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什么意思?
春秋时,执掌晋国政权的赵盾召集齐、宋、卫等各国国君会盟于郑国的扈地,庆贺晋灵公立为君主。郑穆公对这次会盟顾虑重重,没有赴会,受到晋灵公的责难。原来郑国地处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既不敢得罪楚国,也不敢得罪晋国。而晋、楚相互争霸,都希望拉拢郑国。后来,郑国的归生写信给赵盾,陈述郑国的艰难处境,希望他原谅郑穆公前次没有去赴会。他在信中说:“郑君怎么敢不尊重晋国呢?这些年来,郑国一会儿朝见楚王,一会儿朝见晋君,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假如今天有一个大国说:‘你使我感到不满意’,郑国就会惶恐不安。郑国就好像一个既怕头部被人伤害,又怕身体被人伤害的人。仔细想来,一个人除了头部和身体之外,还有什么呢?如果大国用仁义对待小国,小国就顺从;如果逼迫太急,小国就只好像鹿一样,哪怕是危险之地也要奔跑而去。”赵盾看了来信,对手下的人说:“归生说的话很在理,晋国真的逼急了,郑国就会投靠楚国。”于是,他派人与郑国讲和,并将弟弟赵穿作为人质送往郑国,以此表示对郑国的友好。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畏首畏尾
拼音:wèi shǒu wèi wěi
解释: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
造句:
1、我们年青人,要敢于勇往直前,而不能畏首畏尾。
2、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3、墨守成规,四平八稳,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是企业家的气质。
4、搞改革就要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决不能畏首畏尾。
5、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不能畏首畏尾,趑趄不进。
成语畏首畏尾的意思
畏首畏尾:【基本解释】: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拼音读法】:wèi shǒ wèi wěi【使用举例】:我们年轻人就是要敢想敢干,决不能~,怕这怕那。【近义词组】: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反义词组】:无所畏惧、当机立断【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畏首畏尾 身其余几 是啥意思?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出处节选】《郑子家告赵宣子》——先秦·左丘明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白话译文】古人有言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又说:“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声音了。”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鹿,着急了就会疾速走入险境,着急了还能选择吗?大国无准则地下命令,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只能把我国的全部军资集中起来在鯈地等待了,任凭你执政命令我们吧。扩展资料1、《郑子家告赵宣子》创作背景《郑子家告赵宣子》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主要讲述了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的小国,外交关系很难处理,郑子家的这篇外交辞令,利用两大国的矛盾,逐年逐月罗列事实,批评晋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惜以决裂相警告,终于迫使晋人让步。2、《郑子家告赵宣子》鉴赏这是郑晋外交斗争的一个回合。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对于近邻的晋国要侍奉,可对于远一些的楚国也要朝拜,这还未计尚须在齐秦的周旋,察言观色仰人鼻息,夹缝中的苟活苦不堪言。但是晋国对此还很不满意。于是,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宣子写了这封信。这是一份照会,也可以说相当于一份最后通牒。在信中子家历数了郑君对晋的朝见,暗示其所表现出的恭顺已无以复加,如果晋再如此逼迫,不对现行政策改弦更张,那郑国只能是铤而走险,彻底投靠楚国,和晋国决一死战。本文涉及的史实发生在鲁文公十七年,即晋灵公继位的第十年,应该说那时他还是个青少年,国家事务的决断,仍须赵盾为之。子家致函赵盾,是相当适宜的,但是作为正式的外交照会,书面上仍然对着晋灵公。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畏首畏尾的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比喻顾虑重重。拼音:wèi shǒu wèi wěi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示例: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畏首畏尾,束手束脚。近义词犹豫不决 [ yóu yù bù jué ] 释义: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例句: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他犹豫不决,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