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北馆陶镇

时间:2024-05-19 13:19:28编辑:优化君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馆陶镇村庄有哪些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馆陶镇村庄:陶南、陶北、陶西、社里堡、东宝村、车疃、北马固、吝村、许路疃、刘路疃、中马固、吕庄、南马固、安静、东苏村、谭庄、杨庄、后刘庄、后徐庄、赵沿村、西苏村、闫沿村、尚沿村、姜沿村、李沿村、鲍沿村、刘沿村、郑沿村、李庄、孙庄、大刘庄31个村委会。馆陶镇位于馆陶县境南部偏东,卫运河西岸。面积47.4平方公里,人口4.7万。106国道和309国道交会过境。有“七一”卫运河大桥,是连接河北省、山东省的重要通道。扩展资料:文化历史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 黑陶文化 “ 。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馆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馆陶镇

河北省馆陶县

简介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冀鲁豫接壤区,依傍蜿蜒流淌的卫运河,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隔河相望。东距济南150公里,西距邯郸75公里,北距北京420公里。全县辖4乡4镇277个行政村,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近年来,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等3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馆陶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河北省南端偏东,地处东经115°06’至115°40’,北纬36°27’至 36°47’,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毗邻,西与广平、曲周、邱县接壤,南靠大名县,北连临西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为西南东北狭长地带,地面平坦,境域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13公里,全县辖4镇4乡277个行政村,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29.9万人。馆陶县城位于县中南部东边,卫运河西岸。
  馆陶县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106国道和309国道在境内交汇,北通北京、南至广州、东连荣城、西达兰州。邯(郸)济(南)铁路横贯东西,该线可由邯郸直达聊城,担负着邯郸至聊城及其沿线的货物运输任务,也是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之一。济(南)馆(陶)高速公路直达县城,京(北京)开(封)高速正在规划实施。届时,馆陶将形成两条国道、两条高速、一条铁路纵横通过、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大交通格局。
[编辑本段]隶属沿革
  馆陶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已有2200多年的建历史。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春秋时期,馆陶是晋国的冠氏邑。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三国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将阳平郡治迁入馆陶城。北魏、北齐、北周仍属阳平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阳平郡置屯州馆陶县遂属之。隋开皇被子废阳平郡。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废州,县城迁于北馆陶,改属魏州,次年魏州改属武阳郡,仍辖馆陶县。唐初属魏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屯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屯州,馆陶归故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为魏郡,仍辖馆陶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复为魏州馆陶县仍属之。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馆陶县曾改名永济,不久又复为馆陶县。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济渠于馆陶县分置永济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并入馆陶县属大名府。金代因之。元代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馆陶县改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三年三月(公元 1370年)废县,不久即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隶临清州。清属东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治,馆陶县改属济西道。三年(公元1914年)济西道更名东临道,又属东临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成立馆陶县抗日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建国后,属邯郸专区,1952年10月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年又属聊城专区。1955年3月县城由北馆陶迁至南馆陶,1958 年12月并入山东省冠县,1961年7月恢复馆陶建制,1965年1月以卫河为界,河东划给山东省冠县、临清二县,河西仍称馆陶县,但改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1994年地市合并,馆陶县归属邯郸市管辖。


上一篇:罚部首

下一篇:侠肝义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