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权臣有哪些?
1、霍光(?-前68年),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出现了“昭宣中兴”的盛世。霍光常被人与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可惜后来落得个满门抄斩,只能说太功高盖主了!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不知道如果曹操能一统天下,结束“孙、刘、曹”三足鼎立局面后,会不会称帝。
3、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导去世,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4、郭子仪(697年-781年),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公元765年,单骑退回纥,大破吐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做过将,当过相”,可谓一生显赫!
5、秦桧(1090—1155年),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为相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如今,我们所说的宋体,就是秦桧所创立。1142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从此,秦桧之名,遗臭万年。
6、严嵩(1480年-1567年),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曾扬言:朝廷无我富。严嵩书法造诣深,字体方严浑阔,笔力雄奇博大;字体丰伟而不板滞,笔势强健而不笨拙,其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可惜人品与书法水平大相径庭。
7、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1573年,万历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当时外邦只知道有首辅张居正,不知有皇帝朱翊钧。张居正死后,神宗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多年来张居正对神宗的阴影太深了。
8、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原名李进忠,皇帝赐名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9、鳌拜(?—1669年),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清入关初期,可谓影响时局的人物。
10、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曾任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和珅做官,位极人臣,富甲天下,1799年,被嘉庆帝抄家,家中财产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十五年总和,民间有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翻译文言文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全文: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强。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勾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灭於无强。 我们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个出人才的好地方。南阳就有四圣,他们是“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范蠡作为南阳众多人才中的佼佼者,更与“卧薪尝胆”、“吴越争霸”这些在老百姓中流传很广的成语和故事密切相连。
译文(没有逐句翻译):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三户人,据说是宛城区黄台岗三十里屯人(另有淅川、内乡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他被当时楚宛令文种所赏识,相交甚深。后两人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他存越灭吴,雪会稽之耻,成为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功成名就后,他淡泊名利,毅然弃官经商,累治家产数以亿计,富比王侯。他的经商思想和经商理论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流传、使用,成为我国古代的商界先圣,被后人尊称“陶朱公”、“商圣”。
学艺
范蠡生卒约为孔子同时期,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这一点范蠡特别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范蠡狗洞遇文种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大,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员去拜访他。手下人回来说:“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子,不值得邀请。”文种却说:“一个人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而不见。这一天,文种又亲自拜访,却发现范蠡的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学狗叫。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文种手下的人怕文种难堪,忙用宽大的衣袖把洞遮住。文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文种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
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方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这就是我们南阳广为流传的“范蠡狗洞遇文种”故事。
这时,楚国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两人的政治抱负眼看无法实现,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因伍子胥已投奔了吴国,于是两人就投奔了越国,遂受到越王的重用,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商人的来历
范蠡认识文种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就到处云游、拜访贤人,并开始经商。一次到了商洛,商洛离淅川很近,据说是中国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商洛当时生产的青铜器具很精美,远近闻名,当时上至豪门,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铜器为荣耀。范蠡打听到邻近的秦国需求量大。范蠡想:物以稀为贵,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秦国,肯定能够牟取高利。范蠡于是就雇了很多牛车和人,到商洛地区去收集青铜器,到秦国去卖。在去秦国的时候,为了标明身份,就在牛车上和青铜器上都铸个“商”字,“商”的意思是“买卖”。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秦人看到牛头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着“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绝伦。于是人们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不一会儿,就把器具抢购一空。“商人”后来就成为买卖商品人的代称,“商人”的名称由此而来。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
范蠡与西施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想攻打吴国,范蠡劝阻不听,结果被吴打败。吴国围困勾践于会稽山上,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范蠡出计,让文种去议和,刚开始吴王不答应,通过贿赂吴国的太宰喜否,议和成功。越国保住了,但吴王夫差提出勾践必须到吴国为人质。
吴王夫差好色,为投其所好,消磨敌人的斗志,麻痹对方,范蠡向勾践献策:用美人计。勾践同意了,下令在全国遍寻美女上报朝廷。最后各地共报上美女20多个,范蠡亲自去挑选,选出了容貌最美的一个女子———西施。西施是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苎罗山有东西两村,两村人大多姓施,她住西村,故称西施。西施是个绝色美女,其容貌之美,方圆皆知。西施不但貌美,而且深明大义,是一个爱国之人。西施与范蠡几经交往,相互产生爱意,但为了越国就答应前往吴国。范蠡先带西施来到越国国都。快到越国都时,城中的百姓听说西施貌美,纷纷出城来到郊外,想一睹西施的美貌。
范蠡见人多拥挤,道路堵塞,便将西施安排到城外馆舍,并让人传话:“要想观看西施,须先交纳金钱一文。”于是设柜收钱,顷刻之间,钱柜就满了。西施在郊外停留三天,范蠡得金钱无数,他将钱运交国库。
范蠡把西施送给夫差。夫差见到西施,喜其美貌,非常宠幸她。为她修建了馆娃宫,馆娃宫内造了响廊,屐是木板拖鞋,廊下的土地被挖成瓮形大坑,上面用厚木板覆盖铺平,西施和宫女们穿着木鞋在上面行走,铮铮有声,悦耳动听。现部分古迹亦存。夫差还为她修建了姑苏台,夫差与西施经常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逐渐不理朝政,朝纲日坏。
吴亡后,西施因与范蠡早已心心相印,就随范蠡一同出走,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英雄与美人的传奇佳话,又有一说勾践得到西施后,勾践妻嫉恨杀了西施。
劝文种
公元前476年,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深谋20余年,终于灭掉了吴国。灭掉吴国后,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当了霸主。自徐州返回后,勾践摆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别,勾践说:“灭掉吴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分享这个国家,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如果走,我将杀掉你的全家。”范蠡说:“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辞官决心已下,你若要杀我,我亦无法。”于是范蠡在夜间悄悄出走。
范蠡出走之后,给文种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嘴尖像鸟嘴一样,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我已经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杀身之祸,望你接到信后,尽快行动。
文种接到信后,就称病不朝。越王的左右有嫉恨文种的人向勾践进谗言道:“文种自认为功高盖世,现在大王不封赏他,他心中不满,所以不上朝。”勾践了解文种的才干,觉得吴国已灭,他对自己已经无用,更害怕文种有朝一日作乱,无人能制,现听群臣这么说,就有了杀文种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种家中探病,随手解下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到地下去见先王如何。”说完就走了,文种把宝剑取出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我不听范蠡的话,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后悔呀!”说完举剑自刎而死。
经商致富
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是为了纪念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夷”牛皮革囊中抛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认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样。在齐国,范蠡充分利用青年时期向计然学到的经商知识。范蠡想:对付吴国定了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灭了吴,我要把治国与治家结合起来,来置家产。所以他们一家在海边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没多久财产已达数十万钱。齐国人听说他贤能,便想让他做齐国的丞相。范蠡感叹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悄地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这次,他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这个地方,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多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诸侯争相与他交往。
救子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这时范蠡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家里有千金财产的孩子,是不应该在大庭广众面前被处死的。于是就要求他的小儿子,叫他去探视一下。长子听说了,要求让他去办。范蠡不答应,长子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自杀。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现在老二没救回来,却让长子先死,你咋能这样?”范蠡没办法,只好让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几百镒的黄金。见到庄先生,范长子把信及两万四千两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穷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这次他收下范蠡的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其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这钱一定要送还给他。”范蠡的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不利,要他施恩德,去避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长子。范长子认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范长子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啥意思,就把财物给了他。长子很庆幸这次的钱能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长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对他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完全是为了施恩德,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长子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老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而是他太爱金钱了,这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和我一起置家产,深知钱财来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儿子生而富有,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他会轻易舍弃财物,这一点长子做不到。”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故事的来源。
范蠡年老的时候,由子孙持家,最后的家产越做越大。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陶朱公经商有法,就拜他为师,后来经商致富,家产也达亿计。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范蠡被认为是做生意人的老祖宗。
范蠡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都能成名。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他一人集政治、财富、美人于一身,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宋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范蠡曾著有《范蠡篇》(已轶)、《范子计然》15卷、《养鱼经》1卷。其中《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本关于养鱼知识的书籍。
中国古代有哪些权臣?权臣们的结局都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一些让人敬仰的历史名臣,同样也出现过一些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著名的权臣出现,下面观景就盘点一下封建社会王朝中的十大权臣。一,霍光《文简集·卷三十八》:“子孟忠实,顾命是承。光辅幼帝,赞治太平。屹然如山,不震不侧。废昏立明,功着汉室。”霍光是西汉的大司马大将军,西汉的三朝元老,位列麒麟阁11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是西汉历史上最著名的权臣。霍光年少时就深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去世前认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汉昭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托孤,这个时候霍光就已经是权倾朝野了。霍光剧照汉昭帝在年仅二十一岁就去世了,因为他无子,霍光就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仅仅上台27天,就被霍光以荒淫无道为理由废除帝位,迎接汉武帝曾孙刘病已继承帝位,是为汉宣帝。后世人用“行伊霍之事”来特指权臣摄政行废立帝王之事。二,曹操《三国志》:“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曹操剧照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著名权臣。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各方诸侯。同时他还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他不仅对外降服了鲜卑、南匈奴等,同时还对内消灭了吕布、二袁、刘表、马超等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三,王导《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王导画像插图王导字茂弘,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东晋的三朝元老,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官拜司空、录尚书事,元帝驾崩后辅助晋明帝执政拜为太保,明帝驾崩后,继续辅助成帝。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了王敦废元帝而立幼主的要求。王导心功劳巨大被后世人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贤臣。四,郭子仪《全唐文》: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郭子仪画像插图郭子仪是唐代的军事家、政治家、著名将领。郭子仪做过将,拜过相,真可谓是显赫一生。官拜太尉、中书令、关内河东副元帅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临危受命率军收复河东和河北地区,随后收复两京。公元765年,郭子仪大破吐蕃。唐德宗登基后,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死后被追封为太师,谥号忠武,这是武将最高的封号。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五,秦桧《戊午谠议序》: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遗君后亲,至于如此之极也。秦桧夫妇跪像秦桧是南宋的第一任丞相,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是当时主张和金国和谈的议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为相前后19年,深得宋高宗的宠信。南宋初期以宋高宗和秦桧为主的议和派,他们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对金议和政策,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从而使得秦桧之名遗臭万年。六,严嵩《新世说卷五》:“严嵩、魏忠贤相继而起,流毒善类,卒以亡国。”严嵩蜡像严嵩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专权把持朝政长达20年之久,被史书《明史》列为明朝6大奸臣之一。官拜吏部尚书、少傅、太子太师、少师、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严嵩迫害忠良、铲除异己、祸国殃民、败坏朝纲,正可谓是无恶不作,其大奸臣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七,张居正《明神宗实录》: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张居正雕像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还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他辅佐了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当时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来主持,张居正的独断专行让外邦不知道有皇帝朱翊钧,只知道有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抄查了张居正家,他也险些遭到开棺鞭尸。八,魏忠贤《酌中志》:“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魏忠贤剧照魏忠贤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宦官,在明熹宗时期深受皇帝宠信,出任司礼秉笔太监,人称“九千岁”。魏忠贤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专断国政,以至于有:“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思宗上台后,宣布了魏忠贤的十大罪证,把他抓起来,最终不可一世的九千岁被勒令自缢而亡。魏忠贤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只有在重用宦官的明朝才可能出现这种荒诞的现象。九,鳌拜《啸亭杂录》:“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鳌拜画像插图鳌拜是清朝初期的著名权臣,清朝的三朝元老,他因勇猛无敌被誉为“南洲第一勇士”,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太极驾崩后,拥立福临登基称帝,成为了议政大臣。顺治帝驾崩后,鳌拜按照顺治遗诏成为了康熙帝的顾命辅政大臣。此后鳌拜独断专行,结党营私,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来康熙用计把鳌拜铲除。十,和珅《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乾隆帝评价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唯明切断。平萨拉尔,亦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干。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和珅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权臣,他在清王朝中曾担任众多要职,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主要的职务有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和珅随着自己权力的成长,心里的欲望逐渐膨胀,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以权谋私、聚敛钱财、开设私人商铺成为了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和珅画像插图在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和珅的权力达到了最顶点,连嘉庆帝都要对他礼让三分。嘉庆帝亲政后,马上就拿和珅开刀,抄查罚没了和珅的全部家产,和珅的家产竟然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15年总和,故有民谚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臣组词,用臣字怎么组词
臣组词如下:大臣、佞臣、内臣、臣民、奸臣、臣服、幸臣、贰臣、权臣、臣子、乱臣、功臣、称臣、臣邻、愚臣、臣伏、阃臣、徕臣、官臣、纯臣、雄臣、寺臣、国臣、表臣、枢臣、贱臣、宪臣、列臣、曾臣、臣仆、基本字义: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2、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subject]。3、 君主制时的官吏 [official under a feudal ruler;subject]4、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minister]5、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6、对父的自称扩展资料字形演变字源解说文言版《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 白话版《说文解字》:臣,被牵拉。表示侍奉君王。字形像一个人屈服之形。所有与臣相关的字,都采用“臣”作边旁。组词解释:1、大臣:官职尊贵之臣。清 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 清 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2、佞臣:奸邪谄上之臣。袁鹰 《悲欢》:“古往今来,有几个独夫酷吏,民贼佞臣,能及得上这一伙两脚豺狼。”3、内臣:国内的臣僚。亦指属下的诸侯。宫廷的近臣。指宦官,太监。4、臣民:泛指国君统属的臣下和百姓。5、奸臣:亦作“奸臣”。指不忠于君主,弄权误国之臣。
臣的组词有哪些
大臣、
佞臣、
臣僚、
幸臣、
臣民、
臣子、
臣服、
内臣、
贰臣、
权臣、
奸臣、
功臣、
乱臣、
称臣、
藩臣、
强臣、
谐臣、
表臣、
免臣、
众臣、
愚臣、
私臣、
寺臣、
臣寮、
臣邻、
臣伏、
枢臣、
漕臣、
雄臣、
徕臣、
贱臣、
武臣、
柱臣、
逼臣、
曾臣、
宪臣、
官臣、
讲臣、
侍臣、
遗臣
强字多音字组词有哪些
强有两三个读音,拼音分别是qiáng、qiǎng和jiàng,分别组词有强烈、增强、坚强、勉强、牵强、倔强和倔强倨傲等。一、强qiáng1、强烈[qiáng liè] 极强的;力量很大的:~的求知欲。太阳光十分~。2、增强[zēng qiáng] 增进;加强:~体质。~信心。实力大大~。3、坚强[jiān qiáng] 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意志~。~不屈。二、强qiǎng1、勉强[miǎn qiǎng] 能力不够,还尽力做:这项工作我还能~坚持下来。2、牵强[qiān qiǎng] 勉强把两件没有关系或关系很远的事物拉在一起:~附会。这条理由有些~。三、强jiàng1、倔强[jué jiàng] 性情固执,强硬。强(jiàng)。2、倔强倨傲[jué jiàng jù ào] 倔强:执拗;倨傲:傲慢。执拗而又傲慢。
强的3种读音怎么组词
【汉字】:强
【qiáng组词】:强壮、强健、强人、强力、强大、强劲、刚强、富强、列强、强弩之末、年富力强
【qiǎng组词】:强使、强迫、强逼、强辩、勉强、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jiàng组词】:强嘴、倔强
【解释】:
[qiáng]
1.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壮。~健。~人。~力。~大。~劲。刚~。富~。列~。~弩之末。年富力~。
2. 程度高:~手。~烈。~酸。能力~。
3. 胜过,优越,好:~干。争~好(hào )胜。
4. 有余,略多于某数:~半(超过一半)。
5. 使用强力,硬性地:~占。~加。~攻。~悍。~横(hèng )。~梁(强横霸道)。
6. 着重,增加分量:~化。增~。
[qiǎng] 硬要,迫使,尽力:~使。~迫。~逼。~辩。勉~。~人所难。~词夺理。
[jiàng] 固执,强硬不屈:~嘴。倔~。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翻译
意思是: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无已:没有用来……的办法该句出自魏晋李密的《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译文: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情表
君不悔臣 翻译
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大臣们都露出膀子给简子推车,惟有虎会扛着戟,边走边唱歌,不推车。简子说:“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车,谁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车,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该判什么罪?”虎会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双重死罪。”简子问:“什么叫双重死罪?”虎会答道:“自己被处死,妻子也处死,这就叫双重死罪。不过,您既然已听说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听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吗?”简子问:“君主侮辱了臣子会怎么样呢?”虎会说:“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简子说:“这意见很正确。”便不再要大臣推车。事后还设酒席和群臣同饮,把虎会尊为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