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历史实际,谈谈你对“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理解
古人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生在苏杭”这句话大家都能理解,江南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自宋室南迁后的数百年中更是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
地富甲天下,才子辈出,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烟雨为异乡多情少年所神往;而“死葬北邙”这句话却令许多人感到有些茫然,但当你打开书卷,探究北邙之上那些大大
小小的坟墓所埋为何人时,又不得不承认古人之说却有其道理,在北邙厚重的黄土之下,不知掩埋了多少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无言独上西楼的南唐后主李煌,一览
众山小的诗圣杜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生啖猪肉的樊哙,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和他的师弟兼对手张仪,如今都静静的躺在北邙的黄土之下。
北邙又名邙山,广义上的邙山是崤山的支脉,沿黄河东西延绵190公里,最高海拔大约是300米,而古书上所说的北邙是指狭义上的北邙,位于洛阳的北方,
东西长30公里左右。邙山是一座地势平缓抬升的土山,古时候邙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宜人,登高向南远望,伊洛两河以及龙门山的风景尽收眼底,傍晚登临邙
山向下远眺,只见洛阳城内万家灯火如满天繁星,甚是壮观,邙山远眺也因此成为洛阳的八大景之一。由于古时候邙山风景宜人,土厚水低,宜于殡葬,因此历代许
多帝王、达官贵人都将邙山作为埋骨之地。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写道: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是什么意思啊?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意思说苏杭一带是人世间的天堂,最适宜人居;而洛阳的邙山,自古汇聚帝王将相之陵冢,最适宜穴居。这块地气上冲的身后之地,是当地人聊以自慰的理由,纯朴的人们深信北邙的风水会给他们的子孙带来无限的富贵安康。这座城市的人们怡然的享受着这份快乐!这份来世的幸福反倒成全了人们当下的生活。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是流传非常广的一句话,话里反映出洛阳的北邙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事实也是这样,不仅历史是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朝,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
1987年洛阳古墓博物馆建好后,刚好全国第一个家新闻周刊――新华社《了望》杂志开辟"珍珠滩"文艺副刊,王耕向编辑谈了洛阳古墓博物馆的情况,自然也就把洛阳历史讲一番,引起了编辑的很大兴趣,提出可以写连载文章,题目就定为《洛阳古墓多》。
写稿的活由此承担下来了,但是真正深入到洛阳采访,从洛阳古墓博物馆到文物局、旅游局再到偃师县,采访本记完了几大本,洛阳古墓博物馆地下展厅进出了多少次,照片拍了好多卷,采访起来确实很累。
洛阳古墓博物馆建在邙山上,刚开放时还不通公共汽车,古墓博物馆条件也很简陋,早春时节邙山上的风还很凉,中午王耕和博物馆的馆长黄明兰、讲解员一起在大食堂围着煤炉子,炖粉条就米饭边吃边谈,这种采访生活令人难忘。
采访的困难坚持一下就克服了,难的是在写稿上。那是王耕第一次写文物,谋篇构思遣词造句容不得半点想象,每个定论都要有个专家说法,每个评价都要有个出处,不是写作稿件而是"考古"稿件,终于完成了这组《洛阳古墓多》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