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桑烹龟

时间:2024-05-20 07:20:10编辑:优化君

老桑烹龟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桑烹龟”的故事,在《异苑》和《述异记》中都有记述,大同小异。龟寿命长,生长缓慢,老龟就更不容易煮烂;桑树寿命也很长,其木质耐火。所以诸葛恪提出用桑树煮老龟的办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必太认真。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点荒诞色彩。
后人从这个故事里发现了哲理性的寓意,那就是桑树本来是无辜的,可是却因为老龟煮不烂而受到了无妄之灾。“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句话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比喻遇有祸事累及无辜。


“老龟煮不烂,遗祸与枯桑”是什么意思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lǎo guī pēng bù làn,yí huò yú kū sāng)

解释: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转祸于无辜的人。

出处: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载:三国时有人献大龟给孙权,孙权命人煮它,烧了一万车柴都煮不烂。诸葛恪建议砍老桑树来煮,结果一煮就烂了。

示例:谁知人心不同,到挑动了家长的一个机括,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


阅读文言文怎么回答问题?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怎样去答题都要首先读懂文言文: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请阅读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采用了举例论证
2.(1)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2)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
(3)三乑过河的记载不合常理,三乑己亥字形接近。



1.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采用了例证法(举实例)方法
2.“丁氏穿井”闹出了丁氏穿井得一人笑话。会出现这样的笑话是闻而不审,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后来人们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来形容文字上出现错别字而且错得很可笑的情况。


中心论点:得言不可以不察;举例论证
2、(1)丁家凿了井节约一人挑水的劳动力,因“丁氏穿井得一人”一句,误以为是凿井挖出了一个人。
(2)得言不察,听之信之
(3)子夏有质疑的精神,不盲从。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采用了举例论证
2.(1)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2)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
(3)三乑过河的记载不合常理,三乑己亥字形接近。


上一篇:撑字组词语

下一篇:吾观自古贤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