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请详细结合现实情况说说)
以人为镜,可以懂得“得与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历史上的,作品中的,生活中的”都可以。我们可以在他人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引以为鉴,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或过失,少走弯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身边的朋友,有了点钱、权就忘乎所以,胡作非为,结果身败名裂,沦为阶下囚。那就引起我们的深思。当我们奋斗之后,有了一点成绩的时候,要戒骄戒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勿忘乎所以。
其实,名人的例子有很多,举个最为常见的例子,通俗易懂。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镜,可以懂得“得与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历史上的,作品中的,生活中的”都可以。我们可以在他人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引以为鉴,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或过失,少走弯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身边的朋友,有了点钱、权就忘乎所以,胡作非为,结果身败名裂,沦为阶下囚。那就引起我们的深思。当我们奋斗之后,有了一点成绩的时候,要戒骄戒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勿忘乎所以。
以人为鉴原文和翻译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
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是全文吧~~我来翻译一下吧!可能有点通俗,凑合着看看~~
你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和帽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荣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经常保存着这三面镜子,为了防止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徵去世,于是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以人为鉴 翻译
原文:郑公魏征卒 应该出自“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以妻其子叔玉。征薨,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衰败。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假如喜爱而能了解缺点,憎恶而能了解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启示:告诉人们以他人的成败得失作为告诫自己的启示,也有一说为“要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