[3]。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职,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全唐
诗》录《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诗作中以《悯农》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