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时间:2024-05-21 19:34:11编辑:优化君

请问: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的出处?

这是《孝经》里面的话,原话: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出自哪里

这是《孝经》里面的话,原话: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出自哪里?

意思是改变风俗习惯需要靠音乐来教化。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孝经·广要道》原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译文: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扩展资料:内容简介:《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这是《孝经》里面的话,原话: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不过,要注意,这里的音乐,可不是现在所说的流行音乐,而是高雅的音乐。


专业文学翻译需具备哪些能力

一、首先是语言能力文学翻译要求中、外文水平都要非常强悍,但这还远远不够,知识面还要广,要有文学修养。此外,翻译经验也相当重要。另外,翻译态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哪怕你水平再高,也出不了精品。许多原著,连国外的编辑和校对都没发现的差错,译者发现了,因为他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过眼,过脑。这也说明,译者需要多么细心和认真。二、文学翻译需耐得住寂寞,需长时间打磨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它注定是孤独的,需要长期伏案,内心平静,远离尘嚣,要耐得住寂寞。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文学翻译就像为人作嫁妆,翻得好了,读者会认为是作者写得好;原著有问题,肯定是译者译错了。反正,好事是别人的,责任是译者的。好的译著是需要打磨的。翻译前,需要在思想上、知识储备上、资料收集上进行准备,译完之后,要不断修改、完善。我的习惯是译完之后要“冷却”一段时间,把它放在一边,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把它当作是别人的翻译作品,客观地进行修改,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三、文学翻译是特殊的文学创作同一部原著,由不同的译者来翻译,译文会不一样,有时会很不一样,也许,内容并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但文字的质量、文学的味道会相差很大。文学翻译跟译者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很有关系。文学翻译也是需要激情、需要想象的,尤其是诗歌的翻译,蹩脚的翻译会把一首诗歌译得味如嚼蜡,而好的翻译则能锦上添花。当然,文学翻译的这种创造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尊严原著,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由此看来,一名出色的文学翻译家,应该具备能力以及应当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具大的。


文学翻译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文学本来就是一个广泛的分类,想要成为合格的文学翻译,必须具备“作家”和“杂家”两种素质。

翻译者要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要用心进入被翻译作品,即作家的内心深处,体验和感知作家的感情和心灵。最起码,在阅读将要翻译的文学作品时,应该有所触动,与作家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激起“再创作”的欲望。


荀子 乐论 译文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 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释]
(1)“俗”下《集解》无“易”字,据《汉书·礼乐志》补。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 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 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 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嵇康及阮籍简介?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原籍绍兴,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中文名: 嵇康
  别名: 嵇叔夜、嵇中散
  国籍: 魏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
  出生日期: 224年,一说223年
  逝世日期: 263年,一说262年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主要成就: 竹林七贤之一
  开创玄学新风
  代表作品: 《广陵散》,《养生论》
  主张: 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人物简介
  嵇(jī)康,字叔夜, 广陵散
  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和事实上的精神领袖。世居山阴(今绍兴)。与魏宗室通婚,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今安徽省宿州西南)人,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相貌堂堂
  嵇康长的是相貌堂堂,他的好朋友山涛说他是“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 他的哥哥嵇喜就在《嵇康别传》里,很不谦虚地夸耀他是“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堂堂的人物,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的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试想一下,与那些脂粉扑面, 轻移莲步的矫柔做作者相比,嵇康的天生丽质是多么令人神清气爽。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美男子之一。
  狂放任性
  嵇康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嵇康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这天才的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生活中的嵇康的确很狂,他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在《思旧赋序》中也说到他和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他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编辑本段人物特长
  长于诗文
  作为魏晋文坛代表之一的嵇康,其作品的精神深刻表现了魏晋一代士人人性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诗人优游容与,游心太玄,目光投向老庄的自然,以自然大化的玄远境界看取人生。艺术视角转为审视自身精神世界,审美色泽趋向性灵的淡泊。嵇康是诗化庄子的第一人,将玄学的命题转化为时代的审美思维,形成一代清峻、渊远的玄学风致。嵇康《述志诗》有云:“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冲静”二字最能代表诗人的情操、志趣和人生追求,不慕荣华,“轻时傲物,不为物用”,惟求虚静冲淡以获得自然的归宿,形成诗歌平淡高远,超乎时俗的渊貌风格。嵇康文思缜密,师心遣论,论文颇多精辟独到见解,思想锋利,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咄咄逼人,痛快淋漓,致使司马昭“闻而恶焉”。
  善于琴乐
  在魏晋南北朝, 嵇康
  古琴融入了道家清净无为、淡然超远的思想,展现出古琴高雅的艺术风格与飘逸的美感境界。嵇康的古琴在时代的背景下,在其人生观的影响下,主要表现为:“主张外得‘自然之和’的平和之声,内存‘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的平和之心,从而达到平和之美的审美境界。”在他隐逸竹林的时候,他的琴具有平和之美,有着游心虚无的浪漫人生境界。嵇康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使得魏晋时期的音乐艺术,由传统的功利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从而注重个人内心的情感与艺术的体现。?   嵇康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古琴也只能寄托他苦闷的心怀。隐居竹林时,嵇康的音乐造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嵇康的琴曲的题材大多来源于自然景物,在手弄琴弦的过程中,都呈现出他自然平和的人生观。   嵇康空灵的琴声,伴随他的一生,也展现出他高深莫测的人生境界。在幽静的竹林抚一曲琴音,山可以生长草木,可以繁衍鸟兽,水可以滋润万物生灵。美妙的琴曲可以陶冶性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意义与对人生的追求。借着琴声,可以细细地解读这个高尚清逸的魏晋名士的风华;借着琴声,可以细细地解读历史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借着琴声,可以细细地解读当美丽走向毁灭时那种无奈与悲凉;借着琴声,可以细细地解读那些隐秘的生命内核;借着琴声,可以细细地解读嵇康的生命意识;借着琴声,可以细细地解读蕴涵着他空濛玄远的诗化人生境界。
  工于书画
  嵇康还工于草书,又善丹青。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唐人书评》评价道:“嵇康书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若独鹤归林,群鸟乍散。” 其狂放潇洒之性情,跃然纸上。另外,根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相关记载,他在书画方面也颇有功底,唐朝时尚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醉于玄学
  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嵇康
  作为魏晋时期一种特有的思潮,玄学标榜老庄,提倡贵无,崇尚自然。这些思想被名士们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们看到的枕青石,卧松岗,临渊而啸,曲肱而歌,又性嗜酒,善抚琴,喜玄谈的个性。更有甚者披头散发,裸奔而行,服药,纵酒,做出与名教南辕北辙的行为。嵇康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编辑本段人物性格
  纵情于酒
  经历了生命意识的觉悟、生命脆弱的体认和朝不保夕的惊恐,魏晋文士终于明白,任何精深理论都阻挡不住死亡的脚步,任何高远目标也替代不了死亡的结局。因而,魏晋文士在自全心态作用下,表现出远祸全身的智慧和自觉。沉醉于酒、疏远世事以远祸全身,就是魏晋文士觉醒后保护生命长度的智慧选择。嵇康的生命旨趣虽然弥漫着酒的醇香,但是,沉醉的灵魂却挥不去死亡威胁的阴霾,潇洒的风姿总流露出痛苦挣扎的影迹。这别有意味的嗜酒之风,不仅在中国文人心灵史上留下倩影,也为中国文学、哲学和美学平添了永不消褪的魅力。
  鄙视权贵
  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也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而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活脱脱一个天才级的“政治动物”。但是嵇康拒绝交往这样的朋友。虽说出身高贵,官位显赫,可在文学才情方面,对于仅比他长两岁的嵇康,还是敬佩有加,甚至到了不敢与之面对面交流的地步。《世说新语;文学第四》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当初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后来做了高官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理都不理,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终是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决定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这次造访觉得丢了面子,深深怀恨在心。   嵇康还给原先的一位好友吕巽写了一封绝交信,以“绝交不出丑言”的君子风范,表达了对这位相交多年朋友的愤慨和失望。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嵇康的率直性格有其可爱之处,但是嵇康的性格决定了他尘世的可悲命运,而精神上的超越又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
  隐于竹林
  嵇康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有“性绝巧,能锻铁”的本事。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晋书·嵇康》还这样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他的精神特质的根本体现。
  编辑本段服食养生
  嵇康身处乱世,但崇尚老庄,讲求服食养生之道,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细微之处保养自己。这就好比“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后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养生之道与此相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体强健,得以长寿。但世人恰与此相反,“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这可真是“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所以,世间多闻早夭之人,难见皓首之翁。   嵇康认为人是可以长寿的。他说“特受异气,禀之自然……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其术)故莫能得之。”但这玄妙的长寿术是怎样的呢?嵇康是这样说的:“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编辑本段人物相关
  嵇康妻子
  嵇康妻子为沛王小女儿长乐亭主,由于她天生便有一种优越感和贵族气质,嵇康和她的感情并不十分和睦。
  偶得古曲
  嵇康承道家虚静淡泊的美学思想,以超脱的襟怀,深邃的哲思,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赋予自然丰富的主观情感,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心灵境界。嵇康喜好山水,隐居山林,他的一生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嵇康学《广陵散》有这么一则故事:嵇康曾到洛西去游览,晚上宿于华阳亭。清风皓月,嵇康兴致一来,就在院子里弹琴。忽然,外头走进一位古装打扮的客人,来跟嵇康谈论音乐。二人侃侃而谈,这位不速之客谈起音乐来条理清楚,见解深刻,使嵇康既惊讶又佩服。客人谈得高兴了,就要过琴来弹奏,只听这曲子刚劲有力、感人肺腑,越听越令人慷慨激昂。客人弹完曲子,告诉嵇康,此曲名叫《广陵散》,表现的是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后自刎而死的悲壮故事。嵇康听后很感动,再加上他觉得此人所弹出的声调无人能及,于是就向客人求教。客人并不拒绝,一遍一遍的教。待他确信嵇康已学会之时,就要求嵇康发誓不传给别人。嵇康指天发誓后,客人连姓名也未留就走了。嵇康学会《广陵散》后,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
  绝交山涛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他与好友山涛后来就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山涛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在他就要另外高就的时候,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师心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在一千八百多字的篇幅中,与其说嵇康在羞辱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   有人说嵇康这么做是因为想要保全山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已经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十分不满意,而山涛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这么做就会让他们认为山涛和嵇康没有关系了,这样山涛也可以不必担心什么了。这是嵇康甘愿为朋友牺牲的一个例子。
  仗义执言
  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乘吕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将其奸污。事发后,吕安欲诉之于官。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遂应吕巽之请,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竟然敢挝母亲之面。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一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临死托孤
  在嵇康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也没有交给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己。在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有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十八年后,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广陵绝响
  嵇康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我们所熟知是他以弹奏《广陵散》而闻名于世。而这首“声调绝伦”,已成绝响的曲目,据说是除嵇康之外,无人会弹。嵇康因吕安的案子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妻子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十。
  编辑本段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191.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中文名: 阮籍
  别名: 阮步兵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 公元210年
  逝世日期: 公元263年
  职业: 诗人,作家,思想家,隐士
  信仰: 老庄哲学
  主要成就: 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代表作品: 大人先生歌、咏怀八十二首、采薪者歌
  生平
  基本资料
  阮籍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史料记载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人物事迹   阮籍 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大人先生传
  大人先生传:赋体散文,内容上写大人先生对儒家礼法之士的反驳,以虱子做比。实际是讽刺儒家礼法制度和君臣制度。写法上把汉赋的问难体与玄思类骚体相结合,形成一种超拔犀利的艺术效果。
  编辑本段相关文学作品
  1、《阮籍集校注》 郭光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3、《阮籍咏怀诗详解》 靳极苍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4、《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   5、《阮籍评传》 高晨阳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6、《阮籍诗文选译:魏晋南北朝》 倪其心译注 巴蜀书社   7、《阮籍评传》 韩传达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8、《阮籍与嵇康》 徐公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9、《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 叶嘉莹著 中华书局
  编辑本段晋书· 阮籍传
  简介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 竹林七贤
  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为官经历
  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篲;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上一篇:呀卖呆

下一篇:惟有清风闲